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699

  夫蒙灵察的声音很严厉,已经完全没有了平时的温和,李庆安快步走进房内,房间里除了夫蒙灵察以外,还有另外几人,其中就有高仙芝和程千里。
  高仙芝表情凝重,见李庆安进来,他的眼睛里略略闪过了一丝不安,他只顾考虑到安抚李庆安部下的情绪,却没想到这件事竟被程千里抓住大做文章,先是说他私授军功,在他好不容易说清这不是私授,而是兵马使的表彰时,那另一个问题便出来了,既然是正常的军功表彰,那李庆安有没有私贪士兵的赏赐,或者唯亲是从。
  “属下斥候营校尉李庆安参见大帅!”李庆安单膝跪下,行了一个军礼。
  “李校尉,你可知罪?”夫蒙灵察冷冷地问道。
  “属下不知罪从何来?”
  “哼!谅你也不敢承认。”
  夫蒙灵察刷地将一张检举书扔到李庆安面前,旁边高仙芝的冷汗冒出来了,他原以为夫蒙灵察只是质问,但没想到居然连证据都有了,他看了一眼程千里,程千里瞥了他一眼,嘴角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
  “李校尉,有人告你分赏不均,功高少得,功少多得,惟亲是从,你怎么解释?”
  若在往常,夫蒙灵察早就一拍桌子,下令将李庆安推出去斩了,哪会听他什么解释,但高仙芝在,他就不能随意杀李庆安了,必须要证据确凿,让高仙芝无话可说。
  李庆安从怀中取清册,双手递上道:“大帅,高副帅给属下十五顷土地,以作赏赐军功之资,这是属下的分赏清册,每一个人的军功多少?赏赐几何?上面均写得清清楚楚,一看便知,大帅可以去一一核查。”
  ……
第二十五章
走漏消息
  夫蒙灵察面无表情地翻开清册,一条一条仔仔细细地核查,一旁程千里的笑容依旧,仿佛他早就知道李庆安已做好了充分准备。
  ‘啪!’夫蒙灵察合上了清册,交给旁边的判官王滔道:“去查查清楚,每一条都要核对。”
  “是!属下这就去。”王滔接过清册便匆匆走了,夫蒙灵察脸色稍缓,便对李庆安道:“李校尉,我们安西军以军功起家,要的是赏罚分明,高帅把土地交给你分赏,是他对你的充分信任,可是你若做出有辱军规之事,那就别怪我从重处罚了。”
  “属下愿凭大帅处置!”
  夫蒙灵察点点头,“好!我会以公来断,没事,我还你清白,若有事,我就杀你祭旗。”
  他又瞥了高仙芝一眼,又道:“高帅,这件事事关我安西军军规,交给我全权处置,你可愿意?”
  高仙芝连忙躬身施礼道:“这是大帅之权,大帅可依军法处置。”
  夫蒙灵察目光一转,他忽然发现程千里给自己施了一个眼色,便对高仙芝道:“这件事要查清也非一两天能办到,你先回去吧!有结果我再请高帅来商议,李校尉,你也下去,等候处理消息。”
  高仙芝和李庆安双双告辞而去了,夫蒙灵察这才对程千里道:“程都护,我看你的情报不符啊!这个李庆安没有你说的贪赃枉法之事。”
  程千里连忙躬身道:“大帅,其实李庆安只是一个小人物,而且军功都是他一人所记,有问题也会被他说得没问题,他不足虑,属下担心的是高副帅,他的所作所为才是我安西的大患。”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对付高仙芝才是程千里的真正目的,李庆安不过是他在盛宴前摆出的一道小菜而已,是用来试探夫蒙灵察对高仙芝的态度,现在他清楚了,夫蒙灵察对高仙芝深为忌讳,一个小小的校尉夫蒙灵察都不肯放过,那高仙芝的大事他更不会轻易饶恕了。
  “大帅,有一件大事我要向你禀报。”
  夫蒙灵察疑惑地看了他一眼道:“什么大事,你说!”
  程千里压低声音在夫蒙灵察耳边道:“我有个亲戚是兵部郎中,昨天我接到他的一封信,他说高仙芝在去年下半年便连着两次上书给朝廷,要求发动小勃律战争,这件事,大帅没有听说吧!”
  “什么?”夫蒙灵察惊讶万分,“你此话可当真?”
  “属下以人头担保,绝没有半句虚言。”
  夫蒙灵察顿时勃然大怒,他重重一拍桌子骂道:“高丽奴胆敢背我私自上书!”
  “是呀!他翅膀硬了,想取大帅而代之。”
  “哼!我倒要看看,他的翅膀究竟有多硬?”夫蒙灵察臃肿的眼中闪过了一道凌烈的杀机。
  ……
  从节度使府中出来,李庆安并没有急着回军营,而是随高仙芝回到了府中,一进房门,李庆安便道:“高帅,我上次请大帅送给右相的豹皮,大帅是否已送走?”
  “我早派人送走了。”高仙芝迟疑了一下,便问道:“怎么,你发现什么了吗?”
  李庆安苦笑一声道:“难道高帅没看出来吗?程千里并不是要对付我,而是要对付高帅啊!”
  “这我知道,他找你的麻烦,就是不给我面子,是要用你来警示我。”
  高仙芝有些不在意地道,他见李庆安依然摇头,不由一愣道:“难道我说得不对吗?”
  李庆安叹了口气道:“是我小看了程千里,以为他做事不智,先透露了消息,实际上他根本就不打算对付我,他知道这件事抓不到我把柄,只不过用来抛砖引玉,试探夫蒙灵察对高帅的态度,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他一定另有杀手锏。”
  “杀手锏!那会是什么?”高仙芝疑惑地问道。
  “我怀疑高帅私自上书朝廷对小勃律用兵一事,已经被他知道了。”
  高仙芝沉默了,这件事他知道会有后患,却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良久,他叹息一声,对李庆安道:“这件事我心里有数了,你退下吧!”
  李庆安还想说什么,可他见高仙芝已经无心再听,只得摇摇头,退了下去,李庆安一走,高仙芝的眼中立刻闪过一丝焦虑,已经快半年了,朝廷那边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还有自己送给李相国的礼物,不知送到没有。
  ……
  大明宫东上阁门,几名重臣步履匆匆,沿着长长的走廊向紫宸殿走去,走在最前面的便是大唐右相国李林甫,李林甫约六十余岁,从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罢相后,他便开始掌握大唐的相权,至今已近十年,李林甫身材高胖,双眼细长,一只硕大的鼻子占据了近一半的脸庞,脸上从来都挂着招牌似的笑容。
  权力是一剂甜美的毒药,使品味到它滋味的人欲罢不能,李林甫掌相权已经十年了,他不但没有厌倦,反而比任何时候都更喜欢这种美味如龙肝凤髓般的权力,权力从来不可与人分享,十年来,他一次一次干掉了政敌,张九龄、牛仙客、李适之、韦坚,小心地揣摩着大唐天子李隆基微妙心态,使他的相位稳如磐石。
  比如今天,皇上突然要在紫宸殿召见相国议政,对别人来说这是突然,但对李林甫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前几天,他得到了高仙芝加急送来的一张黑豹皮,黑豹皮虽然罕见,但李林甫却体会到了高仙芝愿意投靠自己的信号,他是安西大都护,可实际上他并不是很关心安西的事务,一方面固然是太遥远,而另一方面皇上已经安排监军前往,他也就不好多问什么了,高仙芝的投靠之意他想观望一下再说。
  不过这件事却从另一方面提醒了李林甫,朝廷上下没有一人了解安西,如果连自己也不了解,一旦皇上问起来,那他这个安西大都护岂不是有点失职,无论如何,他是有权插手安西的事务。
  半年前,高仙芝的两份奏折先后进京,要求发动小勃律战役,拔掉吐蕃在吐火罗的据点,这件事皇上考虑了整整半年,可就在昨天晚上,安西监军边令诚的一封密信到来,皇上便临时召开了这次会议,李林甫立刻就猜到了,不用说,一定是皇上下定决心了。
第二十六章
紫宸决策
  “右相,皇上忽然召见是为什么事?”门下侍郎陈希烈跟在李林甫身后,小心翼翼问道。
  陈希烈是李林甫看中的左相最佳人选,陈希烈的最佳不在于他能力有多强,这恰恰是最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陈希烈的跟随,跟随他李林甫的思路,跟随他李林甫的步伐,比如现在,他从进东上阁门开始,便紧紧跟随自己,李林甫就是喜欢他这种姿态。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事情,皇上突然召见大家,估计是什么军国大事吧!”
  “我明白了,我会支持相国。”
  李林甫微微一笑,快步走进了紫宸殿。
  紫宸殿是大明宫的第三大殿,是大明宫的内衙正殿,皇帝日常之间的一般议事,多在此殿,故也称天子便殿,此刻,大唐的几名相国从东上阁门的入口处鱼贯而入。
  大唐的相国并不是一人,而是多人组成,获得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资格后,便可进政事堂议政,称为相国,其中中书令为右相,为相国之首,参加今天会议的相国是右相李林甫、兵部尚书萧嵩、礼部尚书席豫、工部尚书陆景融以及门下侍郎陈希烈,本来还有另一人户部尚书张筠,但他正好到河南巡查去了,不在京中。
  众人在各自的位子上坐了下来,小声地议论着,等待皇上到来。
  “皇上驾到!”侍卫一声高喝,众人立刻站了起来。
  只见从正位旁边的侧门走进了一队队的宫娥、宦官,分列玉阶左右,片刻,大唐皇帝李隆基在几十名侍卫的簇拥下快步走了进来,他从开元登基,至今已经四十五年,经百年积累,大唐在李隆基的手上进入了开元盛世,大唐的强盛到达的顶峰,在志得意满的同时,李隆基也有些疲惫了,眼看人生余年不多,李隆基的心思也渐渐离开了枯燥繁琐的朝务,与他的贵妃一起,沉醉在梨园歌舞之中。
  不过,此时的李隆基并非完全不理朝政,细琐之事皆凭相国和内侍自处,但军国大事必须由他拍板决定。
  而且对于大唐高层的权力之争,他李隆基就从来没有糊涂过,开元二十五年,他杀太子瑛,罢黜张九龄,扫荡掉了自己皇位的一大威胁,但他又看出了李林甫有意奉十八子瑁为新太子,他怎么能容许太子和相国勾结,尽管他曾在惠妃临终前有过承诺,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立三子李亨为太子,着实玩了所有人一回,使李林甫对他深为惧之,这是他所希望的。
  李隆基身形雄伟,甚有气派,负手卓立时便如一株高拔的松柏,显得英姿过人,他年轻时便以英武秀朗而出名,现虽已年过花甲,可是岁月不但没有给他带来衰老,反而增添了成熟的魅力和威严。
  今天不是祭日大朝,他便没有穿衮冕大裘,而是穿着常服前来。
  “臣等参见皇帝陛下,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各位爱卿免礼平身,请坐吧!”
  “谢陛下!”
  众人归位坐下,李隆基轻咳一声,便对众人道:“今天朕临时召集各位爱卿前来,是为了决定我大唐向小勃律出兵一事。”
  李隆基用的是‘决定’一词,这就意味着他已经考虑成熟了,他看了一眼李林甫,便道:“右相国,你来说说吧!”
  他之所以让李林甫做了十年的相国,固然是因为李林甫善于揣摩他的心思,但更重要是李林甫有过人之才,这种才能并不是吟诗作赋的本事,而是处理政务之才,大唐帝国千万繁琐的事情几乎都要汇集到相国的案头,但李林甫却能事无巨细皆处理得井井有条,法度谨慎而严明,这一点让已不想过问小事的李隆基尤其满意。
  而且就算是军国大事,李林甫也了然于胸,和张九龄喜欢反对、抗驳自己的意见不同,李林甫则会从自己角度出发,提出更多自己没有考虑周全的细节问题,使自己的方案更为圆满成熟,就是这种疏而不堵的态度,使李隆基决定长期任用李林甫为相。
  今天虽然他没有事先通知,但他知道李林甫必然会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
  李林甫站起身,躬身施一礼道:“陛下,小勃律的心腹大患从开元初年便有了,吐蕃控制小勃律,不仅破坏了大唐在吐火罗的利益,丝绸之路为之堵绝,而且吐蕃屯重兵在小勃律,就仿佛是一把刀顶在安西腹下,严重威胁安西的安全,臣作为安西大都护,坚决拥护皇上向小勃律用兵。”
  李隆基点了点头,李林甫说的很好,但火候还不够,他们今天的言论是要抄入杂报传阅群臣,没有充分的说服力就显现不出他决策的英明,他还需要更有力的论证。
  “右相说得不错,小勃律的吐蕃不仅虎视安西,而且挑拨突骑施与大唐的关系,使我大唐最终失去了抵御大食东扩的屏障,实为我大唐西域的一颗毒瘤,半年前高仙芝两次上书,要求兵伐小勃律,朕有些犹豫不决,毕竟唐军在小勃律已经败了三次,再败一次朕担心会严重影响军心士气,但朕思量再三,还是决定对小勃律用兵,今天想问问各位爱卿,有没有反对意见?”
  大殿里一片寂静,席豫和陆景融已经年迈不堪,即将入土,思路无法跟上皇上的雄才伟略,萧嵩对西域情况不熟,无法发表意见,陈希烈更是唯李林甫马首是瞻,李林甫不让他说话,他嘴就像缝了线,所有人的目光都向李林甫望去,等待他的意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