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6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5/699

  “说来听听!”
  “是这样,听说北唐军每个月都要将大量的银元从长安运到河东,能不能把这件差事交给我的花记柜坊办理,我帮你运去,我在太原有三家柜坊,到时河东军方若有需求,可以直接从我的太原柜坊提取,殿下,你看这样行不行?”
  杨花花的提议让李庆安有了几分兴趣,这就是通存通兑的雏形了,异地存取款,王宝记柜坊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让柜坊去操作其实也不是不可以,但李庆安不想给杨花花,他知道杨花花真正的目的是要得到银元去低价兑换铜钱,这种投机生意虽然他不禁止,但也不会推波助澜,拿士兵的军饷给杨花花去做投机。
  他没有当场拒绝,而是换了一个话题道:“夫人为何不去做正当贸易呢?”
  杨花花聪明绝顶,她见李庆安不提银元之事,知道他不肯给自己,心中微微有些失望,但她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既然李庆安提到了贸易,她便顺杆向上爬了。
  “哎!我怎么不想做贸易呢?贸易是我的主业,只是现在商机不多,很难赚钱啊!殿下能不能赏我一碗饭呢?”
  提到贸易,李庆安沉思一下道:“这样吧!我告诉你一个内幕消息,如果你把机会抓住了,你就会大发其财。”
  杨花花大喜,急道:“殿下请说!”
  “朝廷已经决定扩大海外贸易,准备扩建明州港,用来发展对新罗和日本的贸易,也有对大食和波斯的贸易,我建议你不要总在国内打转,把目光放远大一点,去做海外贸易,我相信凭借你的能力和魄力,你必将能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
  李庆安的一席话使杨花花砰然心动,其实她也在考虑自己的出路了,但她一时看不清晰,李庆安的一番话如拨云见日一般,使她眼前豁然开朗,海外贸易,她仿佛看见了来自海洋的滚滚财富,此时,她感受到了李庆安的诚意,对她的一份关心,她心中异常感动,十年来她和李庆安的恩恩怨怨在她心中消失了,她站起身向李庆安深深行了一礼,无比诚挚地说道:“花花他日若有成,全是殿下所赐!”
  李庆安也想不到,他今天的一次午饭彻底改变了杨花花的命运,多年以后,杨花花成为了大唐帝国对日本国贸易的第一大商人,她的花记商行几乎垄断了大唐和日本间的民间贸易往来。
  她的儿子后来也步入仕途,官拜鸿胪寺少卿,主管对日本和新罗的外事联系。
  这是后话不提,当李庆安回到府时,他接到了从河东传来的紧急消息,安禄山兵分两路,大举向河东发起了进攻。
  ……
第六百三十三章
燕军西寇
  清晨的雾气如牛乳般弥漫在绵蔓河两岸,大片的麦田已呈深绿色,一株株壮苗已经分蘖成穗,这里是冬小麦区,和南方不同,在五月时冬小麦收后,这里将种植粟米,而不是水稻,此时正是田里大忙时节,尽管清晨的雾气还没有散尽,但随处可以看见农民忙碌的身影。
  这里是河东故关以西,属于太原府石艾县境内,远处依稀可以看见巍巍的太行山,这里也是井陉的河东入口,兵家必争之地。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远方传来,马蹄声越来越近,一队骑兵从西面飞驰而来,风驰电掣,冲散了清晨的雾气,地里的几个乡农都忍不住抬头看了一眼,其中一名年纪稍长的老农,更是显得忧心忡忡。
  “长庚叔,听说最近要打仗,会打到我们这里来吗?”一名年轻人担忧地问道。
  另一名中年人笑道:“四郎,你是民团,要不要打仗,你还不知道吗?来问我们。”
  “莫大叔不知,我虽是民团,但也只管按时参加操练,打不打仗,我怎么会知道?适才我见长庚叔忧心忡忡,想他年长见识多,所以忍不住问他。”
  那叫长庚的老农叹了口气道:“我也只是凭感觉,从昨天到今天,已经过去了五拨骑兵了,都是报信的兵,若不是井陉里面出了事,他们怎么会这么慌忙,我估计安禄山已经向河东出兵了。”
  老农一席话让所有人面面相觑,有人叫喊:“这麦子还没好,若贼兵来了,麦子不就全毁了吗?”
  也有人想得更多了一点,惊慌道:“贼兵都是胡蛮,杀人放火抢女人的,家里有年轻女人的,赶紧跑吧!别管麦子了。”
  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有说要跑的,有说等官兵的,没有一个人拿定主意,这时,麦田边远远跑来一人,当当!地敲锣喊道:“大家先回村去,里正有急事商议,快点回去!”
  “莫大叔,我们走不走啊!”
  “哎!你反应这么迟钝怎么行呢?快点走吧!”
  众人都慌了手脚,收拾了东西就向村里跑去。
  这些乡农的家就在前面不远处,叫做蔓北村,是一座三百多户人的大村子,由五个大宗族组成,另外还有十几户不属于这五个大宗族的散户,村子里年轻人不多,一部分年轻人去太原谋生了,另一部分人则从了军,剩下的后生都参加了民团,共一百二十人左右,和附近村庄的年轻人一起,约五百多人组成了一个民团营。
  此时在村口的几株老槐树下,密密麻麻挤满了男女老少,中间五个宗族的长者围成一圈,正神情严肃地听一名年轻官员说话。
  年轻官员姓赵,是石艾县县衙的兵曹主事,身旁跟着蔓北村的里正,从麦田里陆陆续续赶回来乡农都挤进了人群中。
  “各位乡亲,天不亮,我们县衙的人便全部下乡了,刚刚接到太原府严使君的紧急命令,所有人都要转移进太原城,如果不愿意去太原城的也可以,但必须往汾州、晋州转移,时间非常紧急,请大家今天就要出发。”
  “赵主事,我想问一下。”
  一名莫姓的宗族老者开口问道:“还有一个多月麦子就黄了,官兵有没有可能守住故关,不让贼兵进河东?”
  “具体情况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故关那边已经有一万多官兵,既然这样说,我估计故关就是快守不住了。”
  说到这,年轻的官员又提高的声音,“各位乡亲,贼兵的残暴大家也知道,所过之地十室九空,很多都是契丹人、奚人,凶狠残暴,就像野兽一样,为了保命,大家不要管麦子了,太原府那边也传来消息,朝廷已决定,今年太原府的租赋全免,另外大家转移进太原城,有帐篷住,有官府赈粥,等打败贼军后,我们再重建家园,事不宜迟,大家赶快动身吧!”
  年轻的官员还要去另外几个村庄,他又动员了一阵子便骑马走了。
  官员一走,村口顿时吵嚷成一团,孩子的哭声,女人的喊声,叫骂声。
  “族长,我们到底走不走啊!”几个性急的人大声叫喊起来。
  几个老者商量了一下,对各自的族人道:“大家先回去收拾东西吧!我们再商量一下。”
  这句话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聚集在村口的千余哄地一下散开了,每个人都向自己家中慌慌张张跑去。
  半个时辰后,五个宗族的族长正式作出了决定,立刻撤到太原,随即各种宗族内部也商量了一下具体撤离方案,主要是归集马车,统计妇孺和老人的人数,以及口粮的具体分配方案。
  中午时分,蔓北村最小的宗族莫姓家族的一百余人开始撤离了,二十几辆马车由宗族统一调配,老人和孩子坐上了马车,妇人和男子步行,马车上满载着家家户户的值钱东西,以及被褥衣服等必须品,开始向三百里外的太原城进发了。
  马车上了官道,这时官道上已是人潮滚滚,黑压压的人潮延绵数十里,一队队逃难的人群从县城,从四面八方的村庄汇聚而来,大多数人都沉默着,带着对未来的茫然和担忧向西浩浩荡荡而去。
  ……
  争夺承天军戍城的战役已经进行了三天三夜,承天军戍城便是后来的娘子关,因唐初平阳公主的娘子军在这里驻防而得名。
  承天军戍城号称万里长城的第九关,险山、河谷、长城,构筑了一道天险之城,它也是井陉进入河东的最后一道雄关,由一支三千人的承天军驻守,安禄山的近二十万大军进入井陉,已经兵临戍关城下,为争夺这座雄关,主将安庆绪已经投入了近八万大军,而郭子仪也陆续增兵故关,使守军人数达到了一万人。
  战役已经进行了第四天,承天军戍城下已是伏尸累累、血流成河,燕军已经死伤近一万五千人,而守关的郭子仪部也死伤六成以上,原本坚固的雄关也变得千疮百孔,戍城已经岌岌可危了。
  中午时分,一场惨烈的战役刚刚结束,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血腥味,到处是惨不忍睹的尸体和被烧毁的城梯。
  关隘内,守城的士兵都疲惫不堪地倚靠在墙边休息,城头上一片狼藉,到处是箭矢和石块,一滩滩血迹触目惊心,数百具阵亡将士的尸体和近千伤兵被抬了下去,经过四天三夜的战斗,一万人的守军只剩了不到三千人,所有人都明白,如果援军再不来,戍城失守是迟早之事。
  唐军的主将是郭子仪手下大将路嗣恭,是朔方军中的一名将军,此时,一身盔甲的路嗣恭带着数十名士兵在城头上视察,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他已经连续派了五支骑兵队赶去太原求援,但他刚刚接到郭子仪的命令,命令他放弃承天军戍城。
  路嗣恭心中暗暗长叹,他能理解郭子仪的决定,并不是不想守住戍城,而燕军兵力太多,双方兵力悬殊,再想守住戍城已经不现实了。
  他慢慢走到城头,凝视着远方,远方群山连绵,一条狭窄的通道从山中穿越而过,那里便是井陉了,最窄处只容一人一马而行,但从井陉出来,地势立刻变得开阔了,形成一个喇叭形的山谷敞口,就在这宽数里,长十几里的山谷里,密密麻麻分布近十万燕军,另外还有十万燕军在井陉峡谷中没有过来。
  望着大旗如云,营寨密布的燕军大营,路嗣恭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郭子仪的军令他不敢违抗,而另一方面他也不愿成为放燕军入河东的唐将,如果燕军在河东道大肆烧杀劫掠,后世的史书上必然会重重书写一笔:贼军西寇承天军戍城,路嗣恭弃关西逃。
  巨大的压力使他难以作出决定,但他也知道,如果不撤,那他的军队必然是全军覆没,他路嗣恭的结局就是取义成仁。
  这时一名士兵飞奔上前,“路将军,太原急令!”
  路嗣恭接过命令,又是郭子仪的手令,手令上只有六个字:‘弃关,速撤太原。’
  十几名军官围了上来,“将军,怎么办?”
  路嗣恭看了众人一眼,沉声道:“老帅的命令是弃关回撤,你们的意见呢?”
  众人面面相觑,谁也没有说话,看得出,他们并不想死守关隘,既然郭子仪有令,众人的心都动摇了。
  一名郎将道:“损兵近七成,士气消亡,不宜再久战了。”
  “你们都是这个意思吗?”
  众人都默默地点了点头,一人道:“军令如山,老帅的军令我们不敢不从。”
  路嗣恭沉默了片刻,最后他长叹一声道:“好吧!一切由我来承担。”
  他立刻沉声下令道:“传我的命令,伤兵先撤,天黑时弃关西撤!”
  ……
  天色渐渐地黑了,承天军戍城前方的一座高台上,安庆绪、李怀仙、蔡希德三人正在眺望着数里外的关隘,他们刚刚接到情报,守关的唐军似乎出现了异动。
  作为这次进攻河东的主将,安庆绪的压力异常大,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统帅过五万人以上的大军,而这一次,他的父亲安禄山却让他统帅二十万大军,并限令他在一个月内攻下太原。
  从半个月前出兵到现在,一切很顺利,但眼前的戍城却让他遭遇到了西进河东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已经损兵折将一万八千人了,可雄关依然矗立。
  尽管李怀仙和蔡希德安抚他,进攻承天军戍城这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死伤两万人是正常,但巨大的压力还是使安庆绪已经连续几个晚上没有睡好觉了,昨晚更是一夜未眠。
  李怀仙低声道:“小王爷,我估计唐军应该一样的损失惨重,杀敌三千,自损八百,而且关隘的砖石已经松动,再进攻两次,戍城就应该坍塌了。”
  安庆绪叹了口气道:“一座戍城就让我损兵一万八千人,耗费了四天时间,我更担心太原城,城池坚固,二十天的时间能攻下来吗?”
  旁边的蔡希德接口道:“小王爷倒不用担心时间限制,燕王也应知道一个月很难,我觉得燕王的真正用意倒不是进攻太原城。”
  安庆绪和李怀仙一起动容,连忙追问道:“此话怎讲?”
  蔡希德缓缓道:“我是临行前听史思明所言,燕王的真正目的是让我们对付李嗣业安西军。”
  安庆绪的眼中露出了一丝恐惧之意,哄他们去打太原,最后却让他们进攻安西军,如果真是这样,他的父亲安禄山也未免太腹黑了。
  “史思明怎么知道?”李怀仙有些怀疑地问道。
  “我也问了他,他说他只是推测,要想夺下河东,安西军是不可能绕过,要么是安守忠去对付,要么就是我们,或者是我们和安守忠配合,郭子仪的军队不足为虑,只要击败安西军,河东就算拿下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5/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