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5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1/699

  次日天不亮,轰隆隆的大朝鼓声便在大明宫敲响了,鼓声如雷,响彻了整个长安城,长安县静悄悄的,而万年县依然有不少官员出发上朝,但上朝的人流明显没有从前那样繁忙了,经过一夜的传递消息,万年县很多官员都知道了真相,大部分人都决定抵制李亨,但也有一些人觉得这是升官的机会,鼓声一响,便急不可耐地出门了。
  张筠也出门了,和往常一样,他的五十名武装家丁护卫在马车左右,但一支约两百人的关中军骑兵也同时跟在他的马车周围,呈一个半圆将张筠的马车包围。
  李亨考虑得非常细致,如果张筠不肯上朝,他会用各种手段逼张筠上朝,而且他害怕张筠半路上跑掉,所以他又命人紧紧跟着他,一定要让他今天上朝,张筠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如果他支持自己登基,那么自己至少一只脚便站稳了。
  务本坊位于皇城的正对面,张筠上朝一般是走皇城内穿过,但今天他却没有走皇城,监视他的骑兵不准马车走皇城,用刀威逼着车夫直接去丹凤门,这很出乎张筠的意外,他原打算从皇城走脱,没想到李亨的军队监视得这么严,无奈,他只得命车夫直走丹凤门,他现在唯一的期望,就是自己的儿子能成功逃脱。
  马车快到丹凤门时却停了下来,几百名上朝的官员都被堵在这里,张筠拉开了车帘,问一名身边骑马的官员道:“出了什么事?”
  那官员没想到会是张筠,吓了一大跳,连忙毕恭毕敬道:“回禀张尚书,听说好像是有人在丹凤门前闹事。”
  “有人闹事?”张筠心中异常惊讶,这个时候了,谁会在丹凤门前闹事?
  ……
  丹凤门前,长孙全绪顶盔贯甲,一手执盾,一手举剑,在他身后跟着上千名从皇城赶来支援的羽林军将士。
  “羽林军的将士们,难道你们真的要支持叛逆吗?支持一个毒死圣上的不义之人吗?这会让我们的羽林军蒙受永远也洗不掉的耻辱,你们过来,站到我身后去。”
  他声音如雷,喊声传遍了丹凤门内外,语气中带着无比的诚恳和期盼,丹凤门前已经聚集了三千余名羽林军士兵,天还没有亮,火把将丹凤门内外照如白昼,每个士兵的脸上表情都异常复杂,有人脸上是不屑之色,但更多人却有了一种想奔跑的冲动。
  “将士们,过来吧!回到我的旗下,不要助纣为虐了。”
  这时,徐子耀的身影出现在了丹凤门的门楼之上,他冲着长孙全绪大骂道:“你这个老不死的王八蛋,滚回家给你儿子守墓去,这里已经没有你的事情了。”
  他一边骂,却悄悄地拉弓搭箭,猛地一箭射去,箭似流星,霎时便射到了长孙全绪的面前,长孙全绪早有防备,举盾一迎,箭射在了盾牌之上。
  这一支箭就像一个信号,丹凤门前顿时一阵大乱,无数士兵像挣脱了栅栏的马群,向长孙全绪这边飞奔跑来,后面的军官喊也喊不住,只瞬间功夫,一大半羽林军士兵都被策反了,纷纷投奔长孙全绪。
  徐子耀看得目瞪口呆,他忽然意识到,对方的人数已经超过了自己,他急得大喊道:“快关宫门!快关宫门!”
  丹凤门的大门轰隆隆关上了,这时,长孙全绪身边已有三千余羽林军,长孙全绪忍不住哈哈大笑道:“痛快啊!公道自在人心。”
  他调转马头,对准备进宫的官员们大喊道:“我的士兵尚知廉耻,你们这些饱读圣贤书的官员,难道还不如一个小兵吗?要去侍奉一个弑君杀子的恶人吗?如果再执迷不悟,你们就是不忠不孝,还有何颜面苟活于人世间?我只数三声,你们再不走,我就让士兵杀了你们这帮不忠不孝之人,一!”
  长孙全绪的声音变得异常严厉,他的眼睛都似乎要喷出火来,“二!”
  堵在他身后的数百名官员一片大乱,官员们纷纷调转马头向回走,这些官员中,有些是不知道内情,现在知道了,便趁机要溜掉,有的是想借机升官,本不想走,但长孙全绪和他的手下很凶恶,先避避风头再说。
  这时,随着官员们逃走,长孙全绪看到了张筠马车周围的两百名关中军骑兵,他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之死,心中一阵疼痛,他立刻举剑喝令道:“儿郎们,把那群恶犬的头给我砍了!”
  数百羽林军一起发动,向这两百关中军骑兵猛冲而来,这些关中军吓得魂飞魄散,调转马头便逃,也顾不上张筠,张筠的车夫见机会已来到,便猛一抽马匹,马车迅速启动,向长孙全绪奔去,摆脱了关中的控制。
  街头安静下来,张筠拉开车帘,向长孙全绪拱手谢道:“多谢长孙将军助我逃脱虎穴。”
  长孙全绪瞥了他一眼,用一种嘲讽的语气道:“张尚书不必客气了,不过我听说张尚书不也支持政事堂解散吗?”
  张筠脸一红,羞惭万分道:“我识人不明,中了李亨的圈套,现在我已醒悟,正如将军之言,我绝不会去支持一个弑君杀子、不忠不义之人,我现在要去长安县,烦请将军派人护送我一程。”
  “说得好!”
  长孙全绪爽快地笑道:“张尚书能迷途知返,让人敬佩,李亨的关中军马上就会到来,此地不宜久留,请随我一同去长安县。”
  长孙全绪一挥手,数千羽林军护卫着张筠的马车迅速向长安而去,很快便消失在黑沉沉的夜色之中。
  ……
  天色渐渐地亮了,五万关中军从春明门入城,再一次控制住了万年县,此时皇城的羽林军也撤到了长安县,从咸阳开来的一万安西军也抵达了长安县的延平门外,加上两万千牛卫士兵,三万安西军控制着长安县,与关中军对峙。
  形势也并不危急,至少安西军在没有接到李庆安的命令之前,是不会反对李亨登基,他们只注意关中军有没有违反双方协议,越过朱雀大街,而李亨也对关中军下了严令,不准越过朱雀大街一步,这个关键的时刻,他不想引发和安西军的冲突。
  反对李亨登基的抗议只是在朝官层面上十分激烈,许多住在万年县的官员趁百官上朝的机会逃过了朱雀大街,躲进长安县内,只有李亨的部分死党依然前往大明宫拥戴李亨登基。
  含元殿内空空荡荡,李亨头戴冲天冠,身着赤黄袍,腰束玉带,他已经坐上了帝王的宝座,昨天晚上他一夜未睡,按理,他登基之前应先拜祭太庙,征得先祖的同意他才能登基,但太庙却在皇城之内,被另一支忠于长孙全绪的羽林军所控制,他无法前往,便在四更时,偷偷在大明宫内拜祭了先祖。
  现在时辰快要到了,而可以容纳万余人的含元殿内只有一百多名朝官,大多是各寺监的中低级职事官,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以及尚书六部的官员几乎都看不见身影。
  李亨目光阴冷地望着下方,他心中的失落之感难以形容,他所梦想的万官朝拜,千国来贺的盛况是看不到了,只有这么一百余人,活像一出闹剧。
  李亨已将长孙全绪恨之入骨,恨不得将他挫骨扬灰,正是此人的寻衅滋事,才使他的计划完全被破坏了,本来有上千名朝官将来上朝,现在都被他们逃掉了。
  李亨什么都考虑到了,就是没有想到长孙全绪回会来报复,上次的平楼事件,最后竟引发出了如此严重的后果。
  大殿上除了一些居心叵测的官员外,其他都是他的监国党人,王珙、房琯、令狐飞、李麟、李俅、达奚珣、张垍……
  这个张垍就是张筠的弟弟,李隆基的驸马都尉,官拜太常寺卿,他的到来倒是出乎李亨的意料,但李亨明白,这并不是什么张党的代表,而他和张筠之间有着很深的矛盾,只要张筠一天在相位上,这个张垍就永远没有出头的机会,这个人倒可以好好利用,李亨决定加封他为左相门下侍中。
  大殿外传来了一声钟鸣,这是时辰到了,就在这时,一名宦官匆匆上前,附耳对站在李亨旁边的内侍监令李辅国说了几句,李亨看见了,便低声问道:“出了什么事?”
  “陛下,沈太后被看管她的羽林军放走了,从太极宫逃出了皇城,听说躲到长安县太平坊去了。”
  “该死的贱人!”
  李亨恨恨地骂了一句,本来是想过几个月再毒杀她,却被她跑掉了,李亨心中虽恨,却也无可奈何,这时,王珙上前奏道:“陛下,吉时已到,可以开始了。”
  李亨收拢心神,对李辅国点了点头,李辅国走上几步,展开了圣旨,高声宣布道:“今上不幸病重驾崩,是为社稷之不幸,是大唐之哀事,当举国吊唁、堆陵厚葬,然国不可一日无君,今有雍王殿下监国,为前帝三子,二岁封陕王,五岁拜安西大都护、河西四镇诸蕃落大使,上仁爱英悟,得之天然,开元二十六年六月庚子,立为皇太子,久居东宫,仁爱厚德,可继大统,现得百官拥立,请为上位!”
  念到这,李辅国一声高喝,“百官叩拜,拥殿下上位!”
  含元殿上稀稀疏疏地百十人一齐跪下,一种难以服众的声音在大殿上回荡:“臣等参拜陛下,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
  贞治二年三月,年少的皇帝李适蹊跷而亡,李亨在得不到百官支持的情况下强行登基,改年号为大安,封太后沈氏为太皇太后,移居太极宫,封良娣张氏为皇后,封次子系为皇太子,兼天下兵马大元帅。
  又封王珙为中书令右相兼吏部尚书,张垍为门下侍中左相兼兵部尚书,房琯为户部尚书、令狐飞为刑部尚书、李麟为礼部尚书、达奚珣为工部尚书,李俅为太子詹事,此七人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组成新的政事堂。
  而裴旻、崔涣、韦滔、张镐、裴遵庆、卢奂、张筠等人皆罢免其官职,贬为庶人,但其中最关键的李庆安,李亨的诏书中却只字未提。
  但就在李亨诏书下发之际,由太后沈氏写下了控诉血书,相国裴旻、张筠、崔涣、韦滔等九百六十四名朝官联名向天下发出了倡议书,呼吁天下州县不承认李亨的登基,并向天下民众揭发了李亨毒死两任皇帝的事实。
第五百一十一章
风及南北
  长安发生巨变的消息在三天后便传到了幽州,几乎是同一时刻,裴旻等九百余大臣倡议天下抵制李亨的檄书也传到了河北。
  范阳节度使军衙,高尚一路飞奔,在一处走廊处一转弯,险些和安庆绪撞了个满怀。
  安庆绪吓得连忙扶住高尚,道:“先生可有急事?”
  “有喜事,天大的喜事,你父帅可在?”
  “在!他在书房和史二叔谈话。”
  “那我去找他。”
  高尚飞奔而去,安庆绪在他身后高声问道:“先生,什么喜事?”
  “你很快就知道了。”
  声音远去了,安庆绪摇摇头,自言自语道:“天天说喜事,每次去长安都狼狈而归,他还会有什么喜事?”
  ……
  书房内,安禄山正和史思明商量如何招募契丹人和突厥人从军,自从长安狼狈归来后,安禄山造反之心已定,他自立为燕王,抛弃了所有的束缚,开始大规模招兵买马,但自立为燕王的代价也很大,他的野心彰显后,范阳军中的汉将汉兵都意识到安禄山要造反,他们纷纷逃亡了,几个月的时间便逃亡了三万余人,和他新募军队数相等,但逃亡的是老兵,而招募的却是新兵,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招募的大多是地痞无赖和无业游民,真正的清白人家子弟却不多,这些地痞无赖从军都是为混口饭时,或者是想拿募兵钱,动机都不纯,当他们拿到钱后,不少人便寻机开溜了,他们居无定所,也很难抓到他们,这让安禄山伤透了脑筋,他开始意识到,汉军汉将绝不可靠,他开始把募兵的方向投向了河北周围的胡人,契丹、奚、突厥等等,这些人对大唐没有忠诚感,又骑马善战,只要答应他们抢掠财物妇女,那他们就是最好的兵源。
  安禄山便下定了决心,从胡人中大规模招兵买马,这件事他交给了心腹史思明去完成,史思明不负他重望,仅仅一个多月,便从契丹各部募集到了二万余人,成果辉煌,这让安禄山欢欣鼓舞。
  此时他们正在商量从归附的突厥人中招募军队之事,突厥人自唐初开始陆陆续续归附大唐,唐廷采取的政策是将他们安置在边疆,一方面是利用这些突厥人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袭,另一方面也是让他们保持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给大唐提供源源不断的马匹。
  但这种民族政策的弊端也很明显,他们长期在边疆,难以汉化,对中央朝廷几乎没有什么认同感和归宿感,他们长期发展,各自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当中原强盛时他们或许还老实,可一旦中原发生内战或者疲弱,这些边疆民族必然会大举进攻中原,安史之乱和唐朝末期的北方胡人乱中原,便是种根于此。
  “大帅,卑职曾长期和这些突厥人打交道,他们心中只有大帅,而没有什么朝廷,若将他们招募为马前卒,不仅会得一支强大的骑兵,而且他们对大帅也绝对忠诚,不会像那些汉人,心口不一,只是他们可能要求比较高,要花双倍的钱粮才能募到一名战士。”
  安禄山点了点头,他和史思明都是内附胡人,当然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便道:“多花一点钱粮倒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招募真正的勇士,能替我攻城掠寨,能替我夺取大唐江山,花多少钱我都愿意,思明,你不妨从阿扎力的部落入手,他们的五千骑兵个个都可以一当十,这样的军队不捞进自己的手中,简直太可惜了,阿扎力不是有个女儿吗?你去和他谈一谈,我想和他结个亲家。”
  这时,外面传来了奔跑的脚步声,只听高尚喊道:“大帅,有喜事啊!”
  安禄山呵呵一笑道:“招兵的事等会儿再说,我们先听听什么喜事?”
  安禄山对汉人一向都不是很相信,但惟独对高尚这个谋士他很信任,尽管高尚给他出了不少主意都失败了,但安禄山认为那并不是高尚的错,而大势所然,尤其当他听说严庄并没有死,而是在给李庆安做事后,他便更觉得高尚对他的忠心。
  这时,高尚快步走进屋来,按耐不住心中的狂喜道:“大帅,机会来了。”
  “先生别激动,慢慢说,什么喜事?”
  安禄山亲自倒了一杯茶端给高尚,高尚跑得气喘吁吁,他喝了一口茶道:“大帅,长安的消息可知?”
  “长安,长安有什么消息?”
  安禄山这两天都在考虑募兵一事,对长安的情报并没有关心,而且他长安的情报司再遭破坏后,他已经很难第一时间拿到长安的消息了。
  “大帅,小皇帝驾崩了,李亨登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1/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