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4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7/699

  “为什么?”
  杨国忠一字一句道:“原因很简单,哥舒翰部下的家眷此时都在李庆安的手中,他不敢惹翻了李庆安。”
  “啊!”
  李隆基恍然大悟。
  ……
第四百五十一章
被迫撤军
  情况正如李隆基所担心的那样,一支两万人的关中军快速部队在大将邓景山的率领下,从子午道直插汉中,并在兴道县截断了高仙芝军队的粮道,三万石待运粮食全部被截获。
  梁州太守兼汉中留后郭英乂闻讯大惊失色,他一方面组织民夫防御南郑城,另一方面急派人向高仙芝和哥舒翰报信。
  一早,高仙芝便匆匆来到李隆基御帐前,对几名帐前侍卫道:“请速禀报圣上,我有急事求见。”
  高仙芝心中焦急之极,关中军已经占领了兴道县,断绝了自己的粮道,如果郭子仪将这个消息向自己的军队宣扬,待粮食出现危机后再大举进攻,自己军队必将惨败,不容置疑。
  当初他力主留五万军队守后方,他们以十万大军北上,也不用再分兵两路,但李隆基不肯,他认为十万军夺不下长安,坚持全军北上,只留数千人运转粮草,李隆基想得很简单,只要一举冲出谷道,进入关中,就不存在后勤保障的问题了。
  可事实上,他们进军缓慢,又临时改变了行军路线,致使一次次丧失先机,最后被长安大军从容布局,将谷口打造成铜墙铁壁一般,他们怎么能冲得出去?
  高仙芝明白,他们现在就算冲出谷口,也不是别人的对手,李庆安的七万安西铁骑就足以横扫剑南军,剑南军擅长山地作战,在平原上绝不是骑兵的对手。
  他现在只希望李隆基能清楚眼前的严峻局面,不要再为了一己之欲而丧失了整支军队,届时他李隆基也难以自保。
  片刻,侍卫跑出来道:“高帅,圣上命你进去!”
  高仙芝快步走进了李隆基的大帐,此时李隆基正在喝一碗燕窝粥,高仙芝快走两步,单膝跪下道:“臣高仙芝参见陛下!”
  李隆基眼皮都没有抬,淡淡问道:“发生了什么事?是你决定了再继续进攻吗?”
  “陛下!”高仙芝有些惶恐道:“南郑郭太守传来消息,两万关中军已经从子午道杀进汉中,我们粮道被断,汉中危险了。”
  “砰!”地一声,李隆基重重将粥碗向地上一摔,粥碗裂成了碎片,他厉声斥道:“朕三番五次让你进攻骆谷关,就是担心粮路被断,可你不肯,说什么等待时机,现在时机呢?时机在哪里?难道你的时机就是我们后路被断,无路可走吗?”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
  高仙芝吓得跪倒连连磕头,拼命解释道:“非臣不肯尽力,而是天时地利对我军极为不利,郭子仪军队和我军兵力相仿,据守雄关,只五千弓弩军便可射退我三万大军,就算臣率大军拼死夺下关隘,那也会损兵折将过半,到了关中,又怎么能抵挡得住李庆安的七万安西骑兵,陛下,事实如此,非五十万雄兵,不能克关中啊!”
  高仙芝提到李庆安,让李隆基一下子想到了哥舒翰,他心中更恨,至今未打一仗,和李庆安暗通往来,这个高仙芝还有用,得先收拾那个哥舒翰再说,想到这,李隆基脸色稍霁,叹口气道:“算了,事已至此,朕发怒也无用,那你说现在该怎么办?是战还是退?”
  高仙芝见终于说服了李隆基,心中稍安,便连忙道:“陛下,臣以为在我们粮尽发生恐慌之前,郭子仪不会进攻我们,而现在我们粮食还能支持五天,从这里返回汉中须三天时间,我们当立即撤军,也要通知哥舒翰撤军,这是上策,陛下回蜀中后励精图治,待臣练出雄兵数十万,再出祁山为陛下攻取关中。”
  李隆基沉思了片刻,确实也没有办法了,他只得点点头道:“好吧!朕再听你一次。”
  他话音刚落,只听见远方传来了轰隆隆的鼓声,吓得李隆基站了起来,“这、这是怎么回事?”
  一名侍卫飞奔而至,在帐外大声喊道:“陛下,郭子仪大军撤离骆谷关了,骆谷关的大旗已经降下。”
  李隆基先是一怔,随即大喜,连忙道:“高将军,这可是机会啊!郭子仪的军队居然撤退了。”
  高仙芝暗暗叹息,这不是机会,这是郭子仪的诱饵,圣上怎么就不明白呢!他苦劝道:“陛下,关中军占领兴道县,断了我们粮道,郭子仪焉能不知,他现在应该是枕兵以待才对,等待我们自乱,可是他却退兵,说明他也担心我们撤回汉中,便故意让出骆谷关,诱引我们继续北上,一旦我们上当,失去了撤兵的机会,而粮草不继,那就是我们溃败的时刻,陛下,不能上郭子仪的当啊!”
  李隆基满腔喜悦,却被高仙芝一盆冷水泼下,他的脸顿时沉了下来,极为不悦道:“高将军,什么事情都有各种可能,你也只是猜测罢了,再说了,就算他是诱敌之计,我们不就是想进入关中吗?进了关中,还愁没有粮食吗?如果连郭子仪都打不过,朕北进关中还有什么意义,朕已经决定了,不要急于撤军,先去骆谷关看一看。”
  “陛下!”
  “不要再说了!”李隆基打断了高仙芝的话,强硬道:“朕意已决,难道你还要再顶撞朕吗?”
  高仙芝长叹一声,只得无奈道:“臣遵旨!”
  这一次李隆基下定了决心,不再理会高仙芝的恳求,他逼迫高仙芝军队军队进驻骆谷关。
  一时辰后,剑南大军进驻了久攻不下的骆谷关,进了骆谷关并非就到关中,还要继续向北走一百二十里,才到盏屋县,这才算是进入关中,而郭子仪的大军一直北撤到了盏屋县,把沿途所有的关隘都让了出来。
  或许是天意,剑南军进驻骆谷关的当天,天色便开始转阴了,黑沉沉的乌云压城而来,北风骤起,眼看一场暴雨即将到来。
  在山道中遇到暴雨是极度危险之事,很可能会遭遇山洪或者泥石流,那对于军队将是灭顶之灾,李隆基无奈,只得同意军队暂住骆谷关。
  当天傍晚,一场夏末的暴雨铺天盖地向终南山谷地袭来,大雨倾盆,冲刷着两边的峭壁和泥土,泥沙被流水裹夹而下,这场暴雨下了一夜一天,直到第二天中午,才雨势渐渐变小。
  李隆基心急如焚,他几乎一夜未睡,眼巴巴地看着天色,尽管他是天子,但老天却不给它的这个儿子一点面子,雨哗哗地吓,令李隆基心焦不已。
  但高仙芝却暗暗高兴,大雨的及时到来可谓是上天开眼,帮了他的大忙,为了阻止李隆基北上,他暗中派出自己的亲兵,连夜冒着大雨前往前方的山道险峻处进行秘密作业。
  下午,雨势终于停止了,一抹阳光从云层中透出,将炽热重新洒向终南山谷地,热气蒸腾,刚刚凉爽的天气又再一次变得闷热起来。
  但李隆基的心情却大好,他甚至不用通知高仙芝,便直接下达了旨意,‘全军加速前进,次日午后抵达盏屋县。’
  就在这时,高仙芝匆匆赶来禀报,“陛下,臣有紧急情报!”
  “什么事?”
  “臣派出的斥候刚才来报,前方二十里处发生了滑坡,大量巨石和泥沙堵塞了道路,军队难以前行。”
  这个消息让李隆基刚刚晴朗的心情又再一次蒙上了阴云,令他心中郁闷万分,半晌才问道:“堵路到了什么程度?需要多少时间能清理好?”
  “陛下,因为道路十分狭窄,最多只能容纳百人进行清理,据斥候估计,需要百人清理三天,道路才能通,而且前方还有没有类似的泥石阻路还不得而知。”
  李隆基沉吟良久,又怀疑地看了郭子仪一眼,便对身后的杨国忠道:“既然只有二十里,爱卿就和朕一起去看一看吧!”
  杨国忠连忙躬身施礼道:“遵旨,臣这就陪同陛下前去。”
  高仙芝不敢拖延,立刻安排一队千人的士兵护送李隆基和杨国忠前去察看灾情,山道滑腻,行走艰难,李隆基便坐上了滑竿,让士兵们抬着他前往滑坡地,杨国忠则跟在后面,深一脚浅一脚跟行,两次滑倒在地,浑身沾满泥水,狼狈不堪,他一路暗暗大骂,足足走了一个多时辰,才终于来到了山谷滑坡处,这里是一条窄窄的上山通道,只能容纳三人并行,这段窄道足有三里长。
  就在山道中间,果然有大量泥土塞满了道路足有二十几丈长,数百块巨大的山石从山顶滚落,严严实实地堵在山道中,正有高仙芝派来的百余士兵在清理,李隆基呆看了半天,情况比高仙芝说的还要严重,这处滑坡三天也未必清理得干净,更何况前方或许还有泥石阻路。
  “陛下,这可怎么办?”杨国忠在一旁低声问道。
  李隆基长叹一声道:“又能如何?既然上天不给我进关中,我也只能顺从天意,回去吧!”
  由于粮路被断,剑南军的粮草只能再支持四天,李隆基无可奈何,终于下令撤军,当天下午,九万余剑南军向汉中撤退了。
  而就在李隆基撤军的同一天,褒斜道的哥舒翰军队也向南撤军了,但他们的撤军却显得十分悲戚,军中的不少陇右士兵都放声痛哭,他们这次南下,不知几时才能再回陇右和家人团聚。
  悲伤洒泪,以至于有数千名后军士兵在撤军半路逃脱,逃回了陇右。
  贞治元年七月初,由于关中军奇袭汉中得手,李隆基大军被迫南撤,大军回到了汉中,李隆基封梁州太守郭英乂为汉中节度使,率军两万镇守汉中,他随即率大军进入巴蜀,八月,李隆基抵达成都,正式在成都建立了新朝廷,封杨国忠为右相中书令兼吏部尚书,陈希烈为左相门下侍中兼兵部尚书,益州太守崔圆封为户部尚书,杨慎矜封为刑部尚书,蜀州太守李峘封为礼部尚书,此五人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组成政事堂。
  高仙芝仍为安南郡王、剑南节度使,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哥舒翰改封两湖郡王、江南西道节度使,同样加封开府仪同三司,此外,李隆基又封荆王李瑁为太尉,封吴王李璘为太保,命二人入蜀觐见。
  九月,李隆基改成都为蜀京,定为新都,正式重新登基,至此,大唐南北对立局面形成,世人称长安为北唐,称蜀京为南唐,几乎以长江为界,大唐帝国一分为二。
  ……
第四百五十二章
重组千牛
  长安,李隆基的北犯并没有引起长安的骚乱,除了他《告天下书》曾引发大量宗室权贵南逃,长安一度混乱,但随着两军进入对峙状态,南逃之路被堵死,长安的局势也渐渐恢复了平静。
  这天上午,紫宸殿监国李亨的会议室内,正举行一次小型的秘密会议,参加者都是李亨派系的骨干大臣,包括政事堂的三名大员王珙、房琯和崔涣,以及他的军师,现任太子宾客的令狐飞以及太常寺少卿李俅、金吾卫大将军陈玄礼,加上李亨,一共是七个人。
  房琯和崔涣原本就是李亨原来的东宫党人,一直便信奉李亨为正统,这次李亨做了监国摄政王,他们二人的地位也水涨船高,最终取代杨国忠和陈希烈,进入了政事堂。
  “这次招募军队,我们共招募到七万五千人,低于安西军的十一万人,但又高于关内朔方军的四万人。”
  说话说是陈玄礼,他也是一名六十余岁的老将,长期担任羽林军大将军,现任关中军副帅兼金吾卫大将军,这次关中军招募新军便是由他全权负责。
  陈玄礼和李亨的关系极好,早在李亨为太子时间,他便不止一次暗示李亨,他将会坚决支持他登基,这次出任金吾卫大将军,李亨也是希望他能替自己控制长安城。
  陈玄礼在这次会议上按照李亨的安排,先向几位重臣汇报各派的军力情况,陈玄礼见众人十分关注,便又继续道:“这样一来,加上原有的关中军、金吾卫和潼关守军,我们的军队将达到二十六万之多,但据我得到的情报,李庆安又调了六七万安西军赶赴中原,再加上他招募的新军和现有的安西军,以及河西的军队,那他在中原的军队已经近三十万,无论战斗力还是装备,我们都远远不如安西军。”
  “那郭子仪的军队战斗力如何?”王珙问道。
  陈玄礼笑了笑,又道:“别看李庆安被尊为尚父,可真正支持圣上的军队却是郭子仪,这次他招募了四万军,加上他现有的军队和羽林军,他们这一派也有十一万人,至于战斗力,主要还是以郭子仪手中的五万军为主力,新兵训练尚需时日。”
  陈玄礼说完,便坐下了,这时李亨徐徐道:“我之所以先让陈将军给大家分析一下各方的军队对比,就是因为军队实力会是将来我们利益分配的关键,毫无疑问,李庆安在将来的利益分配上会占优,这一点我不否认,也不想回避。”
  昨天晚上李亨接到消息,他的父皇已经撤兵南下了,这就意味着关中局势会逐渐稳定下来,一场新一轮的权力斗争和权力分配即将开始,李亨便紧急召开了这次会议,商量他们以后的对策。
  李亨从桌上拿起一封信,对众人道:“这是李庆安去郿县之前写给我的信,在信中他提了几个要求,有些要求我必须答应,可有些要求我不想答应,所以今天和大家商量一下。”
  李亨取出信,先递给了王珙,对众人道:“他在信中提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来两军在关中的控制范围,我也认为这是必须要面对的大事,郭子仪的军队已经明确不在关中驻军,这是李庆安把关内道和朔方还给他时的条件,这样一来,关中就只有我们两支军队,那该怎么驻扎才不会生出矛盾,李庆安提出的建议是,以长安朱雀大街为界,关中以东由我们的军队控制,关中以西由他的军队控制,也就是说长安万年县以东是我们的地盘,长安县以西是他的地盘。”
  “殿下,臣有一个疑问?”
  房琯眉头一皱问道:“长安城从来都是由十二卫负责安全,我们有金吾卫,可以名正言顺地管理长安城,可长安城如果一分为二,总不能是安西骑兵在长安县街头上巡逻吧!”
  “这就是李庆安向我提出的第二个要求,他要重建千牛卫,将来就是由千牛卫负责长安县的治安巡防,说实话,他这两个要求我都已经答应了,以朱雀大街为界将整个关中一分为二,他在西面我在东面,那就意味着防御剑南军将来都是他的事情,其实我并不吃亏,但我想和大家商量的是他的第三要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7/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