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4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8/699

  李隆基左思右想,就是想不出哥舒翰对李亨动摇的原因,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知道,李庆安早上一刀斩了孟云的脑袋,却寒了哥舒翰之心。
  ……
第四百四十一章
马车风波
  天还没有亮,轰隆隆的鼓声响彻了长安城,原本寂静无人的大街小巷顿时热闹起来,一盏盏灯笼如黑夜中的明月,漂浮在长安的街市上,一辆辆马车,一个个骑马的官员,在夜色中匆匆而行。
  今天将是大唐新帝即位的日子,凡在京从九品以上官员,皆要到大明宫觐见。
  李庆安是从城外的军营前往大明宫,他坐在一辆宽大的马车上,已收拾整齐,头戴三梁进贤冠,身着麒麟紫袍,腰束玉带,他将以中书令右相的身份参加朝会,但预防万一,他还是内穿细甲,这种细甲是安西最好的甲匠用大马士革镔铁打制,细细密密,厚达两层,重十五斤,可以抵挡十步内的手弩和四十步外强弩,一般的刀剑难以割破。
  昨天他和韦青平谈了很久,韦青平又劝他效仿秦直道修建连接安西和中原的唐直道,加强中原和安西的联系,韦青平的这些建议使李庆安考虑了几乎一夜,且不说韦青平劝他退到幕后的建议非常中肯,而且修建唐直道更是具有现实意义,李庆安在关内道亲眼见过秦直道,夯得非常坚实,至今寸草不生,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的高速马路。
  一般而言,唐家骑兵从北庭到长安最快也需要一个月,很大程度上是道路不便,而且迂回曲折,长长的一段路程都不能纵马疾驰,如果修建了笔直宽阔的唐直道,从北庭到长安最多只要半个月,如果修建换马驿站,配置上好的阿拉伯马或者大宛马,那么信使从北庭到关中或许只要十天便足够了。
  这个建议令李庆安十分振奋,人力不成问题,他昨天晚上已经发信去碎叶,命安西政事堂着手修路之事,又命封常清从信德招募十万民工,并调集数千头大象来参与修路,另外,按照他和李亨达成的协议,将从陇右、关内道和河南道迁移三十万户移民前往安西,尤其河南道今年发生旱灾,饥民遍野,可以以工代赈,命他们从东面修路。
  李庆安打开小桌上的一本仓册,这里面是李豫清查宗室两个月的成果,关中各地的太仓中已有存米存麦一千万石,左藏中有钱六百万贯,以及大量的金银珠宝,使李庆安不得不感叹李豫处置土地的决心,虽然李豫身死,却给他们这些后来人有了足够的资源,有了这些钱粮,修建唐直道应该不成问题了。
  这时,马车忽然停了下来,李庆安透过车窗望去,已经到了明德门,对面似乎也有一支队伍,一名亲兵低声道:“大将军,是哥舒翰。”
  话音刚落,对面传来了哥舒翰的笑声,“可是李大将军?”
  李庆安拉开车帘,只见对面也有一辆马车,马车上正是哥舒翰,两年多没有见他,哥舒翰明显有些老了,精神也不是很好。
  李庆安拱拱手笑道:“哥舒兄,别来无恙否?”
  哥舒翰是昨晚连夜赶回,他这两天心情确实不好,原指望李亨登基,他将受封关内道节度使,这也是李亨给他的承诺,但没想到最后的结局是被李庆安占了关内道。
  李亨给他的承诺也变成了将汉中给他,而且不能给他任何封号,这件事让哥舒翰心中十分不爽,尤其是昨天上午李庆安当街杀了孟云和罗正义,李亨没有任何反应,不仅如此,还及时将关中军权转移给了王思礼,这说明什么,说明这是李亨和李庆安有了勾结。
  其实哥舒翰在某种程度上是误会了李亨,李亨之所以出卖孟云,是因为孟云的习惯性背叛,他今天背叛了李豫,那明天就会背叛他李亨,李亨也是借李庆安的手除去了这个后患。
  可哥舒翰并不这样看,在他的眼中,李亨为了一己私利便出卖了手下大将,他今天可以出卖孟云,那明天会不会出卖自己,哥舒翰心都寒了,他看透了李亨这个人。
  哥舒翰对李庆安笑道:“李大将军,我有几句话想对大将军说,不知是否方便?”
  李庆安爽朗一笑,“哥舒兄不妨来我马车,我们一起去大明宫。”
  “那好,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哥舒翰移步到了李庆安的马车中,两支军队合兵一处,一起浩浩荡荡向大明宫而去。
  哥舒翰打量一下马车,笑道:“这好像还是当初我送大将军的那一辆吧!”
  “正是!这辆马车很不错,我很喜欢,多谢哥舒兄了。”
  “小事一桩,不必客气了。”
  哥舒翰一摆手又笑道:“只是马车里没女人,少了很多乐趣,如果大将军没带女人,那我送你几个如何?保证让你喜欢。”
  “哥舒兄的好意我心领了,我有一侍妾跟随,过两天就来了,女人太多,我看着也头疼。”
  哥舒翰哈哈一笑,“那样大将军可就少了很多人间乐趣,我可不羡慕你。”
  李庆安也笑道:“我的乐趣,哥舒兄估计也不会喜欢。”
  两人闲聊几句,哥舒翰的话题便慢慢进入正路,“大将军还在关注吐蕃吗?”
  李庆安摇了摇头道:“实不瞒哥舒兄,这几年我的精力主要是和大食作战,对吐蕃知之不多,他们似乎沉默了很久了。”
  “大将军不了解吐蕃,但我很了解,吐蕃人的沉默只有一个解释,他们在积蓄力量,早在几年前赤松德赞便开始主政了,此人虽然年少,但他知人善用,他用尚息东赞为大论,主管政务,又封达扎路恭为大将军,主管军队,在吐蕃全面进行改革,厉兵秣马,这几年又开始恢复元气了,我估计再过一两年,吐蕃人又要寇兵大唐。”
  说到这,哥舒翰叹了口气道:“但大唐陇右军却兵甲不全,粮草不继,士气低下,如果吐蕃大军来袭,我真不知该如何抵挡?”
  李庆安听出了哥舒翰的意思,无非是叫朝廷给他拨钱拨米,支援军器物资,他便淡淡一笑:“哥舒大帅的要求,我已经明白了,不过防御吐蕃不仅仅是陇右一家之事,包括安西剑南,都要一并考虑,我会在政事堂会议上提出这个问题,找一个稳妥的一揽子解决办法。”
  李庆安的态度不冷不热,让哥舒翰碰了个软钉子,哥舒翰讪讪笑道:“那就拜托大将军了。”
  李庆安一笑,又换了话题,和哥舒翰谈起了对付吐蕃军的经验来,这也是哥舒翰感兴趣的话题。
  不知不觉,两人的马车队便来到了大明宫丹凤门前,这里挤满了准备进宫的大臣,天色还没有大亮,大臣们都纷纷离开马车,准备依次进宫,王珙来得稍晚一点,正和韦见素谈论今天的大典,韦见素在一个多月前因杨国忠之案被罢免了工部尚书,但不久又被李豫任命为兵部侍郎,这就是李豫的优柔寡断,做事总是缺乏一种彻底性。
  两人说着话,前面的大门已经空出来了,他们可以进宫了,韦见素忽然用胳膊拐了一下王珙,向后使了眼色,王珙回头望去,正好看见李庆安和哥舒翰从一辆马车下来,两人谈笑风生,神情亲密,王珙不由有些愣住了,在今天这种阵营鲜明的时刻,哥舒翰几时和李庆安搅到一起去了,他这是什么意思?
  王珙冷笑一声,直接进了丹凤门,丹凤门内的广场上已经聚集了数千官员,今天是新帝登基大典,凡在长安的从九品以上官员均要参加,包括外地在京官员和有散官头衔的非职事官,还有一些退仕的官员,换而言之,只要是拿朝廷禄米的文官基本上都要来参加,足足有上万人之多。
  丹凤广场占地广阔,就算再来一万人也显得空旷开阔,数千官员正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一般而言,靠近龙尾道的核心地域站的基本上都是位高权重的大臣,而五品以下的小官则会自觉靠边而站。
  在龙尾道前,李亨正和几名重臣谈论着今天的大典,今天的大典将由礼部全权负责,只是时间仓促,很多仪式都被迫免了,太子李适在接受朝臣叩拜后,册封政事堂官员,然后将前往太庙告祷祖宗,这便算完成了登基仪式。
  由于李适是少年皇帝,虽然仪式有些欠缺,但大臣们也并不是很在意,他们在意的是这次登基后将形成的权力分配。
  这时,王珙快步走来,众人一起向他见礼,王珙笑了笑,给众人回礼,他给李亨使了的眼色,李亨会意,便随王珙走了几步,避开了众人,低声道:“什么事?”
  “我刚才发现哥舒翰竟和李庆安乘坐在一辆马车上,两人下车时,神态很亲密,关系非同一般。”
  李亨眼中闪过一丝不快,他眉头一皱道:“或许他们只是在路上遇到,有事聊天,共乘一辆车而已。”
  “我也是这样想,不过哥舒翰明知今天是大典,却和李庆安共乘一车,不管影响,不顾百官侧目,这样会使人产生误解,给摄政王造成很大的被动,我以为摄政王有必要提醒哥舒翰。”
  李亨是一个多疑的人,他口中虽然不在意哥舒翰和李庆安共乘一辆马车,但他心中却极为不悦,哥舒翰这时什么意思?
  他忽然想起了哥舒翰所提的条件,出任关内道节度使,兼管陇右,就因为这个条件自己无法办到,所以他去讨好李庆安了,是这样吗?
  想到这,李亨重重哼了一声,不用说,一定是这样了。
  这时,含元殿前的钟声敲响了,这是大典即将开始的钟声,丹凤门广场上的官员纷纷向自己的位置走去。
第四百四十二章
蜀王逼婚
  大历二年六月初十,大唐王朝的新帝李适在简朴且隆重的仪式中登基了,由于他尚不满十三岁,无力执掌国政,便由他的祖父,前太子李亨为监国摄政王,封安西节度使李庆安为中书令右相,尊为尚父,再由右相李庆安、左相王珙、吏部尚书裴旻、户部尚书张筠、刑部尚书李砚、礼部尚书杨国忠以及兵部尚书陈希烈等七人组成紫宸阁政事堂,凡军国大事皆由七人共议共决,由监国签署发旨。
  在大典的最后,驾崩的先帝李豫赐庙号敬宗,五天后将正式下葬,沈皇后册封为文惠皇太后,李适从登基之日起,启用新年号为贞治。
  登基仪式足足进行了两个时辰,随着大典结束,天色已经大亮,众朝臣都渐渐散去,开始了一天的朝务。
  中书省位于宣政殿右侧,是一座占地广阔的巨大建筑物,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建筑物大多是明清时代建筑,雕梁画栋,精巧别致,但唐朝的建筑却不同,一般是用大型斗拱和梁柱一起支撑着整座建筑,气势恢弘,给人一种宽宏博大之感。
  李庆安在结束大典后便来到了中书省,尽管韦青平劝他不做右相,在幕后操控朝局,李庆安也深以为然,但凡事都有一个过程,在权力构架没有稳定下来之前,李庆安不宜辞去右相之位。
  迈步走上高高的白玉台阶,李庆安走进了中书省的大门,和碎叶政事堂一样,中书省也是以一条中轴线为中心,两边分布着各大机务要房,比如中书侍郎之房,中书舍人之房,文卷房等等,最里面便是中书令的朝房,从旁边一扇小门进去,便是大唐的最高权力决策机关政事堂了,政事堂又叫‘中书门下’,它不是一个开会的场所,它和后世的董事会一样,设有机要秘书,并列吏房、机务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于后,草拟军国政务议题。
  李庆安当年在李林甫执政时,曾多次来政事堂办事,对这里十分熟悉,但今天他却是作为主人来到这里。
  中书省大堂里十分安静,今天是新皇登基的第一天,整个中书省内都十分忙碌。
  “李相国,请随我来。”
  中书侍郎房琯恭恭敬敬领着李庆安前行,一边给他讲解中书省的情况,“中书舍人一共六人,分别对应六部,他们可以就省内所讨论的军国大政及报上的奏状,发表自己的初步处理意见,并签上自己的名字,谓之‘五花判事’,交给中书令斟酌,最后圣上御批后再交付中书舍人,然后根据圣上的意旨草成制敕,这个专门负责执笔草诏的舍人称为‘知制诰’。”
  房琯见李庆安听得仔细,便笑道:“要不要把大家都叫出来,和相国见一见面?”
  李庆安摆摆手笑道:“大家都很忙,见面就不必了,以后来日方长。”
  说着,两人走进了中书令的朝房,朝房可不是一间屋子,而是数十间房间的总称,仅会议室就有五六间,还有图书房、睡房以及主书和主事的办公房等等。
  朝方内有五名主书和五名主事,主书负责整理文书档案,主事则负责联络传话,朝房大厅四周都是小门,通往中书省各处,比如右面一扇红色小门通往政事堂,相国直接从此前去开会,又比如左下角的一扇小门则通向中书舍人的办公大厅,相国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去向中书舍人咨询。
  李庆安走进自己的房间,这是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四周墙壁刷得雪白,挂了几幅名人字画,靠窗正中放着一张低矮宽大的桌案,桌案后面铺着软垫,案上和旁边书架上皆摆满了各种奏折,足有两三百本之多。
  唐朝的相权极大,很多军国大事都是由右相来裁决,因此右相的事务非常繁忙,杨国忠被罢免右相后,许多事情都暂由侍郎房琯代为处置,但一些重要的事情还得由新相国来处理,积累下来数量就可观了。
  房琯见李庆安望着奏折眼睛发直,便苦笑道:“右相虽然位高权重,但也着实辛劳,以前李林甫天不亮就来处理政务,一直到天黑方能回府,杨国忠虽然能力稍差,但他也不敢懈怠,终日忙碌不倦,非是他们不想休息,实在是朝务太过于繁重,事无巨细,皆要相国一一审阅。”
  房琯的语气中终于还是忍不住露出了一丝不屑,他知道李庆安是凭借军事实力而夺得相国之位,李庆安不过是一介武夫,他真能主掌政务?或许他能打仗,可会打仗之人就能当相国吗?
  李庆安慢慢坐了下来,他随手翻了翻奏折,便道:“等会儿政事堂要召开第一次会议,你先去准备一下吧!”
  “是!下官这就去准备。”
  李庆安将房琯打发走了,他望着这些堆积如小山般的奏折,不由头脑中一阵阵发痛,平时的安西政务他从来都是扔给王昌龄去打理的,他只对一些大事进行决断,琐碎的细小事务他从来都是不闻不问,他这才深刻理解韦青平给他的建议了,当右相国会占用他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他将无暇过问安西的军政事务,最后他将逐渐失去安西。
  李庆安大致算了算,他按每天批阅一百本奏折来算,平均每本奏折写一百个字,那他每天要写一万个字,还有阅读思考的时间,难怪李林甫要从天不亮忙到深夜了。
  李庆安无奈地叹了口气,这两天,他什么事情都别想做了,这时,中书舍人窦华在门口道:“李相国,其他六位相国都已到了,请李相国过去。”
  “我知道了。”
  李庆安从桌上拿起三本奏折,这是今天政事堂要讨论的三件大事,一是先帝李豫的出殡时间及具体安排;二是河南道大旱,需要朝廷赈灾的事情;三就是哥舒翰的奏折,请求朝廷对陇右拨付钱粮军资,并准许陇右扩军,以加强对吐蕃的防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8/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