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魁(校对)第3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3/360

  曹操沉吟良久,缓缓点头:“宏辅所言是也,乃可试之……”
第十三章、深肖乃父
  按照是勋的想法,曹冲在得知阴谋败露以后,最好是直接跑来向曹操请罪,也可以把逄纪供出来,说我不合听此妄言,如今悔之莫及。曹操向来保爱曹冲,这回听说事涉曹冲,竟然没有第一时间把他叫过来训斥,甚至还询问自己一个外人该怎么办,说明他其实在潜意识里是挺想原谅曹冲的。那么只要曹冲把态度放端正,大可用年轻不懂事做借口来逃过责罚。
  而且如此一来,曹操也方便直接插手历阳王府,收拾逄纪了。但既然想要原谅曹冲,自然不可能明宣逄纪之罪,随便找个借口,顶多也就驱逐、流放他罢了,逄元图乃可保全性命也。
  只是,倘若是勋知道了纬氓和尚的下场,估计想法不会那么乐观……
  曹冲有三条路可走,主动请罪是上策,命逄纪速速逃亡是中策,直接弄死逄纪,死无对证则是下策。是勋当然希望曹冲用上策或者中策,可万一他真采用了下策呢?自己是不是需要先暗中给逄纪提个醒儿?
  或者直接提醒曹冲,劝他用上策或者中策,则既保全了逄纪的性命,也不过于损伤曹小象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可是又该怎么办呢?倘若被曹操知道了自己如此作为,必然不肯轻饶啊!
  杨修怎么死的?就是因为掺和了类似事情。曹操心里话大概是这样的:我要考察两个儿子的能力、秉赋,你党同曹植没关系,你教他好好做人没关系,你竟敢利用当我机要秘书的职权之便,揣摩我的心思,去帮忙曹植作弊,使我试验结果不准确——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勋是真缺乏急智,一时间想不出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来——曹操还跟那儿瞪着俩小眼睛期盼自己给出主意呢,难道能说你且等我回去想三天再来答复?可是如此一来,是把自己摘干净了,站在曹操的立场上,亦不失为稳妥之计,却说不定会弄死逄纪、毁掉曹冲……
  他正在筹思彷徨,突然间又听曹操问了:“乃使卿密泄其事于子盈,若何?”既然你给出了这么个主意,那么一客不烦二主,就派你去把消息悄悄地透露给曹冲知道,看他如何决断吧。
  是勋一口回绝:“臣不可去。”曹操问为啥呢?是勋就说了:“历阳王,臣甥也,素爱敬臣,若臣泄语与之,乃必求臣以计。臣若不为之计,是有构害之嫌,则必劝其就陛下而请罪也。”要是我去向曹冲透露此事,他一定要询问我该怎么办才好,我跟他有姻戚之亲,向来关系又挺不错,我能不帮忙出主意吗?我肯定劝他来向你请罪啊,那这试验不是彻底失败?
  曹操点点头,说此言有理——“宏辅真君子也。”是勋心里倒挺惭愧,我只是想抽身事外啊,真谈不上什么君子——就听曹操又说:“既如此,今日之语,慎勿外泄。”
  等是勋从宫内告退出来,天都已经黑透了,洛阳四门已闭,他当然没法儿再回城外庄院啦——这倒也在预料之中——只好乘车返归城内宅邸。曹淼喜出望外,领着甘玉在门口恭迎。
  甘氏挺着个大肚子。她嫁入是家多年,终于在不久前怀上了身孕,曹氏夫人特意请人占算,说此胎必定为男,因此而喜不自胜。因为甘氏足够谨慎,怀孕之初就跟曹氏表过态,若得生男,必然奉之于夫人膝下。
  这年月嫡庶分明,但并不是每个大老婆都一定能够生下儿子来的,于是往往在丧失希望以后,把侍妾新生的儿子领来自己抚养,认为己子,等同嫡男。曹氏于归至后,连生二女,然后一连多年再无消息,这回甘氏要是生个女儿也就罢了,倘若生下一男,曹氏真能够饶得过她?
  而且在甘氏想来,儿子终究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即便送给曹氏抚养,自己又没有被赶出家门,没人会特意隐瞒儿子的生母究竟是谁的,等他将来长大了,自然能得奉养。在自己身边,儿子只是庶出第二子而已,将来说不定会被大他十好几岁的哥哥欺负;若在曹氏身边,儿子却可以被视同嫡男,有机会跟是复争一争继承人的地位啦。无论为自己考虑,还是为儿子考虑,这都不失为一条上策啊。
  是勋听说了此事,一开始并没有怎么在意——他是真不在乎嫡庶之别——可是随即天家争嗣风波再起,联想到自己,却多少亦有些烦恼了。他希望甘氏也生个闺女出来,如此则上下相安无事——我是家还真不缺多一份儿嫁妆啊;而且是云小时候跟爹很亲,大了点儿却也有自家心事,每每不肯对自己直言以告了,真希望再有一个小是云一般的罗莉跟在老爹身后跑啊……
  那么倘若真的生了儿子呢?再仔细想想,其实也未必就会惹出多大乱子来。士大夫家庭习惯于长子袭爵,诸子析产,而以自己如今的身份地位,向朝廷求得两个爵位,分于二子,还是并不为难的。家产自可稳妥析分,是否仕宦,功名如何,就要靠儿子们自己努力了,老爹能保他们一个蒙荫出仕,便即足够——同荫二子,也不是多麻烦的事情。
  这跟天家不同,跟原本的袁氏、刘氏也不同,他们想要传承下去的基业可还包括土地哪,土地不可析分,分则力弱。对于是家来说,则不存在这种问题。
  此事暂且不论,甘氏临盆也还得好几个月呢。再说是勋归家之后,直奔书斋,并唤人“速请关先生来”——所谓“关先生”,自然便是他的首席参谋关靖关士起了。
  时候不大,关靖翩然而入,是勋扯过枰来与之对坐——关靖不习惯垂腿而坐,而倘若就是勋一个人呆在椅子上,居高临下,显得甚为无礼,此非待贤之道也——直接便将今日曹操召见之事,备悉道来。他是想问关靖,我究竟要不要尝试着救援逄纪呢?又该如何救法?
  关靖一直垂着眼睛等是勋讲完,其间并无任何插言。待是勋将前后事逐一道明,还没有张嘴问呢,关士起倒先开了口:“逄元图,不必救。”
  是勋闻言不禁一愣,心说当初还是你向我举荐逄纪为宾的,我当你们多少有点儿交情,怎么如此断然声称“不必救”,为啥呢?“为元图此番,乃自蹈死地耶?”他是自己作死,所以你不建议我去救他吧?
  关靖微微一笑:“适元图寄书与靖……”
  此言倒是大出是勋意料之外,他一皱眉头,便问:“书在何处?”关靖说我已经烧掉了,正要把其中内容禀报主公——“彼云已离洛阳,自去矣……”
  逄元图可不是普通谋士,阴谋秘计不在关士起之下,他一心报复曹昂,为此不惜离是勋而随曹冲,蛰伏数年,苦心谋划请来纬氓和尚,难道就不考虑一旦事情败露,自己将会死无葬身之地吗?想当年在袁绍麾下,他就搞过类似花头,结果活生生把袁本初给气死了——倘若袁绍多留一口气,还能不治他矫诏之罪吗?逄纪每每想起,都会觉得后怕。其后又在辽东,欲卖公孙,公孙度吊着最后一口气,要把他擒回来宰掉,被他提前设备,脚底抹油,逃奔曹营……
  种种教训是在,他又怎可能不留后手啊。
  本来这事儿已经沉寂好几个月了,别看表面上风波渐息,曹昂并未丢失储位,其实经此一闹,他在曹操乃至群臣心目中的地位是直线下跌,逄元图奸计得售,正在得意呢,突然听到了都内盛传的谣言。他倒是没有料到刺奸已然查到了相关自己的蛛丝马迹,然而“不虑胜,先虑败”,天子必会深究谣言根底,很可能扯到自己或者曹冲身上来。所以逄纪给曹冲留书一封,假称老家的妻子有病,请假往探,然后收拾行李便潜出了洛阳城。
  倘若是虚惊一场,那么我先避避风头,过段时间再回来,曹冲也未必会因为自己不辞而别有所怪罪——一来我虽未辞,但终究告了呀;二则前计得售,曹冲必愿继续仰仗。可要是这事儿真揪到我脑袋上来,天广地大,自有王命所不及之处也。
  是勋听说逄纪跑了,倒不禁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这家伙够敏,倒省得我费心了。再问关靖:“元图尚言及他事否?”关靖说有,逄纪含糊着表示,倘若曹操责问曹冲,估计曹冲必定会把自己给供出来,甚至直接杀人灭口,所以他非走不可……
  是勋一皱眉头:“历阳王何至于此?”
  关靖一撇嘴角:“元图乃云,历阳王深肖其父,杀伐决断,宁负人而不肯人负之也。”曹操不是说倘若他是曹冲,必定第一时间杀了逄纪吗?嘿嘿,曹冲跟他老爹的性情、为人处事那是一样一样的,逄纪在他幕中多年,对此了解得再深刻不过了。
  是勋长叹一声:“如此,其人不可戴也。”赶紧先把曹冲从储位候选名单里删掉吧。然后又问:“元图何往?”关靖答道:“彼云欲览朔漠风光、异域风情。”是勋点点头,瞧这意思,他打算往投吕布——也好,总比跑蜀中投刘备强。逄纪要真打算去投刘备,说不定我一狠心,派人前往搜捕,把他……起码得把他给囚禁起来呀。
  逄纪出外避祸,除了给曹冲留下一封书信外,就仅仅寄信关靖,毋庸置疑,他跟关士起之间必然还有隐秘的联络渠道,否则倘若都内风平浪静,他也得能够得着消息才好坦然返回啊。如今我向关靖透露了与曹操之间的隐秘之言,关靖也定然会通知逄纪,让他赶紧走,别再回来了。
  关士起待友倒也颇诚,可不管怎么说,他跟我多年主从之谊,那咱俩的交情,跟他逄元图没得比。真要是我下令拘拿逄纪,关靖必能办成啊。
第十四章、三不可立
  曹操最后究竟派了谁去警告曹冲,是勋并不清楚;曹冲对此做何反应,倒是略可猜度——逄纪既然落跑,他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啦,只能用上策去向曹操谢罪,或者用中策,把事儿干脆都推到逄纪身上,假装自己受了蒙蔽。总之,数日后刑部便即行文,以盗窃历阳王库财并且潜逃的罪名,通缉逄元图。
  风波貌似暂时止息,而民间的谣言,在官方明令禁止之后,也逐渐淡化下来。转眼就到了年底,秘书丞阮瑀阮元瑜因病辞世,年仅四十八岁。阮瑀乃当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深得曹操宠信——也算是曹操机要秘书之一——因此曹操亲往致祭,百官亦不得不被迫去走个过场。是勋与阮瑀并无深交,但对方终究算是蔡邕的弟子,而自己与蔡邕之婿王粲素来交好,不可能不为他写上一篇祭文或者悼诗啊。
  这回的诗并未抄袭,而乃是勋所独立创作的——一方面肚子里的货色越掏越少,剩下的必须慎之又慎,不能再轻易趸出来啦;二则他与阮元瑜交情尔尔,即便依靠自己的能力写一篇平庸之作,也不会遭人鄙视。不过是勋由此而不禁想到了王粲……理论上王仲宣再过几年便会因疾疫而英年早逝,对他的丧事可不能随便糊弄啊……
  只希望历史已经改变,王粲能够多活些年头吧——终究他比自己还小着好几岁呢。
  然后转过年来,魏朝的第一重臣、太宰荀攸荀公达也病倒了,曹操亲身前往荀府探视。荀攸趁机就说啦,臣已年近六旬,即便这回能得痊愈,估计也熬不了几年啦,恳请陛下放臣返回家乡颍阴养老。曹操婉言劝慰,荀攸却不肯改变主意,还说:
  “臣料交、广必下,则刘备受削,其力愈弱,少可三五载,多不过十载,蜀中必可定也。今陛下鹰扬奋发,诸贤效命,臣驽钝之姿,已无可用也。陛下尚留臣何为?若有疑虑,可即问之,臣为陛下解。”你没什么地方可以用得着我啦,还是放我返乡吧——倘若你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可以现在当面询问,我再最后帮你出出主意。
  曹操闻言,自知无可再留,于是微蹙双眉,沉吟不语。荀攸说我知道了——“陛下今所虑者,得非储位耶?”
  曹操轻轻叹了一口气,即问荀攸:“设不用子修,尚可谁属耶?”
  这时候曹操已经下了决断,打算废掉曹昂太子之位。话说前阵子谣言哄传,其后曹冲又把责任全都推到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逄纪身上,曹操乃可断定,纬氓之说曹昂向佛,及曹昂前往白马寺欲求出家,并非偶然事件,而是一桩有计划的阴谋。一般人父,得闻此事或可彻底原谅曹昂——我儿子不是不学好,只是一时糊涂,落人陷阱,遭人陷害而已啊。
  可是曹操并非一般人父,况且还是天子,他的想法又与旁人不同:儿子你可以自己走错了路,踏错了步,只要肯改,我都不会太过生气——谁年轻的时候还不犯点儿错呢?但若是受人蒙蔽,为人所欺,那简直就不可原谅啦。你将来可是要继我大统,登极为君的,人君而受臣子欺瞒,这国家还能好得了吗?我曹氏还有未来吗?
  身为守成之主,可以没什么本事,甚至道德也不必要过于高尚,但一定要能明察秋毫、洞悉奸谋,如此才能善善而用,恶恶而去,垂拱而天下治,也才能维持皇家权威,不被重臣架空。曹昂若是天真到了随时会踩陷阱的地步,我又岂能放心把江山交到他手上?
  曹操为此而终于万分痛苦地确定了换马之意,只是一时间还难以决断,究竟换上哪个儿子为好,也担心曹昂一旦落马,将来的前途甚至性命都难以保障。所以他才假装没事儿人似的,暂时并未处分曹昂。
  此番荀攸请求致仕,曹操便提出心中所虑,征询荀公达的意见——要是我废了曹昂,那么立谁为储君才好呢?荀攸也不禁长叹一声:“社稷至重,不可托付非人也。然臣终非曹氏,不当言此。”曹操说没关系,你就把心里的想法老老实实告诉我好了,言者无罪,不管我接受不接受,都不会责难于你。
  荀攸轻轻摇头:“臣不能言谁可也,然能言谁不可——乃有三不可,陛下熟虑之……”
  曹操虽然应允了荀攸致仕的请求,但暂时荀公达还必须呆在洛阳养病,哪儿都去不了。于是过了几天,曹操便召曹德、是勋前来,也跟他们商议同样的问题。曹德是他亲弟弟、是勋是他妹夫,理论上都是有资格掺和立储之事的——当然啦,这是就普通人家而言,真正天家之事,恐怕越是亲近,越希望避嫌,最好可以三缄其口,彻底不语。除此二人外,曹操也不是没有别的亲戚了,比方说诸曹、夏侯,只是那些大多是武夫,不足以商议大事也。
  果然曹操一问起来,是勋首先表态,说我不敢对此发表意见,而曹德则力保曹昂,希望曹操收回成命。曹操摆摆手,说这太子么,我是换定了,你们也不必再劝。至于再立谁为太子,主意当然由我来拿,但你们也应当发表一下意见,给我点儿启发——“与卿等份属君臣,实为至亲,乃可无隐也,隐即不忠。”
  你们对于此事不可能毫无想法啊,那么有想法又不肯禀明君主,便是不忠——赶紧给我说!
  为了“抛砖引玉”,他又把荀攸所言向二人合盘托出:“朕亦询之荀公达,公达乃云:‘不能言谁可也,然能言谁不可——乃有三不可……’”
  听皇帝这么一说,是勋、曹德也不禁感起兴趣来了,赶忙询问:“何谓三不可?”曹操乃转述道:“嫡子在庶不可立,儿辈在孙不可立,冠者在稚不可立。”
  荀攸这“三不可”究竟是什么意思?首先他等于排除掉了曹冲的继承可能性,因为“嫡子在庶不可立”。曹操目前的嫡子,首先是曹昂,然后是卞皇后所生三子——曹丕、曹彰、曹植。荀攸认为,嫡庶之别不可错也,除非那四个全都挂了,否则你不应当考虑别的儿子继位。
  其次,“儿辈在孙不可立”,因为臣子们私下商议储君之事,有一种声音,是倘若嫡长子曹昂必然被废的话,不如立嫡孙曹髦继位吧。荀攸认为这是断然不可的,除非曹操你的儿子都死光了,否则不能考虑孙辈——叔叔们真的会服侄子吗?
  第三,“冠者在稚不可立”,国家思得长君,不要考虑未冠的少年。本年曹髦才十二岁,曹丕嫡子曹叡才十一岁,曹操其他的孙子,除了几个身份实在低微的以外,比这俩孩子也都要小,也跟“儿辈在孙不可立”相互呼应。此外,曹冲虽然已冠,但他行冠礼比较早,本年才刚十八,荀攸言下之意,比曹冲岁数大的哥哥们很多,按照古礼,上二十才算成年呢,十八岁仍为“稚”,不当受立也。
  此前的谣言风波,使得曹操对曹冲也失了望,虽然并未向他人透露,但他的态度摆在那里,曹冲之失宠已是难以遮掩的秘密了,荀公达玲珑心窍,当然瞧得出来。所以荀攸虽道“不能言谁可也”,但他“言谁不可”,也等于把曹冲给排除在了储君备选之外。他的真实用意,是希望能够保全曹昂,倘若不成,那就从曹丕再往下排,还是按顺序来,如此才可保证政局的安稳,便有波澜,不至甚大也。
  曹操当时听了荀攸的话,就想明白他的用意了,如今转述其言,曹德、是勋也皆心知肚明。二人不禁对视一眼,随即曹德就说:“太宰老成谋国,所言是也,然臣以为仍当宽宥子修。陛下春秋正盛,但严加督责,孰谓太子不可教也?”
  曹操微微苦笑,说我跟荀攸一样,也快六十啦,怎么能说“春秋正盛”?我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确实还能活好几年,但能有十年吗?我自己不敢打包票啊。而且子修都已经三十有六了,人到中年,性格已经定型,恐怕是很难扭转过来的啦。说着话转向是勋:“宏辅以为若何?”
  是勋心说看起来你废太子之心已定,连曹德都劝不回头,我再说什么也是无益——再说我确实不打算扶保曹昂了——可是换谁上来才好呢?按照荀攸的建议,那就只有丕、彰、植三人,无论按礼法长幼有序来算,或者论才能锉子里拔将军来算,都应当是曹丕为嗣的。只可惜曹丕身边围绕着太多世家子弟,我实在不甘心历史再走回老路上去呀……
  你向我征求意见,问题我自己心中都还没有一个准数,又该怎么开口才好呢?要不,我再来搅搅浑水,然后请你自己拿主意?
  想到这里,不禁眉头紧锁:“太宰之言,臣不敢苟同。”
  曹操闻言倒是大感意外,心说难道是宏辅你还希望曹冲上位?或者想要让我传位给曹髦?嗯,听说那俩小子倒是经常去拜会你,你们之间的关系恐怕不一般哪。便即问道:“何谓也?可坦诚言之。”
第十五章、君不宜择
  对于荀攸所言“三不可立”,是勋提出了反论,他说我也同样不敢说谁可,可是对于谁不可,却有相异的见解:“‘嫡子在庶不可立’,关乎礼法,臣不敢妄议也。然‘儿辈在孙不可立’则未必然,昔汉昭帝薨,儿辈俱在,霍光先废昌邑,乃立宣帝——宣帝,武帝戾太子之孙也,于昭帝亦孙辈,然终能绍继其统,成‘昭宣之治’……
  “三云‘冠者在稚不可立’,昭帝岂非稚儿耶?又非嫡子,武帝悍然而立之,汉亦因此复兴也。”所以说荀攸的后两个“不可立”,都能找出反证来,结果都还不错。
  曹操闻言,沉吟不语。曹德却当即反驳道:“宏辅此言无理。昭宣圣君,乃能改武帝之政,与民休息,终成大业,非可以常理目之也……”这立孙、立稚,结果还挺不错,只是偶然事件而已,不能够作为后世的殷鉴啊。
  况且——“昭帝天性聪敏,十四岁即能破刘旦之谋,若其不然,霍光必毙,汉乃乱矣,何得‘昭宣之治’?”
  是勋说小孩子确实大多不懂事儿,可是成年人也未必就一定懂事儿啊:“去疾以为,昭、宣有霍光辅之,乃可更武帝之政,以成大业。然殷有箕子、比干,吴有伍胥,赵有李牧,其君得非冠者耶?而皆不能用善,乃致国亡也。”
  曹操插嘴说我还是不明白宏辅你究竟所言何意,是说“君必有德,择贤而立”呢,还是想说必须善择辅政大臣,做幼主的靠山呢?是勋摇摇头,说都不是——
  “臣之意,嫡庶合乎礼法,不可动摇,摇则秩序乱,人心丧。然儿孙、长幼则无足论,贤与不肖亦难遽断也。至于辅臣,有霍光斯有桑弘羊,有上官桀,弘羊等非欲谋权势,以害光也,为其克绍武帝之政,不愿与民休息耳……”
  桑弘羊跟霍光争权,并不仅仅出于对权力的贪欲,关键他的执政理念还是汉武帝盛年那一套,跟秉持武帝晚年与民休养生息政策的霍光完全背道而驰,所以两派之间才会起矛盾,进而闹出政变的大篓子来——“辅臣唯一,恐其擅权;辅臣众而不和,亦或生乱。此人君当善择其辅也,然非臣今之所欲论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3/3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