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魁(校对)第2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9/360

  洛阳乃因位于洛水之阳(北)而得名,传周公东征,破武庚、定殷顽之后,为了镇定东方,遂在此地营建二城,东为宫寝所在,名王城,西为宗庙所在,名成周,总称洛邑。平王东迁,弃宗周镐而都成周洛;后为秦并,更名洛阳,属三川郡所辖。汉高祖刘邦灭楚兴汉,初都即在洛阳,后迁长安,而将洛阳作为河南郡治。光武帝刘秀考虑到关中残破,复以洛阳为都,因为当时谶纬之说大行,称汉为火德,恐与“水”字边相冲,故此改名为雒阳。
  “雒”这个字,本指“鵋鶀”,也就是一种小型鸮鸟——益州即有雒县,为广汉郡治。
  逮至以魏代汉,曹氏践极,议及都邑所在,柱国夏侯元让等建议仍处安邑,太傅曹去疾等建议迁往许昌,太尉是宏辅则属意长安。是宏辅说了:“安邑在河东,山川包夹,诚利于守而不利于攻。然吴子有云:‘在德不在险。’都于险要,必疏忽于德,非可长治久安者也。许昌在东,四方辐辏,全无地理之险,亦不足为天子居所……
  “昔汉高祖定鼎洛阳,独娄敬请都长安,高祖以问留侯(张良),留侯曰:‘洛阳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今陛下起自关东,先定兖、徐,复平宛、洛,则东国无事,所忧者在西,乃定关中,以向凉、益,服羌胡而控西域,不亦宜乎?
  “况周之兴也,都在镐,其衰也,都于洛;汉之兴也,都在长安,光武其东,羌乱不平。是知居西则安,居东必荡矣。”
  然而终究旧汉朝的凉、益二州尚未平定,吕布暂且不论,刘备自汉中分道而出,可以直抵长安,故此群臣都以为悬危,不肯定都关中。最终太宰荀攸等人建议,仍都雒阳,得到了群臣附和,天子首肯。
  礼部享祭司郎中高堂隆上奏,说曹魏政权因“当涂高”之谶语,且自汉禅让得国,当由汉火生魏土,应之土德。汉桓帝时宋、楚之间见黄星,汉灵帝时有黄龙现于谯县,黄为土色,此亦皆为土德之明证也。汉朝是怕被水给克了火,所以改洛阳为雒阳,如今我朝水生而土润,正不必避讳,请求仍旧改回洛阳原名。
  天子本来不怎么信这些有的没的,可只是改个地名而已——这年月又不象后世,上到国家档案,下至地方标牌,全都得修改,改名的成本太高,此际皇帝一声令下,说改也就改了,费不了几个钱——无伤国计民生,因此当即准奏。
  乃定五京,以洛阳为京师,长安为西京、安邑为北京、许昌为南京,复以天子故籍之沛国谯县为东京。
  汉都雒阳,二百年基业,宫阙辉煌,结果被董卓一把火烧成了白地。当刘协东归之时,史书记载:“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建安初年的司隶校尉丁冲与河南尹缪尚无奈之下,竟被迫迁往西方的河南县去办公。
  然而虽都许昌,就理论上而言只是暂时举措,倘若汉室不亡,终有一日要回迁故都的,故此乃徐徐修复雒阳城。等到钟繇继任为司隶校尉,夏侯惇为河南尹的时代,终于得以离开狭僻的河南县,返回雒阳。只是十数年间,城池虽完,宫室未复,直到以魏代汉,决定了定都洛阳以后,天子才命工部尚书杜畿督营宫室。延康二年正月,南宫初竣,天子始率百官,自安邑铜雀台移居于此。
  可是等到这一年的秋季,陈纻等人风尘仆仆地进入洛阳城的时候,庞大的宫殿群尚未彻底竣工,街道上难免尘沙飞扬,载运货料的大车络绎不绝。护送的扶风官吏首先把他们带到了城西的百郡邸——搁后世就算是各省市驻京办事处了,但并不分散,而统合为一——上报名册,核对人数。陈纻等人就此被移交给了扶风郡长驻京城的官吏。
  其邸名为“百郡”,是因为按照东汉朝的行政区划,司隶校尉部一、刺史部十三,下辖一百多个郡,真要每郡给一套院子就得一百多套,每郡留置五吏就是五百多人,以这年月的城市规模,那是根本安置不下的。所以很多人口稀少,或者所在偏远的郡,往往数郡并合一院,每郡也就设一二吏员罢了。扶风算上郡,独有一座不大的院落,吏足五名,这一下子塞了近百号人进来,光站着就给挤得满满当当的啦。
  好在选部早有预案,事先在西门内外租赁了十几座民居甚至庄院,以安置前来考试的士人。所以陈纻他们才在百郡邸打了一个转儿,连口水都没能喝上,便又被赶出了城,入居一所庄院。据说此乃太尉是宏辅的别业也,占地百余亩,有房数十间,此外院中也临时搭起了天篷,足可安置三百余人。
  雍州四郡的士人,就全都给安排在这儿暂住了。
  听说乃是宏辅的别业,陈纻满腔怒火再度涌上心头。可是他在洛阳无亲无故,无可投靠,又是选部预先安排好的住址,也不便拂袖而去。羞恼之下,干脆掏出小刀来在梁柱上刻字泄愤:“扶风陈纻,含冤被屈,暂栖檐下,久必还报!”等到刻完了,气也消得差不多啦,这才长叹一声,主动把最前面那四个字儿给铲掉了……
  随即头悬梁、锥刺骨,刻苦复习,务必此试得中,则报仇的万里长征才算迈出了第一步。
  马伯庸好了疮疤忘了疼,又打算扯着两名同伴前往洛阳城中游逛,却被陈纻、马钧给一口回绝了。好在经过这段时间的跋涉、相处,他也识得了不少同郡士人,总有几个贪玩儿的,一拍即合,相约出去闲逛,每日早出晚归,几乎乐不思蜀。
  考期定在十月既望,因为各地前来应试的考生竟达两千八百多名,整个洛阳城内除了皇宫,估计没地方可以同时摆下那么多大活人,所以考场分为四处——一在城东的太学,二在城西的白马寺,三在选部,四在北城外的皇庄。陈纻他们就近分配,被安排在了白马寺。
  各郡考生都由郡吏引领,逐一核对身份,查检所携后,才被放入寺中。这年月考试比后世要简单得多,一则并非连考三天,考生不必在考场上吃饭、睡觉,所以只准携一竹筒或一皮袋清水,不允许带别的吃食;二则所考多为策论,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少,所以也不怕你夹带小抄,只要别太过分——比方说直接把《字典》揣在身上——抄检的军士自也不会多事。
  与此前的郡内初试相同,科举亦分两场,第一场是简单的经义,主要考察你于经书是否熟稔,文字是否通顺,笔迹是否工整而已。照样给出三道题目,择一而答。
  至于第二场,那就是查考专业科目了,同科的圈至一处,马钧被迫暂时辞别了两名同伴,乘坐公家马车前往北城外的皇庄应明算试。等拿到考题一瞧,这基本上都是《九章算术》里面的内容嘛……
第十四章、明算之弊
  《算》分九章,包括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和勾股,无论对于官吏还是对于工匠来说,都是非常实用的基础算术。考题并没有脱离开这些实用技能,因为据说是宏辅说了:“国家选士,用之于今,储之备后,空言虚妄,实无用也。若不能即用之,试之何益?”
  是宏辅官居太尉,其实这是一个勋官,地位尊崇,但并无实际统属,只备天子顾问及临时差遣而已。因为前次魏国的科举考试就不但是他倡议,也是他所主持的,故而此番天子再度点将,还由是宏辅担任主考。只是是宏辅所长,经义也,文学也,别瞧他《物理初言》上提出过不少相关算学的问题,也做了一定解答,那都未必真是本人的功劳,对于算学,所知其实寥寥。而对于明法、治剧、知兵三科,他也未必都能拿得起来。
  所以必须得找别人帮忙啊,是宏辅乃奏请以不久前被免职的毛玠毛孝先负责明法科、治剧科,以兵部尚书贾诩贾文和负责知兵科,以度部出纳司郎中赵爽赵君卿负责明算科,以礼部侍郎任嘏任昭先辅佐自己查考明经科——并为副考。
  毛玠虽为白身,前在魏国时亦曾担任宰相,资格相当之老;任嘏虽然年轻,却乃经学大家郑康成的高足,是宏辅之师兄弟,名望素著;只有赵爽,无论年齿、名望、秩禄,都比其他几位要差出一大截去。那为什么偏偏挑上他了呢?因为这位赵君卿乃是研究《周髀》的名家,上回魏国科举,报考明算的寥寥无几,结果他独占鳌头——说白了这就是一理科状元,故此是宏辅特意简拔,使担重任。
  明算的考题就是赵爽独自一个人出的,只不过出完题之后,特意拿给兵部侍郎诸葛亮,请求指点。诸葛孔明自从就任此职的半年多以来,就把相关军粮的收集、贮藏、运送,以及武器装备的设计、制造,全都一肩挑了,整个儿一后世的总后加总装双料部长。工作中牵扯到了很多算术问题,他有搞不大明白的,全都去向赵爽请教,二人遂结为莫逆之交——同时也是算学研究方面的好同志。
  当下诸葛亮看了赵爽所出的考题,自己先扒拉算盘,答了一回,结果准确率只得八成。于是他质疑这题目是不是太难了?赵爽笑道:“算之易也,童子可为;算之难也,吾亦不敢言精通矣。今为国举才,必求良骥,二三驽马,弃之可也,何惜之有?”我要是把题目出得简单了,是个人就能答得上来,那还有什么意义啊。
  “乃以孔明之答为衡可也,达之者可上中,中七成者上下,六成中上,五成中中,四成中下,四成以下,不必取也。”上上就是满分儿了,那不可能给啊,上中便算逸才。什么,你问倘若有人准确率超过了八成,比诸葛亮还强怎么办?那不就要接近我的水平了吗?怎么可能!
  赵爽对自己在算学方面的造诣还是相当自负的。
  结果考题一发下去,考生们粗粗一瞧,内容不脱《九章算术》,应该不难,问题真到计算的时候,才明白满不是那么回事儿。几乎所有题目,都把《九章算术》中好几种题型给糅杂到了一起,多拐好几个弯儿,而且所给出的数字还都巨大,并且绝对无整,满是零头。这、这也太难为人了吧,几乎所有考生当场全都炸了。
  监考的官吏好一通弹压,才勉强使得众人安静下来。那既然考题不可能更改,就只有闷头计算了吧,即便答对的不多,只要比旁人强就行——难道今番明算还能一个不给得中不成?岂非有损朝廷脸面?
  考明算是允许携带计算工具入场的,马钧当即就把自己包里的算盘给抽了出来。转瞬之间,四外均响起了“噼啪”之声,不绝于耳。可是也有那几个不会使用算盘这种新工具的,仍然用的是算筹,结果不但地方狭小,根本摆不下那么大的算式,好不容易说动监考官吏,单辟一处空场计算吧,却发现一袋二百七十枚算筹根本就不够用的!
  你就算把度部整月的出入账本儿全都取来,也不过如此而已了吧,可真要度部计算钱粮,又不可能一个人干,更不可能短短三柱香的时间就要答完整整二十道题目!
  考试时间都是主考所定,其余各科都规定有整整半天的时间可供答卷——即便如此,是宏辅估计自己并无捷才,真要去应考,未必能得高中,能混个中中就算不错了——只有赵爽规定明算科只给三柱香时间。无他,因为当初诸葛孔明就是花了差不多时间完成的,对于赵爽来说,那是个“衡”,也就是标杆。
  题目如此深奥、繁难,就连马钧瞧着也不禁头痛,好在他基础尚算扎实,算盘拨拉得也快,才勉强在收卷的前一刻把所有二十道题目都给答完了——只是来不及检查。考生们三三两两出得考场,十个里面倒有九个皱眉摇头,唉声叹气,甚至还有人说:“以为明算易也,早知今日,盍应明经?”
  大家伙儿都知道明经的题目难,参考者也众多,简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报考明算的很多士人都是为了躲避明经而来的。明算若能得中,度部、虞部、工部,或者相对应的各州、郡、县属吏,皆可为之,前程也不见得有多差呀。就算有玻璃天花板跟天上拦着,将来难为宰执,可本来自己就没那般宏图大志嘛,毕生奋斗,能得千石、两千石,便足够光宗耀祖的了。
  别人越是沮丧,马钧倒越是高兴。他因为口吃,也不与旁人交谈,但始终支棱着耳朵,倾听同考们诉苦,结果发现绝大多数人都没能答完所有二十道题目,甚至还有些直接就交了白卷儿。自己好歹把题都给答完啦,即便没时间验算,总能蒙对个六七成吧,取上不易,得个中中、中下什么的,勉强合格应不为难。看起来,自家仕途便要由此而始,母亲的心愿得以达成……
  而且只要考中了,陈纻答应把后几卷《物理初言》借给自己阅读啊——想到这里,马钧就不禁心痒难搔,双眼放光。
  只是来的时候有公车相送,回程就只好腿着啦。他寄居在洛阳西门外的是氏庄院中,而考明算的皇庄却在北门外,距离相当遥远,估计等走回去天都要黑了,必然误了夕食——那可是官家提供的免费食物啊,吃不到嘴,可多浪费?正在考虑着,要不要加快脚步,一溜小跑,争取赶得及免费夕食,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几枚铜钱,在洛阳市内购买些零碎食物呢?得中在即,何不干脆奢侈一把,以为庆贺?
  一边权衡利弊,一边遛跶着,可是才刚进入洛阳城门,忽听身后马蹄声响,随即一人高声唤道:“前面得非扶风马德衡乎?”
  马钧心说这是谁啊?洛阳城内竟然还有人识得自己吗?还是说陈纻、马齐他们也已考毕,特来寻找自己?可那也不是他们的声音啊,并且他们也无马可骑。
  疑惑地转过身来,开口答道:“正是马钧。”就见跨马而来的原来是三名皂衫小吏,当先一人驰至近前,匆匆勒马,随即上下打量了自己一番,突然厉声喝道:“拿下了!”
  随即另二吏跳下马来,一个双手搭上马钧的肩膀,用力朝下一压——马钧体格本不雄壮,又是弱冠少年,差点儿就直接给按趴下喽——另一人就腰间解下绳索来,便待绑缚。
  马钧正在憧憬得中为官后的锦绣前程,突然间从云端跌落尘埃,不禁吓得是魂飞天外,手足皆软,于是扯着嗓子大叫道:“吾、吾无罪也!”马上那小吏冷笑一声:“上官遣我等来拿你,必有缘故,何言无罪?!”
  原来这三名小吏,乃是明算科的考官赵爽所遣来逮捕马钧的。且说明算科不但答卷时间给的仓促,判卷时间更短。因为这年月的算术只看结果,不论过程,无论《周髀》还是《九章》,其中所有题目,大多不列算式,能够指引读者一个基本方向就算很不错了。所以赵爽出了二十道题,同时也给出了二十个标准答案,根本都不用他亲自去批阅试卷,找两名小吏照着比对就成啦。
  于是其余各科考试还没结束呢,明算这边儿成绩都出来了。赵爽端坐案后,案上摆着个算盘,他正在扒拉着研究新的算术难题呢,小吏捧着一厚摞试卷疾步而入,置于案边,然后躬身禀报道:“上官,已判定矣。”赵爽的思路被猝然打断,略感不爽,当下一撇嘴角,随口问道:“几人合式?”
  这回报考明算科的士子数量不少,仅次于明经,竟达三百余人之多,确实也大大出乎考官们的意料之外。可是赵爽一开口就是“几人合式”,他估计能得中下以上评价,也就是算对四成的,十枚手指都数得过来。
  小吏报道:“中八题以上者,十二人。”
  啊呦,赵爽心说比我预估的还多了两个,不容易啊,苍天有眼,算学后继有人哪。当即把手一摊,说你把合式的考卷抽出来给我,我去禀报主考是太尉知道。然而小吏却颇有些犹豫,说话也不禁结巴起来:“正要请问上官,上官但云中十六题(也就是八成)者取上中,然,然……中十八题者,乃给上上耶?”
  啥,还有人能够算对十八道题目,准确率竟然有九成之高?!赵爽当场就蹿了,厉声喝道:“狡吏焉敢诓吾!”
  小吏战战兢兢的,赶紧抽出一份考卷来,双手呈上。赵爽接过来瞥了一眼,果然答对了十八题——题目和答案都在他心里装着呢,即便匆促之间,料也不会看走眼的。
  “其中必有弊也,速将此人拿来见吾!”
第十五章、野有遗贤
  赵爽绝不相信当世竟然有人能够把他苦心拟就的试题答对九成以上!
  他本是贵族后裔,始祖为代王赵嘉,代为秦所灭后,族迁天水,逮其曾祖父又移居南阳,受佣于当地大姓张氏门下为客。张氏出了一位有汉一代最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张衡张平子,赵爽的祖父即从张衡学《灵宪》和《算罔论》,颇得真传。所生二子,一传《灵宪》,也就是天文学知识,一传《算罔论》,也就是数学知识——赵爽即为后一支的嫡裔。
  这时代颇存门户之见,各家秘法,多不私授——知识就是利禄啊,岂可外泄——当年张衡传法外姓,那是他胸襟广阔,包容四海,赵氏可没这么无私。所以说赵爽能够在数算方面称雄一时,为汉末数一数二的大数学家,固然因其天赋异禀,且痴迷算术,刻苦钻研,也有很大因素乃得家传秘法之故也。
  算术既有所成,经义也得略通,正好魏国开了科举,并设明算一科,赵爽便即束装前往,果然一举夺魁。等到入于度部之中,站立朝班之上,他游目四顾,果然数算一道,再没有人能够比得上自己了,就此骄心渐萌。他能够瞧得上眼的,也就只有两个人,一是诸葛孔明,按照赵爽的想法,野路子能够学成那样,就算吉光片羽,世无其匹的天才啦。他有时候也扪心自问,若非家学渊源,自己能够达成诸葛亮如今的水平吗?结论是——玄啊。
  第二个瞧得上眼的,便是太尉是宏辅。要说是宏辅的数算能力,当世也就中人水平罢了,但一方面他不知道从哪儿学得一套大秦数字和算法,简洁明了,普通加减乘除,就算数目再大,零头再多,也都难他不住,顷刻可得结果。另方面,是宏辅在数算方面往往有些独出心裁的想法,比方说对于圆周率的认识,不仅超迈古人,亦足可辉耀千古也。
  这只能说是天生圣人,不学而知了。
  是宏辅编纂《物理初言》,其中很多数算问题就都是请赵爽代劳的,而至于那套圆周率,赵爽经过核对,发现误差非常之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其实以这年月的需求而言,能够准确到小数点后面三位就足够啦。最近在是宏辅的指点下,赵爽开始运用割圆法来核算他所给出的圆周率,目前已可证明小数点后面前四位都是正确的,至于后面六位,尚须时日作更详细、繁复的计算。
  据赵爽所知,张平子的算学会者寥寥,他所公开流传的只言片语,一般人就算瞧都瞧不明白,遑论学会和生发了。唯一的真传就在他赵氏门中,而且赵爽之父早殁,上下并无兄弟——也就是说,一百年前的数算宗师只有一个张衡,一百年后承其衣钵的只有一个自己,余皆不足论也。
  没有秘法传授,你就算天赋再高,也不过就学成诸葛孔明那样吧,怎么可能有人比孔明还要厉害?赵爽对此是坚决不信。
  然而答卷摆在自己面前,确实有名应试的士子整整答对了十八道题。要知道赵爽所出的题目,参数都极巨大,并且零碎,根本就不可能蒙得对,更何况一蒙就是整整九成呢?焉有是理?
  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性了——中有情弊,考题泄露。
  其实赵爽所出的题目虽然难度很高,却也不是绝然无人可答的,只要给足应试者时间,比方说一两个月,略有些本事的人总归能够计算出正确答案来——至于诸葛孔明,三柱香的时间便能答对八成,据赵爽估计,给他留足一整天,必能全中也。
  所以肯定是此人预先得知了考题,费时费力计算好了答案,然后跑去考场上誊清而已。竟敢当面舞弊,是可忍,孰不可忍!而且究竟是谁泄露的考题,必须详加访查,严惩不殆!赵爽因此才勃然大怒,当即命令小吏——“速将此人拿来见吾!”
  然后他直接就拿着这份儿考卷去找是宏辅了。
  赵爽作为负责明算科的副主考,他就呆在考场附近,方便若有问题,可以随时加以解决。明经科考试人数最多,被迫分为两个考场,是宏辅与任嘏各居一处——所以赵爽是在洛阳北门外的皇庄,是宏辅却在城东的太学,距离却也不近。
  可是赵爽心中万分恼怒,一刻也等不得了,直接命人牵来坐骑,一路疾驰,日才过午便赶到了太学。才下马,就见大门洞开,陆陆续续地有考生或欣然四顾,或黯然垂首而出——明经科考试才刚结束呢——匆忙报名而入,就见是太尉正高踞榻上,一脸不耐烦地翻看着几张较早呈交上来的试卷。
  是宏辅的心情并不怎么好,因为就目前看起来,试卷上多为老生常谈,或者纸上谈兵,就没有几篇可以入得他法眼的。听闻赵爽前来,正好把试卷撇下——反正那么多卷子,光靠他跟任嘏二人也瞧不过来,自有大群吏部和选部的官吏进行初步筛选——抬起头来,开口便问:“君卿,可得骏才否?”
  赵爽出的考题他当然也瞧过,自己试了试,基本上是一道都答不上来——这起码得是后世高中理科班的水平啊,可是他高中时代的数理化知识已经全都还给老师,涓滴不剩啦——所以挺好奇,就你这么难的题目,真能发掘出什么人才来吗?
  要是能过赵爽这关,那必然是不需要培训,拉来就能用的户、工等部干才呀。
  赵爽气哼哼地从袖子里抽出一份试卷来,递给是宏辅:“得十一人矣,然此卷独占鳌头,更胜孔明之算……”
  是宏辅也不去接,却突然间双眉一挑:“得非扶风马德衡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9/3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