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魁(校对)第2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3/360

  虽说定都洛阳,但宫室尚未营建,曹操目前还是居住在安邑城外的铜雀台上。于是是勋一行匆匆而行,不日即渡过黄河,进入河东郡,散骑常侍苏林奉命迎候,并且通知是勋,说陛下正在铜雀台等着你哪,可速往谒。
  是勋整顿衣冠,随着引导者前往铜雀台,到了地方一瞧,果然宏伟壮丽,与众不同啊。其实这年月没有什么太高层的建筑,比起后世动不动二十层以上的摩天大厦来,高度要差得很远,但架不住范围广阔,占地面积大,乃可弥补高度之不足也。
  铜雀台上下两层,层高超过两丈,此外还有一层实心的夯土地基,加起来也有二十米啦。估计没有后世故宫三大殿来得高峻,但并非孤零零独一建筑,左右各有高台,以飞桥相连,描以彩绘,如虹如霓,瞧着就比明清时代的建筑更显宏伟、壮丽,矫矫不群。
  可是地基打那么高,又没有电梯,走那一层层的台阶就是一桩苦事。是勋估计曹操住惯了这么高的建筑,将来洛阳皇宫必然加码——日后上朝,不知道得多辛苦哪。
  宦者迎上,领他进入宫殿,曲曲折折兜了好几个圈子,方始见着曹操。老曹倒还是老样子,不修边幅,光穿着一袭素白的短衣,丝织长袍披在肩上——这袍上也没有描龙绘凤,只是点缀了几片云朵而已——头发在头顶随便挽了个结,也未插簪,也未着冠。
  真跟凉公吕奉先有如天壤之别。
  是勋疾趋而前,拜倒在地,口呼:“陛下顺天应人,得践至尊之位,勋恭贺来迟,死罪也。”曹操一抬手,说起来起来,又不是在朝堂之上,你我至亲,不必行此大礼。随即招呼左右:“看座。”
  是勋说我还是站着得了——他倒不是畏惧权威,或者有什么受虐倾向,可是如今的曹操终究与往日不同,身居殿堂,盘膝于高榻之上,是勋心说我要坐下了,就得仰着脖子跟你说话,累不累啊。
  等等,其实这意思是……不可随便抬头以睹天子之面?是这个用意吧?
  正在犹豫,曹操倒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不禁“哈哈”大笑,光着脚就从榻上跳下来了,一把攥住是勋的手腕:“宏辅,与朕共坐可也。”是勋还待摆手推辞,却当不得曹操大力,只好也偏在榻边上坐了。
  曹操轻叹一声:“自董卓造乱,汉室凌替,朕起兵关东,忽忽已二十年矣——不想竟有今日。”是勋心说你装的什么大尾巴狼啊,嘴里却道:“陛下奋发武怒,运筹神策,保乂社稷,弘济艰难,是以天命攸归……”虽然滔滔不绝,其实对这番谀词也实在反感,说着说着,就忙不迭转入了正题:“今奉使发凉,迎吕氏女为太子侧妃,幸不辱命。”
  曹操一扬眉毛,说啊呀,你要不提,我还真忘记册立太子了。
  听了这话,是勋禁不住就是一个哆嗦。曹操仍然捏着他的手腕子呢,当即察觉,不禁仰天大笑,说:“戏言耳。册弁氏为后,子修为太子,诏已下矣。”随即松开是勋的腕子,拍拍他的肩膀,说怎么样,你心情放松一点儿了吧。
  曹操这人向来不故意绷着,喜怒哀乐都摆在脸上——当然啦,是真是假就不好说了——不过随着权威日重,象这样拍着是勋的肩膀开玩笑的情景,已经很久都没有见到啦。是勋琢磨着,你心情很好啊,那咱们就来研究一下我的前途问题吧。
  “未知子……太子何日迎娶吕氏女耶?”理论上纳妾是不必要办什么仪式的,派辆车往家里一送就成,问题太子侧妃非庶民侧室也,多少也该办一场婚礼吧。
  曹操说当然要选择吉日,隆重举行——“宏辅为媒,当受新人之拜。”是勋连连摆手:“勋安敢受储君之拜?请即择日,逮事成矣,勋乃可告辞返乡也。”
  曹操眉头微皱,说你什么意思?你不打算再帮我了吗?是勋拱手道:“臣自投陛下以来,恭随左右,为使中国危而复安,黎庶脱于兵燹,并曹氏代刘而御天下也。今既成功,智力亦竭,合当身退,以免后忧。”
  曹操说干嘛,你当我勾践啊,害怕鸟尽弓藏?是勋赶紧解释,说我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如今群贤毕集,也没我什么用场啦,我的夙志是传师门之教,广圣人之学,故此还是返乡著书,更合乎胃口一些。曹操说这不扯淡呢嘛,你投入郑玄门下,还在做我幕僚之后,别告诉我说在此之前就有什么“传师门之教”的志向了——师门跟哪儿呢?
  “朕知之矣,三台十二部,皆有所命,宏辅不得为相,乃生怨望,然否?”
  是勋连忙摆手,才待分辩,曹操却不给他开口的机会,直接就说:“宏辅功大,百僚莫比,又朕至亲,谁可上欤?朕非不欲官宏辅也,奈何三台十二部,难酬卿功。”想了一想,说要不这样吧——“即拜卿为丞相,如何?”
  是勋闻言,不禁面露惊骇之色——老曹啊,合着你真想过河抽梯吗?竟然用这种话来试探我?“臣当日分析三台,即为弱故相之柄也,以重陛下之权,岂可复命?况陛下曾为汉之丞相,臣意千秋百代,不当再命此职。”这也是须要避讳的呀,就好比李世民曾经担任过尚书令和天策上将,所以终唐一世,就再不设这两个职位了。
  曹操说既然不能拜你做丞相,要么封以显爵吧——“册卿为王,择关东好郡与之,若何?”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是勋也不得不有所表示,赶紧的滑下高榻,拜伏在地:“臣异姓安得为王?陛下此言,是欲臣死也!”
  曹操一瞧,把是勋敲打得够了,似乎也吓得不轻,于是微微而笑,双手搀扶——其实是把是勋给重新扯起来,按在榻上,这才开始说老实话。他说宏辅你功劳太大啦,我必须要有所酬答,而且不仅仅是你,荀公达、贾文和等,都必须酬以高官显爵。可是一方面,朝堂上目前已经没有了合适的位子,再把你们放三台,把钟繇他们抹下去,也不成话;另方面呢,你们跟着我鞍前马后的,也操劳了那么多年啦,所以我想设置几个既高贵又清闲的职务,让你们就跟在我身边以备顾问,你帮我想想看,可有什么名目没有?
  是勋问你是真意吗?曹操说你看我的眼睛,从来没有这么真诚过,我是真心向你请问啦。是勋垂着脑袋想一想,确实,这倒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来开国君主对于功臣们都是不大放心的,既须厚以爵禄,又不能使掌实权——真要是让威望素著的功臣担任宰相,肯定会威胁到君主的宝位啊,曹操本人,肯定也是这个意思。汉初的解决方法,是功臣都封侯,问题如今是儒家士人的天下,儒生们对武夫天然鄙视,所以对于因军功而得封侯也兴趣缺缺,那就必须得另外拿出一套酬劳的方案出来。
  “乃可酬以散官也。”曹魏继承汉制,也有散官,比方说侍中、散骑常侍,等等,都没有明确统属,只备君主顾问,和行一些临时差遣而已,后世把这套越搞越严密,越搞越复杂,就变成了勋官系统。只是目前的散官数量很少,品秩也二千石到头了,实在难以安排是勋、荀攸等人哪。
  因此是勋就说了,咱们只好把散官系统化、复杂化,最高位可为上公——你且等我回去好好琢磨琢磨的。
  就此告辞而出,难免一脖子的冷汗。十二日后,曹昂正式迎娶吕布女为太子侧妃,是勋为其大媒。又三日,魏帝曹操下诏,设散官十二阶,分文武,文以太宰(即太师,但自从董卓自封此职以后,太师的名字烂大街了,没人肯用)为首,武以柱国为首。旋拜荀攸公达为太宰,夏侯惇元让为柱国。
  至于是勋是宏辅,则被授予文散官的第三阶——太尉——之职,秩比上公。
  【至德在仁恕之卷廿一终】
番外篇
第一章、天无形质
  西汉以京兆尹、左扶风、右冯翊为畿内“三辅”之地,属司隶校尉部,其官不名为守,而与行政区划名同。东汉虽然移都雒阳,“三辅”之名却并未改变。一直要到建安年间,才将三辅并凉州安定郡南部并合为雍州,改京兆尹为关中郡、左扶风为扶风郡、右冯翊为冯翊郡,置官皆名为太守。
  扶风郡与从前的左扶风相比,范围有所缩小,东北方向的栒邑和漆县划归安定郡管辖。其余各县维持原状,但将郡治从东境的槐里,改迁到了中部的武功。
  武功城南的渭水岸边,阡陌纵横,良田无尽,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很多个村落。其中一村规模颇大,居民泰半姓马,俗称马氏邨,据说其族乃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支系众多,户口繁盛——虽经汉末战乱,依然聚居,并且随着太平时节的到来而逐渐重获兴旺。
  顺便一提,建安中期凉州的马腾曾为韩遂所败,东进关中依附曹操,马氏族长闻讯,匆忙前往拜谒,按谱核查,承认马腾才是马氏大宗,自家退居小宗。可是数年后,马超作乱,旋即为官军所败,遁入蜀中,马腾亦在许都被斩,武功马氏当即重修族谱,直接划掉了这一支的名字,并且——自家也自然恢复大宗地位。
  此际正当阳春二月,红日初升,晨曦投射进了马氏邨中,前几日才刚被雨,空气中湿度很大,凝结成了乳白色的薄雾,五步之外,即难辨人容貌。然而一名少年在雾气中穿行,步伐却相当轻快,随时躲避各家墙外堆积的柴草、杂物,丝毫不见殆滞之状——无他,唯路熟耳。
  这少年也就十三、四岁的模样,长发披肩,并挽着两个总角,身上穿一袭细麻布的半长衫子,下身无裳而着裤,有足衣,踏麻履——瞧上去不是穷人家孩子,家境应当颇为殷实。他怀里抱着一堆散碎的小木料,形状各异,有条、有片、有轮,甚至还有周边一圈规则凹凸的小轮……
  很快的,这少年便奔行而至村尾的一个小小院落外。院无墙,只围着竹、木所编、半人多高的篱笆而已,从篱上望进去,只有四间夯土房屋,墙壁斑驳陈旧,皆以茅草盖顶,两间略大,应为居室,另两间一东、一西,仅能容纳两三人站立罢了,估计是食厨和溷厕——很明显,如此简单清贫,不会是这少年的居所。
  篱笆上倒是似模似样地立了一道破旧的木门,年节时候的桃符还没有摘下,但颜色已将褪尽,门旁悬着一支稻秸编成的扫帚。少年来到门边,努力抱紧怀中的碎木料,扭曲着上肢,好不容易才翻转过右手来,轻轻叩响了门扉。
  时候不大,“吱呀”一声,大门略启,露出一张清秀的面孔来。那也是一名少年,但瞧年岁要比来访的少年略大一些,身高将近七尺,虽然亦前有刘海,颈后披发,却未梳总角,倒象成年人似的在脑后扎髻,插了一支荆簪。他才一露头,来访的少年便忙不迭招呼道:“阿兄,阿兄,车碎矣,为我修复。”
  门内的束发少年双眉一挑,双目一瞪,伸指唇边,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同时正面房内传出来一个苍老的妇人的声音:“谁耶?”
  束发少年急忙转过头去答应:“是、是阿克,唤儿往家学去读书。”随即又转回头来,朝门外的少年“阿克”比划了一个静候的手势,便缩回头去,阖上了院门。
  少顷,这少年挟着一个麻布小包又启门出来,反手掩上门,一把将门外等得心焦的阿克扯到身边。他朝阿克怀里瞧瞧,伸手一指篱边的一小堆柴薪,低声道:“且先置此,先读书去……晚间,我再为汝修、修复。”
  阿克听话地点点头,便弯下腰,将那些碎木料掩藏到柴薪当中,然后直起身来低声问道:“叔母语声不善,又责阿兄耶?”束发少年微微苦笑,适才屋中的场景不禁再次浮现在脑海当中。
  那是他母亲抹着眼泪,半是哀告,半是斥责自己:“汝父早亡,家产荡尽,吾止汝一子而已,期盼汝知上进,善读书,异日为官做宰,也不负吾之辛劳。谁料汝这小畜牲但喜奇巧小技,而不愿专心经学……吾但有死耳,又何面目见汝父于地下耶?!”
  这家人确实比较凄惨,本出马氏小宗,但十多年前还算中产之家,束发少年之父曾有水田五十亩,娶得一妻一妾,生育二子——搁后世划成分,压低点儿就是上中农,拉高点儿可算是富农甚至小地主啦。只可惜汉末动乱,关中屡遭兵燹,马氏族内组织了乡丁以御盗匪,结果马父在某次防守村落的战斗中被一支流箭射中膝盖,回家后足足在病席上缠绵了三个月,终于还是一命呜呼了。
  顶梁柱一垮,家中很快便衰败下来。马母本不善经营,又耳根软,过于轻信他人,以为族人必将援手相助,谁想个个笑里藏刀,耍尽巧语和手段谋夺她家家产。于是不到三年,家财荡尽、祖屋典出、田亩卖光,就连丈夫的小妾也带着自家儿子跑路了……最后被迫迁居到这村尾的小院内居住,只靠马母每日织些粗布,或在大户人家帮佣来维持生计。
  偏偏她儿子又不甚成器。
  这束发少年幼时倒也颇显聪明,马母求爷爷、告奶奶,好不容易把儿子送入族内私学去读书,只盼他将来学有所成,能够为官做宰,好重振家业——起码老娘不必要再那么辛苦操劳了不是?谁想孩子逐渐长大,小时候的聪明劲儿却化作一种特别的痴愚,整天就喜欢摆弄各种匠人工具,做些毫无实际用场的小玩意儿,至于经书,却往往背诵不上来。
  ——难道老娘如此辛苦把你抚养长大,就是让你去做下贱的工匠的么?!
  更有一桩,这孩子也不知道哪里出了毛病,从八岁上便开始口吃,虽然不甚严重,却实在影响与人交流。马母是不懂育儿学、心理学啥的,对此只知道呵斥和责打,可她越是打骂,儿子的口吃毛病反倒越发严重。其实仔细想起来,孩子倒未必是没把经书辞句都牢记心中,问题先生要求背诵的时候,往往结结巴巴地难以成句。越是背不好,先生喝骂之下,便越是不肯背,就此恶性循环……
  马氏的家学在村落中部,紧挨着族祠,由支族一位曾举过孝廉、做过县令幕僚的长辈管理,并教授儿童少年。目前共有学生三十余名,年龄从七岁到十八岁不等,八成是马氏子弟,也有几个外姓——当然啦,若非家境殷实,肯拿出双倍的束脩来,马氏是断不容他们前来就学的。
  两名少年结伴来到家学门前的时候,雾气已逐渐消散,早见另一名少年端立在门前等候。这少年又比他们二人年长,并且明显已经结发,行过了冠礼,嘴唇上还长出了淡淡的茸毛,他背着双手,态度倨傲。这就是目前家学中年龄最大的学生了,并且先生赋予他管理师弟之责,说白了算是助教,姓陈名纻,字兹免。
  两名才到的少年匆忙上前,躬身行礼。陈纻把头一昂,斜斜地瞥了束发少年一眼,缓缓地说道:“看阿克面上,便将此书暂借于汝。”束发少年急忙一躬到地:“多、多、多谢陈兄,弟、弟……”
  陈纻不耐烦地一皱眉头,右手从背后绕出,手里捏着一本纸书,“啪”的一声拍在束发少年肩头,低声喝道:“此为卷一,汝且读去。此书难得,若有污损,必不与汝干休!”
  束发少年心说明知道此书宝贵,你还拿他拍我的肩膀……这要是给拍散了,算你的算我的?脸上却不敢流露出丝毫的不满来,赶紧双手一缩,抖抖袖子,以袖垫手,恭敬接过,并且高举过头顶,又是深深一揖。陈纻撇一撇嘴:“尚有一刻,先生便至,汝等切勿迟延。”
  一刻时间也不算短了——也就是说这俩少年来得还算挺早。当然陈纻来得更早,作为助教,他还先得指挥仆役把教室打扫干净,煮好热水,以便恭迎先生。
  陈纻转身进了私学,束发少年却强自按捺住胸中的激动,匆匆蹩至墙角,恭恭敬敬却又迫不及待地展开了手中的纸书。这书的装帧颇为精致,深蓝色的厚实封皮,偏左侧贴了一幅窄长的白纸,上书一行工整的隶字:物理初言,卷一。
  束发少年对这部书闻名已久,却一直无缘得见。此乃当代大儒、太尉是勋是宏辅组织门人所编纂的,有好事者将之类比为《吕氏春秋》。不过与吕览不同的是,《物理初言》中并不涉及史事、故典、轶闻,以及名家语录,而主要讲述的是“天地运行之道,万物生灭之理”,故名“物理”。
  卷一的标题是“天文”,开篇就说:“俗以为天圆而地方,天覆而地载,是谓盖天也。如周髀家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又有云天形如笠,中央高而四边下,又有云天如欹车盖,南高而北下者,皆此类也。然愚以为,皆乃臆想妄言耳。
  “再有浑天说。张平子(张衡)《浑仪注》云:‘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又云:‘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愚以为似得之矣,而亦未尽善也。
  “三有宣夜说,唯汉秘书郎郄萌记其先师所传云:‘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幽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非缀附天体,故各异也。’善之哉,善之哉……”
  束发少年贪婪地默诵着书上的字句,阿克闲得无聊,也自然凑过头来看,不禁产生了极大的疑问:“若日月星辰无所缀附,何得长悬而不堕耶?”
  束发少年刚想说你别着急,必然有其道理,且再读下去吧,突然耳旁传来一声斥喝:“马钧、马克,尔等在读何书?!”
第二章、水力磨坊
  马氏家学的老师,单名一个“文”字,因为家传渊源,据说通经达典,学问精深,于郡内无人可比也。其实真要论起来,他并非村人同族,而出茂陵马氏——茂陵在旧治槐里的东北方向,距离武功大概还有一百多里地。
  马文的先祖,乃马援兄子马严,在汉肃宗孝章皇帝的时代做到过将作大匠、御史中丞、五官中郎将的高位,其子马融马季长,乃东汉朝排名前三的大儒,就连目前如日中天的郑门始祖康成先生郑玄都曾受教于他。因此武功县的伏波将军正支,虽然宗族繁盛,但论其势力却在冲、质以后逐渐衰退,倒是这分支的茂陵马氏后来居上,隐然已有压过大宗之势。
  只是福祸相依,谁都料想不到,汉末关中动荡,却又把茂陵马氏给打萎了,瞬间分崩离析,族人多死,余皆离散,马文因此才会被迫跑过来投奔远亲武功马氏。据说他乃是马季长之从孙也,才二十出头便被举为孝廉,但因世乱,并未得官,仅仅做过几年县中廷掾而已。
  简单说起来,这位马老师有两大特色,一是相貌。他身材不高,但头颅硕大,并且浑圆,传说曾经有人嘲笑他:“君何肩一轮,以遮面耶?”二是他天性厌世,抑郁颓丧,尝言:“乱世生不如死,即太平世,死亦何异于生耶?”家族破败的时候,他就曾经打算上吊自杀,好在被族人救活过来了,投奔武功马氏以后,又有过多次轻生自戕的记录——什么自缢、割腕、绝食、吞药、投水、自焚等等,但凡取死之道,全都有所尝试。
  比方说,去岁汉帝禅魏,消息传来,马文就连声慨叹,然后写下封遗书,打算去跳渭水殉国。好在村人知道他的脾气,看得甚紧——难得请到这么一位饱学先生,或许可以重振马氏宗家的声威,怎么舍得让他死啊——好多歹说,威胁利诱,好不容易才给劝了回来。至于他的遗书,中有恋汉之语、怨魏之言,当然赶紧的投火里烧成灰烬啦。
  其实马老师这种性格,很可能是健康原因所造成的,若以后世的名词来说明,他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夜间不得安眠,白昼每每头痛,胃口从来不开,惯常四肢乏力,受不得丝毫辛苦。比方说今天,他就一晚未能得眠,故此情绪更加糟糕,干脆早早地就跑家学来了——教授一些有用的弟子出来,是如今他唯一的人生乐趣啦——远远地就瞧见马钧、马克两个孩子缩在墙角,小脑袋并在一起,在读一本纸书。不用问啊,这必然不是课内读物,否则干嘛不进教室里去读呢?
  因此上前喝问:“马钧、马克,尔等在读何书?!”说着话一伸手,就把马钧手里的书给抢了过来——差点儿撕破,急得马钧直吸凉气。瞧瞧封皮儿,马文不禁冷哼一声:“不志于学,不熟于经,而读此杂书,真乃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3/3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