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魁(校对)第3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6/360

  这首诗的原型,乃陶潜《挽歌诗》之二——第一首“有生必有死”,他用来吊祭戏贤戏志才了;第三首“荒草何茫茫”的后半段,则最早在营陵悼念王胜,随口抄来以诱孔融。想想此生抄袭即以此《挽歌诗》为始,又复将以此《挽歌诗》而终,此亦缘法耶?
  原作第一句是“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说我活着的时候很穷,都喝不着酒,没想到死了死了,奠酒却可满杯。不过是勋位列上公,不可能喝不起酒啊,所以给改成了“昔在常鼎食,今亦湛空觞”。结尾部分为了表明自家身份终究与落魄的陶渊明不同,且有家国之志,特意塞了“国家日已复,儿女日已奘”一句,亦以示死而无憾也。后面那句“高旻兮悠悠,大块兮茫茫”,则化用陶潜《自祭文》开篇的“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
  是勋让是复笔录,是复不敢不依,可是抄完了就赶紧安慰老爹,说您的病一定会好起来的——“阿爷尚在壮年,因操劳国事且偶染疫,乃须静养耳,何必为此不祥之作?”是勋轻轻摇头,说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我恐怕去日无多啦。随即叫是复靠近一些,压低声音说道:“人云将死,必有谵语,然吾今神志清明,将有语汝,毋以为荒诞也。”
  是复心说哎呦,老爹这是要交代遗言吗?不禁又是悲哀,又感恐慌,且从是勋言辞之中,又听出了几分神秘——想当初关士起病殁,老爹把情报系统交给我负责的时候,我就大吃一惊,几乎彻底刷新了三观,如今他又有什么秘密要说了?
  只听是勋一字一顿地说道:“大道渺茫,人所莫测,或有千年后人,寄魂此世,汝可信否?”
第二十八章、天命何在
  这年月的人们大多相信灵魂具备相当的独立性,即人的思想、记忆和本我意识并不会随着生命的终结甚至肉体的腐朽而彻底消亡。儒家礼敬先祖,其实与上古的灵魂不灭、先灵永存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孔子本着相对严谨的治学态度,并不明言而已。但是随着后汉谶纬之学的风行,再加佛教思想的传入,灵魂不灭甚至轮回的说法逐渐甚嚣尘上,所以到了南朝,范缜要特意去写一篇《神灭论》来加以反驳。
  故而是勋说“寄魂”,是复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这年月相关“离魂”、“招魂”乃至“寄魂”的传说本来就满坑满谷,九州风传。
  但对于是勋所言“千年后人,寄魂此世”,是复便搞不明白了。这年月人们普遍的时间观念都是单向的、连续的、均匀的,当然仅就人世而论,若涉及传说中的神仙,则时间流逝并不均匀的传说也不在少。南朝任昉《述异记》中,即记有“烂柯”的故事:
  “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
  就是说一个叫王质的人进山伐木,看见神仙下棋,并且吃了一枚仙丹,结果他感觉只是极短的时间,转过头去一瞧,自己所携带斧子的木柄全都烂光了。出山以后,发现认识的人也全都死绝——其实已经很多年过去啦!
  魏晋玄学产生之后,这类传说绝不在少,而在这曹魏黄初年间,玄学才刚萌芽,学界有其圈子,类似传说并不普遍,却也不至于使一位读过书的贵介公子瞠目结舌,彻底莫明所以。
  但这只涉及到了时间的均匀性,或者也可能歪曲了连续性,但不涉及单向性。要是对是复说,有千年前人魂寄千年之后,他当即便能领悟,但要说千年后人魂寄千年之前……这时间也是可逆的吗?子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向低处流,难道可以逆向吗?
  然而后世人若评论起来,或许是宏辅才是“谈空说玄”的祖师爷吧,因为他时常在诗文中掺杂进一些后世的宇宙观、时空理念,时人多目为寓言、譬喻也,却也可能因此而推导出一条通向玄学甚至宗教的途径。对于老爹的《物理初言》,十句话里是复看不懂九句话,抑且毫无兴趣,但对于那些踏空说玄,日夕常有接触——说白了,是复很难破除时间的单向性思维,但并非完全不能接受,经过是勋的教育和潜移默化,他的思想还是相对比较开放的。
  况且是勋张嘴先说:“将有语汝,毋以为荒诞也。”然后是:“大道渺茫,人所莫测。”打过预防针了,这世界上什么诡奇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你别当我是临终前的胡言乱语啊。所以是复愣了一下,便即回答说:“儿未尝信,然阿爷若云有,当有。”
  是勋自嘲似地微微一笑,换了个角度去谈问题:“若汝在此世,魂寄于春秋之时,又如何?操董子、郑子之说,乃可与圣人谈儒矣;以孙、吴未著之学,乃可与曹刿论战矣;诵《离骚》之章,则楚之文,亦尽在汝……”
  是复闻言,若有所思,沉吟不语。
  “吾生于乐浪偏狭之地,家非世代宦门,幼无宿儒之教,一旦履足中原,知大势、识人心,文则超迈当代,经可绍继绝学,乃至造火药、印书籍,遂辅先帝以成一统。吾岂天生圣人耶?吾实生而知之矣!”
  是勋说到这里,是复终究是聪明孩子,立刻就明白了老爹所言究竟何意,不禁瞪大双眼,愣愣地盯着是勋。是勋趁机再给他最后一棒,以开窍要:“或有云吾非是氏子,实乐浪土著,李代桃僵者也。汝亦尝闻,颇恨小人造谣,坏吾清誉,然吾实告汝:此言真也,吾非士人,乃朝鲜郊外一贫夷耳!本无所学,而知天下事。”
  临终之前,我把实话都跟你说了,因为你是我亲儿子——儿啊,你听得明白老爹说的话吗?
  “阿爷……”是复不知道该作何等反应才好,要按后世的话来说:此刻他心中有一万匹草泥马汹涌奔过……
  是勋点一点头,心说儿啊,你肯定还不相信,但你已经明白了——“此世若无我,汝以为将如何耶?先帝挟灭袁之胜,南取荆襄,而为刘备、孙权联兵阻于赤壁,自兹再不得过江矣。孙权在扬,刘备入蜀,与吾魏鼎足而三,割裂天下。先帝未尝践极,子修早夭,传位子桓,子桓乃得汉禅。遂传其子叡,叡传其子芳,芳后则髦——非时君也,亦子桓之孙——髦后则奂。逮四十年后,始得灭蜀,再三十年而灭吴,然复统者非魏也,其名为晋……”
  是复是彻底说不出话来了,只好由得老爹预言未来之事,越听越是诡奇,越听越不敢相信。是勋也知道不可能一口气往儿子脑袋里塞太多东西,所以只说到了“五胡乱华”——“晋有诸王相争,匈奴、鲜卑等乃趁势而盛,及羌、羯、狄等皆入于中国,城邑毁弃、村落屠尽,实古来未有之大难也!故吾之所为,如一天下、建制度、收是魏,无他,专为避此祸耳。”
  谁想到是勋的心思完全不在什么“五胡乱华”、“古来未有之大难”上,却突兀地问了一句:“晋者何姓?”
  是勋不禁轻叹一声,心说当“五胡乱华”还没有发生之前,真是谁都想不到这所谓的“大难”究竟有多么可怕啊,估计在儿子心里,也就汉初匈奴侵扰沿边各郡,顶多周代犬戎入镐京而已,所以他并不怎么在意,却着急想知道究竟谁会代魏而兴。
  好吧,你既然想知道,那我就给你讲讲——“汝以为,吾安得而重孔明、仲达,而必致之门下耶?孔明实执蜀政,自比管、乐,而后人几敬为萧、张;至于仲达……实受魏二世之重,父子监三世之政。前仲达生次子,汝为我备礼而贺,今六岁乎?七岁乎?此儿之子,实取禅于魏……”
  于是跟是复详细地讲述了原时空中汉魏之际历史的走向,是复听得惊骇莫名,并且全神贯注,几乎连眼睛都不带眨的。是啊,历史的荒诞,入人耳中,往往比说书还精彩哪,谁能相信周公瑾能以寡弱之卒,于赤壁大破北军?谁能相信以蜀、吴偏僻之地,而能力抗曹魏数十年之久?
  他这一通述说,一直讲到天黑,曹淼数次三番在门外请问啥时候吃晚饭,都被是勋给轰走了,派甘玉出马,同样铩羽而归。最终只得请来管巳,跟门外双手插腰,先骂儿子:“汝父才苏,即不与食,汝岂堪为人子耶?!是何语而必背人?”
  是复没办法,只好朝老爹扑闪扑闪眼睛,倒吊一下眉毛,以示哀恳。是勋先告诫他:“汝为吾子,故将死时必以实情告汝,天知地知,汝知我知,即汝母亦不可与言。慎之,慎之!”是复说爹你放心,我明白的,您的话我将来只传儿子——如果有儿子的话——绝不会再告诉第三个人知道。
  心里挺高兴,老爹没让我把这事儿将来告诉郯弟,那是明确要以我为继承人啦。理论上也当如此,郯弟虽为嫡母所养,其实还是庶子,不可能让我代管家业,将来再交到他手上——除非我没儿子,又死得早——如今他还年幼,老爹自然只能托付我啦。可是老爹真的快要死了吗?我还希望你能够多蹦跶几年,再为我开开路哪!
  就听老爹又说:“若吾真不讳,书斋西墙下有铁箧,匙在东墙架后,其中文字,汝可自观。”近年来亲朋多故,是勋也不禁感伤,人到中年,过一天就少一天啦,不定哪天就会闭眼,所以把后世之事,拉拉杂杂地写了不少,全都藏在那铁筪之中。他也曾经吩咐过曹淼,说我要是突然死了,汝等不得开启那铁箧,使与我陪葬可也。曹淼当时只当玩笑,还大声啐道:“夫君尚健,何得云此!”
  曹淼端了粥进来,亲手喂是勋吃了。是复也趁机填了点儿东西,然后重归榻前,再听老爹讲故事。曹淼说你爹才醒,让他好好休息一晚吧,有什么话明天再谈不成吗?是勋心说就怕我一暝之下,便即不起……趁着精神头还足,该说的话……估计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还是能讲多少就尽量多讲些吧。
  于是再次把老婆们都轰出去,关上屋门,只留是复一人倾听。将近午夜时分,终于把三国鼎立、司马篡魏等事儿大面上都说完啦,随即重提“五胡乱华”事,也说了说世族腐朽——“乃知汝父之政,实有以也,非盲目而造。”
  是复从一开始的惊骇、迷茫,几个时辰的课听下来,此际神情却变得极其亢奋,跪在榻边,连双腿麻木了都似乎毫无查觉,只是双手扶着榻沿,双目大睁,低声道:“儿知之矣!此殆天不欲中国乱,故降阿爷,以纾祸患。前以为天命在魏,今乃知天命在阿爷也!”
  是勋不禁一皱眉头,心说小混蛋你究竟都听明白了些什么呀?!
第二十九章、人亡政息
  是勋告诫儿子是复:“汝欲效司马而取禅耶?时势不同,岂可类比——囊时仲达受文、明之重,为辅政之臣,而曹爽因用群小、倒行逆施,始有高平陵之变。而仲达即执魏政,实无篡僭之心,逮其子再定淮南,并灭蜀汉,其势初成。司马氏姻戚故旧布列朝堂,故炎虽幼冲,可绍父祖之业,取魏自代。此岂吾父子所能为者耶?毋生妄心,反生大祸!”
  是复心说如你所言,司马仲达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都七老八十啦,而你则尚在壮年,若能不死,咱爷俩儿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培植势力……不能,既然天命在爹,那他就一定不会死!
  大概是看穿了儿子的心思,是勋微微而叹道:“大道是在,渺茫难测,而至于天,实无知觉者也,安能佑人,且授人以命?成功者殆因势耳,非关天意。且帝王何所贵?以后世目之,慕此虚位,不过蜗角相争而已。”
  趁着还有时间,我给你讲讲一千八百年之后的事情吧,给你讲讲那时候科技有多么进步,生产力有多么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多大提高——“若得还我世为一市贾、小吏,亦强于此世帝王多矣。”
  是复听得目眩神迷,却有点儿不敢相信,他问了:“如阿爷所言,二千年之前,尧舜之世,人皆徒步,而今乘马,所差不过十倍;而云二千年后,飞行天上,朝发北溟而夕至南海,如驭鲲鹏,所差不啻千倍。则后世之人,皆如神仙矣,安得而如此?”未来的人类怎么能够发展得那么快呢?
  是勋叹了一口气,心说那就得开讲工业革命啦……我靠这得跟你说到哪辈子去啊,而且要怎么讲你才能够理解得了呢?终究病重,说了一晚上的话,就觉得口干舌燥,神志昏昏,干脆阖上双眼:“日夕矣。若得不死,待明日告汝。”
  可是睡了一晚上醒过来,却再没什么机会去教育儿子啦,亲朋、同僚们闻听是令公复苏,纷纷登门探视。张机说令公需要休息,受不得如此烦扰,于是大多都挡了驾,只有比较近的亲戚、门生,还有朝廷重臣们,不便阻拦,才放入内室——比方说族侄是详、师兄郗虑,还有曹德父子、女婿的大哥夏侯衡,等等。
  诸葛孔明和司马仲达是下了班以后联袂而来的,打算服侍先生一个晚上。是勋摇摇头说不用了,你们勤于国事,就是对我最好的抚慰和吊祭啦。还把是复和是郯都叫过来,对二徒说:“无咎鲁莽,郯儿尚幼,望卿等视若亲弟,善抚育之。”
  孔明病才刚好,脸色还是黄的,闻言不禁潸然泪下,说先生您不要颓唐,要有痊愈的信心。这病一定会好起来的——“时不可无先生也!”
  是勋说张仲景就在我府上,连他都束手无策,你们又何必报不切实际的期望呢?然后说:“吾昨日与天子言,孔明可绍吾业也。”
  说完这句话,他突然心中一动,不禁略略侧过头去瞥一眼司马懿,心说仲达还比孔明大两岁呢,我昨日未曾熟虑,即独言孔明,仲达心里会不会不舒服啊?但见司马懿垂着眼睛,面色无稍变,就跟老实听讲的小学生似的——此人心机之深,即孔明亦难及也。
  但是勋也注意到了,今天是复瞧司马懿的眼神略略有些不对——这小子自以为外拙内巧,其实比仲达还差得十万八千里啊。我把儿子托付给这两名最有能力,也可能最有前途的弟子,但万一他们之间起了龃龉甚至争斗,会不会牵连到我的儿子呢?是复可肯定不是那俩的对手啊!
  于是缓缓地开口道:“孔明忠谨,必不堕吾之志。仲达则如鸿雁在天,非吾之藩篱所能限也……”
  倘若是家算是个武术门派,是勋的意思就是把掌门之位传给了二徒弟诸葛亮,但同时准许大徒弟司马懿自立门户——其实你比老二更加厉害,我要把你圈在是家派里,那反倒会限制你的发展,影响你的前途。
  司马懿听了这话,心里舒服了很多,赶紧表态:“懿不敢。先生如泰岳,仰之弥高,瞻前忽后,懿唯承教而已,何言制限?”
  最终是勋还是赶走了两个徒弟,他还得留着点儿精神头继续教育儿子呢嘛。不过在此之前,先请桓范过来,在叮嘱他辅佐是复之前,随口先说:“吾今不起,崔琰等必弹冠,乃无使彼等坏我政也。”
  是复这两天一直呆在家里服侍老爹,而昨日曹髦来见,今日群臣等相探,都不敢以国事烦扰是令公,所以朝中这几天的变化,是勋是不清楚的。但桓范为是家智囊,随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趁机就告诉是勋:“昨日群相议,天子听政,因新定规,命御史巡行州郡,无使逾制……”
  封建时代,等级森严,朝廷规定了不同身份的人可以获得不同等级的物质享受,超过规定即名“逾制”,也是重罪。是勋对此向来是反感的,还曾多次著文加以鞭笞,所以在为曹操设定国家制度的时候,就光保留了君臣之分——皇帝的享受肯定不能与臣僚相同啊——而至于官民人等,只在出行仪仗上加以分别,为的不是彰显身份,而是保证朝廷的威仪。
  但他也利用传统的等级规定,为了阻止土地兼并,而保留了对私田数量的限制。虽说真正豪门显宦有种种手段可以规避限制,而就算真的“逾制”了,除非朝廷下狠手查办,一般也不会有人敢问,可有规定总比没有规定要强啊,钻法律的漏洞总比可以肆意妄为要强啊。
  就好比明朝后期,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都降到了谷底,所以江南地区即行商亦逾制而着丝绸。但在王朝初兴,公信力和执行力尚可的时候,是没有人敢随便犯禁的——土地政策亦如此,你要是一开始就撒开口子,估计不用二十年便即泛滥而不可制了,一开始规定得严点儿,或许能多撑二十年……
  传统士大夫,尤其世家大族子弟,大多是等级制度的拥护者——哦,你家别说做官的了,就连读书人都没出几个,仗着有俩臭钱,就敢吃穿用度比我都好?是可忍孰不可忍!故此经常有人上数,要求重新规定等级制度,但都被是勋不硬不软地给顶了回去。这回是勋病倒,崔琰觉得机会来了,于是怂恿曹髦通过了他新定的等级制度,举凡私田数量、屋宅规模、日常用具、服装材质,都分帝王、公侯、列卿、长令、胥吏、庶民、商贾、贱役八个等级,各有所差,严禁混淆。
  是勋听完桓范的讲述,不禁勃然大怒,戟指而望空斥道:“竖子焉敢如此?!”等骂完了才反应过来,咦,我胳膊竟然能够动了……难道这就是回光返照?想到这里,其气又泻,不禁长叹一声:“从来人亡政息,吾亦不可免矣。虽望孔明,然以孔明今日名位,恐无以与崔某相拮抗也。”
  就官禄而言,其实诸葛亮和崔琰就差一级,但崔琰身为秘书监,此前发动“高陵之变”,已经混进了宰相班子,那就不是诸葛亮所能够相抗衡的啦——就算加上司马懿也不够。至于其他几名宰相,听桓范说,只有中书左仆射郑浑和御史大夫桓阶投了反对票,尚书左仆射鲍勋弃权,其余钟繇、陈群、崔琰、杨修则全都赞成,四比二,所以这提案才能够顺利通过。
  而即便郑文公和桓伯绪投票反对,估计也是瞧在自己的面子上,而一旦自己挂了,他们还会不会施全力跟崔琰顶牛,曹髦会不会找机会罢免二人,那都是料不准的事情啊。要说崔季珪也鬼,他先从自己这并不受官僚们普遍赞同的政策上找突破口,相信以后会变本加厉,一条条地把自己苦心经营的制度全都给推翻喽!
  唉,自己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历史惯性如此强大,终究还必然会回归老路……早知如此,当日又何必如此殚精竭虑,妄想变天呢?“天命终不可违耶?”
  谁想是复突然间插了一句话:“天命实不可违,大人毋得逆天而行。且自振作,儿意高天必不肯弃阿爷也!”
  是勋心说啐,我说的这个天命不是你想的那个天命啦!
  心情就此变得极为糟糕,肉体受累,愈发疲惫。他也懒得再给儿子讲课了——我要真闭了眼,你就去书斋西墙下那小匣子里找答案吧,能够看懂多少,理解多少,全凭天意,反正我是管不了啦。便欲安睡,命二人且先出去。
  才出寝室,是复就把桓范揪到一边,问他:“若家父不讳,崔贼必废其政,奈何?元则有对策否?”桓范说无论公子你,还是主公,都未免想得太多啦——“主公昔日曾言,为政之要,在因时因势,且得众也。使众得利,则政必存,使寡得利,则政必废。今主公之政,非止泽被功臣、世宦,即单家、商贾亦德之矣。周公薨而礼用千载,商君死而秦政不替,孰云人亡而必政息耶?崔季珪可变主公数政,然不敢尽变,变则害众,千夫所指,必无病而亡!”
  是勋的很多政策,已经让原本被排斥在统治阶层之外的很多人得着好处啦,还有机会削尖脑袋往上层钻,这要是从来也没得过利还则罢了,一旦得利,你让他们再吐出来,那谁肯干啊?好比科举制度,既然已经开了两届,眼瞧着又要有第三届,很多寒门之士通过科举为吏,你若想废,他们能答应吗?崔琰要是胆敢逆势而为,损害到了新贵们的利益,他还打算活多久?
  是复说我爹可能是想得过于悲观了,可是你又未免太过乐观了——“利众之政,必能使国家安泰,而若云不易,则国恒存也。”要是说对众人有利的政策一定可以长久存在,不被废罢,那世间就不会有国家灭亡、朝代轮替啦。
  桓范说了:“公子所见亦是。善政不罢,然可废也,期之日久,即良材亦必生蠧。乃期孔明等得政,公子亦当振作,以绍乃父之志。”好政策不会被人一脚踢翻,但可能被逐渐毁坏,那就需要你们这些是门子弟来继承主公之志,想办法把它长期维持下去啦。
  是复皱着双眉,一边想一边说:“吾有一计,元则试听……”
第三十章、釜底抽薪
  魏帝曹髦这几天的心情相当不错。
  这当然不是因为是勋病倒,而且眼瞧着就要挂了。虽说崔琰见天儿在小皇帝面前进言,诋毁是勋之政,但基本上还算对事不对人——一则崔季珪要脸,既然人尽皆知他跟是勋有龃龉,再直朝对方面门开炮就有公报私仇的嫌疑啦;二则是勋曾受曹操信重,他跟曹髦也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利益冲突,小皇帝对是令公还是颇为倚重的,崔琰何德何能,而敢妄进谗言?
  所以目前曹髦对是勋的看法是:祖姑婿的忠诚和能力毋庸置疑,但他施政合乎乱世,重商贾、酬功臣、用寒士,为的是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榨取一切可以榨取的资源,如此才能富国强军,逐鹿天下。可是等到天下一统以后,便当重建秩序并且与民休息,他那一套就未必合适啦,更不可为万世之法。老人家都是顽固的——虽说是勋也并不算老,起码不比崔琰老——不愿变更其政,那就只好由我来逐渐收拢权柄,收拾局面了。
  故此是勋病倒,曹髦或许还觉得上天赋予了自己夺权、变政的良机,但是勋若就此一暝不起,对朝局的稳定和小皇帝的施政,其实并没有什么好处啊。他绝对不会盼着是勋这会儿就死,所以才会亲自上门去探视,回宫以后也向祖宗祈祷,希望是令公可以延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6/3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