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魁(校对)第1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0/360

  斜眼望过去,只见回廊,却不见人——是我太敏感了吗?还是说,只是个仆役什么的,瞟自己一眼就过去了?如今自己在这府中,在这大堂之前,那是绝对焦点中的焦点,被人瞧上几眼,很奇怪吗?不要紧张,放松,放松下来……
  是勋是没有瞧见,确实有人在回廊一侧盯了他好半天,只是是勋眼神一瞟过来,那人立刻就闪身到廊后去了。
  此人年龄与公孙康相仿,应该比是勋要大几岁,五官端正,但面皮粗糙,似久历风霜者也,四肢健硕,但双腿略曲,是长年骑马所致。身穿普通的士人衣冠,留着稀疏的胡须,脸上表情又是恼恨,又是厌恶,双眉直竖起来,牙关也紧咬着,自言自语地道:“果然是他!”
  在此人对面,端立着公孙度的宠臣柳毅。当下柳毅微微皱眉:“此即朝廷所遣使者,今丞相司直也,与卿年齿相仿,同名同字,且姓氏读音亦同,天下之巧合有过于此者欤?是故引卿来看,却云果此人也。未知为卿之素识乎?”
  “此贼!”那人狠狠地一攥双拳,双目通红,如同渗血,开口便骂,但随即觉得失礼,于是强自忍耐着朝柳毅一揖:“此人原不姓是,亦不名勋,乃假冒小人之名,以惑于世人也!”
  柳毅闻言大惊,伸手遥指:“然则彼果何人也?”
第十七章、正是此贼
  从初平元年在邯城外分手,到今天已然是建安八年了,匆匆十二个年头倏忽而过,双方的人生轨迹再度交合,各自相貌都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对方是认出是勋来了,而是勋即便正面相对,也未必还能认出对方来。
  这在廊下偷窥是勋,并且对柳毅一语道破是勋来历的,非他人也,正是昔日乐浪郡邯县正牌的氏公子——氏勋是宏辅!
  是勋还以为氏伊父子全都挂了,所以他揣着份家书,就敢坦坦地跑去北海营陵,冒充氏勋的身份投入氏氏族内,并且因为整个氏家都改姓为“是”,从此就摇身一变,成为了是勋是宏辅。
  但实际上正牌的氏勋当日九死一生,竟然得以逃出了生天,其中艰难曲折,却也不必一一冗述。总之,因为郡守张岐的陷害,氏伊惨死,家产全被没收,氏勋在汉地存身不住,想到老爹曾经说过,他跟高句丽王的宠臣大加优居暗中有所交通,因此便潜行遁入了高句丽。
  ——大加为高句丽贵族之号,就好比胡部的大人,或者后来日本的大名,与之相对的还有小加,乃是血统或者势力略低一级的贵族。优居乃此大加的名字,他正式的官职为主簿,也称大加主簿。
  可是氏伊跟这位大加优居私下的来往,直到临难前不久才告诉儿子——终究氏勋年纪还小,本年才刚冠礼而已——所以氏勋投入高句丽后,才发现自己根本无从取信于对方。不仅如此,他贸然通过边塞戍堡,反倒被高句丽兵当作普通逃难的汉民给逮了起来,并且充之为奴。
  当是勋在北海优哉游哉地读书,并且尝试着巴结孔融,迈出他宦途的第一步的时候,正牌氏勋却在高句丽过着猪狗不如的奴隶生活,不但被军将和贵人们驱使着做过各种苦役,还因为年轻、俊美,被各路人马反复暴过菊花……不过也正亏得年轻、俊美,加上他天性聪明,身处逆境后仍然挣扎着向上攀爬,最后终于得以爬到了大加优居的身边。
  氏勋粗通武艺,又能写会算,大加优居在睡过他几次以后,随手给了他点工作,氏勋全都圆满地完成了,就此宠爱日增,竟被用为谋士。直到这个时候,氏勋才尝试着向大加优居道明自己的出身来历,大加优居大为唏嘘感叹,然而:“你爹既然不在了,那你即便返回汉地也没有意义,不如就一直留在我的身边吧。”
  氏勋赶紧宣称自己有位伯父在青州,可能担任州中或者郡中属吏,自己若往相投,必能赍大笔金银珠宝来酬谢大加优居——然而想走的话才刚出口,就被大加优居冷哼两声,狠狠地赏了一顿鞭子。
  时日既久,氏勋也便逐渐息了归国之念,再加上听闻张岐已死,报仇的心思亦逐渐淡漠。然而,就当他以为自己一辈子都要飘零异乡,再也难归父母之邦的时候,辽东军却突然间杀了过来。
  那年曹操平定青州,遣臧霸巡行海表,恢复了被公孙度夺占的所谓“营州”,把暂署营州刺史柳毅赶下了海,赶回了辽东。柳毅回到襄平,向公孙度请罪,同时表示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咱们不是丢了营州吗?不如去打高句丽,再挣一份同样大小甚至更大的土地回来。
  公孙度也知道不可苛责柳毅,终究营州孤悬千里之外,中隔浩瀚渤海,就算柳毅能够多守几个月,自己这边儿也很难运过援军去,况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兵马强壮,远非昔日的袁谭所可比拟。于是好言抚慰柳毅,并且真的调拨给他一万步骑,让他去东征高句丽。
  辽东军从西安平出发,沿着马訾水(也就是后来的鸭绿江)东进,直指高句丽的首都国内城。高句丽王伯固派兵抵御,一则战力不足,二则国内被奴役的汉人纷纷当了带路党,因此是连战皆败啊,很快就被辽东军逼近到国内城下。伯固没有办法,只好遣大加优居前去谈判。
  大加优居跟柳毅交涉的时候,担任翻译的就是氏勋。高句丽方询问辽东军为何来打自己?需要什么条件才肯退兵?柳毅一板面孔:“汝为大汉之外藩,不修职贡,亦不安于守土,屡扰汉郡,是故天子命吾伐之!”其实他哪儿有天子之命啊,都是随口胡诌的。
  大加优居心说我们确实从汉安帝、汉殇帝开始就尝试着向汉地扩张啦,仅伯固在位的期间,就攻打过辽东郡,还在途中杀害过带方县令,抢掠得乐浪太守的妻儿,但是自从被玄菟太守耿临教训过一次以后,就再没敢往西打啊。这些年我们要说抢,也就南下抢抢乐浪,都没敢深入,更别说雄踞辽东的公孙度了,躲都来不及啊,谁敢去惹你?
  你这要是大汉朝廷派一支远征军来,那咱们没话可说,如今你不过是辽东一郡的兵马?我们跟辽东可没有近仇啊?要说为乐浪报仇,汉律太守征战不出其郡,就没有辽东为乐浪出头的道理。
  当然啦,形势比法律要强,大加优居也不敢跟柳毅还嘴,只好代表国王请罪、道歉,表示愿意赔偿辽东的损失——您提条件出来吧?
  说到条件,柳毅多少有点儿挠头。他原本跟公孙度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但是进入高句丽境内一瞧,只见山川险峻,耕地稀少,人口更少,压根儿就没法跟营州比——这要是拿下相同面积的土地,就好比丢了西瓜却捡一芝麻啊,回去老大能答应吗?可要是不取土地呢?就高句丽这种蛮荒外国也不富裕,估计也搜刮不出多少财货出来呀。
  考虑了半天,最终柳毅决定,提出三个条件来:其一,让伯固把长子拔奇送到襄平当人质,向辽东——不是向汉朝——称臣;其二,高句丽发兵协助辽东军剿灭在边境线上肆虐的“富山贼”;其三,交还历年从汉地所掳得的汉民十万口。
  大加优居回去一禀报,前两个条件还则罢了,这十万汉民……我们真拿不出那么多来呀!真要有十万汉民在境内,那还不早就反了天啦?讨价还价了好久,最后交出一万三千汉民,才勉强劝退了辽东军。
  柳毅就此跟大加优居搭上了关系,大加优居时常派氏勋去给柳毅送礼,并侦察辽东的情况。一来二去的,柳毅觉得这汉人小伙儿挺能干,就向大加优居开口:把他送给我吧。
  柳毅倒是没有啥龙阳的癖好,也并非瞧上了氏勋的好相貌。正所谓“居移气,养移体”,冒牌的是勋虽然几乎全中原跑个遍,整天劳心费力,终究锦衣玉食,又身居高位,容貌难免日见丰润;而正牌的氏勋呢?心中的悲伤、凄苦反映在相貌上,早就不复昔日的丰神俊朗啦,显得要比实际年龄更大很多。大加优居也早就失去了对他的性趣,若非可做翻译和文书,早就一脚踢开了——既然柳长史你喜欢,那就拿走吧。
  就这样,氏勋整整十一年后,终于得以正式返回故国。
  柳毅把他找来仔细一盘问,这才知道氏氏也是中原大族,才知道氏勋的字是宏辅。他就奇怪啊,说如今朝中有一名臣,亦名为是勋是宏辅,你们名字的四个字里面,倒有三个相同,还有一个谐音,世间的巧合真是太多啦。氏勋听了这话,不禁大吃一惊——他久在国外,消息闭塞,还真没听说过“辨才无双”是宏辅的名号。于是向柳毅询问,然而柳毅知道的也不多,只说乃是曹操的姻亲,心腹亲信,仕官已至二千石而已。
  氏勋请求柳毅放他返回青州,去投靠伯父。柳毅也在青州呆过好几年,但那时候是仪一家早就迁往徐州去了,所以他对氏勋提出的名字毫无印象,就说青州屡经兵燹,大户多数迁徙,估计你就算千里迢迢跑过去,也未必能够找得着人啦。不如暂且还是呆在我的门下,等有确切的消息了,再去访亲。
  氏勋无奈之下,只得作为柳毅的门客留在了襄平。这日柳毅突然来跟他说,朝廷派是勋前来封拜我主,氏勋就请求说——让我去见见这位是天使一面如何?我只需要远远地瞧一眼就成。
  二人若再对面,是勋是绝对认不出氏勋来的——无他,对方的相貌改变得实在太多了。然而他本人的相貌虽然也变化挺大,氏勋却还是一眼就认了出来。原因也很简单,自从听说有人跟自己同名同字,姓还谐音以后,氏勋就隐约的有所联想,虽然他也多次想把自己这种荒唐念头抛诸脑后,但不知道为什么,越是觉得无稽,就越是忍不住要去琢磨。
  这人不会是冒用了我的身份吧?那么有谁可能冒用我的身份呢?他不禁想起了那个自己从邯城里捡到的夷人少年——那孩子现在跑哪儿去了?他可还揣着亡父写给大伯的书信哪!
  就因为有了这么点儿猜测,先入为主,所以氏勋远远地一见是勋,一眼就认出来了。他不禁胸中怒火熊熊燃起,咬着牙关,攥着拳头,恶狠狠地便道:“正是此贼!”
第十八章、文章魁首
  柳毅询问氏勋,既云天使乃冒名之人,那他究竟是谁?
  氏勋愤恨满腔,就待说出真相,然而……他终究为奴为仆多年,在险恶的世道中辗转,如今已是壮年,再非当日?邯城中率数十人便欲抵敌高句丽兵马,或者?邯城外主仆三人即敢返身去救父亲的不谙世事的热血少年了,略一沉吟,便觉无论怎么说,恐怕都无法取信于人。
  这些年,因为心中的一丝疑惑,他也着力打探过相关是勋的消息,虽然偏处东北一隅,消息来源实在有限,大多得之于从南方渡来的商贾、平民——原本自冀、青二州,常有士人避战祸而徙辽东,但最近曹操崛起,粗定中原,士人迁居的方向彻底倒转,不但过去北上的纷纷返乡,就连辽东士人,也有很多听闻重开太学,而千里迢迢前往许都去求学的——故此模糊不清,只能探听到一个大概而已。然即便如此,却也知道那个冒名的是宏辅如今已被奉为文学魁首、经学大家,其诗作、赋作,几乎遍传天下。也就辽东这种实在偏僻的地方,士人又多有出而少有进,所以很难访求到他的作品而已。
  那么自己如今对柳毅说,这贼子原本不过一夷人而已,曾在自家为奴……柳毅真的能够相信吗?虽说高句丽,也包括附近别的夷族——比方说夫余、沃沮、娄挹等等,虽无文字,其贵人也有很多熟习汉文的,但熟到能够作诗成赋,还能经学称家,即便百万之众里,都绝对找不出一个来——东北的夷人可能也就百万之数,至于识字的贵人,有一两千么?
  如此荒诞无稽之事,若非当面得识其貌,就连氏勋本人都不敢相信,更何况柳毅呢?自己该怎么解释?说那小子曾在梦中得神仙传授文字?这种鬼话,就连自己当年都仅半信半疑而已,现今说将出来,如何取信于人?
  氏勋一时间内心翻江倒海,脑中无数念头风起云涌,就这么一犹豫,柳毅不禁皱起眉来:“汝尚有何事欺瞒于我么?”氏勋闻言,匆忙拜倒在地:“小人实不敢欺瞒主公,然此中之事……”他略微想了一想,突然福至心灵,低声道:“宴已设下,天使入席,主公耽搁不往,可乎?勋心中尚有疑惑,乃求主公二事,且待宴罢归来,再为主公剖说此事罢。”
  柳毅问他什么事,氏勋道:“闻天使为文中魁首,未知真假,请主公于宴间相试,并请探询其本籍何处,族内尚有何人。”如果那些传言都是虚假的呢?那骗子只是粗通文墨,因为傍上了曹操的大腿,才得以晋升高位,大言欺世,那么便可一举揭穿其真面目了。再者,也难保确实事有巧合,其名为巧合,其貌也为巧合,若能查清他的出身来历,自己就有更充足的把握了吧。
  对于这一幕,冒牌的是勋是宏辅自然一无所知,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早就将氏氏父子之事抛诸脑后,轻易不会想起了。因为就理论而言,他是勋的身份固然是假冒的,夷人阿飞的身份又如何不是假冒?当一个人背负着绝对无可与人言的穿越的宿命的时候,李代桃僵、冒名顶替,那又算个屁大的事儿啊!
  因此他虽然也心情忐忑,但却是忐忑在如何劝说公孙父子交出二袁,暂时与朝廷和睦之事上,而根本就没有考虑过,重临东北,自己的身份会不会被揭穿——再说辽东距离乐浪也还远得很呢。
  但他久经风雨,又身居高位,如今早就锻炼得喜怒不形于色了——即便比不上刘玄德,也非普通官僚所可鉴貌辨色,窥其内心的——因而神情坦然地便跟随着公孙康来至正堂之上,与辽东群臣相见。前来迎接他,参与宴饮的人还真不少,除阳仪外,还包括州从事王建、张敞等,公孙度的同族公孙模、公孙峻等,以及乐浪太守凉茂,足有小二十人。双方各自见礼,然后是勋在客位坐下,抬眼一扫视——“如何不见柳长史?”
  话音才落,就听堂外传来柳毅的声音:“适才分派肴馔,不克来迟,天使勿罪。”说着话,柳毅登堂入室,躬身行礼。
  是勋赶紧站起身来还礼:“长史不必如此。勋今常服与宴,非天使也,以名或字相称即可——小字宏辅。”他心说你跟阳仪都是公孙度驾前第一流的宠臣,我打算在宴会上先劝得你们心向朝廷,然后再由你们去劝公孙度,所以啊,你怎么能不出席呢?我可不想费两回唾沫星子。
  柳毅笑道:“既如此,天……宏辅亦可以名称吾,不必冠以长史二字。”
  “岂敢,”是勋忙问,“未知尊字如何称呼?”
  柳毅字子刚,阳仪字公量,这二位在辽东郡……不,在包括辽东、玄菟、辽东属国和部分辽西郡在内的整个公孙氏的地盘中,都是可以横着走路的大人物,但放诸广袤的中国,大汉境内,以如今是勋的身份来看,亦不过蝼蚁而已。即便在史书中有所留名,二人也纯属犄角旮旯里的小人物,是勋能够记得他们的名字,虽非偶然,亦多巧合。
  巧合就在于,这二位的名字很有特色,能够使人产生奇怪的联想。首先柳毅,这名字是勋熟,但熟的不是面前这位辽东长史,而是数百年后唐代李朝威笔下的小说人物。李朝威作《柳毅传》,言士子柳毅在赶考途中,偶遇牧羊的龙女,并为之传书,召来娘家舅舅,杀死了虐待妻子的恶龙。那是是勋最喜欢的古典小说男主之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虽然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其品格之高尚、意志之坚定,都足可为万世之师表。
  《柳毅传》后来还被改编成元杂剧,又被改编成电影、舞台剧和越剧,影响力相当广泛,是勋前一世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哦,是先从小人书开始看的。所以其后阅读《三国志》,发现公孙度麾下重臣名为柳毅——呦,竟然同名,未知此人可有后世那柳毅之品德和才具啊?虽说史书上对这个柳毅的记载非常简略,几乎就没啥事迹,但是勋也因此就把他给记住了。
  还有阳仪,谐姓同名的杨仪杨威公,那可是喜欢三国的人不可能不知道的,由彼杨仪而至此阳仪,要想记住便不为难——这叫联想记忆法。
  其实还有一个王建,其名与唐代诗人、五代前蜀的开国君主,以及高丽王朝的开国君主,全都相同,也不难记——这名字是真正的大陆货,其实是勋前一世有个中学同学也正好就叫王建呢。
  心中胡思乱想,那边已有仆佣上来,呈上了佳肴和美酒。坐在主席上的公孙康首先举起杯来,说要为天使寿。是勋答道:“不如为公孙将军早日康复,而诸君满饮此杯吧。”
  他一边饮酒,一边琢磨,该如何开口,向众人分析当前的局势,从而说服他们不要妄图抗拒天兵呢?就他这几日的观察所得,辽东诸人颇为畏惧曹家的军势,看起来曹操封锁消息,不使自家虚实为韩忠所侦知,是起到了一定效果的。或许在席上这些人看来,曹操一战而败三袁,再战而斩蹋顿,兵马既雄,后援又强,是不易当面拮抗的——那么只要临之以威,大言相欺,是不是就能吓得他们拱手称臣呢?可是蒙这些家伙或许不难,想要蒙过一代枭雄公孙度,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正在想着,就见柳毅端着酒杯站起身来:“宏辅此因国事而来,然而主公尚在病中,即言国事,恐吾等亦无以相对也。今乃为宏辅接风洗尘之宴,毅之意,但言风月可也,实不必涉及国事——诸君亦慎,毋扰宏辅清听。”
  啊呦,是勋心说你这家伙倒鬼,上来就先堵我的话!可是这国事么,你说不提就不提?只是怎么绕个弯子,把话头朝国事上引,就又要我多费思量了。
  就听柳毅又说:“吾等居于边陲,粗通文字,不得求教于大方之家。宏辅乃文章魁首,天下知名,幸得光降,吾辈之福也。今逢盛会,不知可有诗章相赐?”
  是勋心说怎么跑到辽东来还要作诗啊?话说我要真作了诗,你们这些乡下士人能够听得懂吗?能够辨得出好坏来吗?当下淡淡一笑:“君等为公孙将军所重,亦皆当世之杰也,勋虽有薄名,又安敢班门弄斧?”
  然而柳毅执意请他作诗——那是氏勋关照过的——旁边众人并不清楚内情,却也顺着话头起哄。是勋无奈,只得再问:“以何为题?”
  柳毅说即以今天之宴为题吧,似乎随口问道:“未知宏辅何方人氏?”是勋不知道他是在试探,老实回答:“勋青州北海国营陵人也。”“宏辅在青州,恐此前未履北地,或以为北方苦寒荒芜,”说着话,柳毅朝院中一指,“然方夏日,即北地亦有繁花绿草,形胜之处,不亚中原。见此美景,安得无诗相诵?”
  是勋打眼朝院子里一望,果然移植了不少的花草,如今正是仲夏,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确实挺赏心悦目的。可是,写景之诗却非自家长项,要说抄吧,抄哪一首好呢?可有什么晋诗、唐诗,是咏北方夏日风光的?貌似咏春叹秋的不少,写夏天的还真不多啊……起码自己一时间想不起来。这可如何是好?作不出诗来,丢面子事小,就此气沮,那还怎么游说在座诸人呢?!
第十九章、东出卢龙
  柳毅请是勋作诗,是勋觉得有点儿为难,可是又不好一口回绝,只得推托道:“酒未入兴,安得文思?”
  柳毅笑道:“乃我辽东之薄醪,不入宏辅之口耶?”你喝不惯我们的酒吧?“诸君仰慕皆久,还请尽此一杯,勉力为之。”一边说着,一边就手端酒杯,瞟着是勋,那意思,汝之文名,无乃虚传乎?
  是勋皱一皱眉头,心说我到此世也那么多年了,就算不事抄袭,现作一首,也未必比你们这些蛮荒之地的乡下士人差喽——何物狡诡,而欲试我?当下也缓缓站起身来,在众人的起哄声中朝柳毅一扬手中酒杯,大口饮尽。你还别说,虽然酒精度数不高,但确实有助于思路的开启,是勋突然想到——你叫我作诗咏夏,我就作诗咏夏啊?虽然常言道“客随主便”,但也不是说主人可以随意驱使客人去做这做那的呀!
  于是放下酒杯,淡淡笑道:“勋自束发以来,即从丞相,为国谋划,迎天子都许,欲拯万民于水火……良辰美景,非为我辈所设,且待四方平靖,归于林泉,再赏不迟。”我一心为国,四处奔忙,哪象你们这么悠闲,还有空欣赏自然景物?
  柳毅还想说些什么来……恳求也好,逼迫也罢,却见是勋将手一摆,继续说道:“然自许都起兵,随丞相定幽州而入平州,兵行艰危之间,决胜白狼之下,乃有所感。卿既有请,不得不为,虽非夏景,亦述目下境况也。”我不去做什么吟咏风月之诗,却有论及时事之作,你想不想听?
  柳毅本来只想阻止是勋谈论目下的局势,并没想请他作诗,纯是因氏勋所请,故意试探一番。如今是勋说了,我可以作诗,但吟的不是时景,而是时事,如何?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总不能一口回绝:你别吟,我不听不听我不听。反正作诗嘛,你还能掺杂多少时事在里面?也就说说那“兵行艰危之间,决胜白狼之下”而已——“愿闻佳作。”
  是勋点一点头,一张嘴,就又是抄袭。这回他的底本,乃是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一首《塞上》——边塞诗,他前世所素喜也,什么高适、岑参、王昌龄,每人都有这么一二十首诗佳作是他熟记在心,终生难忘的。所以想到了高适这首诗,是因为开篇第一句就是:“东出卢龙塞。”而他是宏辅也正好是跟曹操自卢龙而入的辽东啊。
  原诗共十六句,大意为诗人行于辽东,见虏骑纵横,而深恨朝廷御之不得法,若有昔日李广一般的名将坐镇,乃可慑服外侮,使不南侵——斯人已去,我谁与从,遥望关河,不禁感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0/3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