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魁(校对)第2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2/360

  至于曹丕兄弟和诸文人有没有听出其中的潜台词,是勋倒是也不在意。
  终于文会结束,天色已然昏黄,是勋辞别了曹丕、曹植等人,因为来不及返回城内,便转向管氏的庄院过夜。翌日归许,收到消息,曹操已于两日前通过轘辕关,进入河南境内——估计这时候都已经过了故都雒阳啦。
  这日晚间,突然有客来拜。这位客人是披着斗篷,遮掩着容色,悄悄来到的后门,因为手持着是勋所交付的信物,门上当即延入,并且匆匆奔告是勋。这时候是勋刚用完晚餐,正逗弄着两个闺女玩耍呢,只见递上来的名刺上只写了四个字:“济阴故人。”
  是勋见了,眉头微皱,心底不禁一颤,心说他为什么来了?
  济阴郡为兖州所辖,昔日曹德为济阴太守的时候,曾经向曹操索求是勋,任为督邮,助其行县。即在行县的过程中,是勋认识了几个人,一是吴质吴季重,见为广衍长,二是宁可宁许之,见为昌邑令,此外还有一个当年程昱借给他的卢洪卢慈范,尚在都中。
  那么不用问啦,此来的“济阴故人”,自然就是卢洪了。
  卢洪如今的身份非常特殊,乃相府刺奸令史麾下从事,这一职位,此前唤作“校事”——说白了,卢洪是曹操驾前一等一的特务头子。这种特务从来都只向曹操一人负责,就连曹昂也轻易不肯与之接触,而今天卢洪竟然主动来找是勋,这事儿可非同寻常啊。
  其实卢洪和是勋本为故人,且自从是勋设计弄死了赵达以后,杀鸡骇猴,卢慈范对他忌惮得不得了,既然无力将之掀翻,干脆引为靠山。是勋也正想帮助曹操约束约束这些向来肆行无忌的校事们,同时也希望以卢洪为奥援,可以暗中扩大自己的权势,躲避来自各方的明枪暗箭——免得再遭受当年赵达那般的攻讦——因此两人臭味相投,很快就秘密走到了一起。卢洪常向是勋透露一些内部消息,不过基本上都是通过亲信密传的,这夤夜主动找上门来还是第一回。
  事有蹊跷,是勋不敢怠慢,赶紧让曹淼抱走女儿,并且摈退仆役,就在偏室密会卢洪。见了面他就问啊:“何事紧急,而使慈范涉险?”这要是被曹操知道了你我暗中有所勾通、往来,恐怕咱俩都没好果子吃啊,究竟什么事儿,你必须冒险来见我?
  卢洪并未正面作答,却从袖子里掏出一张纸来,递给是勋。是勋接过,就烛前展开观看,只见是一封书信,信中写道:
  “……自迁许以来,国柄他持,政权旁落,虽名至尊,实同楚囚……今至尊乃泣而问女:‘废天子能得活耶?’……”
  我靠这是啥?!这分明是伏皇后写给她老爹伏完的信啊,信中不但详细描述了刘协对曹操的不满和恐惧,还拐着弯儿地恳求伏完想办法帮天子解决这个难题——那不就是要造曹操的反吗?!
  是勋记得,原本历史上确实就有这么一出,不过隔了好多年才被曹操发现——伏后肯定不止写了一封书信啊,或许除了抱怨以外,还切实地谋划了一些什么——于是将伏氏满门抄灭。演义上把事儿给凑一块儿了,还说伏完也因此而死,不过根据正史所载,伏后事泄的时候,伏完老头儿已然挂了,算是躲过了一劫。
  这回历史可改变啦,老头儿尚在,这路书信即为曹氏所得——不过也说不准,原本历史上曹操在得知以后,还不打算立刻动手,要放长线钓大鱼,忍上几年,一直忍到伏完去世……
  问题是卢慈范你既然得着此信,不赶紧派快马去禀报曹操,拿来给我瞧是何用意啊?于是便抬起头来,把疑惑的目光投向卢洪。
  卢洪面色阴冷,缓缓说道:“伏完密藏此信,吾遣死士侦知,临下副本,已于十日前禀报曹公矣。”是勋暗中掐指一算,十天前?那不是曹操还没有离开许都的时候吗?“曹公何所言?”
  “曹公言道:‘痈疮不割,终必为患——可待吾过雒后,乃自发动。’”
  是勋闻言,不禁暗中打了一个冷战——啊呦,老曹你丫好鬼!
第二十四章、续汉记事
  曹操最为后世所诟病的几件事,其中就包括了铲除伏皇后。史书上说,曹操首先伪造策文,称:“皇后寿,得由卑贱,登显尊极,自处椒房,二纪于兹。既无任、姒徽音之美,又乏谨身养己之福,而阴怀妒害,包藏祸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今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诏,其上皇后玺绶,退避中宫,迁于它馆……”然后派尚书令华歆率兵进宫,去搜捕伏后。
  伏皇后吓得躲藏起来,结果被华歆搜着,拖着就往外走。当时刘协正跟郗虑对坐着呢,伏后披散着头发、光着脚丫,就被从他面前带过,哭着告别说:“不能复相活耶?”刘协回答道:“我亦不知命在何时!”你还想活?我都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哪!
  完了刘协又问郗虑:“郗公,天下宁有是耶?”你听说过这种事儿吗?当着皇帝的面逮捕皇后,还拖出殿外?
  随即伏后就被关在宫廷染房(暴室)之中,很快去世了——是自己忧愤而卒,还是被曹操弄死的,没有人知道。
  其实这不在于曹操废掉了一个皇后,弄死了一个女人,也不在于他其后将伏氏满门诛灭,而在于这一举动,那是彻底把皇权给踩在脚下了呀。所以说曹操那“汉臣”的伪装还能戴多久?他要是晚死两年,会不会直接就篡位了,真是谁都说不准的事儿。那曹操还能不遗臭万年吗?
  ——不过也难说,司马懿也一辈子都是魏臣,光杀了曹爽兄弟,没对皇室动手,后来的名声也照样不堪……
  不过在这条时间线上,貌似情况又有所不同,一是曹操提前发现了伏氏的不满(就目前看来,还到不了阴谋的程度),二是他耍了个心眼儿,要求卢洪在自己率军离开许都,甚至都通过了雒阳以后,再对伏氏下手,打算多少做点儿撇清。
  或许是因为权臣的日子还当得不够长,骄横之心尚未足炽烈,曹操多少想保留点儿脸皮吧。
  只是事儿是关照给卢洪了,卢洪一个人却办不了——校事主要是侦察机构,没有足够的行动力,顶多也就跑朔州去逮个县长啥的,还真不敢直接闯入宫廷去废皇后啊。所以曹操的意思,等我走后,你就把信给曹昂看,让他来主持这次清理行动。
  然而卢洪去找曹昂,却被曹昂断然给否决了:“因片言只字而废国母,天下宁有是理?汝欲陷吾父子于不义耶?!”卢洪赶紧解释,说这不是我的意思,我也就搞搞调查,那决断都是丞相自己下的呀。曹昂还是摇头:“此事断不可行,且待父归,吾自请令!”等老爹回来,我再去跟他说道说道,尔等绝不可轻举妄动!
  卢洪知道,倘若这事儿真的就此拖了下去,伏氏趁着曹操不在许都,或许真会搞出什么不妥的举动,等到出了事儿,曹操顶多也就责骂一顿曹昂,却肯定要把罪责全都压到自己身上来呀。而即便不出事儿吧,曹操关照下来的任务自己未能圆满完成,事后也定然没有好果子吃。因此他思来想去,最终大着胆子,趁着夜色,偷偷来找是勋拿主意了。
  是勋先问他:“可知会曹去疾耶?”你跟曹昂说不通,那么有没有去跟曹德打过招呼呢?卢洪摇头,完了回答:“但恐所言,亦与公子同也。”就曹德一惯的秉性,他也未必下得了这个决断,还是干脆别让他知道为好。
  是勋不禁捻须沉吟——这事儿自己要不要插手呢?倒霉就倒霉在端坐世子宝座上的是曹昂而不是曹丕了,倘若曹老二得知此事,那肯定手下无情啊,说不定比曹操原本在历史上干得更要过火。曹昂、曹德,都不是那种胆敢肆意践踏皇权的性子,他们不肯动手……或者更准确点儿来说,不肯亲自动手,也在情理之中,那么卢慈范啊,难道你认为我就下得去这个手吗?
  卢洪一揖到地:“洪无路矣,不得不就教于光禄。”你是勋跟他人不同,如今身在许都的曹家亲信,论关系,你仅在曹昂和曹德之下,位列第三,论人望,可能还在那俩之上。要说这事儿真能够在曹操离京期间圆满地办成,那非得你出手不可啊,我帮过你那么多忙,你可不能见死不救!
  是勋心说不好,自己跟卢洪暗中往来,此事大遭曹操之忌,以往觉得不算什么,那是因为卢洪为人谨慎,又跟自己绑在了一起,那是断然不会揭穿自己的。然而自己若不肯插手此事,导致事不能成,事后曹操怪罪卢洪,卢洪说不定就把自己给攀咬出来啦。退一万步说,今日卢洪来找自己拿主意这事儿,他肯定不会隐瞒曹操——你儿子也不肯答应,你妹夫也不肯帮忙,我实在动不了这个手,非不愿也,无能为力也,他到时候必然这般为自己开脱啊——那么,曹操又会怎么看待自己呢?
  曹昂还年轻,魄力不足,曹操可以理解;曹德久不在中朝为官,又欠缺应变之能,曹操亦能原谅;再不管怎么说,那俩一儿子、一兄弟,乃为至亲,即便失去了曹操的信任,曹昂也未必就会被遽废世子之位,曹德更不会掉了脑袋。可是自己不同啊,自己跟曹操是拐了多少弯儿的姻亲,若然失去曹操的信任,论亲厚未必能比得过诸曹夏侯和荀氏,那自己还有前途可言吗?
  想到这里,不禁苦笑:“慈范欲置吾于火上耶?”
  卢洪连连作揖,请是勋相救,是勋当即就想把关靖叫过来一起商量,可是再一琢磨,兹事体大,还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可是自己真不能干这种脏活儿啊!在原本的历史上,华歆做了,乃致万年之讥,郗虑做了,因为一则是曹操亲自下的命令,他拦也拦不住,二则郑门并未普遍得势,他一心谋宦而并不在乎儒林间的声名。可是在这条时间线上,自己以儒宗立身,一旦敢为此事,日后的名声恐怕更在昔日为虎作伥的新莽国师刘歆之下!
  因为刘歆好歹没弄死过什么皇室成员啊……嗯,曾为董卓鸩杀刘辩的李儒,或可与自己一比也。
  他不禁绕室彷徨了好一阵子,最终还是摆手:“吾不可办也。”卢洪说您想左了,我不是想让您主持这事儿,只是想让您帮我拿个主意,或者其他某人可以相助,或者能够逃过将来曹公之怒耳。
  那么是勋就想啦,可以找谁来主持这事儿呢?按照原本的历史,郗虑是个不错的棋子,可问题他未必有那胆量……要么华歆?他如今虽然贵为廷尉,却调动不了任何兵马啊。若要调兵擒拿身为执金吾的伏完,进而入宫搜捕伏后,如今朝中只有两个人选,一个是自己,二是卫尉马腾……
  马腾又非曹操一党,岂肯为他火中取栗?难道只有自己动手了吗?可是,等等……
  在原本历史上郗虑、华歆为曹操办理此事的时候,他们都做的什么官儿?郗虑仍为御史大夫,这没跑了,名义上乃丞相之副手,所以曹操把任务交给他,这很正常,如今没有曹操的明确授意,他却未必敢干。华子鱼,那是才接替了荀彧为尚书令……
  逮皇后不是我想逮就能逮的,贸然率兵入宫,那等同于政变啊,这必须得尚书制诏!可是荀彧岂肯为曹操制此诏命?啊呦,我怎么把那家伙给忘记了,荀文若尚在,安得能够办此?即便曹操或者曹昂给他下命令,他都有可能顶着不办呢,何况那爷儿俩一个要撇清,一个不理不理!
  此真无解之局也——卢慈范你发现这伏氏的书信,也未免发现得太早了吧?你着的什么急啊!
  倘若卢洪并未禀报曹操,就拿着伏后写给伏完的信来跟自己商量,自己一定会劝他先把事儿给压下来,可恼的是他已经向曹操汇报过了,曹操也给出了明确的指令。话说曹操你究竟是怎么想的呢?你就不知道这般大事,若不亲自主持,那便无可办理?还是说,其实你是想试探荀氏来着……
  想到这里,眼前略略一亮,于是转过头去关照卢洪:“书且交吾,吾自为筹划,慈范毋可轻动。”这事儿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且等我仔细筹谋一番——反正距离丞相返回许都,那还早得很哪。
  卢洪千恩万谢,辞别而去,留下是勋筹措整晚,第二天两眼圈儿都是黑的。他就挂着黑眼圈去上班,然后在公廨内随便找个借口摒退众僚,趴在几案上睡了大半天。下班以后,是勋不及归家,先吩咐驭者:“往荀令君府上去来。”
  荀彧是个加班狂人,直至日落西山、暮色四合,才终于离开尚书台,返回自家府邸,才进门就听说,什么,是宏辅来拜?他心里不禁一个咯噔,心说自从是勋倒向谯沛集团以后,他跟我面子上还算过得去,来往却日益稀疏啊,怎么今天突然找上门来了呢?究竟有何要事?与我前日宴请于他,到底有无关联?
  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也不换下朝服,直接就在正堂接见了是勋,当面动问来意。是勋开口就问:“王仲宣夫妇欲绍承蔡伯喈之志,以续《汉记》,令君知之乎?”荀彧点点头:“颇有所闻也。”
第二十五章、后世之评
  是勋向荀彧提到的所谓《汉记》,后世名为《东观汉记》,乃是东汉一朝的断代史。最初是汉明帝命班固、陈宗等人编纂《世祖(光武帝)本纪》,班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事迹,以此为发端,后世逐渐增添,一直从光武朝写到灵帝朝。
  灵帝朝《汉记》最主要的编纂者,便是大名鼎鼎的蔡邕蔡伯喈。后来他得罪了司徒王允,将罹死罪,乃“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你可以刺我的面、膑我的足,只求留下一条性命,我好把《汉记》给修完喽。谁料想王允一瞪眼:“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力排众议,还是把蔡邕给砍了。
  所以说,没能修完《汉记》……更准确点儿来说,是未能把灵帝朝的《汉记》修完,并兼及少帝朝和献帝朝初期事,此乃蔡伯喈临终前最大的遗憾也。因此等到是勋从草莽中救出蔡昭姬,献给曹操,曹操将之嫁于王粲,夫妇二人就商量着,得帮忙父亲和老师把这心愿给达成了呀。
  此即是勋所言“王仲宣夫妇欲绍承蔡伯喈之志,以续《汉记》”的意思。
  是勋问荀彧听没听说过这回事儿,荀彧点头:“颇有所闻也。”因而是勋就说啦,王氏夫妇最近求到了自己头上,请自己也帮忙撰写部分篇章。
  因为《东观汉记》跟其它官修断代史不尽相同,一是本朝人写本朝事,二是开放式集体创作,比方说最后一个编写班子,除蔡邕外就还包括了马日磾、杨彪、卢植和韩说等。是勋文名很盛,再加上又为儒宗,对史书更有研究,所以王粲夫妇就求到了他的头上。
  说完前情,是勋这才道出来意:“因及义真公事,勋年幼未能识面,有所不解,故来求问令君。”
  所谓“义真公”,就是指的已故名臣皇甫嵩,字义真。是勋说啦,正好我该着写皇甫嵩的传,只可惜年纪太轻,跟他从来就没有见过面,相关他的事迹大多得自二手资料,不老靠谱的。荀令君您当初在朝中为官,跟皇甫嵩应该是见过面的,所以这才来找您核实、求证啦。
  荀彧闻言,不禁莞尔一笑:“宏辅但问,若吾知者,必无所隐也。”
  荀文若那是多敏的人啊,是勋话才出口,他心中便即洞明澄澈——事情绝对没有这么简单,这并非你真实的来意啊!
  要找跟皇甫嵩相熟的人,朝中一抓一大把,且轮不到我哪,你怎么会想到来问我的?想当初在灵帝朝、少帝朝,以及董卓擅政的献帝朝初期,我虽在朝中,不过小小的守宫令而已,我是认得皇甫将军,他可未必能认得我。还不如我侄儿荀攸,当时为黄门侍郎,才有机会接触皇甫嵩那种级别的高官。
  是啊,荀攸跟随丞相出征在外,你一时间揪不着他来打问,然而为人作传,这是大事儿,丝毫也轻忽不得,搜集资料宁缓毋疾,你有必要如此急切吗?大晚上的突然跑过来问我?此必别有意图也。
  不过荀彧倒是也挺感兴趣,是勋这么着急来找自己,究竟想说些什么呢?与前日宴会,以及其后遣公达相访致歉有无关联呢?所以并没有一口回绝说我也不清楚,你问别人去吧。
  荀彧表示可以继续听是勋说下去,有什么问题尽管开口,是勋拱手致谢,然后顿了一顿,便即相询:“闻朝廷诏董卓为并州牧,使其将兵付义真公而履任,卓不从。义真公有从子郦,时在军中,说卓被诏,不肯委兵,此逆命也,又以京师昏乱,踌躇不进,此怀奸也,请义真公讨之,上显忠义,下除凶害,可为桓、文之事。然义真公不肯从,止显奏其事,以待朝廷之裁,终至董卓入京,觊觎神器——未知此事有诸?”
  想当年董卓跟随着皇甫嵩,一起在关西征剿叛乱的羌胡,朝廷以其有割据之势,因此拜为并州牧,要他把兵马全都交给皇甫嵩,自己一个人前往并州去。但是董卓不甘心交出兵权,反复上奏找理由,迟迟不肯履任。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就对叔父说:“董卓接到诏书却不肯交出兵权,这是抗命之举;他因为京城动荡混乱(何进与常侍之争),不肯立刻启程,明显怀有奸谋。您身为主将元戎,就应当发兵讨伐,对上彰显自己的忠义,对下除掉国家的祸害,这是齐桓、晋文的匡扶之业啊。”然而皇甫嵩不肯听从,只知道向朝廷写上奏,弹劾董卓,最终酿成了董卓进京,擅权乱政、废立天子的恶果。
  是勋问荀彧,确实有这事儿么?
  荀文若微微点头:“彧亦闻此,然非身在军中,不敢妄断也。”这事儿我也是听说过的,但我那时候又不在皇甫嵩的军中,你不可能从我这儿得到一手资料啊。
  是勋淡淡一笑,接着又问了第二件事:“又闻,初平元年,董卓征义真公为城门校尉,实欲杀之耳。长史梁衍谓义真公,云董卓废立从意,实篡僭也,今征将军,大则危祸,小则困辱,阖乘天子来西,卓在雒阳,发精兵三万以迎至尊,奉令讨逆,则袁氏逼其东,将军迫其西,卓乃必为所擒。惜乎义真公又不从也,遂就征,几乎罹难——此事有诸?”
  初平元年,董卓把汉献帝迁到长安,自己在雒阳附近跟关东联军激战。这时候皇甫嵩拥征羌之兵还在关西,董卓就以朝廷的名义征召他做城门校尉,想要趁机杀掉这个老仇家。皇甫嵩的长史梁衍劝他,说你倘若还朝,必然遭难,还不如趁机发精兵三万以向长安,奉天子以讨伐逆贼,到时候袁绍在东,你在西,两面夹击,董卓就只能束手就擒啊。可惜皇甫嵩还是不肯答应,一个人就还朝去了,差点儿做了董卓刀下之鬼。
  是勋还是老问题:这事儿,究竟有没有?荀彧也还是老回答:我也听说过,但说不准——我又不在他身边儿,给不了你确证啊。
  是勋所说的相关皇甫嵩这两件事儿,文字初见于范晔的《后汉书》,至于其内容,早就已经传遍士林啦,他当然不是特意跑过来跟八杆子打不着的荀彧核对真伪,想写翻案文章的。所以等到两件事儿说完,终于缓缓步入正题,乃仰天叹道:“时值弱主蒙尘,犷贼放命,诚叶公投袂之几,翟义鞠旅之日,故梁衍献规,山东连盟,而乃舍格天之大业,蹈匹夫之小谅,卒狼狈虎口。义真公素深沉有谋略,然惧后世之讥,而致国家丧乱,岂可谓智者乎?”
  其实这段话的前半截同样来源于《后汉书》,是对皇甫嵩和朱儁二人的总评,说他们功勋盖世,手握重兵,却不能趁乱讨贼,反而陷溺于传统的政治道德,一心想在体制内解决问题,结果不但无法挽救国家的危亡,还差点儿搭进自己的性命去。要说汉末大乱,这俩货是难辞其疚的——真要按皇甫郦所说,早早铲除董卓,不就没后面的乱子了吗?真要按梁衍的建议,与袁绍东西夹击董卓,乱子也必能提前敉平啊!
  所以是勋最后加上一句:皇甫嵩素以多谋而闻名,但他就因为害怕破坏体制,遭到别人嘲笑,故而不听良言相劝,反倒导致了国家丧乱——这是一名智者应该做的事情吗?完了又问荀彧:“若以为评,允当乎?”我把这几句话作为对皇甫嵩传记的总评,算不算公允呢?
  荀彧不禁点头:“宏辅所论,直刺彼等之短也,无所不当——虽人无完者,有所长则必有所短,然因其短而害天下,实不可名智也。”
  是勋闻言,抚掌而笑:“固知令君与勋意同。当非常之世,应用非常之谋,如昔陈蕃、窦武、何进等谋诛阉宦,丞相亦云,付一狱吏足矣,而彼等但知因循,不肯破其窠臼,乃至殒身。如令君则非,另辟蹊径,佐丞相以挟天子而号令诸侯,芟夷大难,使汉室重光,此非大智慧者不能为之也!”
  你就跟那票废物不一样,不肯遵循官僚体制的老路数,而要辅佐曹操,献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当非常之世,只有这样做才能获得成功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2/3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