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6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0/699

  “不错,正是我!”
  郭英义一下子又反应过来,他指着施景忠惊讶道:“我知道了,令狐飞那一箭一定是你射杀的。”
  他研究过射死令狐飞之弩箭,他得出结论,此人至少在弓弩中浸淫了十年以上,才会在运动的马车中一箭射中眉心。
  现在看到施景忠,他立刻意识到了,一定就是此人。
  “没错,射杀令狐飞的人也是我!”
  施景忠非常爽快地承认了,他笑道:“难道郭帅就想和我纠缠这些小事吗?”
  郭英义连忙请他进房坐下,又吩咐亲兵,不准任何人来打扰,如果新皇帝来,就说他病了。
  施景忠显得胸有成竹,他非常佩服上将军的眼光,盯准了这个郭英义,从他掌握的情报来看,郭英义是个贪财好色、忘恩负义之人,这个人背叛李隆基、背叛李亨,他心中只有利益而无忠义,但这样的人也有一个最大的弱点,那就是怕死,他贪恋富贵财富,所以他比任何人都怕死,从此人请自己进府的过程,他便知道,上将军的判断完全正确,要想以最小的代价解决南唐,免除蜀中浩劫,关键就在此人。
  施景忠今天下午也接到了情报,李光弼和李晟已经同时对南唐发起进攻了,最后的时刻即将到来,他相信郭英义也知道了。
  郭英义又拿起金牌看了半晌,当初他就是因为受李庆安的贬斥而来到蜀中,现在北唐大军已经杀来,他还有机会吗?
  他就算能利用地利拦住李光弼,但他也拦不住李晟的大军,南唐军战斗力之弱,对付手无寸铁的小民或许还行,但要和北唐精锐之军对抗,他根本就没有半点信心。
  他叹了口气问道:“赵王殿下是什么意思?”
  “在说赵王殿下的口谕之前,我先告诉郭帅一件事。”
  “何事?”
  “贾崇瓘和南诏已经投降了北唐,郭帅就不要想去安南了。”
  郭英义脸色大变,他考虑了整整一个上午,唯一的退路就是退到安南去,在那里自立,但贾崇瓘和南诏投降北唐,把这最后一条退路也堵死了。
  再无退路可走,郭英义像个泄气的皮球,彻底失去了信心。
  “你说吧!赵王殿下的口谕是什么?”
  “赵王殿下给郭帅三条路,让郭帅自己选择。”
  郭英义恢复了一点精神,连忙点头,“施将军请说!”
  “第一条路,也是上策,郭帅立刻率军投降北唐,严肃军纪,并捉拿伪帝,控制住成都,使南唐之战兵不血刃结束,事后,殿下可封你为益州大都督,不动你家财。”
  益州大都督虽然品级高,但真正权力在剑南节度使手上,大都督只是虚职,属于养老官,也就是说李庆安给他名和利,但不给他实权。
  郭英义暗叹一声,“那第二条路呢?”
  “第二条路,也是中策,如果郭帅不能立刻投降,还是要和北唐军一战,但郭帅只要严肃军纪,不准侵犯平民,这样的话,殿下会饶你一命,放你回故乡养老,你的财产也给你保全。”
  说到这,施景忠微微笑道:“郭帅还想听下策吗?”
  “不!不要再说了。”
  郭英义慌忙摇头,他知道下策是什么,就是他的小命不保,钱财没收,无论如何他都不会接受,没有了小命,他拿钱财做什么,没有了钱财,他也不想活了。
  郭英义沉思了半晌,他只能从第一和第二条路选择其中一条,尽管李庆安的条件还算优厚,但事关重大,他必须要谨慎考虑。
  “我想知道,何以证明这是赵王殿下的原话。”说到底,他还是有点不相信施景忠。
  施景忠指着桌上的金牌,“以这面金牌可以证明。”
  “金牌只是证明赵王有话给我,但不能证明就是你说的这些,不是我不相信施将军,万一你记错一点点,事关我身家性命,我不得不谨慎。”
  施景忠也有准备,他取出了李庆安亲手写的鸽信,递给他笑道:“这是赵王殿下的亲笔信,可以给你。”
  郭英义慢慢展开鸽信,字很小,他也不知是不是李庆安的亲笔信,只见上面写着:‘持我金牌去见郭英义,可提以下三策,一……’
  果然是真的,郭英义长长吸一口气道:“让我想一想,想一想!”
  “可以给你时间考虑,但必须立刻解除戒严。”
  “没有问题,我这就下令解除!”
  ……
第六百七十八章
南唐覆灭(上)
  在南唐抵御北唐军大举进攻的各种条件中,地形上的优势渐渐成了南唐唯一的依凭,为了抵御北唐军的进攻,南唐不惜投入八万大军,布防在巴蜀北部的各个险关要隘之中,其中仅在剑州的阴平、剑门、普安三县就屯集了五万重兵,剑州北部的剑门蜀道成了防守的重中之重。
  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
  在三十里长的剑门蜀道中,剑门关更是蜀道天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它位于大剑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扼断了从汉中南下巴蜀的必经之路。
  三国时期,魏国大将钟会伐蜀,蜀将姜维率军三万驻扎剑门县,扼守剑门关,将钟会十万大军抵挡于剑门关之外。
  历史轮回,时至今日,北唐大将李光弼率军十万走金牛道,向蜀中大举进攻,但大军却被抵挡在剑门关外,南唐大将陈玄礼率五万大军屯于剑北三县,他本人则亲率三万精兵驻扎在剑门县中,依靠剑门蜀道的天险和北唐军对峙。
  两支大军已经在剑门关内外对峙了七天,两军断断续续交战了十几次,规模都很小,各有死伤。
  似乎北唐军也找不到什么有效的进攻办法,双方就这么无限期的僵持下去……
  剑门关虽然在僵持,但在距离剑门县西南约百里之外的阆中县却发生了异变。
  为了对抗北唐军,李隆基和李亨父子实行了穷兵黩武的政略,巴蜀一地竟然征募了四十万大军,民之所出、国之税赋,十之七八都投入了军队,这四十万大军分驻两地,荆襄二十万,蜀中二十万,在荆襄全军覆没后,南唐的军队只剩下了二十万人,再去除南诏的两万贾崇瓘军,实际上只有十八万,其中十万军驻防成都,另外的八万军中仅剑北三县就调集了五万军,剩下的三万军则驻防在各处的险关要隘内,基本上各个腹地州县内都无兵驻防。
  阆中县是阆州州治所在,位于嘉陵江和东游水的两江汇合之处,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曾是巴国国都,在沃野千里的巴蜀盆地中,阆中县是极为重要的大县,经济地位非常高,历来是巴蜀赋税大县。
  尽管经济地位高,但军事地位却一般,没有军队驻防,城内只有一百余名民团兵看守城门。
  夜晚,黑沉沉的夜晚笼罩着阆中县城,已是三更时分,万籁寂静,城门早已经关闭,东城的二十几名民团士兵都在酣睡之中,一名老兵头从睡梦中惊醒,嘟嘟囔囔地起夜去了,他在墙根脚撒了泡尿,夜风一吹使他清醒了几分,他正要回房,但一个奇怪的现象却把他吸引住了,他忽然看见一条长长的黑龙从远处蜿蜒而来,速度极快,地面开始微微地颤抖起来,越来越近,渐渐地,他看清楚了。
  “龟儿子,好像是骑兵哟!”
  老兵头吓得跳了起来,飞奔到钟楼里,‘当!当!’地敲响了城钟,沉闷而刺耳的钟声将整个县城都惊醒了,民团士兵纷纷跑到城头,城外的情形将他们每个人都吓得脸色惨白。
  城外的骑兵队已经点起了火把,一片片的火光向远方蔓延,足足有两万人之众,而且全部是骑兵。
  这支两万人的骑兵正是从荔枝道而来的北唐骑兵,由大将田乾真率领,他们最早是驻扎吐火罗的安西军,跟随李光弼征战陇右后,形成了新的陇右军,这次李光弼率五万陇右精锐进军汉中,他们也在其中。
  按照李光弼的最早的作战计划,李光弼率主力佯攻剑门关,副将田乾真则率一万骑兵奇袭成都。
  但随着夷陵拿下和荆襄战役的提前完成,李光弼便改变了作战计划,由大将李晟率五万军走夷陵进入蜀中,进攻成都,而田乾真则率两万骑兵走荔枝道,利用骑兵的高速机动,插到剑州背后,从后面进攻剑门。
  田乾真一路疾速行军,迅速穿越驻兵不多的荔枝道,用奇袭的战术一连拔掉荔枝道内的三座哨所。
  在宣汉县,南唐也有一万重军驻守,田乾真没有打草惊蛇,而是利用骑兵的快速机动,绕道东乡、永穆两县进入巴州,经过两天行军,抵达了阆中县。
  阆州太守姓曾,是天宝三年进士,原是阆中县县令,升任太守已经两年,他几天他有些感恙,睡得昏昏沉沉,睡在一旁的夫人却忽然被城头上传来的钟声惊醒了。
  “老爷!老爷!”
  太守夫人推醒了丈夫,曾太守在迷迷糊糊中问道:“什么事啊!”
  “好像东城那边出什么事了,我听见钟声响了,你去看看吧!”
  “这么晚了,会有什么事?我头痛得很,明天再说吧!”
  曾太守翻了个身,正要继续睡觉,就在这时,外间传来了激烈的敲门声。
  “使君!使君!”有衙役在惊慌地叫喊。
  “出了什么事?”曾太守极不高兴地问道。
  “使君,东城外来了几万人的骑兵,要我们开门。”
  “哎!折腾死人了,怎么又来军队。”
  军队过境意味着劳民伤财,意味着恶性案件四起,让他头大如斗,曾太守没有反应过来,他坐起身,披了一件衣服,打开门问道:“是哪里来的军队?”
  “使君,是骑兵啊!”
  曾太守一下子惊醒了,南唐哪里有什么骑兵?他顿时吓得魂不附体,这是北唐军杀来了,他第一个反应就是想钻床榻,却被他夫人拉住了。
  “老爷,你别傻了,去看看吧!”
  他夫人是庆州人,知道安西军军纪严明,倒并不可怕,要是南唐军来了才可怕。
  在夫人的劝说下,曾太守略略心安,穿了官服便赶去东城头。
  东城外,田乾真已经率军等候多时了,他们都自带干粮,一般不进城,尽量不扰民,但渡过嘉陵江需要得到官府的配合,田乾真需要和官员们商量。
  这时,城头上来了大批官员和衙役,州衙和县衙的官员都来了,城外俨如海洋一般的火光无边无际,将所有的官员都吓得胆战心惊。
  “下官……是阆州太守曾延嗣,请问……城下是哪位将军?”
  “在下是兰州都督、云麾将军田乾真,奉朝廷和赵王之命剿灭南唐伪帝,途径阆州,请速开城门,我有事要和你们商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0/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