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魁(校对)第2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0/360

  另一方面,陈端等人还是小瞧了周瑜的胆气。在原本历史上,曹操兵入荆州,迫降刘琮,狂追刘备,顺便就给孙权送去了一封威吓信,对此,周瑜主张坚决抵抗,跟孙权说你给我五万兵,我就能击败曹军。孙权说五万之数仓促难办,先给你三万行不行?周瑜二话不说——走起~~就跑赤壁去破了曹了。
  周瑜如此嚣张,那是真有嚣张的本钱,他根本就是欺负曹操不懂水战,大江之上,只好用荆州降卒来跟他斗。且不说荆州降卒听不听命,有没有二心,哪怕真的上下同欲,那也一直是他周公瑾手下败将啊。
  所以汝等竟然认定周瑜不会主动出击,去惹曹操?那他把你们调出吴地去究竟干啥?他会傻傻地等你们拿着还可以接受的投降或者和谈方案回去跟他顶牛吗?
  想到这里,是勋不禁悚然而惊,当即二度送客,把陈端和陆议都给轰走了,说天已晚矣,二位的来意我也清楚了,且待我熟思之,咱们明天再谈。完了他就赶紧铺开纸张,提笔蘸墨,给曹操写信,说我建议你先不要去招惹江东,以免两线作战,但也千万千万,要防备孙家主动插手。顺便也附加上陈端来访和陆议来说之事,没下结论,请曹操自己揣度。
  写完了信,即命部曲乘船往赴登州,然后快马去送给南阳的曹操——千里迢迢的,能不能赶得上趟,那也只有听天由命啦。
  是勋是一贯晚睡晚起的,这个时候对于这年月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应当沉入梦乡了,他却仍然不肯睡——即便睡也睡不着。于是摊开地图,仔细研究长江中游的地理和局势,对照记忆中原本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开始了长时间的思索。
  因为历史已经改变了,所以即便这个时候曹操就跟孙权对上,局势和情况也有了绝大的不同,其中有利亦有弊也。
  首先说利,利之有二。第一是曹家的势力比原本历史上更为壮大,而相对的,江东孙氏则更为小弱——终究庐江郡是掌控在曹家而非孙家手里,可以说这个时候孙家在江北没有尺寸之地。而且太史慈、鲁肃在九江、庐江已经做了长期的准备,假象敌就是江东,陈登也还并没有从广陵被调走,再加上曹军主力,东吴可能会同时遭受来自三个方向的打击。
  第二是人才问题,鲁肃、诸葛瑾都被自己拐走了,刘备入了蜀,诸葛亮被自己收为弟子,使得故荆、扬两州的抗战派力量极大削弱。要知道,原本历史上若无鲁肃和诸葛亮,孙、刘联盟是很难成立的——周瑜虽然也是坚定的抗曹派,对这个联盟却兴趣缺缺。
  可是弊端也同样有两个。其一,曹操所带兵力不足,只有十三万而已,比起原本历史上肯定要少。赤壁之战曹军总共有多少呢?史无确载,曹操自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当然是吹牛不上税啦,可即便打个对折也有四十万,再打对折是二十万,折上折也有十万——以二十万左右的可能性最高。问题刘琮是未战即降啊,荆州数万人马全都落在了曹操手中,今天可就未必有此好运了。
  就理论上而言,刘表绝不会轻言投降,曹、刘之间必有一场恶战,恶战之后各能剩下多少,那谁都说不准啦。
  其二,因为自己小蝴蝶翅膀的煽动,曹操这些年比原本历史上更要顺风顺水,很可能滋长骄傲的心态,兼之贾文和又初入其幕,还未能受到足够的信任。在原本历史上,贾诩曾在赤壁之战前劝曹操说:“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意思要先稳固荆州,然后才谈得上收拾东吴,而且说不定大势所趋,不用收拾对方就服了。可惜曹操听不进去,遂有赤壁之败。而在这条时间线上,要是荆州之战打顺利了,曹操肯定更加一意孤行啦。
  是勋的心里很矛盾,基于陆议所透露的信息,他希望与孙家之战早开为好,趁着江东人心不稳,士皆欲降的机会,一举将其剿灭。可是对照原本的历史,却觉得迟一些亦无不可,曹操要能在荆州多呆些时间,先稳定了新占领区再攻江东,胜算更大。
  甚至他还琢磨,要是曹操在荆州打得比较艰苦一点儿,或许就不会因胜而骄啦,也不会荆州全境未平呢就猛然掉过头去攻打孙权……
  唉,究竟哪一条才是正路,哪一条是歧途,远在千里之外,不明前线局势,还真是研究不清楚啊。
  曹操此番南征,很早便起意了——袁氏既灭,幽州既平,那么南取荆扬便自然提上了议事日程——是勋若想参与,其实有大把的机会可以离开幽州,返回曹操身边。而且事实上曹操也颇有此意,若非是宏辅正趁着这个节骨眼上远征辽东,才回幽州,一方面征尘未洗不便遽行调动,另方面也还需要他来威慑才刚夺取的平州,曹操早把他给召唤过去啦。
  然而是勋内心深处却并不想参与南征之役,因为历史既然已经改变,形势已然大为不同,自己去了又有何用?倘若自己是直接穿越到赤壁之战以前,原本的历史还没有大走样,自能协助曹操打赢这一仗——起码不会惨败,只要提前揭穿黄盖是诈降就成了嘛。就曹操本人多疑的性格,再加上是宏辅的无双唇舌,哪怕黄公覆是真心降顺,都能给他搅黄喽!
  曹德曾经说是勋缺乏信心,但那已经是过去时啦,如今的是宏辅可谓信心满满。头一点是对儒道的信心,他打着郑门嫡传的旗号,挂羊头卖狗肉,小心翼翼地歪曲和篡改儒家经典,不能说无人起疑,但阻力真是预料之外的小——这便是权威的力量了。在朝的郗虑要是勋为自己撑腰,好成为当代的古文领袖,是不肯轻易开罪是勋的;在野的崔琰等人刚夹着尾巴守完三年丧,正削尖了脑袋想重新混入官场呢,也不会来招惹是勋这种实权人物;至于非郑门的古文家和那些落魄的今文家,他们有跟是勋叫板的资格么?
  第二点是对诗文的信心,如今是勋写得一手四平八稳的应用文,抄诗的经验值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可以自己下场现作了,早就没有了害怕被人当场揭穿真面目的担心。他原本还怕被王粲、杨修他们扯去参加什么诗会,命题作文,当场酬唱,容易漏出马脚来,可是真的经历过几次之后,却发现可以利用自己的政治经验和口舌之巧,完美地控制场上氛围,甚至把原定的诗题都给改了。在这种情况下,连那票“建安七子”自己都能应付,还会害怕别家士人吗?
  第三点是对政治的信心,是勋折冲于樽俎之间,摇唇鼓舌,利用自己对史料的了解,越来越能够娴熟地把握人心。只要了解了对话者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性格特征,想要说而动之,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啊。今世若以苏秦、张仪为比,肯定绝大多数人第一时间都会想起他是宏辅来。这是他安居曹营的最主要资本。
  然而是勋在军事上真是没啥信心可言,尤其当与荀攸、贾诩、程昱等人并列的时候,面对周瑜、法正之类敌手的时候,就他那点儿才能,顶多也就拾拾智计之士的余唾而已,时间一长,必会出丑。如果说他在穿越之前网上论史、纸上谈兵,军略顶多也就30的话,穿越过来那么长时间,经过多方历练,终于给搞及格了,那估计也顶天了吧——所要面对的那些货可全都在90以上啊!
  人各有所长,天赋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数值上限,只要努力,人人都能达成自己的上限,问题人和人的天赋也即上限终究是不同的啊。上限60怎么跟人上限100的比?
  所以是勋原本不但没想跟随曹操南征,甚至都不愿意主动掺和此事,顶多也就旁观者清地给曹操提点儿不痛不痒的建议而已。然而陈端、陆议的上门,却逼迫他不得不在这方面投入相当大的精力了……
第六章、皆不可用
  绿林山正当南阳、南郡、江夏三郡的交汇处——刘表曾将其北分析为章陵郡,后省,仍归南阳所辖。
  此时在绿林山的北麓,密林之中、泉水之畔,便屯扎着南征的曹军主力,东西连营几三十里。而在山腰附近,景致深幽处,新起一轩,乃为汉丞相曹操避暑之地。
  正当初秋,天气炎热,然而在山间林中,却时有凉风掠过,足可消散暑气。曹操背人处往往不拘小节,正好摘了帽子,脱卸长衣,只着一件中单,并且连中单都敞开着,露出薄薄的胸毛和日渐隆起的腹部。他光着一双脚,箕踞在轩中的一张楠木坐榻之上,左手轻摇蒲扇,右手端本《蔡中郎集》,正读得入迷——直似林间隐逸,哪里还有一些大汉丞相、宇内独尊的风采?
  话说这《蔡中郎集》,乃是这数年间,蔡琰蔡昭姬默写其父生平文字,包括诗赋、碑、诔、铭等,然后由其夫王粲王仲宣整理完稿,经是勋的印坊刊刻而成的,共四十三卷,足足六厚本儿——比原本历史上得以传流下来的,要多了将近四倍。从来是家新印成的书,第一部肯定是要献给曹操的——天子都得往后排——因而此番南征,正好带上,以便途中解闷。
  曹操是挺闷气,原本打算拿下南阳后略加休整,便即挥师渡汉,直取刘表的根据地襄阳,可是没想到突然间疾疫盛行,生给陷在南阳郡内挪不了窝了。好在张机及时来投,按照是勋昔日在长沙张羡府上所言:“……生者隔离,使气息通而毒渐散,易痊也;死者及生者染毒之衣物、用具,或焚烧,或深埋,使生者不沾,则可阻疫之大行。日常但食沸汤,不饮生水;屎溺善处,与人居远;秽物莫近,腐食勿进……”终于在曹兵病死三十来人后,暂且控制住了疫病的传染趋势,并且建议移营到这相对风凉的山麓林间来。
  时隔不久,华佗也从许都赶了过来。华、张二人在原本历史上都是互相闻名,却一辈子没见过面,如今撞在一起,当真相见恨晚啊,整天粘糊在一起,也不知道在研讨些什么。
  虽说瘟疫的流行趋势是被控制住了,但那些已经染疾的,终究还需要慢慢调理,非一日所能痊愈也。况且经过这么一场大病,曹军的士气也受到了影响,不可能马上拉出去作战。所以曹操移营到这绿林山麓来,已经十多天了,几乎每天都要询问张机和华佗:“何日疫乃可全息乎?”两人异口同声地回答:“非十月既朔不可。”曹操心说那起码还得十天啊,你们知道我跟这儿多呆一天,要消耗多少粮秣物资?眼瞧着南阳郡今年的产出都快给我吃光啦,荀彧在后方筹粮,因为跟原本的计划不符,临时调派、运输,损耗亦足惊人——早知道我等秋后再发兵了,何必偏跑这儿来度假、疗养呢?
  可是华佗说您来疗养啊,疗养对了。他说曹操的头风病,其因在一个“燥”字,正好于山间修心养性,对于头风的痊愈非常有好处。曹操没办法,只得继续跟山间歇着,读书避暑。
  读书正读到通爽之际,有部曲呈上深井水镇过的蜜瓜,切成小块,以漆盘盛着,递到曹操面前。曹操抛下蒲扇,取一牙来吃,不禁慨叹道:“世间乃有此乐……”反正一时半会儿是动不了啦,那我就在这儿多享受几天人生吧,等真打起仗来,或者战后返回许都,怕就再找不到这么悠闲的时光啦。
  眼角一瞥,就见一名文士双手并合在胸前,笼在袖中,躬身而入。曹操当即招呼道:“子弃,可来食瓜。”
  那人正是曹操在幽州所收的刘放刘子弃,任为主簿,主掌文书和传达,颇受信用。当下刘放朝曹操深深一揖,禀报说:“主公,庐江太守鲁子敬遣功曹蒋济来,有紧急军情。”
  曹操听了“紧急军情”四个字,当即就收回双腿,挺起腰来,把手里的书朝身旁矮几上一摆,皱眉道:“得无黄祖敢犯吾庐江耶?!”
  曹操此前在是勋的建议下,分扬州为扬、洪、闽三州,分以孙贲、周瑜、张昭治之,但这是指原扬州的江南地盘而言的。袁术曾经盘踞淮南,后为曹操所破,扬州属于江北的九江、庐江二郡早就直接归属中央所辖,于是单独分割出来,定为庐州。庐州刺史,任以是勋所荐举的刘馥刘元颖担任。
  庐州下分三郡,东面的九江郡,由都督太史慈兼任太守之职;西部的庐江郡分之为二,北为安丰郡,太守为平虏将军刘勋之侄刘威,南部仍称庐江,太守是鲁肃鲁子敬。
  就此,长江下游从海口上溯直到彭蠡,分别由陈登、太史慈和鲁肃镇守,建立起一道完整的防线,以抵御和监视江东的孙权。曹操此番南征,原本有计划,若刘表不敢渡汉水前来平原作战,即与鲁肃、太史慈东西对进,水陆并行,先解决了江夏的黄祖再说。黄祖之子黄射前为是勋所荐,入朝为官,曹操多次让黄射写信去招降黄祖,只可惜黄祖冥顽不化,坚决不肯背弃刘表——既然不肯投降,那就只有打降你啦。
  黄祖据长江之险要,若能破之,收其水军,乃可东遏孙权——到时候就算你孙、刘两家真的捐弃前嫌,想要联手抗我,那也被从中切断,根本联络不上啊。
  所以等到曹操被迫迁至绿林山麓休养,他就琢磨着,我不妨先挑选一些精锐出来,去打江夏吧。黄祖麾下,最多不过两万人而已,我出个两三万,再加上鲁肃、太史慈所部,两面夹击,那还有拿下不下来的道理吗?于是遣人快马赶往庐州,去通知鲁肃和太史慈做好准备。
  可是随即鲁肃就遣其功曹过来,说有“紧急军情”禀报。曹操就奇怪啊,难道说黄祖有胆量犯我庐州吗?他是想以攻代守,先发制人,打破我东西对进的企图吗?
  于是赶紧整理衣衫,穿戴齐全了,便命刘放把来人召唤进来。见了面一瞧,这位庐江的蒋功曹倒是生了一副好皮囊,其年似还不到三旬,长身玉立,风神俊朗。曹操开口便问:“何人敢犯庐江?”蒋济赶紧呈上公文,并且说:“吴中孙权、柴桑周瑜,乃并起兵也!”
  曹操闻听此言,不禁大吃一惊,心说孙权那货才刚派人过来找我,可怜巴巴地求我在取荆之后,不要攻扬,遣质之事可再商议啊,怎么竟敢主动犯我疆界?赶紧打开公文来瞧,只见上面写得很清楚:
  十数日前,首先是周瑜率领水师顺江而下,自春谷境内入施水,进入巢湖。周瑜的水军原本是驻扎在彭蠡泽内的,彭蠡横跨大江南北,周瑜在其江南部分训练水师,鲁肃在其江北部分训练水师,三天两头都有冲突,但只是些小打小闹而已。根据鲁肃的上奏,他正好利用跟周瑜的冲突来积累经验、吸收教训;而在周瑜方面,也并没有跟曹家大功干戈的打算,能够看住鲁肃不使渡江,那便足矣。
  可谁想到一个错眼,周瑜的水军竟然动了,直奔巢湖而去。巢湖正位于九江、庐江二郡的交界处,在施水中游,而若沿湖而上施水上游,即可直抵合肥城下——这不是要打合肥,就是想切断二郡之间的联系啊!
  不仅如此,就在周瑜水军有所行动后不久,孙权也率军从吴郡出发,北上抵达长江南岸。当年孙策还在的时候,就曾多次妄图渡江以入广陵,一般选择的渡江位置是在丹徒到江乘之间,可是这回孙权却跑去了江乘以西,一旦渡过长江,正好切断广陵和九江二郡的联系……
  曹操心说你们什么意思?打算把我的江北三郡全都割裂开来吗?!
  沿江三郡,各有统属,仨太守也没空聚在一起商议对策,只是互通了一下信息而已。所以鲁肃一方面赶紧行文向曹操禀报,另方面派遣心腹功曹蒋济前来,跟曹操当面解释:孙家动了,咱们合攻江夏之事,恐怕只好暂且搁置。
  对于如何应对周瑜的水军,鲁肃提出了两个方案,请曹操定夺。第一方案,就是不管周瑜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把他放给太史慈去解决,自己趁机率领水军渡过长江,深入彭蠡泽南部,争取攻打周瑜的大本营柴桑——此乃围魏救赵之计也。但是也有风险,就是不清楚周瑜是不是真的把水师主力调空了,倘若此乃诱敌之计,明攻太史慈而暗谋鲁肃,以庐江的水军实力而言,可很容易就遭逢全军覆没的厄运啊。
  第二个方案,则是由鲁肃率领水军沿江而下,去春谷封堵周瑜的后路,尝试与太史慈水陆夹击,以破周瑜。风险则在于,倘若周瑜专心以敌鲁肃,鲁子敬是打不过的,只能退回彭蠡。而若周瑜实分军二路,到时候彭蠡泽南的船只再出,反而会把鲁肃的后路给堵了。
  曹操扯过几上的地图来,研究了好一会儿,才突然抬起头来:“卿名蒋济?何方人氏?”
  “末吏正是蒋济,楚国平阿人,见为鲁府君麾下功曹。”
  曹操点点头:“据卿所见,何策为上?可直言不诲也。”
  蒋济拱一拱手,表情坦然地回答道:“若以济之见,府君之两策皆不可用也!”
第七章、受人构陷
  周瑜统率水军潜出彭蠡,东上巢湖,鲁肃对此提出了两条对策,但同时也估算到了各自的风险,他拿不定主意,所以才派蒋济前来禀报曹操,求取指示。
  当然啦,军争之间,从来就没有毫无风险的策略,一要看前期的情报搜集是不是准确,能否将风险压至最低,二看将领的临场应变能力。可是鲁肃的对应能力暂且不论,他在情报搜集方面,却实在不敢夸口说能够吃得定周瑜。
  但其实这个年月的周瑜,就如同原本历史上评价猇亭之战前的陆逊一般,“无远名也”。他一直跟着孙策在江东争战,顶多也就兵发江夏,打过几回黄祖,中原士人很少能够比较清晰客观地了解他的能力和价值。即便在原本的历史上,也要等赤壁先烧了一把火,接着猛攻江陵一年战败了曹仁,才终于蜚声海内的——跟演义所述不同,真实的历史上,曹操是在丢了江陵之后,才派蒋干去游说的周瑜,而在此之前,哪里肯费这种心思?
  所以鲁肃受命镇守庐江,一开始并未在意周瑜,得亏是勋反复关照,说周公瑾乃人杰也,江东能战之士,以其为最,再加上鲁子敬天性谨慎,才没有吃对方的大亏。可是两军在彭蠡相峙,偶尔冲突,各有胜负,鲁肃多次设谋,或者命间,或者遣使,甚至用上了诈降、反间等计,却都陆续被周瑜看破,始终无法获取敌方军中第一手的准确情报。
  鲁肃日益体味到周瑜的强悍之处,所以这回才在二策间犹豫不决,不敢遽下决断。周瑜是不是真把主力都调去巢湖了?他有没有在彭蠡南部设下圈套引诱自己上钩,或者寻机切断自己的后路呢?倘若鲁子敬真能准确地搜集到相关情报,那么二策何者为上,或者干脆以静制动,根本就不难以下决断啊。
  蒋济是主张暂且不动,待机观望的,他认为周瑜绝不可能放空在柴桑的基业,而全力东进去配合孙权骚扰江北。鲁肃说那也未可知啊,如今王师直下荆襄,孙权也受到了绝大的压力,那么暂且放弃西线,凝聚全力妄图从中线或东线杀开一个缺口,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只要真能渡江站稳脚跟,孙家的局面就算打开了,曹家被迫要调动主力前往征剿,很可能被迫终止荆襄战役——此正孙权、周瑜之所欲也。
  因为咱们这儿应对失误,直接导致南征荆襄的计划破产,这责任我可背不起啊。
  然而蒋济固执己见,苦苦相劝,鲁肃说那好吧,你就亲自带着我的书信前往南阳,去拜见丞相,由丞相定夺。倘若丞相不问,那就算了,若问起你来,你可以将自己的想法禀报上去,算是咱们的第三策。
  果然曹操对鲁肃的二策也一时拿不定主意,随口就问了一句蒋济:“据卿所见,何策为上?可直言不诲也。”蒋济趁机便道:“若以济之见,府君之两策皆不可用也!”然后便把自己的担心条理分明地向曹操做了汇报。
  曹操闻言,倒不禁小小吃了一惊,心说这是个人才啊,思路如此清晰,口舌如此便给,州郡属吏之中不可多得也。他又沉吟了一会儿,继续询问蒋济:“周瑜水师几何?吾家水师几何?若江湖之上,当面敌之,胜算又几何?”
  蒋济禀报说,周瑜在柴桑大概有将近一万陆军,同等数量的水兵,楼船不下十艘,艨艟斗舰过百,不过江东的步兵也全都熟习舟楫,真要急了眼,搜罗附近的民船,甚至扎点儿筏子,人人都能下水作战。而庐江水师,即便经过鲁肃多年经营,舟船数量也才勉强达到对方的半数,而且江北人水战能力较差。倘若主力相逢,我方绝无胜理,若同等数量相敌,胜算也不会超过五成——
  “我之长者,在彭蠡北建水寨,密布楼橹,层层相连,即周瑜全师来,亦必使其铩羽而归——臣故以为不可轻动,当以守备为要。”
  曹操点点头,说你这是持重之论,然而并不符合当前的大形势。倘若周瑜真是全师配合孙权进攻江北,妄图在淮南或者淮东站稳脚跟,鲁肃缩在彭蠡不动,那就一点意义都没有;还不如尾追周瑜,与太史慈呈水陆犄角之势,则有很大机会可以打乱甚至摧破江东的谋划。若等孙、周登上长江北岸,我必要挥师东征,那攻打荆襄刘表的计划肯定就要泡汤啊。
  你说以我庐江的水师,可以敌周瑜水师之半,那么这个险就值得冒,我相信以子敬的谨慎,不会把自己真的陷身陷地的。不必去攻击柴桑,周瑜既敢东进,则后方必然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即便真能拿下来,我军损失也定惨重。所以还是尾追周瑜,切断巢湖入口为好——你把我的话原封不动地带回去跟子敬说吧。
  蒋济还待再劝,曹操却摆了摆手,示意刘放送客了。随即曹操召聚文武,通报东方的情况,同时——“命张子布报门而入!”
  此前张昭奉了孙权之命——其实也是中了周瑜的算计——前来游说曹操勿伐江东,他怕经过柴桑的时候被周瑜主战的部下扣留,所以不敢走水路,直接从江乘北渡,首先去拜访了陈登,再由陈登遣人将其送至绿林山麓。曹操原本听取了是勋的建议,并没想过多刺激江东,可是既然对方送上门来,苦苦哀求,那便不由得曹操趁机拿大啦。曹操说要我不伐江东亦可,孙权赶紧把人质——兄弟也好,儿子也罢——给送到许都去啊。
  张昭说吾主三个兄弟:丹扬太守(孙翊)不久前为奸人所害、乌程侯(孙匡)亦病卒,只有同父异母的孙朗,尚在冲龄,其母不忍远离也——孙将军是个孝子,不忍悖逆母亲之意,所以一直希望朝廷可以宽限些时日,等孙朗成年了,再送去许都不迟。光提兄弟不提儿子,是说连兄弟太小都舍不得放,更何况儿子呢?
  曹操闻言,不禁冷笑道:“朗既未遑远行,则权何如?”你说孙朗还小,不便遣送来当人质,那么孙权呢?孙权不小了吧?
  言外之意,我当你孙家的大家长还是孙贲,至于孙权?嘿嘿,他要么送弟弟或者儿子来做人质,要么自己放弃基业来做人质,是地盘重要,还是孙氏家族的存续重要,你们好好掂量掂量吧!
  张昭反复劝说,曹操只是咬定了我要人质不撒口。张昭无奈之下,只得暂时留在曹营,然后见天儿去拜访荀攸、贾诩等人,请他们代为关说。荀公达每次都盛情款待张昭,追述往事——二人本为旧识——就是不肯在正经事儿上表任何的态;至于贾文和,包括自家生病在内,回回用不同的借口把张昭挡在门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0/3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