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4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1/699

  他挥刀向王越追杀而去,王越见长孙南翼来势凶猛,吓得他转身便逃,恰好此时,驻扎在东市的千余名金吾卫士兵闻讯赶来了,王越见他的部众赶来,顿时精神大振,指着长孙南翼大喊:“此人是元凶,打死他!”
  上千名金吾卫士将百余名羽林军士兵团团围住,叫喊声此起彼伏,四周人群也兴风作浪,大喊叫好,场面混乱之极,独孤长凤等人被堵在平楼内,无论他们喊破了嗓子,参与打斗之人根本就听不见。
  长孙南翼被近百名金吾卫士兵包围,他们举棍乱打,长孙南翼支持不住了,开始哀声求饶,王越激动得浑身颤抖,疯狂地大喊大叫道:“打死他!打死这狗贼!”
  可怜长孙南翼没有骑马,竟难以逃脱,在近百名金吾士兵的乱棍打击之下,长孙南翼被打得骨断筋折,脑浆迸裂,惨死在平康坊。
  ……
  平楼事件震动了朝野,平康坊羽林军和金吾卫的冲突中,包括中郎将长孙南翼在内的十八名羽林军被打死,其余羽林军士兵全部受伤,韦应物也被打断了一条腿和一条胳膊,伤势严重,金吾卫方面也被砍死三人,砍伤十余人。
  如果被打死者是一般羽林军士兵,这件事还好解决,偏偏被打死之人是长孙全绪的儿子,事情就变得难以收场了。
  长孙全绪听闻儿子死讯,他发疯似的将儿子的尸体抢回府中,抱着儿子的尸体哭得晕死过去,当天晚上,他便率领全族人,将儿子的尸体放在京兆尹王玙的府前,问王玙讨要凶手。
  王玙府前早已吓得大门紧闭,王越是王玙的次子,从小便受他祖母溺爱,顽劣异常,按理,王家也是名门望族,家教极严,所有子弟都必须读书明事理,但惟独这个王越仗着被祖母宠爱,无人敢管他,从不去读书,自小便欺凌良善,染了一身纨绔习性。
  因为他长得俊美秀气,又是嫡子,因此占尽了便宜,被王珙所喜爱,又被李亨看上,招他做了女婿,王玙也很少去管这个儿子,既然是监国的女婿,那就不用他操心了,没想到王越最后还是给他闯下了大祸。
  此时王玙急得背着手在大堂下来回踱步,儿子闯下的大祸让他又恨又气,但现在他也不知道儿子躲在哪里去了,让他怎么交人?
  “也罢!我去给他们磕头赔罪去。”
  王玙一咬牙,便开了门向府外走去,台阶下面前,数百名长孙族人无声静立,在台阶上放着一副棺材,棺材内便是长孙南翼的尸体,整只棺材被白布紧紧包裹,有昭雪平冤之意。
  王玙一出来便悲声大喊,“长孙兄,我教子无方,以致闯下滔天大祸,我给你赔罪了。”
  喊完,他便跪在尸体旁边,给长孙南翼磕头,他一连磕了三个头,但长孙全绪依然没有理会他,杀子之仇,磕三个头便可以了结吗?这世上哪里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王玙心中也有数,他又高喊道:“长孙兄,我不敢求你原谅,我只是想表达我诚意,那逆子已经三天没有回家了,我也不知道他躲在哪里?若我有半天欺骗,让我王家祖坟被天打雷劈,不得安生。”
  用祖坟来发誓赌咒,这已经是极为严重的保证了,长孙全绪也相信了,王越确实不在这里,他挥手道:“去大明宫,找监国要人!”
  王越自己没有府宅,他若不在自己家,那就在岳丈家了,虽然李亨的女儿是住在雍王府内,但长孙全绪知道,此时李亨一定在大明宫内,应该还没有回府。
  长孙家数百人,又浩浩荡荡向大明宫而去,他们在朱雀大街上行走,一个大家族人人披麻戴孝,哭声一片,裹着白布的棺材被高高抬起,引来无数行人驻足观望,更有数千人跟着他们一同走,不少和长孙家交好的官宦人家纷纷路祭死者。
  王玙府宅离大明宫很近,不多时,一行人便浩浩荡荡来到了丹凤门前,丹凤门早已戒备森严,就仿佛知道他们要来一样,数千羽林军站在大门前,拦住了他们去路。
  安抱玉亲自在这里等候,他见长孙家抬走棺材近前,便一声令下,带领数千羽林军士兵跪了下来。
  长孙南翼是羽林军骨干,也是安抱玉的爱将,如今他惨遭金吾卫毒手,安抱玉一样悲痛万分,尽管他对金吾卫也恨之入骨,但他毕竟是羽林军大将军,承担着宫城和皇城的安全,从他的职责上说,他就不能允许长孙家族闯进大明宫。
  “老将军,我们也为南翼之死而悲痛,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大明宫是宫廷重地,老将军应该比我更清楚,决不能擅入,就算长孙家是皇亲国戚也不行。”
  “国法?哼!”
  长孙全绪重重哼一声,怒道:“老夫就是太遵法守规了,才落得今天的下场,有人陷害我,罢我职位,我也认了,但我儿子何辜?竟被人活活当街打死,这个凶手是谁?就是他的女婿,他若不还我个说法,我就让天下人知道,皇庄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安抱玉吓得大惊失色,连忙上前拉住长孙全绪的胳膊道:“老将军,请慎言!”
  长孙全绪冷笑一声道:“安大将军若害怕,我不在你面前说就是了,免得连累你的官途。”
  就在这时,丹凤门内忽然奔跑出几名官员,为首官员大喊道:“长孙全绪接旨!”
  长孙全绪心中愤恨之极,他原本是一个极为圆滑之人,骨子里甚至还有几分懦弱,但儿子之死深深地刺激了他,使他内心深处的血性迸发出来了,他一改平时的圆滑,竟傲然而立,站着接旨。
  宣旨官员有些尴尬,只得展开盖有中书门下大印的诏书高声念道:“羽林金吾本为同根,一脉兄弟,今为琐事,以致兄弟反目伤残,至痛至哀,侍逝者已去,不可复还,但一家之和,在于兄弟同心,一国之和,在于三军协力,今吐蕃虎视河湟,兵戈将起,念大唐社稷之安稳,念河陇百万黎民之安危,羽林金吾当以大局为重,捐弃前嫌,长孙南翼勤勤恳恳,忠于职责,特加封为东宫六率府大将军,赐冠军大将军,封爵高邑县伯,金吾卫中郎将王越骄横跋扈,行凶于市坊,但念事出有因,免其死罪,杖五十,罢黜其金吾卫中郎将之军职,赶出金吾卫,永不录用为军,钦此!”
  长孙全绪忽然仰天大笑,笑得眼泪都出来,“好!好!好一个和为贵,我领教了。”
  他猛地推开了安抱玉,大步走到数千羽林军面前,厉声喊道:“三军儿郎,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数千羽林军面面相视,谁都不明白长孙全绪是什么意思,当了这么多年的羽林军大将军,谁不认识他?
  有几人大胆喊道:“你是长孙大将军。”
  数千羽林士兵纷纷应和,“你是羽林军大将军。”
  “好!既然儿郎们认识我,那我问你们,这圣旨你们服不服?”
  “不服!”
  先是一人高喊,紧接着数百人喊起来,最后数千人一起呐喊,“不服!不杀王越,羽林军决不罢休!”
  长孙全绪感动得老泪纵横,他缓缓道:“今天我不打算反抗,因为吐蕃战事将起,我长孙全绪不为一己之私而坏天下之事,但这个仇我记住了,总有一天,我会为儿子、为羽林军讨回这个公道,希望那时,诸君不忘今日之誓!”
  说完,长孙全绪已泪流满面,他一挥手,带着族人、带着儿子的棺木离开了大明宫,安抱玉望着长孙全绪走远,他也长长叹息一声,这份诏书是政事堂讨论的结果,他又能奈何?
  金吾卫和关中军是李亨立身之本,这个时候他不偏向它们,难道还会反助羽林军吗?安抱玉感到无比疲惫,再过几个月就是老母的七十岁寿辰,届时他要回去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了。
第四百七十七章
顺者昌盛
  紫宸殿朝房内,李亨站在窗前静静地凝视着窗外,夜格外寂静,长孙家在丹凤门外的动静隐隐通过夜风传到了他的耳中,长孙家的不满是在他的意料之中,下午发生在平康坊的平楼事件给李亨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他刚刚安抚住了安抱玉,却又发生了这样的恶劣事件,就相当于直接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又一次将羽林军和金吾卫推向了风头浪尖。
  尽管这件事已经被他用强制的手段平息,但他也知道,这件事已经在金吾卫和羽林军之间造成了裂痕,而且难以弥补,要想挽回羽林军的不满,只有杀王越来谢罪,可是杀了王越,金吾卫这边又怎能交代,金吾卫的态度一样强硬,不仅王越不能杀,其他参与斗殴的金吾卫士兵也一个不能动,这让李亨无可奈何,不动王越,他又怎么能动其他金吾卫士兵?
  李亨心中暗暗叹息了一声,他无法两全,他只能保金吾卫和关中军,这是他的立身之本,至于羽林军,他只能以后慢慢地去安抚和调整了,李亨铁青着脸转过身,对一旁的王珙和陈玄礼道:“这件事就这么处理了,但我要警告你们不能再有下一次,陈将军,你要好好约束住金吾卫和关中军,尤其是金吾卫,劣迹斑斑,连我都有所耳闻,我只能让你这一次了,下一次我不再姑息。”
  陈玄礼心中长长松了口气,尽管政事堂已经紧急作出了平息事态的决定,但李亨的最终表态,才真正使这件事告以结束,陈玄礼也受到了很大的军方压力,金吾卫非但不肯认错,还要求将参与冲突的其他羽林军士兵全部斩首,以给冲突中死亡的三名金吾卫士兵偿命,尽管这是不可能,但对金吾卫士兵免于责难,这已经是他作出的最大努力了。
  陈玄礼虽然也不喜欢王越,但他这一次并不认为是王越的错,双方都有责任,是长孙南翼先动手打了王越,他认为这才是矛盾扩大化的真正原因,所以他力保王越,使王珙也感激于他。
  陈玄礼躬身道:“卑职保证不会再有下次。”
  李亨点点头,“你去安抚下属吧!我要和王相国再谈谈别的事。”
  “是!卑职告辞。”
  陈玄礼退了下去,李亨这才对王珙道:“很奇怪,他怎么会同意我的方案?”
  李亨所说的他就是指李庆安,王珙沉思了片刻便道:“属下也是很奇怪,就算独孤长凤涉案,但他在本案中也是无关紧要,以李庆安在新丰县的风格,他应该会更强势地收拾金吾卫,而且这一次是李庆安收买羽林军和长孙家的好机会,但他却放弃了这次机会,着实让人感到意外,属下推想,很有可能是河陇战役即将爆发,在这个时候,他不愿过于得罪我们,所以才同意了殿下的方案。”
  李亨没有回答,他背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也认同王珙的分析,应该是李庆安担心此事影响到河陇战役,从中书省所拟诏书的内容便可看出一丝端倪,李庆安在诏书中已经点明了吐蕃战役即将爆发,既想通了这一点,李亨心中便又生出一个大胆的念头,那李庆安会不会再做出更大的让步,参加河陇战役的主力虽然是安西军,但钱粮和军需物资都需要由长安来出,李庆安必然有求于自己,那么能不能再利用这次战役,向李庆安索取更大的利益,比如李庆安让出一个政事堂的名额。
  想到这,李亨便对王珙道:“我若想拿回我们的政事堂名额,你认为可能性有多大?”
  王珙想了一想,道:“属下觉得有这个可能性,我听裴旻说,李庆安有可能会亲赴陇右,他不在长安,这个政事堂的名额一般而言都会让出来,如果殿下和他好好谈一谈,表示全力支持他对付陇右,正如他在诏书中所言,一国之和,在于三军协力,属下觉得他若以大局为重,会把政事堂的名额让给殿下,但我估计他不会答应得这么痛快,殿下须给他一个面子。”
  “那你说,这个面子该怎么给才好?”
  “按照一般的做法,由殿下推出几个候选人,而由李庆安在这几个候选人中任挑其一,看起来似乎是他的任命,其实得益者却是殿下,这就是一种巧妙的让步,双方都有默契,但不管怎么,殿下都需要和李庆安好好谈一谈,不谈别的事,就谈一谈如何打这场河陇战役。”
  李亨沉默良久,终于点了点头,“就依你的方案来办!”
  ……
  就在长孙家族离开丹凤门不久,一辆马车也从丹凤门内驶出,等候在不远处的数百骑兵随即奔上来,将马车左右包围住,羽林军们纷纷让开一条路,众人都知道,这是李庆安的马车出来了。
  马车内没有点灯,一片漆黑,裴旻和李庆安相对而坐,李庆安靠在车壁上闭目养神,裴旻却有些心神不宁,他心中充满了诸多疑惑,却不知该从何说起?
  “你是不是很奇怪,我为什么会支持李亨的方案?”李庆安眼睛睁开了一条缝,微微笑道。
  “有一点奇怪吧!”
  裴旻也笑道:“我想大将军应该是考虑到了即将爆发的陇右战役,否则不会这么轻易放过金吾卫,不知我说得对不对?”
  李庆安仰靠在车壁上,笑道:“至少说对了大半,确实和陇右战役有关,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我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需要后勤物资的供应不断,还要求国内朝局的平静,我不敢说三军同心,但至少也要相安无事,朝内两党相争,各为利益,而唐蕃两国相争,却是事关一国兴亡,我李庆安焉能为一己之私,赌上大唐的国运?”
  裴旻点了点头,又道:“我就担心大将军只是一厢情愿,大将军不在长安,监国党人会趁机兴风作浪啊!”
  “这我能想得到,李亨的心思我比谁都清楚,不过很多事情都自有其规律,不是他想做什么就能实现什么,他若想逆天而行,那天理不容。”
  裴旻呵呵一笑道:“既然大将军这样说,我就不担心了。”
  停了一下,他又问道:“如果大将军回了西域,那政事堂的这个空缺由谁来暂代?”
  李庆安笑着摇了摇头,裴旻愕然,“大将军难道是想遥领政事堂之位吗?”
  “不!”
  李庆安道:“我是想辞去中书门下之职,专心对付吐蕃人,吐蕃积蓄了数年,实力不可小视,这场战役不是一个月两个月便能打完,我估计短则半年,长则一年,总之,我不可能再兼顾朝廷之事。”
  “原来如此,我明白了,那不知大将军打算让谁入阁?”
  李庆安没有说话,而是陷入了沉思之中,裴旻满心疑惑,却又不敢打扰李庆安的沉思,马车在夜色中快速行走,不知不觉便到了裴旻的府邸前,这时马车停了下来,裴旻便起身拱手笑道:“那明天我等大将军的消息。”
  “裴相国!”李庆安忽然叫住了他。
  裴旻已经下了马车,便停住脚步,站在窗前笑道:“大将军还有什么事吗?”
  “如果我让崔家重新入相,不知裴家是否能接受?”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1/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