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5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5/699

  “这也是我这次进京想和政事堂商议的事情。”
  郭子仪取出一本奏折放在桌上,推给了裴旻,道:“我这几年不断鼓励将士开垦土地,已经累计有军粮田五千顷,另外,我在九原一带推行军牧场,不仅是放马,主要是养牛羊,提供将士肉食,所以十万大军我勉强能养得起。”
  裴旻拾起奏折看了看,这是副本,正本应该是递给了兵部,但奏折的抬头却是致政事堂,一般而言,节度使是向皇帝负责,当皇帝只有两岁时,政事堂便是最高权力机构,郭子仪向政事堂汇报也无可非议,但现在除了政事堂之外,还有一个天下兵马大元帅,这其实就是文武分家,文由政事堂管辖,武由大元帅过问。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来,作为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应该向大元帅李庆安汇报军方的事务,而不应该是向政事堂汇报。
  至于兵部,它只管军官累功升迁和内地府兵,当内地府兵彻底败坏后,兵部也就成了一个摆设,军官累功升迁也是各地节度说了算,兵部不过是进行一下补登记。
  裴旻不知道郭子仪的真实用意,在没有和李庆安事先商量之前,他很谨慎,担心自己会越权,便把奏折又还给了郭子仪,笑道:“老将军重视屯田,减轻朝廷负担,令人佩服,前几天大元帅赵王殿下还告诉我,他对朔方军的补给忧心忡忡,让朝廷准备军粮,想不到我们的担心竟是多余。”
  裴旻说得很含蓄,他就是在暗示郭子仪,李庆安是大元帅,他应该把李庆安的名字添在奏折上,郭子仪明白了裴旻的意思,他淡淡一笑道:“相国有些误会了,其实军中也有文武之分,文指后勤粮草、士兵招募、表功升迁,而武是指调兵打仗、军队布防,如果涉及到打仗之事,我确实应该向大元帅述职禀报,但我这次进京,一是觐见太后和新帝,其次是和政事堂商量一下物资粮草以及军户安置问题,所以只要向政事堂会商便可以了,暂时涉及不到大元帅的军务。”
  “原来如此,看来我是多虑了,那好吧!我会安排政事堂和老将军会商朔方军事宜。”
  至此,裴旻已经明白了郭子仪进京的用意,他是向政事堂效忠,而保持与李庆安非敌对的关系。
  ……
  郭子仪告辞走了,裴旻再也无心休息,他立刻起身前往大明宫中书省。
  虽然政事堂实际是由李庆安推举任命,但这并不意味着政事堂就是李庆安的私人幕僚团,事实上,政事堂依然保持着相当大的独立性,这是汉唐乃至宋朝的传统文官制度的特点,文人政治集团从来都不会是皇帝的附庸。
  那种大臣甘为奴才的情形只能在清宫戏中才会出现,裴旻率领七百余名官员反对李亨登基,和李庆安一点关系都没有,假如李庆安也杀子杀孙,强行登基,裴旻同样也会率领群臣反对他。
  裴旻等大臣之所以一直支持李庆安,那是因为李庆安在开疆辟土、维护国家利益方面与他们的政治观点一致,尤其李庆安在安西限制蓄奴和限制兼并土地方面,完全符合士大夫们耕者有其田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李庆安还是防止安禄山造反的有力屏障。
  正是这些种种原因综合起来,才使李庆安得到了政事堂的拥护,但拥护不等于效忠,政事堂的相国们也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李庆安权势滔天,就算李庆安将来登基,他们也要坚决维护君相制衡的原则。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裴旻也意识到郭子仪欲向政事堂效忠也并非是一件坏事,或许郭子仪的效忠能使政事堂拥有更大的独立性。
  很多事情看似很矛盾,其实不然,比如,裴旻曾是赵王党骨干,是李庆安的心腹,可他现在却又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李庆安的权势过大。
  这矛盾吗?一点也不,就像一个女人作为妻子时看见老鼠会躲在丈夫身后,而当她作为母亲看见老鼠,她却又会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孩子。
  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立场也会不同,世界上从来都不是黑或白,更多的是灰色。
  至于裴旻是李庆安的妻舅,那就是家族利益的私心在作祟了,但那不代表主流。
  这也是郭子仪愿意向政事堂效忠的缘故,他知道大唐政事堂并不是李庆安的私人机构。
  但裴旻毕竟是书生,他并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已经触犯到了李庆安的底线,那就是李庆安对政事堂什么都能容忍,惟独在军队上不能容忍。
  ……
  大明宫中书省内,政事堂正在召开一次紧急而秘密的会议,政事堂的七名相国在右相裴旻的召集下都出席了会议。
  “各位,这就是郭子仪给我们政事堂上的奏折,希望我们能批准关内道两万户朔方军的家属迁往灵州,大家商议一下吧!看看是否可行?”
  裴旻命中书舍人将郭子仪的奏折抄写了六份,给大家人手一份,兵部尚书王缙虽然有原件,但原件还没有传到他手中。
  张筠眉头一皱,道:“灵州并非是安西那样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之地,据我所知,很多黄河滩涂都是盐碱地,就算能种田,产量也很低,郭子仪希望将两万户关内道之民迁往灵州,那我就要问,他有多少土地可以安置这些移民,又有多少余粮保证移民在一年内的生活,还有党项人,他们对移民的态度如何?这些细节上的东西奏折里都没有提到,就一句话,想移民,我看郭将军的方案有所欠缺,我希望能听到他更详细的说明。”
  张筠是个官场上的老油条,他从来都不会就事论事,他表面看似指出郭子仪的奏折不全,但实际上,他是在打一招太极拳,把事情缓一下,先看看李庆安是什么态度。
  裴旻对张筠了解很深,他明白张筠的意思,便笑道:“我并不是说我们要立即批准郭子仪施行移民事宜,而是希望政事堂能在这件事表个肯定的态度,然后再让郭子仪拿出详细的方案,然后我们会由兵部、户部、御史台去联合考察,如果方案可行,那时我们再正式批准,大家看怎么样?”
  这时,兵部尚书王缙缓缓道:“我觉得此事最好先和赵王殿下沟通一下,毕竟他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他有权力知道朔方军的请求,我这样瞒着他讨论朔方军的奏折,不仅有越权之嫌,而且不利于关内道的剿匪,大家以为如何?”
  裴旻点了点头,他能理解大家的慎重,他也意识到自己在处理郭子仪的效忠问题上有点操之过急了,这样容易引发李庆安与政事堂的对立,确实应该先和李庆安沟通一下,向他说明情况,这样才是有理有据,否则偷偷摸摸的,反而让人感觉政事堂在越权。
  想到这,裴旻便道:“那下午讨论四匦之事暂停一下,我去和赵王殿下先谈一谈,然后等郭子仪述职后,我们再正式讨论。”
第五百三十六章
帝王之术
  就在政事堂的秘密会议结束后没多久,一辆马车便迅速驶出了大明宫,马车里坐着左相张筠,他眯着眼望着车窗外,若有所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马车在出了大明宫后便慢了下来,就像散步一般,缓缓在大街上行走,张筠还是有点拿不定主意。
  他就像一个极为精明的商人,随时随地都在捕捉商机,早上的政事堂会议使他意外地发现了裴旻的秘密,原来裴旻和李庆安之间也有不合拍的地方,裴旻竟然想让郭子仪投靠政事堂,而不是李庆安,这太让张筠惊讶了。
  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这是一个扳倒裴旻,他可取而代之为右相的机会。
  多年来,升为右相从来都是张筠最大的期盼,从李林甫时代起,他便一直盼望着能取代李林甫,但最后取代李林甫的是杨国忠,而不是他张筠,这让张筠失望异常,随着朝局的不断变幻,他也不停调整着自己的立场和位置,最后他选择了李庆安,他已意识到李庆安将长期主宰大唐政权。
  张筠和裴旻从来都不是盟友,包括现在也不是,和裴旻相比,张筠更像一个政客,事实上他就是一个政客,投机、夺权、发动权力斗争,这都是他所擅长,正是他的这种善于投机的手段,才使张筠成为中唐政坛上的不倒翁,至于维护相权,限制君权,他不感兴趣。
  马车已经缓缓走到了朱雀大街,这时,张筠的心中也渐渐拿定了主意,这个机会他决不能放过。
  想到这,张筠手一招,一名心腹侍卫上前,道:“请相国吩咐!”
  “你去一趟城外的大营,找到李庆安,告诉他……”
  ……
  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政事堂召开关于朔方军的秘密会议的消息还是被有心人传送到了李庆安的耳中,尽管李庆安不知道会议的具体内容,但他认为秘密召开会议的本身就很有问题,政事堂想要做什么?想收编郭子仪的军队吗?
  如果说郭子仪不愿屈服的态度让李庆安还所有敬佩,那政事堂对此事的暧昧态度就让李庆安心中生出了一丝警惕。
  或许是李庆安长安在边疆的缘故,他对政事堂的各种政务流程并不是很清楚,但有一个原则他一直牢牢把握,那就是军权,他什么权力都可以暂时放给政事堂,唯独军权是牢牢抓在他手中。
  李庆安背着手在大帐中慢慢踱步,郭子仪的进京是在他的意料之中,但政事堂的态度却是在他的意料之外,他还以为裴旻要先来和他商量呢!结果不是,裴旻竟然想绕过他李庆安,直接指挥军队了。
  李庆安不由冷笑了一声,裴旻也未免太心急了一点吧!过早地露出了他的意图。
  一个郭子仪事件却意外地暴露出了他和政事堂之间的某种不协调,不知他是不是要感谢郭子仪进京呢?
  这时,大帐外传来了士兵的禀报:“大将军,右相国来了,要见大将军。”
  李庆安点点头道:“让他进来!”
  虽然此时李庆安心中对裴旻充满了不满,但他同样不相信张筠,张筠这种暗箭伤人的伎俩令他更加警惕,他需要将事情问清楚了,这究竟是谁的意思?
  片刻,裴旻在两名亲兵的引领下,心情忐忑地走了进来,李庆安对他的态度从来都是十分敬重,每次都会亲自迎接出来,而现在他不仅不出迎,而且居然连个‘请’字都没有,裴旻已经敏感地意识到,李庆安很可能已经知道政事堂开会商讨朔方军之事了。
  一进大帐,只见李庆安坐在大帐的帅座之后,目光冷冷地望着他,他心中一阵颤抖,连忙上前施礼道:“我有事和大将军商量,特来拜访!”
  “坐吧!”
  李庆安手一指旁边的椅子,态度十分冷淡,裴旻整理一下衣冠,坐了下来,此时他心情已经平静下来了,他是堂堂正正来见李庆安,无愧于心,又何惧之有?
  “裴相国,听说上午政事堂讨论了朔方军之事,是这样吗?”
  裴旻心中暗暗一叹,朝廷百官想拧成一股绳是多么艰难,总是会存有异心者,不知道这一次又是谁向李庆安告了密?
  李庆安目光冷厉,使他已经无暇多想,裴旻便挺直了腰道:“大将军说得没错,上午政事堂确实讨论了朔方军之事。”
  “哼!”李庆安轻轻哼了一声道:“裴相国不认为政事堂在越权吗?”
  裴旻知道李庆安会这样问,他正颜道:“如果大将军是这样想,那大将军就错了,政事堂并没有讨论朔方的军务,而是在讨论郭子仪关于申请迁两万关内道民户赴灵州之事,我想我们并没有越权,这确实是政事堂所管辖,就像大将军欲迁三十万户中原民众赴安西一样,当时也是政事堂讨论决定。”
  裴旻凿凿之词并没有改变李庆安的定论,他缓缓道:“裴相国,我希望你能明白我所做出的让步,我以天威之态入主关中,并没有一脚踏上含元殿,也没有自封为监国,更没有独占政事堂,政事堂的七名相国都是众望所归,相反,我并没有以军权压政权,没有干涉政事堂的行权,我希望我的让步使大唐政局能够保持一种平稳,这是一种平衡,是我们军政双方之间达成的一种默契,如果政事堂要打破这种平衡,要毁坏这种默契,那么裴相国,我会很遗憾地告诉你,我要解散政事堂,让百官重新推荐新相,裴相国愿意这样吗?”
  李庆安的话语中带着一种咄咄威胁,让裴旻心中也十分无奈,但他也不想让步,便道:“大将军不干政事的心胸让我们十分敬佩,我们也没有对大将军不敬的意思,但是迁关内道民众赴一事,确实是政事堂地职责所在,当然,迁移民众也会涉及到军方,所以上午我们并没有做出任何决定,而是一致认为应该听一听大将军的意见,这就是我现在前来拜访大将军的目的。”
  说完,裴旻取出了郭子仪的奏折,递给旁边的亲兵,亲兵转给了李庆安,李庆安拾起奏折翻了翻,确实和裴旻说的差不多,不过里面还是有些细节和他有关,比如郭子仪希望将位于延州黄河西岸的烽火台一直延伸到朔方,以防止安禄山再次进犯关内道,这个就是他李庆安所管辖的军务。
  但李庆安也没有多说什么,他把奏折往桌上一推,还给了裴旻,他依然平静地说道:“既然郭子仪一心要向政事堂禀报,那我也没有办法,他是朔方军,我过问不了他的事情,这件事我不想知道,裴相国也不用再和我商量,好了,没有什么事情,裴相国请回去吧!我还有军务在身,就不留裴相国多坐了。”
  裴旻暗暗叹息一声,尽管李庆安态度强硬,但他并不想在原则上退让,他见无法再谈下去,只得起身道:“那好吧!我就告辞了。”
  李庆安一语不发,待裴远告辞离去,他慢慢走到帐门前,望着裴旻的背影走远,他轻轻叹了口气,“良臣高士,可惜不合时宜啊!”
  ……
  接下来两天所发生的事情,都在郭子仪的日程计划之中,郭子仪觐见了新帝和太后,向政事堂正式述职,又拜访了京中的一些退仕元老,但他始终没有来见李庆安一面,在他日程计划中没有和李庆安会面的安排。
  但李庆安也没有过问郭子仪的任何事情,就仿佛郭子仪进京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不过蹊跷之事也同样发生,第二天上午,政事堂任命河西节度府长史崔平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安西铸钱使刘晏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判度支郎中。
  就在众人以为这是政事堂向李庆安让步之时,另一个更让人感兴趣的花边消息传出:原本李庆安应在第二天迎娶裴婉儿,正式和裴家联姻,却被李庆安以等待吉日为由,无限期地搁置了,他不说,就没有人知道他的吉日究竟是何时?
  裴府内,宁州太守裴扬向父亲转述了他从亲家翁中书侍郎卢奂那里得到的消息,裴扬的儿子裴骏便是娶了卢奂之女,卢奂告诉他,他的族兄右相国裴旻率率领政事堂众相国,在郭子仪之事上和李庆安对抗。
  “父亲,卢侍郎说这件事表面上看似无风无波,但实际上暗流激荡,李庆安对此事非常恼火,据说和裴旻已经翻了脸。”
  “我就知道是他在坏裴家大事!”
  裴遵庆气得狠狠一拍桌子,‘砰!’地一声巨响,桌上的笔墨纸砚也跟着跳起来,他恨得牙根直痒,咬牙切齿道:“这个人自命清高,真以为政事堂的权力至高无上吗?哼!我们裴家早晚会死在他手上。”
  裴扬就是裴婉儿的父亲,他是回京参加伯父裴宽的九九祭。正好遇到了此事,虽然父亲裴遵庆深恨裴旻,但裴扬却在一定程度上赞成裴旻的做法,他对父亲一心只考虑家族利益,不考虑朝廷大局的做法也颇有些不以为然。
  他便劝父亲道:“父亲,裴旻这样做其实也是一定道理,自从李隆基用内阁大学士从宫中发诏,削弱中书门下之权后,相权便一直处于弱势状态,李庆安以军阀的姿态强势入主中原,如果将来他即位,必会更加严厉的限制相权,而现在皇帝年幼,正是政事堂重新建立制度之时,如果真等李庆安扫平天下,顺势登基后,那时再来强化相权,恐怕就为时已晚,所以在这紧要关头,裴旻和政事堂决不能退让。”
  “你懂个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5/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