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魁(校对)第1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360

  是勋说这个安排确实妥当,然而,你得给我老丈人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免得他心生不满。在是勋看来,曹豹是个没啥宏图壮志之人,在徐州当土皇帝正当得挺高兴呢,曹操突然要他挪位子,他肯干吗?他手里可有兵有将,跟陶商那种空头刺史不同啊。可别妄想跟对付许耽似的,把他召进京挂起来,有曹宏在背后支招,他肯定不吃这一套。
  曹操低头沉吟了好一会儿,不得要领,只好摆一摆手:“且再商议。”他现在只跟是勋两个人开小会,大家伙儿思路都有限,下回再叫荀氏叔侄、郭嘉、董昭他们来商量,应该能顺利解决曹豹问题吧。当下先把曹豹抛去脑后,拈起一枚黑子放在江东——这是指孙策。
  去年曹操派遣程昱南下江东,持诏为孙策、严白虎解斗。孙策倒是装模作样地听令收兵了,可是程仲德前脚才走,他后脚就杀了个回马枪,阵斩严白虎、严舆兄弟,随即兵锋南下,指向会稽,屡破会稽太守王朗。就在曹嵩去世前不久,有消息传来,王朗在东治为孙策所俘,被迫归降,孔融等乃请朝廷下诏,征王朗为谏议大夫,争取把他从孙策那贼窝里给掏出来。
  孙策之用兵,如烈火疾风、迅捷无伦,相关情报通过郭嘉报到曹操面前,就连曹操瞧着都胆战心惊,脱口而出:“猘儿难与争锋也!”——这小疯狗还真难挡啊!
  但是是勋劝曹操不必担心:“有陈元龙在广陵,太史子义与刘元颖在淮南,孙策不为患也,虽不能制,亦可阻其渡江。”这回摆地图提到孙策,是勋还是一贯的主张,随即在九江郡内放下一枚白子,代表太史慈和刘馥,然后又指一指东边儿代表陈登的白子,请曹操暂放宽心。
  曹操微微颌首,拈起一枚黑子来,放在南郡之内——“刘表如何处?”
第二十八章、长沙张羡
  刘表刘景升,在诸侯之中论起名望来,这时代仅次于袁绍,曹操都得排在他后面,论起势力来,亦列于袁、曹之后,排位第三。所以刘表是完全有能力参与中原争霸的,曹操对他也相当忌惮。孔融就曾经劝过曹操:“刘表桀逆放恣,所为不轨,至乃郊祭天地,拟仪社稷。虽昏僭恶极,罪不容诛,至于国体,宜且讳之。”
  表面上说,因为他是宗室,明宣其罪而伐,恐怕会影响到朝廷的威信,故此“宜且讳之”,真实的用意是:打他太麻烦啦,兵危战凶,还是以羁縻为上。
  但是在原本的历史上,刘表最终却并没有掺和到中原的乱局中去,即便袁、曹相争之时,袁绍遣使联结,刘表都始终没有真向曹操动过兵。究其缘由,曹操说:“我攻吕布,表不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绍,此自守之贼也,宜为后图。”贾诩说:“表,平世三公才也;不见事变,多疑无决,无能为也。”郭嘉说:“表,坐谈客耳。”
  那意思,刘表就是一个只会说空话,没有宏图大志的庸人,完全不必要担心他。如今曹操提起刘表来,照理说是勋只要抄抄这些故智,背背这些书上的文字就得,可是他仔细想了一想,觉得还是算了吧。
  刘表敢于郊祀天地,不能说他没有野心;想当年他单骑入宜城,瞬间平定北荆州,不能说他没有能力。他之所以不趁着袁、曹大战之际在背后捅曹操刀子,可能存在着多种原因,对其所作所为的认识不能过于简单化。“坐谈客”也未必就真一辈子坐谈,得看你给他多大的刺激——在原本的历史上,刺激明显不足,而在如今这条时间线上,那就谁都没法拍胸脯打包票喽。
  史书上评价刘表的那些话,谁知道是真是假?是不是事后诸葛亮,或者危急之际,纯说出来安曹操之心的?
  官渡之前,袁强曹弱,刘表动兵是弱,刘表不动照样弱,那还能怎么办了?要么干脆投降,要么就幻想荆州兵不会北上,自己好闷头去挡袁绍,赌这一票大的。要是因为害怕刘表从后夹击,犹犹豫豫、闪闪缩缩,不敢跟袁绍拼命,结果是必死无疑啊。
  在如今的时间线上,曹家的势力已经足够强大——当然啦,要强大到不怕袁、刘夹击,可以坦坦地以一打二,那彻底是幻想——有力量预先在南线做比较稳妥的安排,因而是勋就不能再用那些空话来安慰曹操啦。不过还好,因为历史的改变,袁、曹大战的时间可能提前,那么刘表……他还有一道坎儿要过哪。
  “欲羁绊刘表,须笼络张羡!”
  长沙太守张羡,倨傲倔强,乃为刘表所忌,原本的历史上,大约就在这一两年内,他将率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向刘表竖起反旗。刘表发兵攻打张羡,连年不下,后张羡病死,刘表乃破其子张怿,彻底平定了南部荆州,并顺便将势力伸入交州。官渡之战后期,刘表确实坐观成败,显得毫无大局感,但战争前期,你还真怪不了他,他总不能把后背空给张怿,自己跑北方去帮袁绍的忙啊?
  所以是勋建议,咱们可以笼络张羡,使其牵制刘表。
  曹操点点头,往长沙郡内投下一枚白子,顺口就问:“张羡可说乎?”
  是勋最近有点儿“受迫害妄想症”,曹操一提遣使出行,游说诸侯,他就本能地认定这差事要落到自家头上——开玩笑,长沙多么遥远啊,而且大半疆域蛮夷纵横、尚未开发,要我跑趟长沙?那不跟充军一样吗?!所以赶紧摆手:“勋不往也!”
  这句话脱口而出,完了才觉出不对来——领导面前,你怎么敢是这种态度?就算领导安排了什么活计你不想干,那也得找个理由出来,拒绝也得再委婉一点儿吧。脑筋一转,赶紧补充:“行将入夏,长沙卑下湿热,勋是北人,实不耐也。”
  临时编出来的理由,当然满身都是破绽,他生怕曹操一开口就是:“不急,且待秋后。”不过没想到的是,曹孟德竟然狡黠地一笑:“非宏辅不耐热也,恐乃眷恋新纳之妾吧?”
  是勋赶紧一板面孔,大表忠心:“岂有此理?若主公遣勋往中原各处去时,必不辞也!”
  好在曹操并没有纠结这个话题,只是又在南阳郡内投下一枚棋子:“张绣在北,张羡在南,或可羁绊刘表。”是勋盯着地图,瞧了好一会儿,突然间又有所阐发:“刘表、孙策,皆劲敌也,尤有大江相隔,易守而难攻。今我既得庐江,何不在彭蠡训练水师,以为异日南征之用?”
  在原本的历史上,曹操始终没能彻底平定庐江郡,南线疆域挨不到长江,所以灭袁以后,只好在邺城郊外掘玄武池训练水军。这就是一彻底不靠谱的决策,估计因为曹操一辈子呆在北方,而那时候通讯又不发达,所以才会犯这种在后世看起来完全是常识性的错误——在无风无浪池子里练出来的水兵,真的能够去大江上跟人作战吗?
  是勋提出训练水军的建议,曹操一拍桌案,说这是个好主意——但问题我麾下全是北方人,就没几个会水的,派谁去办才好呢?是勋当即推荐:“鲁子敬淮南人也,近于长江,或可。”他倒是真想瞧瞧,鲁肃跟周瑜要是真掐起来,究竟谁胜谁负?
  “且再商议。”曹操今天跟是勋开小会,并不是说是勋已经跃升为他的第一心腹、第一谋士了,只是赶巧了想商量商量,帮忙自己理清思路而已,所以不可能就此做出任何决断来。
  最后,曹操把目光投向了河东——吕布西迁以后,曹军接收河东,但正如荀攸所说,河东,以及南面的弘农、河南,就是曹家势力另一侧的软肋,很容易被袁军自并州而下给掏了,而原太守王邑虽有贤名,却并非曹操麾下,亦不足以当方面之任。那么,该当派谁去镇守河东,进而笼络南匈奴,与黑山贼张燕等遥相呼应,争取转守为攻,反而把并州变成袁家的软肋呢?
  他在沉吟,是勋也在沉吟。若说方面之任,曹家自有大将无数,比方说曹仁、夏侯惇、夏侯渊,但河东太重要了,还得一能谋善断之士辅佐——曹操是离不开荀攸、郭嘉的,荀彧要总统内务,也动不得,真可惜,自己刚把鲁肃推荐去了庐江,而贾诩,则还没能彻底得到曹操的信任……
  不过话说这条时间线上,这时候的贾文和,就算曹操肯信他,是勋也完全信不过他呀!
  曹操伸出手指在河东郡内轻叩了好半天,最终还是只好长叹一口气:“天下才杰之士,何其有限也!”
  曹家班已经在为与袁绍的决战做准备了,就比原本的历史上要提前了将近两年。曹操当然早就知道自己与袁绍必有一战,但问题是四面皆敌,厮杀了那么长时间,就没啥空余去安排人手,提前防备袁绍。一直等到袁绍平灭公孙瓒前不久,曹操才刚灭掉吕布,有了一点儿闲空——这条时间线上,形势却大为不同。
  此时曹家势力就要比原本历史上的同时期强了不止五成,相对应的,袁家势力还并没有达到巅峰,曹操相信,只要能够一举击败袁绍,那么广袤的中原大地便可反掌而定,再往后西北、东南、中南、西南,吕布、刘表等辈,或可传檄而降也。
  是勋没有曹操那么乐观,终究他是知道在原本历史上还有赤壁大败和汉中得而复失那两档儿事儿的,但他也逐渐看清了,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历史的发展方向有所扭曲,自己穿越到此,并非一事无成。
  当然啦,严密的布局,不是靠他跟曹操三言两语,摆摆地图就能确定下来的,曹家班且得大会、小会,开上好多回哪。是勋倒是暂且将此等事抛诸了脑后,反正他能够提的建议,也都已经跟曹操说清楚了,别以为他是宏辅有机器猫的腹袋,掏啊掏的总也掏不空。
  此后曹操又召了郭嘉和荀氏叔侄等人前来商议,最后终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反复磋商,在可能受到威胁的地区设置都督,负责数郡或一州的军事,与刺史协同镇守。
  是勋曾经劝过曹操,说刺史负责制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局势了:“孝武皇帝初设刺史,为监察一州政务也,非牧民之官。为州下辖数郡,山川广袤、户口众多、风俗不同,以一人之力安能御守?当或废刺史,权归郡守,而以都督、都尉辅之;或小其州,以二、三郡为一州,明定刺史牧民之责。”
  东汉朝十三刺史部,也即俗称的州,普遍比两千年后一个省还要大,尤其是那些偏远地区的州,比如幽州、凉州、扬州、荆州、益州,辖区实在是太过广袤啦,以传统的小政府形态,根本无法有效治理。
  曹操认同是勋的见解,但是说咱先不必着急——“待平袁绍,乃可更制,此非其时也。”
第二十九章、白兔遇犬
  建安三年,也就是原本历史上的建安二年,夏秋之际,曹家基本完成了与袁绍争雄的战略布局,设置了多位都督军事或者监军事。
  曹家设置的第一位都督,乃是东中郎将程昱,但是与原本历史上不同,没有赋予他统驭兖州的全权,而只是“领济北国相,都督兖北四郡(东郡、济北、泰山、东平、)军事”,屯兵东阿。并鲁国入兖州,加山阳、任城、济阴、陈留五郡,则由建武将军、济阴太守夏侯惇为督,屯兵鄄城。另以严象为兖州刺史。
  徐州五郡,召原刺史陶商入朝,并其弟陶应同为太中大夫,而以曹宏为徐州刺史。北部的琅邪、东海、彭城、下邳以平东将军臧霸为督,割下邳国东、南六县与广陵郡凌县另置临淮郡,与广陵郡共付南中郎将、领广陵太守陈登镇守。
  淮南、江北的九江、庐江二郡,交于扬州刺史刘繇,并任太史慈为平南将军,为其都督。
  豫州刺史仍为袁涣,并分东北部的陈国、梁国、沛国与沛国相、抚军将军曹豹都督——曹操心说我把老家都交给你防守了,让你衣锦荣归,够对得起你了吧二叔。不过这一战区不在边境,而在腹心之地,压力很轻,屯兵也不必要太多,终究曹操对自己这位族叔的能力,其实并不怎么看好。
  颍川、汝南,就在许都周边,可比朝廷都雒时候的河南、弘农,曹操当然不会撒手,亲率最强大的中央军团坐镇,以护军韩浩、史涣等将执掌。
  最后一个战区在西线,即黄河以南的河南、弘农二郡,任命曹仁为河南尹兼都督,以钟繇为司隶校尉。本来这一战区是想把河东郡也给包括进去的,但是荀攸劝道:“乃有大河阻隔,难以共御,请别遣将。”那么究竟派谁去好呢?曹操一开始属意夏侯渊,夏侯渊自己也跃跃欲试,因为从河东北出,那就是并州啊,可募精骑。
  但是鲁肃提出异议,谓:“妙才将军突骑无前,不可置于河东狭谷之内,利坐守而不利前出者也。”河东郡北、东两面都是高山险阻,东北部和南部是涑水、汾水冲刷出来的狭窄谷地,夏侯渊的骑兵过去了,缺乏机动的空间,就发挥不出十成的功用来,那不是很可惜吗?况且——“公等但虑河东,何以不虑河内?”
  河内是大司马张杨的地盘儿,张扬在各路诸侯当中最早奉迎天子,对朝廷的态度非常恭顺,加上他与吕布相交莫逆,而曹操这个时候已经算是跟吕布和解了,所以大家都觉得,袁、曹一旦交锋,张杨就算不站到咱们这边儿来,那也肯定中立啊,有何可虑?
  但是鲁肃说了:“张杨虽尊于朝廷,亦常贡于邺城,焉知异日不起他意?若袁绍自河内南驱,可取河南,遮断西路,则重兵在河东,有何益耶?”张杨终究不是自己人,你们就真这么信任他?这年月就算依附势力比方说张绣,都未必可靠,张绣好在他牵制刘表的同时,还为刘表所牵制,势力既小,路途也远,很难呼应袁绍,可张杨不同啊。张杨要是站到袁绍那头去,那麻烦可就大啦!
  可是势必又不能象对付陶商一样召张杨还朝。一则张杨手里有兵,与陶商不同,未必肯于听命;二则论起官位来,袁绍是大将军、张杨是大司马,都在曹操之上,任何人曹操都能召到许都来,摁在自己麾下,只有这二位若召来了,谁摁谁啊?
  要防备张杨,势必得在河南屯驻重兵,随时防备袁军通过张扬的防区南渡,可是曹家势力虽强,兵员还没那么富裕,硬堵河内,则别处便要捉襟见肘。这可怎么办呢?是勋也想起来了,在原本的历史上,曹操与吕布相争,张杨与吕布善,就曾经发兵东市,想要牵制曹操来着,虽说如今吕布已经远远地跑凉州去了,但由此可见,还真不能太过信赖这位张大司马啊。因而他也开言附和鲁肃的顾虑。
  曹操捻须沉思:“吾欲遣使,往探张杨真意……”
  是勋暗中轻轻叹了口气,心说别问哪,这又是我的活儿啊。好在河内距离不远,张杨也一向恭顺于朝廷,自己跑这一趟,应该既无惊,又无险,于是主动表态:“勋愿往也。”
  但是,我跟张杨及其麾下都不熟啊——“谁可与通?”
  郭嘉开口了,说:“其将杨丑,数遣使贡献,与朝廷通,可与联络。”是勋听了这名字就是一愣,唉,杨丑?那不是杀张杨的刽子手吗?
  历史就在这个节点上,又一定程度波荡回了原有路径。这边儿是勋还没离开许都呢,便有两个惊人消息的传递了回来——
  第一个消息,公孙瓒果然用了是勋之计,放弃易京,突出重围,前往常山与张燕等会合。袁绍随即便攻克了易京,并且迅疾转身,在灵寿大破公孙、张燕的联军,二将遁往井陉,据山而守。总而言之,公孙瓒暂且逃得了性命,但短时间内,怕是没有力量再“陆梁冀州”啦。
  曹操闻报,遣人好生安抚遭软禁的关靖,并放他返回公孙瓒处。
  第二个消息,河内发生政变,杨丑跟历史上一样杀死了张杨,欲并其众——可见这二人之间本有嫌隙,并非因为杨丑心向朝廷或者曹操,才悍然弑主的。此后张杨将眭固杀杨丑自立,曹操急遣曹仁、史涣进军河内,于射犬斩杀眭固,张杨所置河内太守缪尚及长史薛洪等降,河内悉平。
  眭固本黑山旧将,小字“白兔”,他在射犬抵御曹军,就有巫师劝告,说:“将军字兔而此邑名犬,兔见犬,其势必惊,宜急移去。”眭固不听,乃至丧败。当然啦,是勋是压根儿不相信这类谶言的,想那张杨新丧,眭固素无恩信,以统纷乱之众,曹军又来势迅猛,他怎么可能不吃败仗?
  但是荀彧说了:“虽河内不得不取也,然取河内,袁绍必忌,大战在即,请主公速做准备。”
  曹操说我早就开始准备啦,如今河内拿下,河南就安全了,我打算把河内郡一并交给子孝负责,北联张燕、公孙瓒,这比防备漫长的河南战线要安全得多——“卿等以为若何?”
  众人全都点头。刘晔随即发言道:“河内既得,则河东有所保障。虽可保障,或不失为奇兵——若能笼络南匈奴,使突出并州,可拊袁绍之背。”曹操捻着胡须踱步:“谁可镇守河东?”
  河东郡守名叫王邑,虽非曹操所署,因天子前幸安邑时奉职甚恭,遂得留任。但王邑终究不算是彻底的自己人,更不可付以方面之任。那么,该派谁去都督河东兵马呢?是勋当即推荐道:“鲁子敬可。”
  曹家班一流谋士当中,可以说目前最不受重用的就是鲁肃,一则他出身低,二则入伙晚,所以只能跟董昭、刘晔等并驾齐驱,赶不上荀氏叔侄、程昱、郭嘉,还有是宏辅。也就是说,鲁肃还并没能进入曹家班的核心谋士圈子——以他的能力不应该啊,是勋觉得挺对不起鲁子敬的。
  而且鲁肃现在的职务是治书侍御史,秩六百石,为御史中丞的属官,此职主要工作是审核各地上报的疑难案件,并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相关法令——有点儿高院的意思了,可见权柄还是很重的。但问题一则司空府总统政务,御史台的职能被逐渐削弱,连带着治书侍御史也日益闲职化,二则鲁肃本人并不以律法见长啊,用非其所。
  是勋觉得,鲁肃并非普通的谋士,而是身兼统帅、参谋两者之长,完全可以把他放出去独当一面,定能收获惊喜。故此他之前就建议曹操派鲁肃南下,到长江和彭蠡去编练水师,以期日后征讨荆、扬,但是曹操觉得此乃不急之务,并没有采纳。既然如此,是勋这回便又提出来了,不如让鲁子敬去都督河东吧。
  曹操闻言,不置可否,只是瞟一眼鲁肃:“子敬以为若何?”鲁肃站起身来,躬身施礼道:“肃以为,河东之任,非宏辅不能办也!”
  是勋闻言不禁愕然,赶紧推拒:“勋不娴兵事,如何可任?”你就别假谦虚地跟我推来让去啦,你比我合适太多了。
  然而鲁肃并非投桃报李,假意推让,他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理由:“若纯以兵守,命将可也,何须都督?河东之事,非兵也,乃势也,内抚百姓,外和匈奴,即驱匈奴北进,以挠袁绍之背。河东外出,唯汾水溯之而上,可行大军,惜为匈奴所占,则匈奴兵不动,吾亦无能为也,匈奴兵动,亦无需都督亲临。为都督者,镇如方伯,岂可轻动?”
  是勋心说你跟我熟,所以知道我怕死是吧?所以说做都督不必要亲自上阵是吧?可上不上阵的另说,我的能为比你相差十万八千里,这点天知地知,我知你不知……怎么稳定河东郡,进而骚扰袁绍,这你应该拿手啊,我是彻底没有头绪哪。
  正待再推,就听鲁肃又说:“是故,肃任河东,三不如宏辅也。明于大势,擅以智导而不以力胜,一不如也;为主公姻戚腹心,虽居千里,而可专断,二不如也;曾折冲匈奴,知其所欲,所言直指人心,三不如也。宏辅勿辞。”
第三十章、标名青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3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