天下(校对)第1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5/699

  “李将军,门口那小娘又来了,她不肯进来了。”
  “就是上次那个脸上画得像……”
  “我知道了。”
  李庆安笑了笑,向大门口走去,自然是明珠来了。
  大门口,明珠正背着手踢一块石子,显得有些心神不宁,她脸上已经洗掉了血晕妆,梳着双环鬓,肌肤雪白如玉,眉目清秀可人。
  “明珠,找到什么事?”
  “李大哥,你下午有时间吗?”
  “你先告诉我什么事?”
  “不!你先告诉我没有时间?”
  李庆安捏捏她鼻子笑道:“有时间的,你说吧!什么事?”
  明珠听说李庆安有时间,她欢喜得一蹦老高,摇着李庆安的胳膊笑盈盈道:“我带你去个地方,你一定喜欢。”
第一百五十二章
清月诗社(一)
  李庆安七绕八拐,跟着明珠来到了曲池坊,曲池坊因紧靠曲江池而得名,这里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坊内布满了官宦人间的别院,大多小巧玲珑,精雅别致。
  “明珠,你到底要带我去哪里?”
  明珠也不回答,东张西望,忽然她看见街角处有一座占地极广的巨宅,欣喜指道:“就是那里了。”
  李庆安早就注意到了这栋巨宅,在白墙黑瓦和参天大树中,隐隐可看见里面的飞檐斗角,楼阁高耸,它似乎是某个豪门大户的家宅,在四周一片小巧的别院中显得鹤立鸡群。
  大门前的空地上此时密密麻麻停着近百辆马车,许多衣裳鲜华的车夫和下人正聚在一起交头接耳,还有不少身着军服的侍卫,看样子,府内在举行一场盛大的聚会。
  “李大哥,快跟我来!”
  明珠一催马,向府宅大门疾奔而去,李庆安喊她不及,只得跟了上去,他的十几名亲卫纷纷跟随左右。
  府门口颇为热闹,十几名容貌俊美的年轻男女似乎在等人,他们正窃窃私语说着什么,男的大多二十岁出头,身着白色锦袍,袍边绣花,腰系金丝缠带,头戴纱帽,脚蹬乌履鹿靴,人人朱唇白面,风度翩翩。
  而女子则是一身高腰长裙,肩披彩帛,头带金钗玉摇,面敷红妆,手执轻罗小扇,左右顾盼,显得个个艳丽多姿。
  在台阶两旁则站着十几名身材高大的家人,由一名管家带领。
  “柳柳!”
  明珠欢快地大喊一声,翻身下马,向一名少女奔去,那少女长的又高又胖,白净丰满,弯弯的柳叶眉下,长着一双细细长长的眼睛,李庆安听她叫柳柳,便想起她就是崔翘之女崔柳柳。
  崔柳柳欢喜地跑下台阶,拉着明珠的手怨道:“明珠,你怎么才来,我等你好久了。”
  “我有点事耽误了,对了,你给绮姐买了什么礼物?”
  “我给她买了支百灵钗,你呢?”
  “我是东市的卢家脂粉一套,快让我看看你的百灵钗什么样子?”
  两个小娘争着互相看礼物,却把李庆安忘记了,李庆安走上台阶,抬头看了看门匾,上书二字‘韦涣府’,他忽然想起早上见过此人,益州太守,原来这里是他的家。
  几名家人见李庆安模样陌生,都一齐上前拦住了他,“这位军爷且慢!”
  李庆安指了指不远处的明珠笑道:“我是独孤小娘的朋友,不能进去吗?”
  “这位军爷,今天是我家姑娘的生辰,须请柬才能进去。”
  这时,明珠反应过来,连忙过来道:“马管家,这是我的朋友,让他进去吧!”
  管家连忙拱手歉然道:“并非是我们不让,夫人特地吩咐过,姑娘生辰,外人不得随意进入,一定要有请柬,请独孤姑娘谅解!”
  独孤明珠丢了面子,她不由怒道:“韦绮是我的好友,她答应过我可以带一个男伴来,你们自己去问。”
  “姑娘,夫人确实有严令,我们不敢违抗,而且老爷也在,我们更不敢随意放人进去。”
  无论明珠怎么说,管家都是不肯让李庆安进去,两边的十几名年轻男女都捂嘴低声窃笑,一名二十余岁的男子轻蔑地看了一眼李庆安,嘴一撇道:“今天可是清月诗社聚会,他一个兵二爷过来做什么?”
  众人笑出声来,纷纷摆手,“嘘!别让他听见了,惹恼了他,他腰下可有剑。”
  明珠的脸胀得通红,对李庆安道:“李大哥,你等我一下,我去找韦绮去。”
  她刚要进府,李庆安却一把拉住了她,笑道:“不用了!”
  李庆安拱拱手,对管家微微一笑道:“请转告你家老爷,就说御史中丞、北庭节度副使李庆安前来拜访。”
  管家一愣,连忙道:“李使君请稍候,我这就去禀报老爷。”
  “李庆安!”
  旁边的十几名年轻男女惊讶得叫出声来,李庆安的威名早传遍了长安,谁人不知?却没想到居然就是眼前这位,刚才鄙视李庆安的年轻男子更是目瞪口呆,呐呐地半天也说不出话来。
  几名年轻女子看他的眼神也慢慢起了一丝变化,仿佛蒙上了一层轻雾,由最初的不屑变得有些复杂起来,他竟是如此年轻,他的身材竟是如此挺拔高大,他的手是那么有力,目光是那么深沉,这是一个何等英雄气概的男子,从生与死的战场上归来,相比之下,周围这些自命风雅的少年郎忽然都变成了乳臭未干的孩童。
  几个女子更是不自觉地把自己和明珠相比,李庆安是她带来的,难道她是李庆安的……
  不可能,她似乎还是个小娘,而且据说这个大唐最年轻的节度使尚未成婚,几个女子的心中竟升起了一种微妙的期盼。
  “明珠,这就是你说的李大哥吗?”
  崔柳柳盈盈走上前,细细的长眼偷偷瞥了一眼李庆安,不好意思地对明珠道:“你怎么不给我介绍介绍?”
  明珠心中警惕,这个柳柳对她喜欢的男子从来都不会掩饰,难道她又看上了李庆安不成?李庆安可是她姐姐未来的夫婿,谁也别想夺去,她连忙道:“李大哥心情不是很好,我带他来散散心,对了,我姐姐呢?你看见她没有?”
  “她好像早来了,和一群诗友在聚会呢!”
  明珠一愣,“今天不是绮姐的生日吗?他们又清月诗社又来凑什么热闹?”
  明珠的心里顿时不安起来,去年的探花郎赵绪明一直就对姐姐念念不忘,几个月前更是借故加入诗社,企图亲近姐姐,还有那个皇长孙李俶,那次绑架事件后,他对姐姐态度陡变,讨好有加,如果这两个人今天也在,那岂不是麻烦了,这可怎么办?
  她心里没了主意,这时崔柳柳又偷偷看了李庆安一眼,恰好李庆安对她微笑点点头,崔柳柳的脸蓦地红了,心慌意乱道:“柳柳,要不我们先进去吧!”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走出来几名中年男子,为首一人正是上午见过的益州刺史韦涣,而在他后面则跟着两名韦家的高位者,一个是李庆安在扬州见过的大都督府长史韦滔,而另一个是户部左侍郎韦见素。
  韦家一直便是关陇名门世家,天宝前几年韦坚案爆发后,韦家地位最高的刑部尚书韦坚被贬为缙云太守,韦家上下被清洗一空,但毕竟是百年大族,底蕴雄厚,没过两年,韦家便以韦涣、韦滔和韦见素等三韦高就而再次崛起。
  尤其是韦涣,去年右迁为益州太守,掌握着大唐最富庶州郡之一,益州的政务大权,他才三十八岁,成为大唐极有前程的政坛新秀,也是韦家的希望所在。
  但事情往往都是一波三折,韦涣从这几个月开始,遇到了一个官场劲敌:益州长史崔圆,崔韦两家本来是世交,崔圆任益州长史也有几年了,按理,原太守退仕后,应是崔圆接任太守,不料韦涣从外地异军杀来,夺走了太守之位,韦涣和崔圆之间便有了间隙,只是看在崔韦两家世代交好的份上,两人表面上还过得去。
  不料,自从杨钊今年就任剑南节度府长史后,韦涣和崔圆之间的关系便有了变数,杨钊明显是支持崔圆,两人达成了军政联盟,共同对付韦涣,关系一下子激化了,再加上杨钊又被任命为剑南节度使,使韦涣更加忧心忡忡,今天特地借女儿过生日,把韦滔和韦见素请来,三人一起商量对策,就在这时,门房禀报,北庭李庆安来访。
  李庆安是今天朝会上最耀眼的新人,掌握了北庭军政大权,有高力士为后台,据说又是太子党骨干,是一个绝不可小视之人,韦氏三杰便一起出动,前来大门口迎接。
  “李将军,早上逢君,下午就见,看来是老天让我们有这个缘分啊!”
  韦涣呵呵大笑,上前握住了李庆安的手,亲热得不舍放开,韦家伯父来了,明珠、柳柳等小辈吓纷纷躲闪开,十几个年轻男女更是战战兢兢站在一旁,不敢多言一句。
  最害怕的是管家,这时候,李庆安只要说一句韦家欺客,他就得卷起被子滚到庄园去。
  李庆安先向韦滔和韦见素点点头,便对韦涣笑道:“就怕韦使君嫌我不请自来,还两手空空,左右看不顺眼便打将出去,那时我可丢大面子了。”
  “哈哈!李将军这种贵客请都请不来,来!我先给你介绍一下。”
  他正要给李庆安介绍其他二韦,韦滔却笑道:“三弟,我们和李将军早就认识了,不用再介绍了。”
  韦涣猛地一拍脑门,笑道:“瞧我这糊涂,你们当然认识了,好!李将军快请进府。”
  他又吩咐管家道:“去把李将军的随从都请进府来,在客房好好招待,不可怠慢了。”
  管家连忙答应去了,李庆安见他考虑得仔细周到,不由很有好感,便微微一笑,手一虚摆,“韦兄请!”
  四人一起说说笑笑进了府。
  后面明珠眼巴巴地望着李庆安走远,本来是想穿针引线,一转眼变成了大臣拜访,令她沮丧不已,只得无精打采道:“柳柳,我们进去吧!”
  李庆安进府打量了一下,迎面便是一座巨大的白色影壁,上面用黑玉拼出‘韦府’二字,其实这里并不是韦家的本宗府,本宗府在京兆高阳县,这里只是长安最大的韦府而已。
  影壁两边种满了花草树木,时值初春,花草树木都悄悄涂上了一层绿意,李树上挂满了蕊白色的细小花苞,左面有大片梅花开得正盛,姹紫嫣红,格外生机昂然,就在这梅红李白的世界里,一片片楼阁亭台掩映其中。
  李庆安见到到处扎着喜色,便笑道:“听说今天是女公子生辰,府中很热闹啊!”
  “其实小女十七岁生辰也不算什么,只是家母病重,慈恩寺方丈渡云大师建议借喜事来冲病,便给女儿操办了生辰喜事,今天不仅是小女生辰,我儿韦应物又把他们清月诗社请来聚会,还有我弟也邀了一些名望诗人赏梅,所以府中就显得格外热闹了。”
  韦涣无奈地摇摇头,其实这都是他的安排,把喜事放大一点,冲病的效果会更好。
  这时,韦见素笑道:“李将军,你们运气也是不好,陇右大赏恰逢朝廷最拮据之时,若晚一个月,你们的赏赐就会丰厚得多,我刚刚算出,下个月从各地解押进京的税款有五百万贯之多,你们可惜了。”
  “韦侍郎这话说得不对,士兵打仗是为了保家为国,赏赐只是朝廷心意,表示朝廷慰劳,即使没有,我想士兵们也不会扯旗造反,倒是阵亡抚恤,我觉得朝廷还应该再斟酌一下,不能一味推给地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5/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