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魁(校对)第1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360

  是勋心说啥?你们要等今年秋后再肯发兵?那黄花菜都凉了呀!急忙分析道:“吾适才所言,非欲卿等真伐刘表也,牵制即可。中原大战方殷,刘表又使刘备、文聘北上,欲攻宛城,若宛城陷,则朝廷腹背受敌。事急矣,请卿等月内即明讨刘表——若其迁延,即或朝廷得灭袁绍,进讨刘表,卿等亦无功者也。”你们要是现在动兵,不管是不是真的见仗,赢了还是输了,都算有功,要是动得迟了,那就啥都捞不着了呀!
  张羡和桓阶对望一眼,低头想了一想,终于表态:“吾可先发兵数千,屯之下隽,以挠刘表之背。然粮秣实不足也,设刘表来攻,则可御之境内,若刘表不来,吾等亦不敢远出也。”
  是勋对荆南的地理不怎么熟悉,闻言就索了地图来看——你们要进军下隽,那这下隽在哪儿呢?
  仔细一瞧,原来下隽县在长沙郡最东北方向,紧挨着江夏。是勋不禁摇头:“设移师下隽,则刘表必使黄祖来敌,不足以牵其足也。”他从下隽往西瞧去,越过广袤的云梦泽,最后把手指落在一个地名儿上:“何不前至孱陵,则刘表不得不应。”
  孱陵县就在长江以南,往北七八十里地,渡过长江,就是南郡的旧郡治江陵。驻军孱陵,那便可以直接威胁江陵,刘表不敢不发兵前来救援。
  从临湘到孱陵,和到下隽的距离差不太多,但是张羡不敢答应:“孱陵为武陵治内,刘睿首鼠两端,吾前数遣使,才使其安坐壁上观。今欲兴兵入境,彼必不允也,若迫之急,反促其附表,奈何?”
  荆州南部的四郡,张羡可以控制其三,只有西方的武陵郡,他的影响力实在不足,难以把太守刘睿给扯上贼船来。是勋在地图上比划了半天,从长沙郡西北方的罗县或者益阳启程,绕过武陵郡的作唐县,即可抵达孱陵……“未知武陵军力如何?刘太守何如人也?”
  张羡瞟了一眼桓阶,桓阶微微点头,于是就开口跟是勋介绍。武陵太守刘睿也是宗室出身,学问很好,尤其精通天文,刘表昔日曾经请他搜集历代相关天文方面的占卜之事,写成过一部《荆州占》。这就一纯文人,打仗是不行的,而且武陵郡地广人稀,兵力也弱,全郡能拉出三千弱卒来就了不得了。然而——
  “五溪有蛮,凶剽难制,刘睿以金钱结之,以便危难时为其所用。若武陵军,我等半月可平也,若彼召蛮前来,则胜负未可知也。”
  在武陵郡的中南部和零陵郡的南部,分布着很多少数民族部落,或称之为“夷”,或称之为“蛮”,东汉初期就曾经向朝廷掀起过反旗,光武帝先后派遣刘尚、李嵩、马成等将督军进讨,全都铩羽而归,后来伏波将军马援主动请缨,亲率四万大军杀来,才勉强把他们给打服喽。可是因为水土不服,军中疾疫流行,汉军死伤过半,就连马伏波也在胜利前夜病死了。
  从此以后,历代地方汉官就不敢对那些蛮夷来横的,而往往加以笼络,一方面避免他们闹事,另方面蛮兵敢战,遇有危急,也好召来相助。桓阶说啦,刘睿跟那些蛮子关系就挺好,若有蛮兵相助,则恐难以取胜——再者说了,荆南四郡要是自己打起来了,那不正中刘表下怀吗?
  是勋沉吟半晌,最终只好一咬牙关:“事急矣,吾即往临沅,以说刘睿假途——卿等可急发兵马,进至益阳,候我成功,即前趋孱陵。另召桂阳、零陵二郡兵源源来合,以威胁江陵,牵绊刘表!”
  桓阶大喜:“若得侍中亲往,刘睿必从!”张羡也说:“吾明日即驰使往二郡去,促其进军,亦当亲提一旅,以继侍中之后……”
  话音未落,突然“嘭”的一声,屋门被人一把推开,随即一人蹿将进来,大叫道:“不可,不可兴兵!”
第二十一章、六气之毒
  是勋、孙资、张羡、桓阶正在室内密商,突然一个人冲将进来,大呼:“不可兴兵!”倒真是吓了众人一跳。是勋定睛观瞧,只见此人穿着士人装束,但面色黧黑、皱纹密布,须发花白,却更象田间的老农——这又是谁了?
  就听张羡呵斥道:“仲景,不得无礼!”随即转向是勋,深揖道:“此舍弟张机也,无状至此,还请侍中宽宥。”
  张机……仲景?!是勋不禁瞪大了双眼——原来是他,原来这便是“医圣”张仲景?千古之谜,遂一朝得解!
  张仲景乃汉末名医,与华佗同享盛名,尤精内科,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故此被后人尊为“医圣”。然而与华佗不同,此人在《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中皆无所载,其名始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事迹散见各书,全都真伪存疑。
  尤其是,唐代甘伯宗《名医录》中说他本名张机,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考其事迹,应在献帝之时。然而查考各书,献帝时初任长沙太守为孙坚,后为苏代,苏代之后为张羡、张怿,其后韩玄于建安十四年降刘备,后有刘备所署廖立、孙权所署鲁肃、吕蒙,其余年代不详者有宗庆、乐仁、徐和等等,却并无张机之名。
  所以比较普遍的有两种说法:一是张机即张羡,因为张羡之字不传于世,而仲景之字与“羡”字相合;二是在张怿和韩玄之间,为刘表所署,在郡时间不长。
  是勋如今可以确定了,张机并非张羡,而是张羡之弟,估计在原本的历史上,因为张氏在南四郡根深蒂固,因而刘表在剿灭张怿以后,就把他叔叔扛出来当郡守,做一个过度。
  他脑子里转着这些思绪,就见张机突然拜倒在自己面前,深深俯伏,哀求道:“长沙、桂阳,去岁大疫,人民多死,府库空虚,即当休养生息,实不可再动兵戈啊。刘荆州若欲争雄中原,吾长沙绝不助一兵一卒,然若无令相调,亦不当即起龃龉,使役不能息肩,百姓困穷——请上官三思!”
  是勋听了这话,不禁一皱眉头,还没想好该怎么回复,就听旁边桓阶先开口了:“仲景实医者仁心也,然此间商议国家大事,君不当置喙。”张羡也赶紧帮自家兄弟解释:“舍弟好医,去岁深入乡间,以疗疾疫,因见百姓辗转于途,日夕死亡,因而感伤妄言,还请侍中宽宥。”
  是勋望了望跪在地上的“医圣”的后脑勺,又瞧瞧张羡、桓阶,心说这桥段怎么那么熟呢?跟刚才张怿跳出来跟我打擂台几乎就一模一样啊——张怿、张机唱白脸儿,你们俩唱红脸儿,这不会是预先商量好的推托之法吧?不过转念一想,张羡我不清楚,桓阶应该还是心向朝廷的,可能是我冤枉了他们……
  算了,我管你们究竟是怎么想的呢?冤枉也好,真有算计也罢,反正来一个我就驳一个,非驳得你们全都哑口无言,乖乖给我出兵不可!
  当下双手搀扶张机:“先生请起。”张机跪在地上挣扎:“上官若不允机所请,机便长跪不起。”是勋心说唉,有话好好说,咱不带耍赖的啊。斜眼望望张羡,张羡赶紧上前揪住自己兄弟,就要望门外扯。
  瞧这俩的身段,估计张机完全不是他哥哥的个儿,一脚就能给踹门外去。是勋本来还想瞧瞧,张羡是真扯啊,还是装样儿,不过又一想,算了,自己要始终不发话,就算本来想演戏也被迫得变成真的了,真要把张机给推搡出去,我刚构思好的一番话不就出不了口了么?多可惜啊。赶紧伸手一拦张羡,低头就问张机:“先生为医者乎?”
  张机就趴在地上,抬起头来,望向是勋,回复道:“小人略通些医术。”
  是勋点头:“请问先生,疾病以疗之未萌为善,还是以疗之已发为善?”
  张机不知道这位长官究竟想说啥,只好老实回答:“若能察之于未萌之先,导之使疾不生,自为最佳。”
  是勋微笑道:“今日之事,亦与医道同也。刘表欲争雄中原,必虑四郡在后,安有置而不问之理?必调兵相从。卿兄若允,则亦动兵戈而劳百姓也,卿兄不允,表必大军来伐,百姓岂可得安?吾今疗之以未萌,先动兵以塞要冲,使刘表不敢遽进,则虽使民劳,可不使民死也。先生以为若何?”
  张机闻言愣住了,他本不是个善于言辞之人,碰到是勋,那是一点儿嘴都还不了啊。可是是勋话还没完呢,当下提高声音说道:“如今朝廷用兵于北,讨伐叛逆,而刘表阴与之合。四郡若不牵制,中原兵燹势将更盛,则兵无可息肩,民将填诸沟渠——先生独虑长沙之民生,而不顾天下之民生欤?!”
  桓阶附和道:“侍中所言是也,仲景且细思之。”
  张仲景结结巴巴的,还想顽抗:“别郡无疫,而长沙有疫……设无去岁之疫,机必不敢阻……”
  是勋打断他的话:“别郡去岁无疫,未必今岁无疫,大兵必有大灾,大灾必生大疫!先生为医者,岂不通此理乎?”
  张机听了这话,不禁浑身一激灵,口中喃喃念诵:“大兵必有大灾,大灾必生大疫……”突然扑过来一把扶住是勋的膝盖,高声道:“上官似亦知医者也,还请教我!”
  是勋多少有点儿哭笑不得,心说我教“医圣”,这不扯淡呢嘛?我教你啥?我教你作诗好不好?我教你做火药好不好?随口诌几句医学常识,为的是对症下药,跟什么人说什么话,方便你理解而已,我有什么可教你的!
  “吾实不通医术也……”话刚出口却觉得不对,这有泄气的意味啊,我不是要驳得对方哑口无言吗?他最近几年混得实在挺顺,小坎坷不断,大阻碍没有,加上自重中二千石的身份,潜意识里就一点儿输都不能认,也不知道怎么一来,顺嘴而溜:“然,吾治经典,究天道,病理亦有其道可循也。”
  张机两眼放光:“正欲恭聆长官之道!”
  是勋斜眼瞟瞟张羡,张羡摊一摊手,那意思:我兄弟学医治病都疯魔了,你别理他就完。再瞧瞧桓阶和孙资,那俩家伙倒是也扑闪着眼睛,似乎满有兴趣的样子。是勋心说好吧,道这玩意儿,虚之又虚,我就再随便来糊弄“医圣”几句吧。
  “先生以为,疫自何来?”
  张机回答道:“机以为,疫即伤寒也。天以五运主岁,六气而环序,此阴阳之道。五行御五位,而生寒、暑、燥、湿、风、火,各终期日,违之则病!”
  是勋听了这话,忍不住嘴角就是一抽,心说啥,这里面竟然还有阴阳五行哪?你是医生啊,还是巫师啊?
  是勋前一世对中医不大感冒,刚穿越过来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完了,这要一得病,光抓一把草根煮了吃,真能好吗?没有抗生素,别说破伤风了,普通感冒发烧就可能死人啊!不过话虽然这么说,他终究也小病小灾地活了好几年了,加上穿越之前和刚穿越来那会儿,土著阿飞连草根都没得煮,那就连活了二十多载啦。
  经过他的观察,中医,即便是这年月的原始中医,倒也并非一无是处,就连前一世压根儿不信的针灸,不是也扎醒了植物人典韦吗?可是中医最大的毛病,就是神神叨叨,经验论中间夹杂了太多的迷信,这不,连阴阳五行都出来了……阴阳还好说,可以指代任何一对矛盾体,可五行是怎么回事儿?再说了,就算迷信系统你也不完善啊,五行是怎么生出六气来的?多这一气是石头里蹦出来的?
  当下不禁长吸一口气,捋一捋思路,然后朝张机摇揺头:“非也。”
  他伸出手去,轻轻搡了张机一把,请对方坐直了——你老趴在我膝盖上算怎么回事儿?“先生以为,六气各有期日,违之则病,然,为何一时一地,人或染疫,或不染疫?”
  当时的中医还没有把外感热病和瘟疫严格区分开来,认为都主要是因气候原因……或者更准确点儿来说,是因为阴阳不调而引发的。当然啦,关于张机刚才那几句话,是勋也就听明白了个大概,他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算中医也不可能那么笼而统之,肯定还会有更详细的界定。所以当张机张张嘴,说:“此乃因……”话没说完就被是勋给打断了——真要容许你一问一答,肯定先哑口无言的就变成我啦!最好我就一口气说下去,压根儿不给你反驳的时间——
  “为何杂处之地,染疫者多,而散居之人,染疫者寡?”
  说到这里,突然举起手来,望空一指:“为天地之间,非独六气也(我也不推翻你们原有的体系,省得你接受不来),六气所挟,尚有一毒,是为病……疫毒!”
第二十二章、医者仁心
  对于病毒和细菌,其实是勋本人也没怎么搞明白,但这不妨碍他端出些后世的常识来糊弄“医圣”。因为他早就说过了,自己不通医术,但是研究过“道”,也就是宇宙间的一些基本规律。道这玩意儿虚之又虚,我就这么一说,你要是觉得某些问题可以契合最好,要是觉得契合不上,那也无从验证,只能说明你的理解还没到那一步而已。
  “菌”这个字,本指菌类,所以细菌不怎么好解释——会被误认为是小蘑菇吗?“毒”就比较好理解,但“病毒”二字才到嘴边,他又给咽了。因为病毒一词要搁古代来看,造得并不严谨,人无论肉体上还是精神上,各种不舒服都可以叫做病,疯子也是病,中箭也是病,跟毒又有啥关系了?
  所以他改口说“疫毒”,疫就是急性传染病,这才跟病毒有关,而且,才跟目前的情况、说话的主题相关,不会离题万里。
  “疫毒之微,小过尘埃,目不可见,鼻不可嗅,因腐恶而生,人感之而乃得疫,得疫而毒增生,随气呼之于外,吸之者亦将染疫也。是故息疫之术,用药固为一端,隔绝病患亦极紧要。生者隔离,使气息通而毒渐散,易痊也;死者及生者染毒之衣物、用具,或焚烧,或深埋,使生者不沾,则可阻疫之大行。日常但食沸汤,不饮生水;屎溺善处,与人居远;秽物莫近,腐食勿进。如此,则疫又何患耶?”
  说白了,是勋提出几点对付传染病的常识,一是隔离患者,二是善加处理患者的衣物、用具,三是平常注重个人卫生。他说如此一来,就算有传染病,也可以对其加以有效控制,不至于引发瘟疫大流行。
  这些常识,其实绝大多数这时代的人也都明白,但是纯从经验得来,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勋将出个“疫毒”的概念来,那这些处理手法就都可以一以贯之,一言蔽之了。
  张机听得是目瞪口呆啊,他一时间也想不明白这“疫毒”之说,究竟是有理还是无理,是是勋真的通晓了其中之“道”呢,还是纯粹的猜想。这要是换了一个人,或许继续往深里问,最终问得是勋无言以对,或者既然这套道理我从来都没听说过,那就干脆当耳旁风。张机可不一样,这人确实研究医术研究疯魔了,是勋一边说,他就一边想,是勋说完了,他还没想明白,于是就跟这儿跪坐着,愣愣地望着是勋,其实是在神游物外。
  是勋心说此时不闪,更待何时啊?当即站起身来,朝张羡微微一揖:“日暮矣,吾将安歇。且待明日启程往武陵去,出兵之事,还要劳动长沙。”张羡也不搭理自家兄弟,赶紧起身还礼,让桓阶把是勋、孙资送到寝室去。
  终于离开了那间屋子,把张仲景抛在脑后,是勋这才长舒了一口气,心道好险……我以后还是别这么玩儿了,别再跟专业人士面前充大尾巴狼吧……
  是勋本打算第二天就启程往武陵郡去的,然而人世就是有那么多的无奈,几乎是一夜之间,他带来的那四百部曲就接连病倒了五分之一,还包括一个幕僚孙资。张羡闻讯可吓得不轻,赶紧叫兄弟张机过来按脉。还好,张机忙活小半天,得出的结论:“皆北人也,水土不服所致。”不是瘟疫。
  是勋只好把这些家伙都暂时留在临湘,请张机诊治,张羡照看,自己又多留了两日,然后带着余众出城西去。他这回到长沙来,还随身带着小妾甘氏哪,甘氏瞧着柔弱,身体倒很健康,在船上时候也不晕,下船入城也无病。
  估计因为甘氏本来便是南人,老家与其姑夫陶谦相同,都是扬州丹阳郡,祖父甘定做过苍梧太守,其父曾随父就任,即在苍梧迎娶了其母。所以甘氏对长沙气候的适应性比是勋等人都要好,而且打小就乘过船,也没有晕船的毛病。
  然而经过此事,是勋却不禁谨小慎微起来,生怕再带着甘氏长途跋涉,把她累出个好歹来可怎么办啊?因而也让她暂时居留临湘,反正自己只是去武陵打个转,最终还是要回长沙来的呀。
  一行人离开临湘,即乘船顺湘水而下,转入资水,来到益阳。临湘是长沙的郡治,因濒临湘水而得名,目的地武陵的郡治则为临沅,顾名思义,亦因濒临沅水而得名。两千年后,湘江、资江、沅江全都注入洞庭湖,经洞庭湖而入长江,但在这个时代,洞庭湖的范围还很小,西域和南域皆为洼地和沼泽,湘、沅都自洞庭入江,资水却直接湘水,并有沟渠与沅水相通。
  也就是说,是勋可以在益阳附近由资水入渠,北入沅水,则折而向西,抵达临沅——这一路上连船都不用下,倒是比来的时候还要轻省啊——倘若部曲们全都习惯了乘船的话。
  不过,从西陵以南长江段,直到临湘,再从临湘到临沅,完了还得折回去,来回四趟水路,距离都在五百里以上,是勋估计这趟出使结束,自家部曲应该全都不憷乘船了吧?说不定比原本历史上那些玄武湖里出来的曹兵,还要擅长水战……起码擅长跟船上呆着。
  他那些部曲多为汉人,也有一些匈奴人,个个儿四肢发达,体格健壮,除了个头儿最高不过一米七多,最低只有一米六外,瞧上去就全是北方大汉、百战精锐。可是不管再怎么能打,再怎么强壮,该生病还是一样生病,乘趟船就都变成软脚虾了。是勋就琢磨啊,吾亦北人也,身体还没他们那么好,我怎么就没水土不服呢?
  难道是当年穷坳中的生活实在太苦,已经把自己磨练成金刚不坏之身了?你说我自从“夺舍”以来,基本上就没生过什么大病,偶尔感回冒,就连两次屁股上挨箭都硬挺过来了——老天爷给我这具新躯体,倒是还真不错啊。
  可是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嘴是最毒的,说什么来什么……而且对老天爷也绝不可抱有任何幻想——是勋才得意了没几天,船只航入沅水,也不知道怎么一来,突然就倒了,连着高烧不退。他才病的时候就郁闷啊,早知道就把甘氏带在身边儿啦,也好有人伺候,如今身旁全是一票大老爷们,他们哪懂得照顾人哪?
  董蒙、郭淮等人急得满脑门儿的汗——赶紧下船吧,这穷乡僻壤的难寻医者,就算找到了,也难保管用,掉头回去吧,主公就未必能再熬到临湘。
  只好一方面派人乘船回去,召张机前来救护,一方面加速行程,赶紧奔临沅去——一郡之治,总应该会有几个好大夫吧。
  好不容易进了临沅城,郡守刘睿急来相迎,把是勋抬入馆舍,延请医者前来诊治。大夫给开了药,匆匆灌将下去,然而高热却始终不退。大家伙儿商量来去,只好换医生,可是新大夫就把前任的诊断和疗法全部推翻,彻底另起一套,又是扎针又是按摩——烧是勉强退了,人可毁了,躺在褥子上干张嘴说不出话来。
  是勋偶尔脑袋清醒,就心说我这是要完啊!吾纵横乱世,靠的就是一张嘴,就算把身体养好了,如今喉咙嘶哑,舌头麻痹,说话困难……那我还有屁用啊?曹操那实用主义者,会不会就此把我一脚踢开呢?
  转念又想想,自己这些年也实在操劳,四外奔忙,要是真没用了,那也就踏实了。自己好歹是曹操的从妹夫,士林中也有些老交情,总不至于饿死道旁。若能趁机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归隐,了此残生,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3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