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魁(校对)第1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4/360

  不过这些话,当然没必要跟曹淼说,当下只是轻叹一声:“辞表不可不上,然是否留任,还在朝廷。”转过话头,跟曹淼说,我刚收了一个胡人做养子,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曹淼听了就皱眉头,说:“君自有子,何必再收假子?况是胡人,横暴腥臊,收之何益?”是勋说这相关国家大事,你不懂,我只是跟你先打声招呼,将来说不定哪天就把是魏接到家里来教导一段时间,你要有正室、主母的气度,别给人家脸色瞧。
  “唯丈夫之命是听。”曹淼答应了。夫妻二人又闲话几句,是勋就让她抱着女儿先下去休息,自己提起笔来,绞尽脑汁地写了一份辞官的上奏,先派荆洚晓递往朝廷。当晚不敢与曹淼同房,孤身而眠,翌日起身,就待快马赶回许都去。
  曹淼本来还想跟着的,是勋说你奔波辛苦,这还没歇过来呢,怎好再与我同归许都?不如暂且在这离石城内等着,我估摸着朝廷八成不会准我辞官,顶多就是给开几个月假,扶郑玄的灵柩还乡——在他的本意,最好朝廷连这假都不准——我迟早还是要回朔州来与你们母女团聚的嘛。
  而至于万一朝廷真准了假,他必须得扶郑玄的灵柩前往高密,就此耽搁了进攻美稷之事,那又该怎么办?是勋如今心头一片混乱,干脆不去多想,只期望车到山前必有路吧。
  大不了自己跟曹操说此为平定匈奴的大好时机,不可错失,让曹操给朝廷施压,不准自己的假就是了——且待回了许都再说。
  于是留下秦谊看顾曹淼母女,自己光带着孙汶与十名部曲,打马扬鞭便奔许都而来。于路无话,这一日眼看目的地在望,忽听不远处有人高叫道:“对面莫非是先生么?”竟然是诸葛亮的声音。
  是勋心说我赶着回去给郑玄致祭,这马不停蹄的,竟然都没能追上诸葛亮,小家伙跑得还真不慢啊。他明白诸葛亮的心思,是想快点儿给朝廷递上了奏,好赶回去请命出使美稷,说降匈奴,然而——我今不在朔州,你就算早早完事儿回去了,又有何用?
  诸葛亮眼神儿很好,他瞧见是勋了,远远招呼,是勋望过去,却只是模模糊糊几个人影,若非听到呼喊,根本辨认不出是谁来。眼瞅着许都那高峻的城堞已然在望,也不急于这一时三刻,不妨下马来歇上一歇,等着孔明过来吧。
  因此是勋避至道旁,翻身下地,一边揉着酸痛的大腿和屁股,一边静待。顷刻之间,诸葛亮便已驰至面前,也匆忙下马见礼。是勋笑道:“孔明来得好快。可已将上奏交递了么?”
  诸葛亮回答说自己是两日前到的许都,当日便前往尚书台,将上奏交给尚书令荀彧了,随后当晚,曹司空便召自己入见,命将镇抚朔州的前后经过详细禀报。听完以后,曹操就说:“大司农才殁,急递已往朔州,料汝师不日便将返都致祭也。可即于都中相候。”
  是勋听了点点头,随即却又皱眉:“既允汝暂候,何以出京?”你不等着我过来,就算现在快马赶回离石,那也无用啊,我不在朔州的话,谁准你出使美稷?
  诸葛亮拱手道:“弟子特来迎候先生,有要事禀报。”
  是勋做了个请讲的手势——他心说有什么大事儿要急匆匆地跑来向我汇报了?这要万一走岔了道儿,撞不上我可怎么办?孔明还是太浮躁了一点啊,必须得找机会好好敲打敲打他。
  就见诸葛亮突然敛容变色,一本正经地举起三枚手指来:“其一事,都中郑门弟子,自郗大夫、刘中郎以下,皆已上奏请辞,欲为康成先生守丧矣。”“郗大夫”便是御史中丞郗虑,“刘中郎”是中郎刘琰,皆为郑门弟子。
  是勋闻言,悚然一惊,心说亏得我跟郑文公请教一番。这要是郑门弟子大家伙儿都不辞职,我也跟着不辞职,还不显眼;如今人人都上表请辞,要是光自己恋栈不去,连态度都不表一个,那肯定要受到天下士人的侧目啊。况且,如此一来,自己此后在郑门嫡传的圈子里不就变成异类了吗?还混得下去吗?
  好险啊好险!
  当下拍拍诸葛亮的肩膀:“多承孔明相告,然吾亦上表请辞矣,毋忧。”
  诸葛亮点点头,说我昨天就已经在城内碰到过荆洚晓,得知此事了,先生这么做是正确的,可免于宵小议论。完了他又竖起第二枚手指来:“其二事,郗大夫要吾传语先生:‘昔者孔子殁。’”
  是勋心说孔子殁又怎么了?是想类比如今郑子之殁吗?郗虑这话没头没尾的,肯定暗藏着什么玄机哪。脑筋一转,想到了此言的出处,这才恍然大悟,不禁失笑。
  原来此语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后文为:“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
  说白了,孔子去世以后,孔门弟子聚在一起守丧三年——啊呀,确实是不光心丧还守丧的,郑浑说的没错,自己却把这段孟子的记载给忽略了——等到丧期满了,大家伙儿整理行装,各自散去,临行前都先去拜见子贡,跟他相对而哭。由此可见,孔丘挂了以后,这儒家第二代龙头之位是落在子贡头上啦。
  可是随即就出了事儿了,子夏、子张、子游等人因为有若长得跟孔子很象,所以就打算象服侍孔子一般去服侍有若。言下之意,他们想要拥戴有若当第二代龙头——当然啦,更有可能是扛有若这个傀儡出来,与子贡相对抗。
  所以郗虑传的这有头没尾半句话,就是要让是勋联想起这一大段儿来,想起孔子死后,孔门分裂的教训。郑玄的门人弟子很多,除掉挂了的,还有跑到天涯海角,不知道在哪儿隐居的几位,众人全都公推他郗鸿豫为大师兄——不是他学问最高,而是他年岁最大。
  想到这里,是勋不禁莞尔:“郗鸿豫欲正其位乎?”很明显他是想当子贡啊,希望自己不要象子夏、子张那样造他的反,也不要上了别人的贼船。嘿嘿,想不到郑门竟也分裂在即——若没有分裂的苗头,郗虑何必多此一举?不过嘛,自己是想打着郑门的招牌,开是门之新派,郗师兄啊,你肯定要失望啦。
  当然这事儿还不急,自己现在还没必要把主要心思放在篡改儒学经义上,搞思想教育、社会改革,就先让他郗虑得意洋洋地当一阵子代理掌门,又有何伤?
  哂笑过后,是勋再问诸葛亮:“尚有第三事,何也?”
  就看诸葛亮的表情变得格外严肃,凑近两步,低声道:“昨弟子宿于都中,鄢陵令忽夤夜来访,云程登州已请还朝,何先生尚淹留外州耶?古来能出而将、入而相者,安得久长?!”
第二十八章、内外兼修
  诸葛亮嘴里的“鄢陵令”,是指是勋招揽的第一位门客——吴质吴季重。建安三年(197年)年初,是勋镇抚关中归来,属吏皆有赏赐拔擢,吴质即被任命为鄢陵县令,比及三年,正好任满,于是返回许都,等待考评和重新分配。
  到了许都以后,按礼自当往故主是勋府上拜见。此时是勋留在许都的门客,包括孙资在内,皆为守河东后所聘,吴质一个都不认得,但好在不少是家仆佣,尤其管家鱼他,对他还是很稔熟的。鱼他将其延请入内,以热汤款待,同时告诉他,不巧啊,我主已出镇朔州去也。
  吴质说这事儿我知道——开玩笑,如此重要的人事调动,他身为畿内之令,哪有未曾听闻的道理呢?但论礼必得上门——“夫人可在府中,亦当相拜。”
  鱼他说更不巧,夫人也于不久前领着女公子往朔州去与我主相会了,要么——你去城外见见管夫人吧。
  吴质说管夫人终究是妾,我见她不着,再说了,那一个小户人家(他没好意思直说黄巾余孽)出身的女人,我见了她也没什么话可说。不过么——“吾料是公不日即将返回许都也。质当每日前来恭候。”
  鱼他闻言,大感疑惑,说我主要返回许都?没得着信儿啊,你是怎么猜到的?吴质笑而不言,转论他事——郑玄既然挂了,是勋身为郑门嫡传,自然应当快马赶回来致祭,这是常识啊。鱼他终究只是下人而已,眼光实在太浅。
  一连三日,吴质都赶在未末申初之时拜访是府。这一日正与鱼他在门房里闲话——反正是勋也没回来,自己也不必要回回都登堂入室的——就见大门拉开,进来一名年轻人,见了鱼他浅浅一揖,然后转向吴质,以目相询。
  吴质见此人年纪虽轻,但身材魁伟、相貌不凡,当即站起身来,拱手道:“鄢陵令吴质也,未知阁下……”对方赶紧长揖:“不敢,诸葛亮,今从先生于朔州。”
  吴质微皱眉头,眼珠一转,猛然想起来:“莫非昔日襄阳学宫中之孺子乎?”诸葛亮微微一笑:“亮初遇先生,正在荆州学宫之内,贱名有渎尊耳。”
  当年是勋受刘表之邀,前往荆州学宫去打擂台,出来的时候碰见了少年诸葛亮,此事吴质自然无缘参与。但是勋回来以后,曾经多次跟吴质提到过这个诸葛亮,说他年纪虽幼,异日必成大器,老说老说的,说得吴季重都有点儿妒嫉了,就此将“诸葛亮”三字记在了心中。
  今日亲眼得见孔明,吴质便问:“是公尚未返都耶?”诸葛亮回复道:“亮奉命赴京公干,行至途中,才得闻康成先生噩耗,料先生再有数日,才可赶回致祭。”吴质点点头:“质当恭候。”于是二人拱手而别。
  等到吴质重新坐下来,就打问鱼他,这诸葛亮是啥时候跟了是公的?鱼他说即在去岁攻克邺城之前——话说我也是才刚见着他,这回他返京公干,带来了我主的书信,这才知道此人原来这般模样——“青州处士,果与他处不同,如此身量,非你我所能比拟也。”
  诸葛亮身长八尺,也就是后世的一米八五左右,在当时是相当显眼的大个头。相比起来,吴质只有一米六,鱼他可能还不到一米六,都得仰着头瞧诸葛亮——故而鱼他乃有此言。吴质就笑啊,说青州人也不都是大高个儿,是公祖籍亦在青州,不过七尺三寸(一米七)而已,他几个兄弟也都不算高挑。两人本自闲谈,说着说着,就把话头引到了诸葛亮身上,鱼他说这小年轻乃诸葛瑾之弟,主公已然收其为徒,对他器重得不得了。吴质闻言,若有所思。
  于是当日晚间,吴质突然又来是府拜见,指名要见诸葛亮。诸葛亮亲到门口相迎,将他领入自己暂居的偏室,二人坐下以后,吴质开门见山地就问:“孔明此番返京,不知有何公务?事毕乎?何不西上以迎是公?”
  诸葛亮说我这回没啥大事儿,就是为先生向朝廷递一份上奏,事情倒是已经办完了,但估摸着先生没几天就要回来了,因此暂留相候。吴质沉吟少顷,突然问他:“朔州事,颇难弄否?”
  诸葛亮笑道:“于旁人或为难,于先生则易也。”他也从鱼他嘴里打听出来了,这位吴县令原来是老师的故吏,因此有些话便不妨敞开了说,当即将是勋在朔州的部署大致描述一番。末了说:“诘汾、是魏等内附之奏,便由亮此番携入都中,上呈朝廷。”
  吴季重一边听一边皱眉头,诸葛亮本来挺兴奋,但是瞧对方脸色不大正常,不禁询问道:“季重似有所忧乎?”吴质苦笑道:“吾无忧矣,但恐是公有忧——孔明适才所言,吾今日在都中,亦有所闻……”
  这年月没啥保密条例,况且鲜卑数部内附的消息,也不必要保什么密。吴质这几天上午全都跑的尚书台,打听自己的考核成绩出来没有,会允许留任呢,还是升迁呢?他倒相信以自己的政绩,加上有是勋做靠山,是不大可能黜落的。跟他同样或异样原因跑尚书台的官吏还有不少,大家伙儿聚在一起闲聊,这般大事,自然有人提起。
  于是吴质就跟诸葛亮说:“是公收服鲜卑五部,原为大功,却不知何以必收胡人为子?台中乃有议论……”
  诸葛亮闻言,稍稍吃惊,追问道:“有何议论?”吴质苦笑道:“誉者以为抚胡之谋也,毁者乃比陈豨在代、卢芳在凉……”
  陈豨是西汉初年的代国相,卢芳是更始年间的骑都尉,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引过匈奴入关,欲图争胜天下。诸葛亮听闻此语,当即脸色就变了,一甩袖子:“如此无识之论,理他则甚!”吴质却摇头道:“其论不在有识无识,而在上位者信与不信也。”
  说着话,突然凑近诸葛亮,低声说道:“近闻程登州已自请还朝,何是公尚淹留外州耶?古来能出而将、入而相如是公者几希,为其能也,安得久长?!”
  吴质说我的新任命已经下来了,转为汝南郡治平舆县令,不可能再于都中久候是公,所以啊,我把这些话说给孔明你听,你帮我转告是公,请他千万不可轻忽。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预则立,不预则废,处之愈高,愈须警醒啊。
  当天晚上,诸葛亮整晚都睡不着,来回思忖,越琢磨越觉得吴季重所言在理。于是翌日一早起身,给是勋留下一封书信,随即跨马出城,顺路去迎——他觉得这些话,越早一刻让是勋听到越好。
  果然是勋听闻此言,也不禁面色大变,当即背着双手,垂头沉吟不语。吴质话里所说的“程登州”,就是登州刺史程昱,差不多跟是勋前后脚上的任,这才几个月啊,没什么特殊状况,就突然上奏请求还都了——程仲德这是什么意思?
  吴质说:“古来能出而将、入而相者,安得久长?”其实在是勋的记忆中,这类文武双全的人物还真是不多,大概也就姜太公了吧。然而姜尚在民间传说中捧得很高,事实上当时执周政的是周公旦,往下还有召公奭、毕公高等,一票宗室,他且论不上相呢;而且前有武王渡盟津、战牧野,后有周公东征,他也皆非主帅。真正的出将入相,这规矩是从秦朝传下来的,白起、蒙恬善战,有入相之功,遂为范雎、李斯所谮,身首异处;周勃父子能将而不能相,然亦以功高得蹈相位,勃遇文帝得免,亚夫遇景帝……终绝食而亡!
  功高震主的下场,是勋很清楚,也时常警醒自己,可是他觉得自己并算不上功高震主啊——谁还能震得过曹操去?可是再转念一想,吴质的顾虑也不为无因,真正曹魏历史上文武两道皆能,入为谋士,出镇方面的人物,掰着手指头算来算去,貌似也就一个程昱了吧。诸曹、夏候,或纯武将,或亦有安靖地方之能,但在曹家中枢的发言力其实并不算强;荀氏叔侄、郭嘉、贾诩等居中筹划,自归后即从未自领一军,自抚一郡。文即是文、武即是武,中央是中央、地方是地方,能身兼两道,皆有所建树者……舍程仲德其谁欤?
  程昱在登州真没多大建树,比自己的朔州的响动要小得多了,可于此之前,他即以东中郎将的身份,长期镇守兖州北部,以防袁氏。如今他突然自请还京……这家伙是嗅出什么不好的气味了吗?自己要不要踵其迹而追蹈之呢?
  不对啊不对,程昱是正经能上阵打仗的,自己哪里比得上呢?况且自家是曹操亲戚,此又程昱所不如也。情况不同,不可一概而论……那么必须再想想,还有什么例子可以拿出来类比,从而给自己点儿启发。曹操时代,文武兼长、内外兼修者,貌似只有程昱了,曹操死后……
  是勋想到这里,不禁悚然而惊,竟然脱口而出——
  “司、马、懿!”
第二十九章、伏地气绝
  在原本的历史上,司马懿自被曹操迫出老家后,即由丞相文学掾做起,一路黄门侍郎、丞相东曹属、主簿等,无论朝官还是幕府吏,始终居于中枢,从未外放。有人说,因为曹操忌惮司马懿“狼顾”之相,所以不加重用,但其实他的晋升阶梯也算是一帆风顺了,但终究是在曹操任丞相后才出仕的,算小字辈儿,自然不可能瞬间便掌大权。
  曹操又不是刘备,手下没几个人,所以一得诸葛亮便委以重任。当时上面一大票老家伙都还在呢,谁能给仲达挪位子?
  魏国肇建,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从此仲达就抱上了曹丕的粗腿,成为“四友”之一。等到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即以其为丞相长史,篡位后更命为尚书,权势逐渐烜赫起来。后迁抚军、给事中、录尚书事,曹丕跟他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还是把他当萧何来用,没有出掌地方,或者出典兵马。
  直到曹丕驾崩,司马懿受遗诏与曹真、陈群等共同辅政,所以曹叡时代遭到西蜀、东吴两路夹攻,恐一时难以控驭老将,而只能信赖老爹留下来的人手,这才遣曹真西御、司马南镇——至于陈长文,那在军事方面的能力几乎等于零,是不可能放出去的。
  司马懿就此从“内居中枢”,转而“外据方面”,先督荆、豫二州诸军事,曹真殁后,改督雍、梁二州诸军事,再其后攻伐辽东,成为军方重镇。逮曹叡崩,复受遗诏而辅曹芳,还于中枢。
  出而为将、入而为相,以是司马仲达的威望越来越高,终于得灭曹爽而秉魏政。司马懿的成功,缘由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能力、家族势力、政策导向,甚至也有因缘际会,走大运的部分,但亦不可忽视其内外兼修、文武并长,无论朝中还是地方上都具有强大的实力和号召力的因素。
  所以你瞧,具备同样能力和经历的,曹操时代只有一个程昱,曹叡时代则有曹真和司马懿,曹子丹死得早,故而仲达乃能一步步迈向权臣之尊也。
  是勋想到这里,不禁冷汗涔涔,脱口而出:“司、马、懿!”
  诸葛亮在旁边儿听得迷糊啊,心说先生背手沉吟,面上阴晴不定,我知道他在权衡利弊,研究所传的吴质的话,可是为啥突然间喊出一八杆子打不着的家伙的名字来呢?孔明好学,不懂就问,加上面前的不仅仅是主公、上官,更是老师,哪怕学生提的是傻问题,老师也不大会拍桌子骂人吧,于是拱手问道:“先生何以思及马守?”
  ——司马懿时为河东郡守,孔明乃有是问。人们经常为了省事儿,把双姓呼为单姓,比方说诸葛氏源出葛氏,诸葛亮亦可名为葛亮,虽然司马氏跟马氏没啥关系,但光提个“马”字,大家伙儿也明白何所指啊。
  所以孔明问了,老师你究竟在琢磨些啥,怎么突然间想起司马懿来了呢?
  是勋当然不会将内心真实的想法告诉孔明——他并非有意隐瞒,可是该怎么说?“因为近百年来,能够出将而入相,最终得秉国政的只有司马懿,故而思及,以为自比也。”诸葛亮又不是真的小说和民间传说里会踩罡踏斗、观星望气的妖人,他才不会信哪!
  当下是勋缓缓抬起头来,望向诸葛亮,缓缓问道:“吾思季重所言有理,中枢有权而地方有兵,可互制之也,若能两兼,其谁制之?乃恐为小人所谮,终罹不测之祸——故思荐司马仲达而自代。”
  他这时候已经有了退缩之意,打算放下朔州那一大摊子事儿,干脆趁着这回郑玄离世,辞官还朝算了。这事儿没必要跟孔明打商量,因为瞧孔明急切地跑出许都,来找自己传递吴质之言即可看出,小家伙也已经认同了吴质的疑虑啦。他总不会巴巴地赶过来,只为说:“有人认为您辞官比较好,但我觉得吧,还是坚决不能辞。”
  然而是勋还必须得加上一句:“惜哉,孔明不能往说美稷也。”倘若换人去当朔州刺史,是打美稷还是说美稷,就不由是勋说了算啦,而且就算继任者也想要趁机靠着威压来收服匈奴吧,他自有亲信派遣,也不会把这差事交到前任的亲信诸葛亮肩上。
  诸葛亮微微摇头:“何惜之有?亮昨夜难眠,因思先生往日一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4/3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