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魁(校对)第2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4/360

  是勋稽首拜见,然后偏向而坐。可是曹操一摆手:“宏辅,近前来。”是勋心说你最近是中气不足吗?总让我靠得那么近讲话,我会觉得自家五脏六腑都被你瞧了个通透,难免中心忐忑啊。虽然腹诽,却也不敢抗命,当即起身,疾趋至曹操书案前,对面落座。
  曹操一抖手中的辞表:“宏辅好文章。”是勋赶紧假装谦虚:“臣惶恐,不知所言。”曹操盯着他的眼睛,一直盯得是勋被迫垂下头去,这才把嘴一撇:“此真宏辅之文也。前所奏者,皆何人所作?”
  是勋心说老曹你白装一肚子墨水,这回可彻底地瞎了眼,三篇辞表,其实都可以算是诸葛亮所作,根本和我没有多大关系……嘴里却道:“大王明鉴,前二奏皆臣弟子诸葛孔明代笔也。”
  “明师高足,”曹操随口夸奖了一句,然后面色微微一变,沉声问道:“宏辅果欲弃孤而去耶?”
  是勋赶紧表态:“臣受大王厚恩,唯竭心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呦,我说了,我说了,我提前把这句话给用上了,旁边儿的秘书你可赶紧给记下来吧——“安忍去之?然天象示警,臣等若不避位,是归谤于上也,恐有伤大王圣明。”
  曹操冷哼一声:“去位可也,何言返乡?”双目如电,似乎直射是勋的脏腑:“卿今求去,得无为避孔文举耶?!”
第二十六章、君权相权
  对于曹操一语道破自己的真实意图,其实是勋倒并不感觉意外。
  他对曹操太了解了,此人聪明绝顶,而又猜忌多疑,理论上没有什么谎言是曹操瞧不破的,反过来说,即便不是谎言,也要防着曹操想太多,以为你有事欺瞒于他。
  当然啦,受制于阶级性和时代性,曹孟德也不是万能测谎仪,是勋甚至每每以欺瞒曹操为乐——我来自后世,通读史书,故能直指人心,你能够猜得到吗?哪怕疑心病再重,也没可能往这方面去想吧?我为了避免腐朽的世家政治,从而利用你刻意打压世族势力,你能够猜得到吗?我暗中与校事相勾结,你灯下黑,也很难探查得到吧?
  当然啦,是勋也时刻警醒自己,千万别因为曹操看不穿你身上某些小秘密,就自得意满,以为可以把曹孟德玩弄于股掌之上了。底线不可逾越,否则必然自寻死路。
  好在他跟曹操有姻戚之亲,又从之……说不上微末之际,也算跟了曹操那么多年啦,虽然二者皆不可恃,终究能够弥合双方之间某些不太大的裂隙。在此之外,自己还必须“发自内心”地崇敬曹操、忠诚于曹氏,封建君主往往看大节而不究细过,曹操亦不能外也。大节是什么?那就是忠诚。细过是什么?曹操最恨贪婪之辈,却独能容曹洪也,对于封建君主而言,自己必然摆在第一位,家族在第二位,国家社稷,乃至平民百姓,那都只不过是工具而已。
  所以此前对于孔融之事,是勋没想着自己独自设谋解决,也没真打算去挽救孔融的性命——不通实务的老诗人,搁乱世真没蛋用,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他主动并且坦诚地向曹操道明自己所处的尴尬地位,希望可以用实话来获得曹操的谅解。
  所以这回上奏请辞,为了躲避曹氏诸公子,曹操未必能够猜到,为了躲避孔融之可能受戮,曹操又不傻,哪有猜不着的道理呢?故此是勋在来之前就已经想好了一套说词啦:
  “大王真天纵英才,难眩以伪,臣之肺腑,皆在大王目中矣……”上来先拍几句马屁,好使气氛略微缓和一些。
  然而曹操却似乎并不为其所动,冷冷地道:“宏辅亦识谀乎?”你也学会拍马屁了吗?
  是勋心说我拍你马屁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哪儿还用得着现学?表情却仍然诚挚无比:“勋之敬慕大王,发之于心而形之于外,何言谀耶?汉之衰颓,百药难疗,而大王起于州郡,芟夷群雄,至于今日,若非命世之主,其谁能为之?”这几句话倒确实是真心的,曹操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不说空前绝后,单搁在这时代,确实无人能比。
  不过后面几句,就未必真心诚意啦:“周公纯以德教,未如大王明法;始皇但重刑名,未如大王惜才;高皇帝起于草莽,无如大王知兵;世祖宽仁待下,无如大王尚文。季世而生大王,真高天不弃中国也!”
  这马屁拍得“啪啪”响,然而并非无节操地粉饰,貌似句句切中窍要,直挠曹操的痒处。周公创建了礼仪社会,刑不上大夫,哪有曹操你重视法纪啊?秦始皇倒是重法,但他高高在上,不知道礼贤下士,这点也是比不上你的。刘邦出身不高,一付流氓相,打仗更是二把刀啊,只能驭将,不能驭兵,所以军事上你比他强太多啦。刘秀倒是会打仗,又宽厚仁慈,可结果却造成了世家膨胀,再说了,他有曹操你的文采吗?他留下过什么传世名篇?
  曹操一甩袖子:“宏辅言过矣!”你怎么能拿我比周公?那是圣人啊!更怎么能拿我比秦皇汉祖,我终究还没有迈过那最后一步,还不是皇帝啊。
  他此刻的表现正所谓“其言若憾,心实喜之”,倘若真的不满是勋所言,就该当场命人乱棍将其打将出去——比类天子,你是要折我的寿吗?!所以是勋丝毫也不以为意,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气氛比较融洽了,好把话题往实事儿上引:
  “大王龙骧虎步,掌天下之权柄,生杀在握,故不在乎虚名,而名自归矣。臣则不然,若舍此虚名,身无长物,更何以相辅大王以成伟业哉?”你可以不在乎名声,但我不成啊,不是我放不下那些浮云般的虚名,而是若无虚名,我还靠什么来立身于世,进而为你所重——“是故不得不避也,大王明察。”
  曹操说何必如此,你觉得就你我的关系,我还受不了你给孔融说几句好话,为他求求情?你就算留下来,难道我还会因此而责罚你不成吗?
  是勋心说别介,你现在说得好好的,谁知道将来会怎样?这个险我可不敢冒。领导的各种许诺,咱都可以当作是放那么一种不大好闻的气体。他猜到了曹操可能会以此为理由挽留自己,因而便即说道:
  “大王为君,而勋为臣,臣之谏君,当为国事,而不可为身谋也。此例若开,众皆以身要君,必将流害无穷。即如段思阙,所言若似为国,故臣等皆请辞也,免伤大王之明。然若为私,以要直名,则臣等虽退,大王亦不当重用之。”
  你要搞清楚段瑕他的真实用意究竟为何。倘若他确实是一心为国,即便说话跟放屁一样,肆意宣扬封建迷信,咱也得忍着他;倘若他别有用心,只为博取自家的名声,那这人就不能要啦,你可千万千万不能重用他。否则人人起而仿效,都玩这一套,则君主的权威何存?你可不知道,一千多年后就有那么一群士大夫,惯常沽名钓誉,以劾状做武器,把廷杖当光荣,结果搞得整个国家乌烟瘴气的,最终亡于流寇和鞑虏之手……
  其实以直邀名,把诤谏当做终南捷径,非独明朝为然,汉季也已经有了类似的苗头,是勋相信曹操必然瞧在眼中,自然不能不有所警醒。所以他就利用这个机会,旁敲侧击地暗中给了段瑕一拳——小样儿,得罪了老子还想全身而退?世上哪里有这么美好的事情?
  曹操垂下头去,似乎在仔细思索,良久才微微颔首:“宏辅所言是也。”心中却道:“若非段瑕乃受孤的唆使,不待卿言,孤亦必不轻饶……”
  其实段思阙虽然是个大喷子,却也不傻,没可能当堂喷尽群相。他最初是通过陈群给曹操上的密奏,指出去岁即有日食示警,并且自己才刚测算出来,今年十月恐怕又将有食,请君主提高警惕。于是曹操秘密地召见段瑕——就连校事都给瞒过了——暗示道:天象示警,究竟是孤的失德呢,还是宰相的无能所致?
  是勋等人为曹操所创建的魏国制度,相对汉制来说部门职能更为清晰,并且压缩内廷权力,政归外朝,恢复了汉初相权对君权的制约。曹操一开始就纸面上看起来,觉得这制度挺不错的,可是真等开始运作,就多少感觉有点儿束手缚脚啦。
  其实即便汉武帝设内廷以制衡外朝,光武帝虚三公而实君权,都没能彻底把相权给打萎喽,宰相依然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可以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皇帝不管事儿,国家照常运转,宰相若是无权,光靠皇帝是无法使得政令畅通的。对此,一登基就做傀儡的汉献帝可能感受不深,此前两代——桓、灵——可是有着深切体会,即便按住了擅权的外戚集团,即便扶持宦官集团来加以制约,天子亦不能肆意妄为也。
  曹操起初并没有这种感受。他自起兵以来,一直到升任司空、丞相,开府建牙,说白了都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军政府,中间一个曹操,身周围着大群参谋、重将,只有中下级官吏才真正分曹理事,一个萝卜一个坑儿,职责明确。所以曹操在集团中一言九鼎,无论制度上还是实质上,都没有谁能够制约于他。
  可是成为魏公,肇建魏国以后,就不对了,实质上貌似毫无改变,仍然大权在握,但在制度上却已经给君主绑上了层层枷锁。三台各有统属,非大事不禀君王,而可自为,逢有大事才上呈曹操决断——可是何为小事,何为大事?不还是由三台六相说了算吗?
  倘若汉天子在此,或许会觉得: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曹操就理智上也感觉,这样才象一个真正的国家构架,而不是草台班子嘛,但情感上却多少有点儿别扭。他不好破坏这一制度,终究那是要为万事法,传诸子孙的呀,那么若想扭转这一局面,就只好祭出强权天子惯常使用的法宝来了。
  是什么法宝呢?就如同当年汉武帝排斥传统军功贵族,而以毫无根底的公孙弘为相一般,在不破坏原有制度的前提下,尽量换几个威望较低,难以服众的宰相上台,如此则这些宰相若想固位,就只有依附君主,逢迎君主了,君权自可全面压倒相权。
  如今六名宰相,毛孝先、凉伯方名声较弱,王景兴擅长逢迎,刘子阳歉抑谨慎,但打头的是宏辅、荀公达却负天下之望,不是自己可以随便搓圆捏方的人物啊。你别瞧是勋和荀攸貌似比较油滑,从来也没有跟曹操直眉瞪眼过(还不如毛玠刚直),那只是说明他们比较会做人,比较会做官而已,真赶上大是大非的问题,那是决然不肯让步的——此二相若是只知道跟着曹操的指挥棒转,那他们名望必堕,恐怕再难以领袖群臣啦。而另一方面,曹操倘若事事跟这二位拧着干,他本身的声望也要受到影响。所以最简便的解决方法,就是找个机会暂时撤了这二位,换人来做。
  此前因为壶口山的胡乱,是勋接到手大票弹章,被迫请辞,其实那时候曹操就动过换马之心,只是碍于情面,尚且犹豫。这回段瑕妄言天意,倒是给了他一个大好机会,可以明正言顺地逼迫宰相们集体辞职。当然啦,按照惯例,也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心,即便宰相们递上了辞表,曹操也不可能当即准奏,而必须装模作样地下诏慰留。一般情况下,三辞三留,宰相们便可趁机收篷,所以曹操才不肯下第三道慰留诏书,而要先把态度最坚决的是勋叫过来,探探他的口风——
  你是真打算辞职啊,还是仅仅做个姿态啊?
  如今得闻是勋所言,那是铁了心要滚蛋啦,曹操虽则窃喜,也多少有些惭愧:宏辅实心相待,我却如此对他,实有愧也。随即听到是勋暗刺了段瑕一枪,曹操不禁心中叫好:这样才对嘛,大不了我牺牲段思阙,以为赔罪罢了!
第二十七章、旧相新相
  身为君主的,最怕臣子们无欲无求,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世界上会有这号人——就算传说中的圣人,也未见得真正心如止水啊——则无欲乃为藏欲也,无求实所求甚大也。说白了,你要么贪财,要么好名,倘若两者都不肯沾,所求者必然是权柄啊,一旦得着机会,会不会威胁到我的地位呢?
  是勋有着两千年的历史教训垫底,深切地了解这一点,但是他不屑如王翦、萧何那般求田问舍,便只好以贪慕虚名来安抚曹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亦“自污”也。因为他注经讲学,名望仅在士林之中,虽然属于谯沛集团的一员,与诸曹夏侯也都交好,但轻易不肯插足军事领域——平定辽东之后,即卸幽州之权,创建东海水师,随即便交到曹操手中。因为君主不可能怀疑一名学者要篡自己的位,那是与其学术修养所根本背道而驰的,所以武帝不忌董仲舒(虽然也不肯重用),灵帝不忌马融,献帝、曹操也不忌郑玄。
  但是诸葛亮一句话却提醒了是勋,学者固然不会对君权造成多大威胁,但学者而兼宰相就不同了,那就变成了王莽,变成了刘歆。况且是勋为了给曹家制造篡汉的舆论基础,还一再宣扬孟子重民轻君的理念,那么等到曹操摇身一变而为皇帝的时候,他又会怎么想?会不会怀疑是勋其实是在为自家造势?
  所以经过数天的深思熟虑,是勋终于下定了辞官归乡的决心——我自己辞职,是为了向你表示并没有太大的权力欲,则尚可期待复起的一日;倘若最终逼得你免我的相位,事情就会变得复杂啦,就算不被一抹到底,恐怕很也难再入中枢了。
  而在曹操看起来,是宏辅果忠臣也。当然这忠臣也是有弱点的,一是好名,二是尚有忌人之心——比方说想要趁机报复段瑕。君主最怕找不出臣下的缺点来,而一旦你有缺点被我逮着,也等于有弱点被我拿住,因势而用,你就永远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啦!
  所以今日一番对谈,双方尔虞我诈,各怀机心,好在结果殊途同归:是勋想闪人,曹操不打算强留。于是最终,曹孟德假作无限遗憾地长长叹了一口气:“孤爱宏辅,不忍夺卿之志也。然今允卿,为避谤耳,事毕当归,毋使孤念。”你放心吧,等我收拾了孔融,还会把你召回来的。
  当然啦,让你还朝,不是让你复相。
  是勋感激涕零,洒泪而去——做为一名好演员,要随时都可以哭,随时都可以笑,其实作为一名合格的官僚,所要求的秉赋也并无两样。等当晚返回府中,诸葛亮、关靖、逄纪等人一起凑过来问,情况如何?是勋只是握着诸葛亮的手,回答说:“孔明所见深远,吾不如也。”
  诸葛亮看透了曹操未必愿意强权宰相长久在位,这点对于关、逄来说,却都题目过大,难以做答。因为究其实质,关士起、逄元图都只是普通谋士而已,撑死了算是政客,诸葛亮却有宰相之才,是政治家。
  随即是勋就关照曹淼,收拾东西吧,咱们准备搬家啦。
  对于是勋上奏请辞一事,曹豹早就跟闺女说过了,曹淼急得当时就去找丈夫询问,是勋当时正忙着构思辞表,每每含糊应对。如今这一下令,曹淼明白去位已成定局,就追着是勋问:“乃至于此乎?”
  是勋一摆手:“此国家之事,汝妇人何所知耶?”可是他也知道光凭这么两句话是说服不了老婆的,所以只得把孔融之事略略说与曹淼听。曹淼还是不明白:“夫君欲救孔公便救,料魏王不之罪也;若不欲救便不救,又何伤耶?”
  是勋说事情哪儿有那么简单,我若不救孔融,那名声就要毁啦,以后如何还能在士林中立足?我若相救孔融,必触魏王之怒,就算是亲戚,也未必能够逃避责罚——“勿以为姻戚而可全也,即兄弟阋墙事,世间多有。”你是我老婆,管氏是我的妾,咱们都是一家人,你们尚且要闹矛盾呢,何况曹操又不是你亲哥。
  “故暂避之也,以全姻戚之谊、君臣恩遇,又非久离朝堂,何伤也?”我还会回来的,不是就此隐居到死,你担的什么心啊?朝堂之事,都有我来主张,你光管好家就是啦。
  曹淼虽然有些小性子,本质上还算是个明白事理的女子,而且她也没有因为老公的发达得以锦衣玉食——其实就供养而论,现在的生活不见得比出嫁前要富贵太多——甚至分窃权力,所以她做不成霍显,也当不了孙寿。为此经过是勋一番苦口婆心的解释,曹淼也只好认了,但是提出来:“吾等离邑,当归营陵乎?”
  是勋说当然啊,我都说过了不仅仅是辞职,还要返乡。曹淼微微皱眉:“吾却与大伯父并不熟稔……”她打小就是老爹曹豹和伯父曹宏的掌上明珠,俩老头不敢给闺女一点儿气受,其后嫁入是家,是勋宝爱有加,几乎平等相待,而且上面没有公婆压着,生活得也挺舒心——倘若丈夫没有姓管的小妾,那就更加完美啦。
  然而是勋虽无父母,却有伯父,按照当时的习惯,是仪乃是氏大家长,又是是勋的长辈,曹淼就该如同伺候公爹一般服侍是仪。好在当初是仪身边还有正牌的儿子、媳妇,且轮不到曹淼呢,而且她出嫁以后不久,便跟着是勋返回了兖州,跟大伯父说BYEBYE了。如今若归营陵,是家几个小子全都出仕在外,她这个侄儿媳妇就必须担负起赡养之责来啦,想起来真有点儿心里打鼓——我完全没有经验啊,大伯父能够满意吗?
  是勋瞧瞧曹淼的脸色,很快也想明白了这一点,当即轻叹一声:“此亦无可奈何之事。”你以为我喜欢去见是仪啊,我早就跟那老头撕破脸了,本来还打定主意老死不相往来呢!真是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啊。
  却见曹淼突然间垂下头去,却悄悄斜眼瞟着是勋,扭捏着低声问道:“若不归营陵,而返郯县,可乎?”
  是勋眼前突然一亮,当下猛拍双掌,大声答道:“可也!”我在东海郡郯县可还有一个长辈哪,正乃曹淼的伯父曹宏是也,干脆回去伺候他,不比伺候是仪那老东西要强么?虽然是姻亲而非同族,但曹宏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比是仪要孤零得多,为此而往依之,道理上也说得过去啊。
  他当即抱住曹淼,在老婆脸上狠狠地亲了一口,然后手舞足蹈地就跑了。曹淼还纳闷哪:我生怕你不乐意,结果不但答应了,而且……你有那么兴奋吗?你就那么喜欢我大伯父,竟然连自家的大伯父都不要了?
  翌日即有诏书颁下,准诸相辞表,但仍各给虚衔,以参军政重事。是勋为此又写了第四份上奏,说自己身为首相,不能辅弼君主,燮理阴阳,致使天象示警,再加上此前的壶口胡乱,罪责比其他人都要大,不敢再受职赏——我要走人,恢复白身,希望大王您可以谅解。
  左右不过一个过场,曹操当即允准,但额外赏赐是勋黄金、绢帛,以酬其功。随即出台了新的宰执班底:往许都召华歆为中书令,升董昭为其副;以钟繇为尚书令,以王邑为其副;任徐奕为御史大夫,以刘先为其副。
  听说了这一套人事任命以后,关靖不禁拍案大笑:“魏王乃弃良骥而用群犬也。”华歆跟王朗为同一路货色,都是功名利禄心很强,实务能力却只平平的老官僚;钟繇倒确实是宰相之才,但与荀攸相比则显得过于持重,魄力不足;至于其余几位,名望都比原任差得太多,能力则因为缺乏足够的展示舞台,尚不好说。
  是勋和诸葛亮确定了自己此前的猜想,即曹操确实有意更换一批宰相,形成一个相对弱势的重臣班子,好以此来增强君主的发言权。但他们只以为曹操是因势利导,顺便为之,猜不到本来整个事件就都是曹操所暗中策划的……
  从这一新的宰相班底来分析,似乎段瑕确实只是个人行为,背后并无他人指使。原本最大的嫌疑犯陈群未得寸进,连副相都没能混上一个,要么他的阴谋被曹操看穿了,更可能是原本就不关他的事情。新任六相除了名望、能力大多远不如前任外,几乎毫无共同点,其中没有任何两到三人可能是属于同一利益集团,从而有当幕后黑手资格的——至于其实曹操是教唆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两人都没往那个角度去想……
  不过由此亦可得见,曹操不但夺权,还要分权,对于新宰相班子的人选,可谓苦心孤诣,筹划细密,几乎无懈可击也。
  不过这就不关是勋什么事儿啦,他匆匆打包,想要尽快闪人。在此之前,先召聚门下宾客,询问他们的去向——是跟我回乡去呢,还是希望留在安邑呢?要么需要我写一封荐书,愿往何处为吏?宾客们大多表示,愿意继续跟随在主公身边。终究谁都瞧得出来,是勋归隐只是暂时的,他迟早还会回到魏国中枢来,这时候撒腿走人,为德不终,恐怕会懊悔终身哪。
  只有几个家就在安邑的,希望能够暂且辞去,以待将来。
  是勋最后请来关靖和逄纪,先问关靖:“士起可愿随某返乡否?”关靖身份不同,对是勋来说,亦师亦友,非独宾客也,所以你要是还想留在安邑,我绝不拦阻,也无丝毫怨怼之意。关靖捋须而笑:“暂避耳,靖何言辞?”你放心吧,我是不会走的。
  再问逄纪:“元图初来,便逢此事,勋甚惭愧也。”才刚把你召来,我就丢了官儿了,实实在在地对不住,你日后有什么打算吗?逄纪低下头去稍微想了一下,突然抬头:“请得一荐书。”
  是勋说可以,但不知道你想投入谁的门下?逄纪把嘴巴一咧,似笑非笑:“显甫耳。”
第二十八章、零陵先贤
  是勋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玩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4/3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