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6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1/699

  三人同时跪下行礼,“渤海国特使大成庆、副使魏汝群参见赵王殿下!”
  “新罗国特使金良相参见赵王殿下!”
  李庆安笑呵呵将他们扶起,“三位特使一路辛苦,快快请起!”
  李庆安已经看了使者名册,来使居然都是渤海和新罗的高官,他的目光迅速瞥一眼魏汝群,他在季胜的情报中看到过这个名字,此人护送大英俊回渤海,没想到居然成了渤海过的户部侍郎,此人倒是一个老天送给大唐的关键人物。
  “三位特使请坐!”
  李庆安请他们坐下,亲兵们又给众人上了茶,李庆安端起茶杯,微微一笑问大成庆:“渤海郡王现在可好?”
  “回禀殿下,郡王很好,我临行时,郡王特地给殿下准备了礼物,王妃和世子也给赵王妃及小王爷准备了礼物。”
  礼物亲兵已经收下了,大成庆将一份礼单放在桌上,李庆安看了看,都是金玉宝贝一类,他笑道:“多谢你们郡王和王妃世子,礼物我收下!”
  李庆安又对新罗国特使金良相淡淡道:“听说新王登基,为何不遣使来大唐?”
  新罗和渤海一样,也是大唐的属国,新罗国同时也是大唐的鸡林州都督府,新罗王出任鸡林州都督,向唐朝进贡,接受唐王朝册封,旧王去世,新王登基,新罗没有及时向唐王朝遣使,这让唐廷和李庆安都有些不满。
  金良相慌忙解释道:“新王年幼,由太后摄政,国中有贵族不服气,在南方叛乱,我们刚刚平息了叛乱,所以太后便派我来出使大唐,一是向大唐求救,同时也是正式向大唐请求册封新王。”
  李庆安点点头,国内叛乱,这个理由他勉强可以接受,他又转头问大成庆,“安禄山的境况如何了?”
  说到了正事,大成庆的表情有些紧张起来,他挺直身子,从随身携带的行李中取出一幅地图,摊开在桌上,“殿下,目前安禄山的军队集结在营州柳城,从我们了解的情况,安禄山尚有七万残军,但他又在营州和安东都护府进行招兵买马,据说他要招足十万军队,契丹出兵七万,奚出兵三万,一共二十万大军,最迟秋天,他们就将对渤海发动全面进攻,我们渤海国只有八万军队,加上新罗七万,也一共只有十五万军队,而且论武器装备,我们比不过安禄山的燕军,论骑兵凶猛,我们也远不如契丹和奚,这场战役,我们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我们失败,就将是渤海灭国,所以渤海上下恳求大唐出兵,支援我们。”
  旁边新罗使者金良相也恳求道:“新罗自百年前便依附于大唐,是大唐的属国,百年来恭敬宗主,进贡不断,望大唐能在新罗生死存亡之际,援手相助,新罗必将感铭肺腑,永为臣服!”
  李庆安沉思了片刻,便对大成庆道:“在去年,渤海王大钦茂曾秘密来长安,我和他签署了一份互助备忘录,当时渤海王也签字了,但他说需要本国朝廷通过后,才形成正式国之契约,我不知道这份备忘录他考虑得怎么样了,有没有成为国书?”
  大成庆要说话,李庆安又摆摆手打断了他,“假如这份备忘录通过,你们就没必要恳求,你们便可以根据条约直接要求大唐出兵,怎么样,这份国书你带来了吗?”
  “带来了!”
  大成庆连忙取出一卷黄绸卷轴,这一份是给唐朝的国书,双手恭恭敬敬奉给李庆安,“请殿下收下!”
  李庆安接过卷轴展开,仔细看了一遍,果然是当初他和大钦茂签订的备忘录,现在已经成为了正式旨意,盖有国王的印玺和中书门下大印,也就是以国书形式确定下来了。
  李庆安更关心的是第三条,大唐可以无限期租借渤海国港口,准许唐朝筑城,并同时驻军,当时他和大钦茂的口头约定是不高于三万,所需粮草由渤海国供给,国书上果然有这一条,而且渤海国把军队人数明确下来了,不高于三万。
  但李庆安却没有找到渤海国愿意将哪个港口租借给大唐,国书上没说,李庆安便笑道:“我记得当时和渤海王谈过租借地一事,我们商谈了两个方案,一个是渤海国的南京府沃州港,他准许唐军筑城,这是一个简单方案:另一个方案是土地调换方案,同样是在沃州港筑城,但在剿灭契丹军队后,唐朝可以把契丹土地交给渤海国,作为交换,渤海国另外将北部的理州、华州和安州划给大唐,作为唐朝在渤海国的一块飞地,这两个方案不知渤海国准备选择哪一个?”
  沃州就是今天的朝鲜咸兴港,现在是渤海国的南京府,李庆安希望得到这个港口,为唐军的中转补给,但他真正想要的是渤海国的华州和理州,也就是今天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中国从前的海参崴。
  他知道渤海国一直垂涎契丹的土地,可以用作渤海国的牧场,所以他便以契丹的土地为诱饵,来换取这个北方最重要的港口。
  虽然此时渤海国也和日本进行大量贸易,但他们对海洋的意识却并不高,更重要是他们没有明白李庆安的真正目的,渤海国几乎是一致同意第二个方案,以土地换土地。
  “殿下,渤海国选择第二个方案,因为契丹未灭,所以没有写在国书,待契丹灭亡后,我们再做一份补充。”
  “好!”李庆安欣然道:“既然正式国书已有,那我们就按约定,我即刻出兵,支援渤海国!”
  ……
  两名使者下去了,李庆安回到临时书房,他背着手站在渤海国地图前久久沉思不语。
  事实上唐王朝灭亡高句丽后,便立刻着手剿灭契丹和粟末靺鞨,但因后勤和地形等条件限制,一直未能成功,天门岭之战,唐军被粟末靺鞨击败,从此渤海国得以建立,唐王朝见已经无法剿灭渤海国后,只得采取安抚的手段,接纳渤海国为属国,但如果有条件,唐王朝是绝对不会放弃灭亡勃海国的计划,唐高宗、武则天都先后失败了,唐玄宗李隆基时代,吐蕃成为大唐最大的威胁,唐庭只好放弃对东北用兵,先后建立安东都护府和卢龙节度府对东北进行控制。
  现在,该轮到他李庆安来考虑对东北的战略了,在后来的历史上,契丹、女真和满族都是出自东北,其根源就是唐高宗在灭亡高句丽后,没有能够成功剿灭契丹和粟末靺鞨,以至于安史之乱后,契丹逐渐坐大。后来耶律阿保机灭亡了渤海国,建立辽国,一跃成为了东北强国,永远成为中原的心腹大患。
  这一点,李庆安非常清楚,他不会让历史重演,也不会将问题遗留给自己的子孙,他准备用五到十年的时间灭亡渤海国和新罗,彻底统一东北,所以先在渤海国内部建立海港军事基地,在理州和华州迁移汉民,保障兵源,就是他东北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了。
  海参崴和咸兴两大港口,可使南北呼应,再加上营州的军队,他有信心,五年内可以让渤海国成为大唐的渤海道。
  这时,一名侍卫走到门口禀报:“上将军,他来了!”
  “带他进来!”
  很快,几名亲卫带着魏汝群走了进来,魏汝群虽被封为渤海国的户部侍郎,但时间不长,他内心依然是大唐的子民。
  他跪了下来,“臣叩见赵王殿下!”
  “魏军医请起!”李庆安微微笑道。
  ‘魏军医’三个字使魏汝群浑身一震,他这才意识到,李庆安其实对他了如指掌,他又想起了留在幽州的季胜,安禄山军大败,幽州也被史思明占领了,不知他生死如何?他心中充满了对季胜的内疚,羞惭道:“是季将军给了我机会,也不知他生死如何了?”
  “季将军早已经离开了幽州,他现在在莫州,你不用担心,他会保护好自己。”
  魏汝群一颗心放下,他又问道:“不知臣有什么可以向殿下效劳!”
  李庆安似笑非笑地望着他,“魏先生,我看过季将军的情报,好像你想加入安西军为军医,是吗?”
  魏汝群心又悬了起来,他似乎已经隐隐明白李庆安的意思了,李庆安却没有再说下去,他背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仿佛在想着什么,过了片刻,李庆安停住脚步问他:“你为何能当上渤海国的户部侍郎?”
  “回禀殿下,这是大英俊的极力要求,他要报答我的救命之恩,其实这都是季将军的功劳。”
  李庆安摆摆手,又问道:“那大英俊此人如何?”
  “他身子很弱,路上差点死掉,全仗我保住了他,或许是当人质久了。此人性格非常懦弱,完全没有他父兄的英雄气概。”
  李庆安点点头,这种性格正是他所需要的,“那这个大英俊继承王位的可能有多大?”
  “几乎没有!”
  魏汝群叹了口气,“大英俊也想继承王位,但事实上他没有势力,他父亲大钦茂才四十岁出头,身体很好,他的两个兄长,世子大宏临和二哥大贞斡都是很强悍的人物,而且相国大成庆支持士子,掌军权的左武卫大将军大勖进却和老二关系很好,没有人支持大英俊,他就是想继承王位也没有可能。”
  “假如这些人统统死掉呢!”
  李庆安注视着魏汝群,“国王、世子、此子、相国、大将军之类,全部都死掉呢?大英俊继承王位可行吗?”
  魏汝群吓得心惊胆颤,但又不敢不回答,“假如……假如他们都死掉,那只能是大英俊继承王位。”
  “很好!”
  李庆安笑了起来,“魏先生应该明白我意思了吧!”
  “臣……明白了!”他觉得自己一阵阵两腿发软,几乎要站不住了。
  “明白就好,你立刻返回渤海国,去好好辅佐大英俊,我会安排大成庆去长安,过几年再回去,魏先生,我希望你能做到渤海国相国。”
  魏汝群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低声道:“微臣尽量努力……”
  “不是尽量,而是你一定能做到,我会让你做到!”
  说到这里,李庆安忽然压低了声音,对他徐徐道:“好好替大唐效力,我会保你后半生的富贵,会让你妻子和儿子在长安过得很好,假如你有了异心,那你可明白后果是什么?”
  魏汝群低下头,半晌才道:“殿下的意思,我永远不能再见妻儿了吗?”
  “不是永远,最迟五年,你替我做五年事情,我封你为渤海县公,如果你想做官,我封你为鸿胪寺卿,让你全家团聚,永享天伦之乐。”
  李庆安见魏汝群还是有些犹豫,知道他不肯信自己,李庆安心中微微有些动怒了,自己是赵王,天策上将,他竟然敢不信自己的话?
  但现在魏汝群是他东北战略的关键角色,若没有他,李庆安就准备直接强攻了,但那样对渤海国几十年积累的繁盛伤害太大,李庆安希望能完完整整将渤海国接收过来,而魏汝群就是这么一个关键的角色。
  李庆安也只好先放下身份安抚好这个渤海国的汉人高官了,他取出一支令箭,一折两断,“我李庆安若有欺骗,如同此箭!”
  魏汝群跪倒在地,悲声泣道:“以殿下之九五尊,竟为卑臣折箭,卑臣肝脑涂地,死不足惜,卑臣愿为大唐效命,为殿下效命,把渤海国版图并入大唐。”
第六百八十七章
河北风云(上)
  夜色深沉,厚厚的乌云遮蔽了天空,没有月色和星光,十几步外便看不清楚物体,黑暗中,黄河也难以看清了,入秋后,这条波澜浩荡的大河已不再像夏天那样奔流,而像暴风雨后,渐渐趋于平静的昏暗大海,但水面依然有微波荡漾。
  这是一年内渡河的最好时节,夜色掩护中,一艘百石渔船在起伏的波浪中向北快速行驶,船上除了三名船夫外,就只有一名身穿灰色长袍的男子,身旁摆放着一副货担,看模样是一个商人,但他坚毅的目光和始终挺得笔直的腰板,就说明他并不是什么商人,而一个小商人,哪有雇船渡河的可能。
  他确实不是商人,他是唐军的一名斥候,名叫周元,渡河去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
  他是从济州的卢县渡河,前往对岸博州,这一带河面虽宽,但水势平缓,非常方便渡河,船只在河边上行驶了大半个时辰,渐渐地,他已经看到了对岸的黑黝黝的、像围墙一样起伏的影子,那是对岸的树林,能看见树林,说明他离岸边已经很近了。
  “糟了!”
  一直沉默的船夫忽然叫了起来,夜色中传来了划桨的声音,他们已经一左一右被两艘巡逻小船包围了。
  “把桨扔到水里去,跪在船上,否则我们放箭了!”
  两艘巡逻船已经到了十步外,船上各有十几名士兵,都端着弩箭,冷冰冰地对准了他们。
  “听他们的!”
  周元沉声道:“不用担心,我就是来找他们的。”
  几支船桨都被扔进水中,船夫们跪了下来,将手高高举起,周元也跪了下来,船身剧烈一晃,几名魏博士兵跳上了船,他们一言不发,开始在船上搜查。
  火把点亮了,一支火把凑近周元,将他脸照亮了,一把锋利的刀压在他脖子上,对方冷冷道:“你是对岸探子?”
  周元举起手平静道:“我只是信使,给你们田将军送一封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1/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