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魁(校对)第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360


第二十一章、齐大非偶
  是勋站在陶谦的寝室门口,一眼瞟见了天仙样貌的甘氏,没来由地就为鲜花、牛粪的问题纠结了好半天,由此他突然想到,要是陶谦真死了,自己跟曹宏、陈登合谋把徐州献给曹操,政权就真能这么和平地移交吗?
  原本的历史上,刘备篡得徐州,表面上看还算和平,但就此留下了重重的隐患,麋氏和曹氏之间的矛盾、刘备本部兵马和丹扬兵之间的矛盾,得着一个机会就如同火山爆发一般,生把个刘玄德烧得几次三番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先被迫做了吕布的小弟,接着又做曹操的小弟,最后逃出去做袁绍的小弟。如今眼见麋、曹两家的裂隙无可弥缝,就中还有笮融跳出来捣蛋,和平之路又是何其地艰难啊!
  除非……陶谦在世之时,就先定下将徐州献给曹操!
  这所谓的献给曹操,不是要把曹操迎来当徐州牧,而是指徐州从与兖州平起平坐的联盟关系,彻底变成兖州的附庸。陶商仍然可以继续当他的徐州刺史,只要他肯听从曹操的指令就得。
  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陶老头子已经彻底老糊涂了,更重要的是,他今天特意把自己找过来,的吧的吧唠叨了那么半天,中心意思就一个:保住陶家下一代的富贵。那么要是自己告诉他,除非你把兖州献给曹操,否则无论安排得再怎么好,下一代富贵甚至性命终究保不住,他又会如何取舍呢?
  其实徐州政权能否顺利移交,又关是勋什么事儿了?反正那时候他应该身在兖州,而不是漩涡中心的徐州,虽然是他向曹操提出的献徐之议,但主导权还在曹宏、陈登手中,到时候交接出了岔子,曹操只会责怪那二位,怪不到他是宏辅头上来。倘若仔细权衡一番利弊,一向冲锋不干、退字当先的是勋不会下决心去捅破这层窗户纸,但是突然间陶谦招呼了他一声,他脑海中的灵光受此刺激,骤然一闪,就再也忍耐不住了,于是一咬牙,一跺脚,打算冒上这么一回险,干脆跟陶谦把话挑明算了。
  图穷匕现之际,他还特意玩儿了个小花样,没光说我们几个想把徐州献给曹操,而是把麋竺和笮融拉出来陪绑。这既是为了分散陶老头儿的怒火所向,也是为了催促陶谦——如今是群狼环伺之局,你要是不早早下定决心,将来徐州难免分裂,你儿子还想安坐在这座州署当中吗?!
  可是他料想不到,甘氏出去了以后,这屋中除自己和陶谦外,竟然还有第三个人存在!并且随即这人就接上了他的话茬儿,施施然从屏风后面踱了出来。是勋大吃一惊,抬头观瞧此人,只见他三四十岁年纪,面如冠玉、五缕长髯,翩翩然有出尘之态。最可惊的,是从此人的五官相貌当中,竟然隐约能够看出自己一个熟人的影子来!
  是勋脑筋一转,心下了然,不禁苦笑着一揖:“难道是友若先生吗?”
  对方一揖到地,就隔着陶谦,在是勋对面坐下:“不敢,区区正是荀谌。”
  颍川荀氏,名闻天下,荀淑荀季和有子八人,并称为“荀氏八龙”,其中“二龙”荀绲生有五子,两子早夭,三子尚存,即荀衍字休若、荀谌字友若、荀彧字文若——是勋跟荀彧那是很熟的,所以一见荀谌,立刻就猜到了,这是荀彧他哥。荀彧俩哥,他都听说过,荀衍尚为处士,未曾出仕,而荀谌则仕于袁绍为其谋主。
  是勋有时候也会心存恶意地揣测,荀家这兄弟两个一个跟袁,一个跟曹,是不是家族所命,分散投资啊……
  如今一见到荀谌出现,是勋的心不禁就高高提了起来。话说一提到袁绍的谋士,大家都会想到什么沮授、田丰、许攸、审配、郭图啥的,容易忽略这位荀友若。但是根据史书记载,荀谌曾经三言两语就说动韩馥把冀州让给袁绍,后来官渡大战的时候,袁绍“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所谓谋主,就是谋臣领袖,他要没点儿本事,能跟田丰、许攸并列吗?所以是勋见了对方,多少有点肝儿颤,心说这可是个劲敌,他但凡要有兄弟荀彧三成的本事,恐怕自己今天就会吃不了兜着走啊!
  你听他开口就说什么?“为何便不能将徐州献于我主袁冀州呢”,这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袁绍也打算谋夺徐州,跟曹操抢,而且已经开始动手了;其二,自己刚才对陶谦说过的那番话,荀谌肯定提前就已经说过了一遍,并且得到了陶谦一定程度上的认可。我靠,袁绍那金字招牌,可是袁术、刘备他们拍马都追不上的呀!自家主子曹操暂时也追不上……
  掉过头来再想,自己还是小瞧了陶恭祖,原来他一开始唠唠叨叨的那番话也全是虚的,他早就应该通过荀谌所言,看清楚了自己和曹氏、麋氏等人的真正用心。老头儿一直在装腔作势,自己以为他假装的时候在装,自己以为他认真的时候也还在装!啊呀好险好险,自然要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跟他捅破了这层窗户纸,恐怕陶谦就此不会再信任自己和任何一名属下了,而徐州,也就此终将落到袁绍的手里!
  要是徐州归了袁,那将来官渡还怎么打?曹操要不是先把刘备从徐州和汝南轰出去,稳定了后方和侧翼,他就真能扛住十多万甚至数十万袁军的多路猛攻吗?
  有一刹那,是勋就恨不能跳起来夺路而逃——罢了罢了,老子闪人还不行吗?我这是越帮越乱哪,一门心思只想阻止刘备拿下徐州,结果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啊!曹老大,兄弟我对不起你啊!
  但他最终还是并没有当场逃离,不仅如此,自从荀谌出现以后,他不管内心如何翻江倒海,表面上仍然维持着士人的风度,正襟危坐,气度雍容。嗯,老子没别的长处,演戏我还是会的,这紧要关头可得演得象了,绝不能自乱阵脚。
  荀谌坐下以后,就把先前的问题又再问了一遍:“为何不能将徐州献于我家主公呢?倒要请教宏辅先生。”是勋心说我怎么回答?告诉你按照原本的历史发展,你袁家迟早都要败亡,得到整个北中国的是我主曹操?别扯了呀!他一边在心里忙着想理由,一边先微笑着敷衍:“齐大非偶也。”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郑太子忽认为郑小齐大,门户不当,所以不愿意迎娶齐僖公之女,故出此言。荀谌问你们怎么光想到把徐州献给曹操、袁术之类的,就不想到献给我主袁绍呢?我主的势力如日中天,岂非是陶家最好的靠山么?于是是勋就引用了这个典故,说正因为袁绍势力太大,徐州靠上去肯定会被吞并,所以才不加考虑。
  荀谌闻言笑了:“齐虽大,难道还能大过战国末年的秦吗?郑虽小,难道不如战国末年的卫吗?宏辅先生适才以卫君附秦为说,此刻怎么又反以齐大非偶为辞?秦有兼并天下之势,卫国因此依附。把徐州献给我主,本来就是依附,而非求偶啊。”
  是勋心说我就随口那么一白扯,倒让你一把揪住其中的错处了,你丫脑筋果然转得快。不过就这么一耽搁,他倒是也大致想好了正确的说辞,于是轻轻摇头:“卫与秦接,不得不附,如今徐州距离冀州甚远,岂有远附之理?”
  要是后世网络上对喷,荀谌就有可能不管是勋后来再放什么屁,光牢牢揪住“齐大非偶”的错误不放,一直咬到你死。但这年月的士人还是有点儿节操的,荀谌心说你既然缩了,我也就不为己甚。反正我主势大乃是事实,徐州除非不肯附人,否则总得先考虑我主,下一个才是曹操——你继续胡掰吧,我逐条驳倒你就是了。
  于是他继续不急不躁地反诘:“宏辅先生误也,我主非仅执掌冀州,如今青州亦在属下,邻接徐方,怎能目之以远附呢?”
  是勋也继续摇头:“青州之主乃是袁显思(袁谭),非袁冀州也。”
  荀谌愕然:“显思公子为我主之子,他任青州刺史,则青州自然为我主所有……”
  “今时今日,或许如此,”是勋心说成了,你丫进套了,“然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异日倘或袁冀州有所不讳,则青州为青州,冀州为冀州,未必再能一体而论之啊。”
  荀谌的脸色突然沉了下来,反驳道:“显思公子为我主嫡长子,将来自然继承冀州,则冀、青仍为……”
  是勋有些不礼貌地打断了他的话:“若为既定守业,为何要逐之外郡?袁冀州共有三子,若非有废长立幼之意,哪有留幼子守国,而使长子出镇之理?倘有不讳,恐怕冀、青不但难为一体,反会兵戎相见,到那时候,请教徐州附冀为是,附青为是?!”
  荀谌眉头皱起,脸上阴晴不定。
第二十二章、祸其始此
  是勋所言,不是猜测,在原本的历史上,那是板上定钉的事实。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字显思,次子袁熙字显奕,三子袁尚字显甫,但是他不喜欢嫡长子袁谭,却偏爱幼子袁尚,所以当袁谭领兵攻下青州以后,就干脆表袁谭为青州刺史,等于将其轰离了决策中心。当时沮授就曾经劝过袁绍,说:
  “正所谓‘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名分已经定了下来,则他人便不易再起觊觎之心。对于确定继承者,要是年龄相当则选择其贤,品德相当则占卜求兆,这是古代就流传下来的制度。一是有过去各种成败事例的殷鉴在前,二是考虑‘逐兔’、‘分定’的道理,才会定下这种规矩来的呀。”虽然提什么年龄相当如何,品德相当如何,其实是说,袁谭论年龄,论品德,都是当然的继承人选,废长立幼要不得,话不说明了光把他赶到外州去,那就更要不得。
  可是袁绍既倾向袁尚做自己的继承人,又怕违反了传统礼法,遭人非议,所以迟迟不肯确定,光想着把长子暂且赶走,则幼子跟着自己,势力、声望都逐渐提升,将来继位的时候可以少点儿阻力。因此他忽视了沮授的意见,还编造借口说:“我只是想让四个孩子(包括外甥高幹)各自掌管一个州,以此来考察他们的能力而已,没想别的。”沮授因此而叹:“祸其始乎此!”
  后来袁绍又兼并了幽州和并州,就任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光把小儿子袁尚留在身边——祸患因此而生。其实仔细考究起来,官渡大战虽然是袁军惨败,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以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曹操没个七八年甚至十来年,且攻打不下来呢。可是等到袁绍一死,袁尚继位,袁谭当即就蹿了,就此兄弟阋墙,使得曹操灭亡袁氏,简直跟平推一样,轻松得一塌糊涂。
  这种后果,袁绍当然是预见不到的,就连沮授也只猜到了三分而已,是勋作为一名穿越者,却是洞若观火。所以他今天就拿这事儿出来说啦,你们袁家如今瞧着是烈火烹油啊,可是内在隐含的危机也很严重——徐州依附袁家,又能有啥好处了?
  荀谌听了这话心中暗惊。因为虽然史书上光记载着沮授劝袁绍了,但实际上当日袁绍任命袁谭为青州刺史,觉得不妥而开口劝的就不仅仅沮授一人,还包括许攸、郭图、淳于琼,以及他荀友若本人。他心说这小家伙不得了啊,隔着千里之外,竟然连这点都能瞧得出来?可是瞧得出来归瞧得出来,我这时候可打死也不能承认!
  于是矢口否认道:“此皆君之臆测也!”
  是勋“哈哈”一笑:“是否臆测,先生心知,勋也心知。”转过头去问陶谦:“陶使君既欲使孟章公子为嗣,可肯放之外郡,先观其才乎?”
  荀谌还待争辩,却见陶谦突然把脖子一梗,身体一仰,直接就坐起来了,双手左右一分:“两位且罢了。”你们别争论了,终究我还没死呢,还不着急下决定。随即就把被子一掀,腾身而起:“玉儿,将寝具收拾了。”
  啊呦,是勋心说原来甘氏单名为玉,怪不得刘备拿她跟玉人相比……唉,等等,怎么陶老头子突然能爬得起来了?虽然背还有点儿弯,腰还有点儿躬,腿脚还有点儿不大利索,脸色蜡黄的也不见好转,可他喵的就不似身负重伤的样子啊!
  他惊愕地望着陶谦,陶谦知道他在想些什么,随口道:“区区一矢,又能耐老夫何?”将手一拱:“老夫衣衫不整,难与君子论道,两位先请吧。”把他和荀谌全都给轰了出去。
  好一只老狐狸!是勋明白了,赶情陶谦虽然遇刺,但是伤势并不严重,他故意躺倒装死,大概一是想顺理成章地就此把徐州传给陶商,二是想趁机瞧瞧州内属吏在濒临“后陶谦时代”,都会有什么动向,耍什么花招,好预先有所防范,免得等到自己真起不来了,再来担心这些事儿。
  被耍了呀,原来自己从头到尾都被陶谦玩弄于股掌之上啊!是勋心里这个郁闷,急匆匆地就想往外跑,去跟曹宏、陈登商议对策。
  出了屋才走开几步,突然就被荀谌给拦住了。想不到那位荀友若先生竟然对他深深一揖,那腰几乎就弯下九十度来,完了开口说:“是先生明见万里,实当世才杰之士。然而恐于我家主公有所误解。谌盛情相邀,请是先生拨冗往邺城一行,亲见我主,或许误会即可冰释,徐州之事亦可圆满解决。”
  啥,让我去邺城?别扯了呀!眼瞧着隔不了几年,袁曹便会敌对,这会儿我去冀州干嘛?是勋就根本没细想荀谌的话,没琢磨他邀请自己的用意何在,当下还了一礼,就匆匆跑了出去。
  到了堂上,他一手扯着曹宏,一手扯着陈登,避到一边,低声对他们说:“陶使君无恙,此皆试我等而已。更可虑的是,冀州已有人来,暗中游说陶使君,欲使徐州北附!”
  二人闻言都是大惊,正待细问,忽然有个奴仆从后堂跑进来,大声招呼道:“使君更衣后即登堂视事,请褚君各安其位,不得喧哗。”曹宏和陈登没有办法,只好赶紧返回座位上去了。是勋朝堂上众人罗圈作揖,然后退至堂外,召来自己的马车,跳上车,吩咐道:“出城,速速出城!”
  这趟浑水,是勋是再也不想淌了,他只想赶紧逃离这漩涡的中心,赶紧逃回兖州去。他喵的我管你徐州最后属谁呢,反正老子能做的都已经做了,以后的发展就全得瞧老天爷的心情了!我说老天爷啊,你还真是会耍人哪,我敢打赌,原本历史上的徐州局势,就绝没有这么复杂!
  或许,也不说定其实就挺复杂的,只是若非身处局中,就难以窥其全豹而已……
  可是那又如何?现在搞得这么乱,想在如此乱局中杀出一条道路来,那是陈登、荀谌,甚至荀彧才有能力干的事情啊,老子又算啥了?老子的志向不过是当个文学侍从之士,或者当个二千石的地方官,而且要是没有穿越者对历史发展的预见,就我的能力,恐怕连这两个小小的目标都很难达成哪。我又有啥资格跟那些知名谋士在一块儿斗心眼儿了?
  赶紧闪人,才是正道!
  于是他急匆匆地出了郯县城,返回是家庄院,一进门就跑去跟是仪辞行。是仪吃了一惊:“贤侄何必如此心急?”是勋说我公事也办完了,婚也结了,当然要赶紧返回兖州去。是仪凑近一些,压低声音问他:“陶使君的伤情如何?州内有何不稳的迹象吗?”
  是勋知道瞒不过是仪,可是也不方便把前后因果合盘托出,只好含糊地回答:“陶使君无恙,但已垂垂老矣,欲辞其职,表陶孟章为徐州刺史。新旧交替,其间难免波折,故此勋须尽速赶回兖州去,与我主商议对策。”
  是仪拦不住他,只好说就算再急也不急于这一时三刻,你且先下去跟媳妇儿相见,收拾东西,明后天再走也不迟啊。是勋告辞出来,一进自己所居的旁院,就又见到那些婢女腰佩刀剑,在各处或侍立,或巡视。他心说曹豹这是给我送了些什么人来啊?我还以为送的妾侍呢,结果送来了一队娘子军!
  他喵的这趟跑徐州来,让人头疼的事情还真是多!
  曹淼听到禀报,赶紧出屋来迎。是勋瞧着自家媳妇儿,心情这才逐渐地平复了下来。啊呀,老子以后也是有家室的人了,在这个世上,不再是孤零零一个了——终究是家父子其实跟自己没多大关系。虽说媳妇儿不算很漂亮,瞧着也还顺眼。是勋啊是勋,你以后就别再想东想西的了,抱着一妻一妾在兖州老老实实当公务员,过太平日子多好。当初干嘛要投了曹操?不就是想着踏实度日吗?要不然身为穿越者,还不得妄想着自家扬旗,改变历史,去厮杀出一块地盘来吗?你真是给穿越者丢脸啊,不过算了,终究你不是什么会搞发明的理科高才,也不是啥刑警、特种兵,你只是一枚没用的文科生罢了。
  当下吩咐曹淼,赶紧收拾东西,咱们明天就启程回兖州去。曹淼听了就是一愣,说客人们送的礼都还没能清点完毕,干嘛这么着急啊?是勋说把什么金玉、绢帛、铜钱都打包,其余杂物留给我大伯父就得,咱们赶紧收拾,赶紧走,这徐州,为夫我是一刻都不想多呆下去了!
  当日黄昏,突然奴仆来报,说陈登求见。是勋这时候谁都不想见,除了逃跑也啥都不想做,但终究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他不可能真的把眼睛一蒙,把耳朵一捂,就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尤其是陈登,他也正琢磨着临走前是不是应该见上一面,再关照几句话哪?所以得报是急忙出屋相迎。
  陈登进来,宾主坐定,开口就说:“今日宏辅拜见陶使君,所言所见,请备悉为某道来。”是勋心说你不问我都肯定要说的,当下毫无隐瞒地就把前因后果全都叙述给陈登听……嗯,也有隐瞒,对于甘氏在场之事,他就顺理成章地给忽略了过去。
  陈登一边捋着胡子,一边安然静听,完了对是勋说:“其实刺客的弩矢偏中车轼,陶使君只是擦破了一点皮而已。他适才召聚群臣,言去意已定,表陶孟章为继之事,断难再改……至于徐州将来何去何从……”
  他突然凑近是勋,一字一顿地说道:“愚兄有一不情之请,还请宏辅前往邺城一行,如何?”
第二十三章、元龙之谋
  是勋最大的弱点就是无远志,只想着傍个老大去吃安生饭。想想也是,人的志向都是逐渐培养起来的,没有谁一生下来就立志成就丰功伟业,而是勋从两千年后被穿越到这么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年代来,好好活下去就是他唯一的念想。况且,从穷坳里饭都吃不饱的小崽子,机缘巧合加李代桃僵,如今混进士人群中,还得仕州郡,际遇有如天渊之别,他不是一个贪心的人,不禁觉得人生如此,于愿以足,夫复何求呢?
  他此前的种种冒险,都有很大程度是因形势所迫,其实个人的被动应招为多,主动出招很少。所以此番陷入徐州的漩涡,搞得他手足无措,本能地就想逃避。但是他并不傻,从郯县城内返回是家庄院,再从白昼到黄昏,他在和媳妇儿一起整理行装的同时,也反复地回想短短半天内的遭遇,把很多问题想得更加透彻了。
  因而当陈登突然开口劝他前往邺城去,是勋并没有露出惊讶之色,只是淡淡地反问道:“荀友若去找过你了吧?”
  陈登点头:“此前荀友若以为只要说服了陶使君,则徐州自然可附袁氏——他想得太过简单了。今日午后,他来寻找愚兄,备言以徐州附袁之利,又说想请宏辅往冀州一行……”
  是勋垂着头,用手指随意地在席子上划着圆圈,缓缓地说:“徐州这一团乱麻,我找不出解决之道,因此欲返回兖州,再去求教高人……难道元龙你以为,只要我去一趟冀州,则乱麻可解吗?”
  陈登答道:“乱世之中,徐州难以独全,必有所附,然后得存,这本是宏辅你的见解。其实,徐州之事本来便是乱麻一团,昔时你独能从中理清线索,今日之局若欲求解,也非你不可啊。”
  是勋微微撇嘴:“昔日我与你论及天下英雄,元龙大才,自然不会偏信我的一面之辞。勋曾得见刘玄德,却不言以徐州附刘,故此你要荐我往兖州去。待我得见曹孟德,定下徐州附曹,元龙你便为此设策奔忙。但我终究还并没有见过袁冀州……”
  陈登捋须而笑:“我相信宏辅你的眼光,倘若你去过冀州以后,仍然以为袁绍非命世之才,愚兄定然再无所疑。”
  是勋完全明白陈登的意思。话说这时代有些志向的士人,也分两类,一种志在天下,或者更准确点儿来说,孜孜以求的都是个人才能的施展、抱负的达成,就好比荀谌之辅袁绍、荀彧之辅曹操,其实他们都是豫州人,袁绍在冀州,曹操在兖州,暂时跟他们的家乡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第二种就是陈登这样的,有着浓厚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他不在乎谁来掌管徐州——扬州人陶谦也好、幽州人刘备也好,或者是并州人吕布、豫州人曹操——只要能保乡梓平安,就肯为他效命。
  所以是勋一心想把徐州献给曹操,但是陈登却未必肯一棵树上吊死,他会考虑更多种可能性,会更多地为徐州而非天下来设谋。以如今的局势而论,关东最强大的诸侯就是冀州牧、行车骑将军袁绍,那么徐州想要保安,为什么不能去依附袁绍呢?当然,天下大势是会有所转变的,强权未必能够长久、弱势未必不能翻身,在这方面,陈登还是相信是勋的眼光的——其实他的交游不出徐方,所以自己难以单独作出判断,只好相信别人——然而此前是勋从来都没有见过袁绍,他为什么就认定袁绍不能成事呢?所以陈登才希望是勋能够接受荀谌的邀约,往冀州一行,去跟袁绍见上一面再说。
  倘若是勋见了袁绍回来,仍然坚持从前的口径,那么陈登也会继续无条件地支持他。但倘若是勋压根儿就不肯去见袁绍,他对袁绍的印象完全来自于传言和别人之口,陈登就难免心里打鼓——是宏辅就不会误信人言吗?眼不见即作判断,这种判断真的可靠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3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