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3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5/699

  李璿心中惶惶不安,他将哥舒翰欺骗他之事,详详细细说了一遍,最后泣道:“儿臣经验不足,过于相信哥舒翰,以至于被他所骗,他已率军遁去大非川,儿臣心中惶恐,不知该如何告之父皇,请父皇降罪!”
  一直到这时,李隆基才得到了真实情报,他的儿子,西凉王李璿并没有得到预定的七万大军,仅仅只得到了四万军,而其余军队全部被哥舒翰带去了大非川。
  这又是李隆基在短时间内所遭受的另一重大挫折,不仅安思顺抗旨不尊,就连他一手提拔的嫡系大将哥舒翰也竟敢不理睬他的旨意,擅自将军队带走了。
  ‘咔嚓!’一身,李隆基手中的笔被折成了两段,他心中再一次燃烧起了滔天怒火,望着跪在地上的儿子,他恨不得一脚将这个没用的儿子踢翻,不过这一次他没有失去帝王的理智,他慢慢冷静下来,问道:“朕只问你一句话,你为什么要隐瞒此事,直到今天才告诉朕?”
  李璿已经得到了长孙全绪的教授,他磕了一个头,流泪道:“儿臣本想立即就告诉父皇,可我听到安思顺之事对父皇打击很大,儿臣怕父皇再受不了哥舒翰这个打击,所以不敢将此事告诉父皇,儿臣是出于一片孝心,望父皇明察!”
  李隆基长长出了口闷气,事已至此,他也无可奈何了,总不能把自己儿子杀了吧!或许他真是体谅自己,想到这,李隆基将这份怒火压在心中,但同时他心底也杀机迸发,他暗暗下定了决心,所有的节度使他一个都不饶,每一个节度使他都要坚决杀掉。
  就在这时,门口有宦官禀报:“陛下,杨相国求见!”
  “命他进来。”
  李隆基并不是一个人来朔方巡视,右相杨国忠和兵部尚书陈希烈也陪同他一起来朔方,其实杨国忠早就得到了哥舒翰抗旨不遵的消息,这件事早在李隆基决定巡视朔方之时,便已在长安传得沸沸扬扬,但杨国忠没有把此事告诉李隆基,他担心李隆基抗不住打击而一命呜呼,那时李豫登基,就不会有他的好日子过了。
  他刚刚听说李璿来了,便知道事情要败露,立刻急急慌慌跑来,一进门,他便仔细地上下打量李隆基,还好,似乎没有旧病复发的样子,也没有失惊风发狂,他心中一松,一颗心终于放下了。
  “杨相国有什么事吗?”李隆基见杨国忠面带喜色,不由有些奇怪地问道。
  杨国忠上前施礼道:“臣刚刚听几个党项人说,有军队渡黄河而来,臣估计是荣王殿下率兵赶到了。”
  “应该是他吧!朕算算时间,他也该到了。”
  这个消息让李隆基感到了一丝欣慰,他的脸色略有缓和,便问道:“你说的党项人是朕要接见的那些党项人吗?”
  “正是!他们已经赶来,正在外面候见。”
  李隆基点点头,道:“可以召他们觐见。”
  片刻,侍卫们领着几名党项人走进了行宫大殿,这几名党项人正是党项大酋长拓跋雄和他的妻子,以及房当部酋长房当骆和他的儿子房当英义,他们因为在抵抗回纥入侵中立下了大功而被李隆基接见。
  李隆基的行宫戒备森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数千名精锐羽林军严密地护卫着行宫的每一个角落,戈戟锋利,杀气森森,行宫的大殿当然远不如大明宫殿宇那种恢宏气势,但也颇为深扩,李隆基坐在高高的龙座上,显得他威严而神秘,令四名党项人不敢仰视,匍匐跪在地上。
  拓跋雄颤声道:“党项部贱民拓跋雄叩见吾皇万岁,祝陛下万岁万万岁!”
  贱民是拓跋雄的卑称,其实他的父亲拓跋赤曾经出任过盐州太守,但他本人没有得到朝廷授官,只是一介平民。
  李隆基见他们几人身材雄壮,卑微懂礼,心中不由很有些好感,便笑道:“这次回纥南侵,多亏你们党项人挺身而出,为朕分忧,为国解难,朕要好好重赏你们,你们自己说吧!想要什么?”
  几个党项人都没有吭声,这时,杨国忠在一旁笑道:“难得陛下有这么好的心情,让你们自己挑赏赐,这可不是轻易能得到,好好珍惜这次机会吧!”
  拓跋雄和房当骆暗暗交换了一个眼色,其实他们早就商量好了,这是他们党项人的一次崛起的机会,一旦错过,他们将是党项部的罪人,房当骆更会说话,汉语说得更好,下面就由他来提议,他重重磕了一个头道:“正如陛下所言,党项人也是陛下的子民,当为陛下分忧,为大唐效力是我们的本分,党项人不要任何赏赐,为了保卫大唐的边疆,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党项人愿为陛下之犬,替陛下镇守关陇北大门,为陛下效命!”
  这几句话说得极为漂亮,也颇具诱惑,让李隆基怦然心动,他就是苦于朔方兵力不足,才使回纥能长驱直入,打得朔方军闭门不出,如果要募兵,又费钱费粮,募得的兵也未必能打仗,而党项人生性彪悍,又能骑善战,更重要是,他们不需要自己一钱一粮,可以减轻已经负重不堪的朝廷军费。
  旁边的杨国忠也心动不已,免费得一支军队,何乐而不为,他立刻低声对李隆基建议道:“陛下,可以考虑!”
  李隆基又沉思了片刻,终于点了点头,道:“今天右相国也在场,朕就和相国共同决定,可将宥、夏两州的防御交给党项人,朕任命拓跋部酋长为夏州都督,封连谷县公;任命房当部酋长为宥州都督,封延恩县公,准各建党项军六千人,受朔方节度府管辖。”
  拓跋雄和房当骆心中狂喜不已,这样一来,党项人终于有建军的机会了,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而不像从前,仅仅只是部落民团,兵器盔甲皆有限制,而正式成为军队,党项人便有发展壮大的机会。
  他们几人一起磕头谢恩,“臣等谢陛下陇右,愿为大唐效犬马之劳!”
  ……
  党项人退了下去,李隆基心情颇好,哥舒翰带来的阴影此时暂时在他心中消失了,他对杨国忠笑道:“其实朕也知道,准许党项人建军是对他们莫大的恩赐,这是一件重大事件,应该由政事堂先讨论后才由朕来决定,不过朕考虑到关陇北部兵力空虚,招募士兵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办到,正好可以利用党项人的力量为朕抵御回纥南侵,所以这件事政事堂就不用再讨论了,由朕来做主!”
  杨国忠连忙笑道:“臣非常赞同陛下的决定,这件事臣会给其他相国解释,请陛下放心!”
  李隆基欣慰地点点头,杨国忠这一点非常让他满意,不会用相权来对抗君权,能和李林甫一脉相承,这时,李隆基忽然又想起一事,便淡淡道:“安禄山遣子入京为质,这件事朕准了,但他想为子请为驸马,朕需要再考虑考虑,你就替朕回一封信给他,命他尽快进京述职!”
  ……
第三百五十五章
拒不交权
  两天后,荣王李琬率四万河东军抵达了庆州,这样李隆基的身边便已经有十六万大军,与此同时,汴王派人送来消息,回纥军已北撤回草原,朔方之危正式告以解除,得此消息,李隆基再无任何后顾之忧,他立刻下令全军北上灵州,四月下旬,十六万大军浩浩荡荡向朔方节度使府所在地灵州开去。
  灵州也就是今天的宁夏灵武县所在,它紧靠黄河,黄河河面宽阔,支流众多,土地肥沃,是关陇以北著名的产粮区,灵州城同时也是关陇北部第一大城,正因为它的资源富饶、人口众多,因此这里也成为了朔方节度使所在地。
  回纥人的离去并没有给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带来一丝喘息,相反,一种末日来临的恐惧使安思顺惶惶不可终日,这天下午,安思顺接到消息,李隆基已经离开庆州,十几万大军向他的灵州开来,最迟两天,大军便会抵达灵州。
  在一间昏暗的屋子里,安思顺呆呆地望着屋顶,他已经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两个时辰了,他在做一个极为困难的决定,他该何去何从?
  事实上,他已经有了决定,现在是需要他下定这个决心,安思顺已经五十岁出头,几十年的军旅生涯养成了他斩断杀伐的性格,这一生中他不知做了多少重大决定,包括当年对李庆安的截杀,他只是用一盏茶的时间便做出了决定,一盏茶,这是他做出决定的上限,他做一个决定从来不会超过一盏茶的时间,但今天这个决定,他却足足考虑了三天。
  拥兵自立,这是安思顺从来没有考虑过,甚至是他从来没有冒出过的念头,拥兵自立,这就意味着他将割裂大唐,意味着他将成为一方土皇帝,大唐建国百余年来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而他安思顺将走出这第一步。
  经过三天的思考,以及两个时辰面壁沉思,安思顺已经渐渐下定了决心,他要走出这一步,事实上,他已经无路可走了,如果他不自立,他将必死无疑。
  在安思顺眼前,有一幅关陇地区的地图,他暂时还没有沙盘,他已经派人去制作,只是还没有完成,其实他也不需要沙盘,关陇地区的一山一水,他都异常熟悉,这其中他最熟悉的便是河西,他在那里做了多年的节度使,此时他的目光就落在地图的河西走廊之上。
  和李庆安一样,他同样也发现了河西的机会,哥舒翰已经将河西的兵力抽调一空,河西空虚无兵,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安思顺的目光渐渐变得果断起来,这是他下定了决心的情绪表露,他望着窗外冷冷一笑,自言自语道:“李隆基,这可是你逼我的,你莫要后悔!”
  “大帅!”门外忽然传来高秀岩的声音,声音略带一丝惊慌。
  “什么事?”
  “我刚接到消息,有斥候发现郭子仪从九原率兵南下,已经快到安定县。”
  安思顺大吃一惊,急问道:“是在黄河东还是黄河西?”
  “是在黄河以西。”
  安思顺的心中顿时紧张起来,难道郭子仪已经发现了自己的企图吗?极有这个可能,否则郭子仪没有必要从黄河西岸下来,这该如何是好?安思顺背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心中迅速思考对策。
  这时,高秀岩又道:“大帅,卑职还有一事禀报。”
  “进来!”
  门开了,高秀岩一闪身进了房内,安思顺已经坐回了位置,淡淡地注视着他,“说吧!什么事?”
  按理,高秀岩是他的心腹,他不应该这么冷淡,可事实上他已发现安思顺对自己并不是那么忠心,此人有私心,有人向他密告,高秀岩已经秘密将家产和妻儿转移,当然,安思顺能理解他的担忧,他将妻儿和家产转移并没有什么,关键是高秀岩没有向自己禀报,他一切都是在隐瞒自己的情况下悄悄完成,这说明他已经不看好自己了,这就让安思顺对他生出了一丝不满。
  安思顺的冷淡高秀岩并没有意识到,他知道安思顺现在一定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六神无主,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安思顺会将自己关在房间达两个时辰。
  他将门反锁上,上前一步低声道:“大帅可想好退路?”
  安思顺的心中顿时生出了一丝警惕,他不露声色地叹了口气道:“没有,我真的不知该何去何从?”
  “大帅,我倒有个建议。”
  “你快说!”安思顺立刻挺直身体,充满期望地望着他,那表情就仿佛在悬崖峭壁上找到了一条出路。
  高秀岩精神一振,连忙道:“大帅,我想来想去,大帅要想熬过此关,只有一条路可走,不知大帅有没有想到?”
  “我在想能不能去投靠我的兄弟安禄山,但就是下不了这个决心。”安思顺试探他道。
  高秀岩笑了,一竖大拇指道:“大帅,我正是此意,我认为大帅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靠东平郡王,普天之下,唯一能接受大帅的只有东平郡王。”
  “可我也在考虑向李隆基投降。”
  安思顺继续试探他道:“我想只要主动投降,李隆基虽然不会让我再掌军权,但至少他不会杀我,以我的资历,还可以担任一州太守,这个和投靠安禄山也差不多。”
  “大帅难道忘记王忠嗣的下场了吗?”高秀岩明显有些着急了,劝他道:“当年王忠嗣就是因为不肯攻打石堡城,违抗了李隆基的旨意,结果被贬为九江太守,李隆基虽然当时没有杀他,但一年后王忠嗣却暴死,这肯定就是李隆基下的手,他最擅于此道,韦坚、皇甫惟明不都一样吗?先贬黜,让天下以为他仁慈为怀,等众人都不再注意了,他再下手,这些人不都是一年后蹊跷地死去吗?大帅若投降了他,一年后必死无疑。”
  “这个……让我再想一想。”
  “大帅,不要想了,东平郡王是你的族弟,都是安家子弟,只有他能善待大帅,保留大帅的实力。”
  安思顺瞥了他一眼,他‘哎!’地一声长叹,道:“我安思顺什么时候用这么长时间决策的,也好!就按照你的方案,去范阳投奔我族弟安禄山,我这就给他写一封信,派人送去。”
  安思顺迅速写了一封信,当着高秀岩的面递给亲兵道:“这封信你立刻替我送出去,用八百里加急快报,两天之内必须要送至范阳,晚一天,便提人头来见我。”
  亲兵接了信快步而去,高秀岩暗暗心喜,又道:“大帅,李隆基的大军离这里只有两天路程,如果等东平郡王的回信再走,恐怕时间就会来不及了,不如我们立刻就出发。”
  安思顺点了点头,“我计划就是今天半夜出发,你也回去准备一下吧!”
  “那属下告退!”
  高秀岩退出了房间,安思顺慢慢走到窗前,注视着高秀岩在院中消失的背影,冷冷一笑道:“原来你是安禄山的一条狗!”
  他向院中的亲兵一招手,亲兵快步走到窗下,“请大帅吩咐!”
  “给我盯住高秀岩,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他有任何动静,要立刻向我禀报!”
  ……
  高秀岩住在城西,他的妻儿已经秘密派人送去了洛阳,整个大宅中就只住他一人,安思顺猜得并没有错,他确实已经投靠了安禄山,鸟择良木而栖,他也需要考虑自己的前程,自从安思顺拒绝了李隆基命他下台的旨意,高秀岩便知道,安思顺已经活不了多久了,李隆基必然第一个对他下手,而接任的郭子仪和自己关系不好,若他上台,不会有自己的好日子过,就在这时,安禄山派人秘密来找他,高秀岩便顺势倒进了安禄山的怀抱,被安禄山任命为平卢都兵马使,但安禄山的任命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他必须要把安思顺劝说来范阳,若安思顺不肯来范阳,那他高秀岩的平卢都兵马使就是一个梦而已。
  功夫不负有心人,安思顺果然被他劝服了,愿意去范阳,高秀岩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立刻赶回府中,他一路走进了后院,在一个角落中有一只鸽笼,里面有五只鸽子,这是安禄山命人送给他的报信鸽,高秀岩飞快写了两封一样的鸽信,信中告诉安禄山,安思顺将半夜起兵,赶赴范阳,让安禄山做好接兵的准备。
  他将鸽信分别塞进一只信管中,又快步走到鸽笼前,探手摸出了两只强壮的鸽子,将两份鸽信分别绑在它们腿上,他又小心翼翼确认,已经捆绑结实了,他猛地将两只信鸽抛起,两只信鸽在空中扑愣愣展开翅膀,带着高秀岩的升官发财梦,盘旋着向遥远的范阳飞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5/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