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魁(校对)第1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9/360

  史书上对于曹家的刺奸令史,留下来两个名字,一是温恢,二是高柔。为什么就这俩留下名字来了呢?因为他们与众不同,仍然以士大夫的心态审案,而根本找不准特务的心态。根据记载,孙礼曾为报答救母之恩,私放犯罪的友人马台,然后前去向刺奸温恢自首,温恢审问清楚案情后,认为孙礼此乃义举,于是上奏曹操,赦免其罪。至于高柔,曹操让他当刺奸就是想让他得罪人,从而找机会收拾他的(因为他是高幹的族弟),但是高柔执法公平,处置允当,终于使曹操对他刮目相看。
  吴质的案子要是犯在温恢、高柔手上,那是肯定不会牵扯到自己的——不过如此一来,关靖也不会预设此计——可是犯到杨沛手上就难说了。所谓“酷吏”,有多方面的含义,一是不避权贵,二是执法如山——这是好的一面;三是用刑唯恐不严,杀人唯恐不胜,四是喜欢把小案子办成大案子——这是彻底的反面。杨沛就是这种酷吏,他巴不得利用某个案子牵扯出什么权贵来,一棒子打死,好彰显自家的威风呢。
  当然啦,杨沛并不属于彻底无下限的那种类型,否则的话,是勋当年也不会发掘他、举荐他,有八九成的可能,杨沛不会把案子扯到是勋身上来。然而——
  是勋继续对曹昂说:“即杨孔渠不勾连于勋,亦不肯轻纵吴季重也。则季重因某之荐而得罪,某又于心何忍?乃欲与之共罪,或丞相看某面上,可留季重一命——人死而难复生,季重可大用者,安忍见其死乎?!”
  杨沛未必会牵连我,但他九成九不会放过吴质——左右不过一个小小的县长,杀了就杀了,校事杀的这类官吏还少吗?赵达把人逮来了,杨沛转眼宣布无罪给放了,他以后还想不想在特务群里混啦?你听说过这种事儿吗?特务们办成的案子,你敢保证就全无冤屈?可是哪有翻案的先例啊?!
  这话,是勋不敢跟曹操说,但是敢跟曹昂说,因为曹昂不但老实,而且心肠还软,与乃父大为不同。曹昂就其本意,也是颇为反感特务政治的。
  于是被是勋牵着鼻子这么兜了一大圈,曹昂是彻底蒙了,只好说我回去把姑婿的话转告给大人……是勋说别介,我的话你可不能照原样复述,那样反而会惹得丞相不高兴。你光说我害怕受牵连,又不忍心见吴质去死,所以做出待罪的态度,希望丞相可以网开一面就成。
  曹昂一边答应,一边站起身来要走,可是才刚迈步,却又停下了。终究曹子修虽然老实,但是不傻,他很快就反应过来了,转过身低声问是勋:“姑婿既已思虑周全,料有解决之道——须小侄如何相助,可直言不讳也。”要我帮忙做些什么,你明说了吧。
  是勋点点头,说既然你有这份心,那不妨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第二十六章、为政之权
  曹昂返回相府,跟曹操禀报,说姑婿如此如此,这般这般,身穿素衣,席藁待罪。曹操听了就撇嘴:“彼又欲何为乎?”他耍这种花样,是又想出什么妖蛾子了?
  估计是勋要是当面听见曹操这么说,能给气晕过去——合着我在你心目中就是一喜欢耍宝的弄臣么?
  曹昂倒是毕恭毕敬地回复道:“姑婿言于孩儿,云荐吴质为广衍长,并教其与胡人互市者,乃姑婿也,及所市之部,亦姑婿假子所在,故恐受其牵累。云若异日为校事所拘,则一世清名付于流水,何异于死?因而先席藁待罪,以求大人宽宥。”
  曹操继续撇嘴:“此非真意也。校事跋扈,吾所知也,然是宏辅为某心腹,又兼妹婿,谁敢妄动?”我当然知道自己那些特务有点儿嚣张跋扈,不知道天高地厚,可再怎么混,也不敢去碰是勋啊——养狗是为了看门儿咬外人的,不是让他朝自家人狂吠的。是宏辅不可能不清楚这点啊。
  其实曹操这就想得有点儿左了,他是没能瞧见后世之事。话说玩特务政治的,曹操绝非汉末三国时代头一号,有一个小子比他搞得更过火,那便是江东的吴大帝孙权孙仲谋。东吴曾有一个著名的特务名叫吕壹,深受孙权宠信,那家伙嚣张到什么程度?他曾经想要诬陷丞相顾雍,幸亏黄门侍郎谢厷巧言说,若顾雍下台,继为相位的只可能是你大仇家潘濬啊,吕壹才始罢手。后来吕壹查案查到了孙权的女婿朱据头上,吓得朱据“藉草待罪”,要不是典军吏刘助发现了真相,说不定朱据就被孙权给定了罪了。
  都说“疏不间亲”,然而就吕壹和朱据对比,谁才算是孙仲谋的亲?
  朱据案戏剧性地翻了过来,群臣趁机一起炮轰吕壹,揭发出他很多不法情事来,孙权这才恍然大悟道:“朱据见枉,况吏民乎?”把吕壹给处死了。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养狗为咬外人,可当你一回回把那条狗不拴链子撒出去,狗胆子越来越大,最终所咬的是外人还是内人,可就说不准啦。孙权那也是个聪明之主,忌刻之主,不在曹操之下,难道他此前就不知道吕壹的种种恶行,自己彻底被蒙在鼓里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他只是需要狗去咬人,所以特意放纵而已。
  曹操也是如此啊,他说了“校事跋扈,吾所知也”,既然知道为何不废?因为校事对于他收拾政敌和异己有用,那么即便错咬上几个无辜之人——比方说吴质——也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瞧不见。在这种情况下,是勋怎么能够肯定校事最终不会咬上自己呢?别说他了,就算荀文若也不敢拍胸脯彻底置身事外啊。真要等到那狗咬了不该咬的人再去收链子,不嫌太迟了点儿吗?
  当然曹操当局者迷,意识不到这种危险性——他要真意识到了,也就不会搞特务政治了——所以对是勋的担忧丝毫不以为然,认定了是勋一定还有别的意思,只是不肯跟曹昂明说而已。
  曹昂听了这话,心里不禁打个突,心说姑婿所料真准。于是便按照是勋的授意,继续对曹操说:“昂亦以为非姑婿真意也……以昂浅见,略有所得,未敢禀明大人。”
  曹操听这话不禁来了兴趣,把身体略略前倾,说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咱们父子之亲,就算你猜错了,难道我还能怪你不成吗?
  曹昂反问道:“大人可知,姑婿所求者何?”曹操说你别问我,我想听听你的判断。曹昂便道:“昔叔父(曹德)在时,曾与儿云,道姑婿所求者,名也,为此而崇古文、刻经立石,做诗赋、传扬一时……”
  曹操点头,说没错,他竟然还专门写篇文章,把所有参与建安石经校定、抄写的人名全都附在碑上了,自古而来,没人这么干过,此人之好名,乃可一目了然也。
  曹昂继续道:“是故吴质为其所荐,又是故吏,若所罪不实,即不攀附,亦伤姑婿之名也。况朔州服拓拔、收假子之事,群议汹汹,姑婿前乃固辞其位,以避嫌疑,今吴质案又涉此事,姑婿终不能置身事外也。”
  是勋既然好名,就不能容许自家的声名遭到玷污。吴质是他所推荐的人,若是罪名属实,还则罢了,若是无罪被刑,是勋就会觉得是在往自己身上泼污水。况且这事儿还牵扯到拓拔部的是魏,那终究是他所收的养子啊,就算案情不牵累到他,外间的猜测、谣传,都能让他抬不起头来。你说他该怎么办吧?彻底置身事外?吴质受刑,他别的门人故吏就会心生寒意;继续跟是魏联络吧,就会被有心人怀疑是他指使吴质资助拓拔部的;就此抛弃是魏吧,身为人父,则慈心何存?他还有脸充经学达人、儒门大家吗?
  曹操一边听,一边捻须沉吟,听完了连连点头,说此言有理,吾未思及也。曹操本人爱的是权力,对于名声并不怎么在乎,他若是个好名之人,后来的“唯才是举”口号就喊不出来——是勋似乎好名声,所以他只是私下跟曹操说“唯才是举”,自己绝不敢公开宣扬。故此曹昂先敲准是勋好名,然后再顺着这个前提来“判断”是勋可能的心态,就会让曹操觉得——那确实是好名之人会产生的顾虑啊。
  曹操是绝顶聪明之人,史书赞之为“难眩以伪”,本来是勋也好,关靖也罢,想在曹操面前耍花样,是很难过关的。然而人的视线总是有盲点的,曹操的盲点有二:一是本人不好名,所以对于好名之人的顾虑,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错觉;二是曹操以曹昂为继承人,但常嫌曹昂过于忠厚木讷,如今儿子能够思路清晰地分析出这么一大套来,曹操本能地就觉得欢喜,进而会认可曹昂所说——瘌痢头儿子自家的好,为人父者莫不如此啊。
  所以是勋这套花样,要是自己跟曹操说,曹操铁定不信——是宏辅花花肠子之多,曹孟德所素知也;要是换个人来给曹操递话,曹操多少也会打点儿马虎眼。但是由曹昂说给曹操听,曹操当即就信了八九成啦。
  而对于曹昂来说,他知道自己老爹多疑,所以平常战战兢兢,不敢行歪踏错,就此养成了老实古板的性格——要是换个环境成长起来,其实曹子修未必还是这副德性。是勋有时候也想,曹昂的性情就象谁呢?就象史书上所说,在争嗣关键时刻,表现得毫无机心,只有孝心,碰老爹出征就会掉眼泪的曹丕啊!倘若曹丕一开始就是嗣子,说不定就是今天的曹昂;而等老爹一死,曹子桓才展现出他的真面目来,是彻底的放浪无忌,又多疑又小心眼儿。
  故此曹昂虽然被养成了老实的天性,但天然在父亲面前也还是戴着面具的,知道有些话该说,有些话不能说,而非彻底的没心眼儿。所以是勋跟曹昂说,你回去如此这般向丞相禀报,这是为了解我之虑,脱我之难,并与丞相无损,所以嘛——就算是孝子,也可以跟老爹面前说几句假话啊。而且这假话一说,丞相必定会夸奖你,你信不信?
  果不其然,曹操听完了曹昂装模作样的分析,不禁捻须赞道:“子修能虑及此,近日大有长进。”曹昂想从老爹嘴里听到夸奖自己的话,那真是太难得啦,当即感动得连眼泪都快下来了,心说姑婿所教不差,这样的假话,我还得多跟他学学,多跟爹说说才是!
  在肯定了曹昂的分析以后,曹操就先沉吟,好半晌才道:“然则如何处?即宽赦吴质么?”曹昂摇头道:“既已拘拿,而由大人赦之,则亦难解姑婿之累也。”吴质不是审查无罪被放出来的,是你下的特赦令,那别人会怎么想?肯定能猜着这事儿牵扯是勋,所以才不得不如此含糊处理啊。
  曹操半是自己在思考,半是想考教儿子,于是继续问道:“若由刺奸审之,以明是非,断曲直,可乎?”曹昂说那也不成——“姑婿亦云,为校事所拿者,若非大人赦之,岂有宽纵之事?即刺奸亦不敢逆之也。”你要是放手让刺奸令史去审查,那吴质无罪也有罪了,那不正是是勋所担心的吗?
  “子修以为当如何处?”
  曹昂试探性地问道:“何不使姑婿到案,为吴质之证?”
  曹操一皱眉头,说要是是勋到案,就他那张嘴,吴质有罪也变无罪了呀。曹昂说那又如何?反正大人你是想颁特赦令的,而且吴质一小小县长,就算有罪不罚,又有多大关碍?“若伤姑婿之心,儿以为,于大人之损过矣。”
  曹操还在犹豫:“为不伤是宏辅之心,而将丧刺奸之明也。”
  曹昂心说刺奸有啥明的?有罪变无罪就是丧其明?那回回无罪变有罪就不丧其明了?他本人也是反感特务政治的,所以趁机劝说曹操:“刺奸为相府属吏,大人所欲即刺奸所欲,大人之明则刺奸自明。况杨孔渠亦姑婿故吏也,料不因此而心生怨怼……”
  曹操说对啊,我怎么把这碴儿给忘了,当即点头:“此意甚好,子修可为吾致意孔渠。”你去跟杨沛打个招呼吧。完了还不忘教导儿子:“此即为政之权也,不可不慎。”
第二十七章、直面刺奸
  曹操的丞相府,是在旧有司空府基础上增建起来的,占地范围颇广。后世的所谓相府,大多只是宰相的私宅而已,公事都得到政事堂或类似政府衙门去办理,汉代则不同,相府本身就是政府衙门,府内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丞相属吏本身也都有正式编制,不是后世那种编制外的私人幕僚。正因如此,那么府邸规模之庞大,也便可想而知了。
  当初将司空府增建为丞相府的时候,还出过一桩趣闻。且说匠人们建好了大门,请曹操前来验看,曹操左瞧右瞧,完了不置一语,光提笔在门上写了一个隶书的“活”字就闪人了。这是啥意思呢?匠人们琢磨不明白,生怕领会不了曹操的意图,事后会遭到丞相的责罚,商量来去,有人就给出主意了:“主簿杨德祖机敏练达,最明丞相心意,何不前往求之?”还有人则说:“司直是宏辅亦丞相心腹也,兼为姻亲,当并求之。”
  他们的意思,咱们不明白不要紧,可以去请教明白人呀,而且请教完后,那二位要是领会错了,咱将来也有托词不是?于是分别赍了礼物去请是勋和杨修到来。
  两人施施然来到新建的大门之前,先互相行礼,然后抬眼朝门上一望,不禁相视而笑。杨修是当场就猜准曹操的心意了,是勋猜不到,但他本来就知道啊——《世说新语?捷悟第十一》中有载:“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倘若这事儿仅仅见载于《世说新语》,是勋还未必一下子就能想得起来,问题这事儿也被小说家引入了演义之中,只是把相府给改成花园了——历代将之作为杨修乱抖小聪明,导致最终为曹操所杀的范例之一。
  是勋从来不相信是因为类似的小事儿积累起来,才让曹操深忌杨修,最终砍了那小子的脑袋——分明就是杨修身为机要秘书却插手立嗣之事,还随随便便把曹操的心思密告给曹植,自己作死嘛。至于《世说新语》和演义等书上提到的抖小机灵,比方说猜“活”字这类事儿,是勋原本一直以为仅仅是传说而已,没想到——这事儿竟然还真有啊!
  是勋不禁转过头去瞧瞧杨修,就见杨德祖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可见是瞬间便猜到答案了。是勋也知道答案,但他没必要去跟杨修争,当下只是朝着杨修一笑,那意思,我猜着了,估计你也心中有数。随即转头对匠人们说:“杨主簿得之矣,可往问之。”至于我是不是“得之”呢,我不必提——我的身份比杨修可贵重多啦,既然他就能给你们答案,我又何必开口呢?
  反正就刚才那微微一笑,杨修也肯定明白,是勋猜中了曹操的心意,这事儿传出去,也不会有人怀疑聪明绝顶,又是曹操心腹的是宏辅只是装模作样,其实有瞧没有懂。
  事后偶尔在曹操面前谈起此事来,是勋还笑着对曹操说:“丞相好兴致,乃戏匠人也。”你跟那些没学问的工匠打的什么哑谜啊?曹操捻须大笑道:“一时兴起而已,宏辅见笑——卿与德祖,果知吾者也。”
  是勋心说提起明白你的心意,我比杨修不知道要拉开几条街去,终究对面相处的日子本来就比杨修长,还有当代、后世那么多记述和研究文章摆在那儿呢。话说杨德祖要是真的读懂了你的心思,后来也不至于落不着个好死。
  闲话表过,再说丞相府刺奸令史的署衙,就在相府西院,这地方距离其它办事机构都远,一般情况下也没谁人敢去附近转悠——大家伙儿对那群特务都是尽量地敬而远之啊,生怕他们找上门来,哪儿还有胆子自己凑上去呢?
  不过这日却不同,曹昂奉了曹操的旨意,不但答允是勋亲自前来为吴质作证,而且还遍告相府内外,愿意来瞧审案的,全都可以过来——曹昂的意思,这事儿就是悄没声地就了了,未必能够洗清姑婿身上不实的污点,事情得传出去,那对是勋才算是有个交代。
  当然啦,此亦是勋私下对曹昂的要求也。
  出乎曹氏父子意料之外的,消息一传出去,来的人还真不少。其中大部分是是勋的亲交好友,这好朋友上堂听案作证,自己若不到场站脚助威,那不是太不给面子了吗——当日为曹豹宴请的谯沛人士和兖州故吏,绝大多数都出席了;还有小部分是特意来瞧刺奸出丑的——谁都能料到曹昂这般处理,是偏向是勋的,再说了,是宏辅一耍起嘴皮子来,杨孔渠哪里是对手?特务吃瘪这事儿可是大快人心啊,不来瞧瞧可惜了的。
  结果等杨沛升起堂来,定睛往堂下一瞧,这个压力山大啊……
  朝臣怕特务,其实特务也怕朝臣,尤其是其中的权贵。他们就跟一根尖刺似的,狠狠扎在官僚们的后背上,那是人人都恨之入骨啊,真要逮着个行歪踏错的,还不把特务们往死里踩?尤其这年月的曹家校事制度才刚起步,特务们还没有后来孙权麾下吕壹等人那么高地位,更没有那么嚣张跋扈,真要是某权贵豁出去两败俱伤了在曹操面前递递小话,特务们也得吃不了兜着走。
  好比后世的戴雨农、毛局长那是多厉害,内查贪墨,外杀异党和民主人士,可他们敢跟孔院长、宋部长奓毛吗?
  杨沛事先也被曹昂打过招呼了,说这案子不能往深里审,更不能给吴质定罪,否则有损是司直的清誉,你就装模作样审一审,容得是司直逞逞口舌之利泄泄愤,赶紧把事儿给了了就完。
  所谓“酷吏”,也有两种类型,一是对别人残酷,对自己也残酷,认准了一条道儿走到黑,只要自己觉得正确,或者应该做,哪怕身死族灭也在所不惜——这类酷吏是真有理念的,而且也不能说他们完全无节操。还有一类是只对别人残酷,目的是逢迎上官,上官想整肃法纪,我就毫不徇私,上官想杀人慑众,我就兴起大狱,倘若上官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即便犯人真的有罪,我也绝不坚持。
  好比说武帝朝著名的酷吏同时也是财政大拿张汤,司马迁就评价他说:“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他所处理的案件,如果是皇帝想要加罪的,便交给执法严酷的监史去办理;要是皇帝想宽恕的,便交给执法宽松公平的监史去办理。
  那么杨沛属于哪一类酷吏呢?公允而言,他是属于前一类,但问题职位实在太低,肩膀实在太窄,还不敢明着跟曹昂硬顶——就好比满宠满伯宁审理曹洪门客犯法的案子,他不敢当面无视曹操可能的求情,所以只好在面见曹操之前先下手把人给办了。
  故此杨沛就心说啊,我还按我的既定方针办理,这是宏辅真要是舌绽莲花,能够把道理说通,那就算吴质无罪好了,要是胡搅蛮缠,道理说不通,那也别怪我不讲情面了。有那么多人来瞧正好,是宏辅就算败了,他也没脸去曹公子、曹丞相面前告我的状。
  想到这里,心情当即放松下来,先朝堂下众人罗圈作揖,再朝刚上得堂来的是勋一揖:“久疏拜望,司直其恕。”说起来他也是是勋镇抚关中时候亲手提拔上来的官员,是勋为其恩主,照道理既然都在许都,就该时常去府上拜望才对,起码也得不时递张名帖过去啊。问题自从杨沛做了这刺奸令史,一方面为表现法官无亲,另方面也知道是勋不待见自己的身份,所以干脆从不登门。只是今天见了面,出于礼貌,当然要先请个罪啦。
  是勋摆摆手:“无妨也,孔渠但实心任事,吾心即慰。”杨沛道过了歉后,直接把面孔一板,喝令道:“且带人犯上来!”
  时候不大,赵达押着吴质就上堂来了。其实卢洪事先规劝过赵达,说看五官中郎将的意思,此案必然要以驳回论处,你就托个病,别再露脸啦。想当年军中要处斩孙汶,你跟是宏辅就闹过不愉快,后来你又上书弹劾过他,他对你肯定恨之入骨啊,今天他出来作证,能给你好脸色瞧?定然要当堂羞辱于你。
  可是赵达却不在意,他说我行得直,坐得正,怕什么是勋的羞辱?吴质之案,虽然没有物证,然而人证充分啊,而且都是我亲自审讯过的,我不登堂,光杨孔渠,他能说得过是宏辅?
  卢洪冷笑道:“即卿岂能说过是宏辅耶?”你以为自己的嘴皮子就有多利索吗?赵达却也冷笑:“是宏辅虽擅舌辩,论及天下大事、诸侯纷争,吾诚不如也;然依律断案,吾岂惧彼哉?”他这辈子才审过多少案件啊?你猜他能背出多少律条来?从《九章律》到各“旁章”,我全都倒背如流,不信光靠耍嘴皮子,在断案上他就能赢我!
  “即孔渠欲宽放吴质,吾亦不肯!”
第二十八章、便有如何
  赵达是特务,也是酷吏,而且他跟杨沛一样,都是属于一条道走到黑,绝不徇私的那种。然而虽然同样都秉持着自身的理念,他跟杨沛也有区别,杨沛只是崇尚严刑峻法,认为不如此不足以澄清世道,哪怕因此而枉杀无辜,也在所不惜。赵达呢,他的理念很简单,就是喜欢杀人。
  别说是勋了,哪怕是曹操不让他杀人,赵达都必然立刻愤然挂冠而去。
  相比起来,卢洪属于无节操那一类,他没有自身的理念,只是简单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已,曹操安排他做校事,让他去咬人,那他就张开嘴去咬,让他去杀人,那他就磨快了刀子去杀。可是万一觉着这回咬得不大对,可能会危害到自身,卢慈范也会毫不犹豫地把牙口合上——事先给是勋透信儿,就是这个缘由,他觉得此案肯定会牵扯到是勋,而以是勋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必然不会就此倒台,那么……从此结下深仇大恨,可是很危险的事情啊。
  虽然这仇应该是赵达跟是勋结下的,然而同为校事,自己又曾经跟是勋有过主从之谊,到时候会不会迁怒自己呢?卢洪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他就是曹操的一条狗,而是勋是曹操的重臣,重臣即便有罪,也得考虑政治环境、政治影响,即便再残暴之主,也不是说逮就逮,说杀就杀的,然而狗么,只要主人一时不爽了,想杀就杀,绝不会手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9/3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