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袍(校对)第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307

  突如其来的声音令左登峰愕然大惊,快速横移到了十三近前,十三见状转头看了他一眼,摇头示意左登峰无需紧张。
  十三的表情令左登峰哭笑不得,他之所以快速移动到十三面前是为了保护它,而不是寻求它的保护。不过他自然不会跟一只猫计较,这条白蛇没有獠牙巨口,想必也没什么攻击性。
  白蛇先前发出的脆鸣好似戏子歌妓唱歌之前的开场,随后便扭曲着蛇躯张嘴发声,声音婉约柔媚,虽然左登峰听不懂它唱的什么,但是他能肯定这条白蛇是在唱歌,因为这条蛇的发音与外面那些乡民的发音有着少许相似,不同的是外面的乡民发音很快,而这条白蛇在唱歌的时候发音很慢,吐字圆润,声调哀怨,音娇曲媚,仿如天籁。
  此时没有镜子,不然左登峰一定会发现自己的嘴巴张的很大,他从没想到世间还有这种动物,那条白蛇的嘴里长着人类的舌头,歌声极其优美,扭动的蛇身令左登峰不由得想起了少女柔软的腰肢,可惜的是蛇身上并没有手脚,脸上的表情也一直是僵硬的微笑,这些与美丽的容貌和优美的歌声是那么的不协调。
  “十三,你之前见过这种动物?”左登峰转头冲十三问道,十三此刻正眯缝着双眼一副人类听曲儿的神情。
  十三闻言点了点头,示意它之前见过这种动物。
  十三一点头,左登峰就放心了,十三既然见过这种动物,就表明这条美女蛇是没什么攻击性的,唱歌也不是为了迷惑人。
  “你以前来过这里?”左登峰皱眉追问。美女蛇的歌声虽然好听,但左登峰还是感觉别扭,如果这种曲调是人类发出的,左登峰一定会感觉动听悦耳,可是它是由一条白蛇发出的,这让左登峰感觉荒诞而怪异。
  十三闻言摇了摇头,示意它之前并没有来过这里。
  “那你从哪儿见过这种动物?”左登峰出言再问。
  十三这次没有回应。
  左登峰这才想起这个问题无法通过点头摇头来回答,刚想变一种发问方式,歌声停了。左登峰扭头看向那条白蛇,发现那条白蛇正盯着他,表情虽然依然僵硬,但眼神之中若有所待。
  左登峰不明所以,疑惑地看向十三,发现十三也在盯着他。
  “你看我干啥?”左登峰皱眉发问。
  十三自然不能回答他的这个问题,左登峰愕然片刻终于反应了过来,从怀中掏出一个食包打开扔给了那条白蛇,这里面是昨天早上同赶尸匠喝酒剩下的肉食,左登峰昨天一天也没吃东西。
  白蛇见左登峰扔出了东西,立刻放低蛇身凑近闻嗅,片刻过后转头向草丛中游走,没吃左登峰扔给它的食物。
  “这个给你。”左登峰见状又从怀里掏出了一个果子扔了过去,湖南山区的果子有很多在夏天就成熟了。
  白蛇闻声扭头闻嗅那枚果子,立时发出了类似人类笑声的咯咯声,笑过之后张嘴将那果子整个吞下,它进食的方式仍然保留着蛇类的特征。
  本来已经站起来的十三见状又蹲了下去,而那白蛇在吃掉水果之后再度轻扭蛇身启齿歌唱,唱的还是之前那首曲子,唱完之后再度盯着左登峰。
  “没有了,没有了。”左登峰惭愧的冲它摆了摆手,那白蛇可能听不懂左登峰的话,但是它能看懂左登峰摆手的动作,见状微感失望,扭头向草丛深处游走了。
  “十三,你之前见过的是这条吗?”左登峰目送白蛇离开才冲十三发问。十三先前跑到白蛇前面蹲下的动作跟人类拿着马扎去广场听戏的举动差不多,这就表明他之前听过白蛇唱歌。左登峰现在想确定的是十三之前见过的那条是不是就是今天这条。
  十三闻言摇了摇头。
  左登峰见状心中有了答案,这种白蛇并不是变异而成的,而是有着一个种群。他此刻虽然不知道这条白蛇是什么种类,但是却能确定它只是一条长着人类面孔的蛇,它之所以会唱歌极有可能是受到了人类的驯养和教导,有点类似于学舌的鹦鹉。
  左登峰之所以放任白蛇游走,是因为他知道这类动物的智商并不高,所做的事情只是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不像十三有着独立清醒的思维,所以不可能从它嘴里问出有用的线索。
  虽然不能正面发问,但左登峰仍然推断出了几点线索,第一,这条蛇极有可能是先前住在这里的居民用来娱乐的,城池荒废之后,白蛇就被遗留在了这里,多年下来也未曾跑远。第二,这座城池并不大,当年居住的居民也不会很多,这样的城池所拥有的文明不太可能有驯养白蛇的条件,因此左登峰判断这座城池应该不是单独存在的,周围应该还有更大的城池。第三,这座城池从荒废到现在从没有人来过,如果有人来过,极有可能发现这条会唱歌的白蛇,一旦发现了它一定会把它抓走卖掉,破坏和贩卖是中国人特有的习惯。
  左登峰皱眉思考之际,十三已经从城墙破损处爬上了城墙,左登峰回到墙头时它已经趴卧了下来开始睡觉,左登峰没有打扰它,从木箱里拿出了白酒喝酒暖身。进山一天就有了发现令他心情非常好,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他昨天一天一夜掠出了七八百里,换做普通人估计得走上一个月。
  这里几乎就是庸国边境的所在了,休息过后就该往北移动二十里回头再找。想及此处左登峰的心情又黯淡了下来,寻找速度不能按照东西长度来算,应该按照南北的宽度来计算,也就是说他一天一夜只能搜寻二十里的范围。按照史料记载,庸国当年所在的区域南北跨度将近一千里,这么算下来,要想找遍这片范围至少也得五十天,退一步说,即便要找的地方在庸国中心区域,也得将近一个月。
  短暂的休憩过后,左登峰翻出了金针送给他的道家典籍,这些书籍记载的都是最普通的道家知识,事实上这些东西对他的修行并没有益处,阴阳生死诀就是修道本真,好比九九八十一,其他的道家典籍和道家法术无非是三五十五,四六二十四,都不如阴阳生死诀精深。但是左登峰现在要的并不是修行的高度,他求的是拥有的能力。这种情况就像是一个千夫长没有晋升万夫长的打算,全力装备和训练自己现有的这些军队。
  学会了阴阳生死诀,左登峰参详这些浅显的典籍犹如顺水行舟,道家的典籍大部分讲的是如何修身如何养性,着重培养道门中人的心性,令他们心情平和,仁善慈悲,以此为他们修行高深的法术打下基础。因为只有心态平和修行高深法术才不容易出现偏差,退一步说即便修道不成,研习道家典籍之后也能做一个好人。
  不过这些内容左登峰直接就省略掉了,他不想心态平和,在他看来心态平和就会失去血性和勇气,况且他现在的法术本来就是建立在不平和的基础之上的,以血化气的方法是错的,玄阴真气也是剑走偏锋,既然已经错了,那就干脆一错到底。
第九十四章
石斧巨人
  饥伤胃饱伤神,人在饥饿的时候思维很是敏捷,左登峰许久之前就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研习法术学习典籍的时候都会空腹进行,城墙很高,朝阳和煦,左登峰快速的翻动着一本《道德经》,一直到中午时分方才放下经书盘膝打坐。
  自从蒙受废弃道观那位神秘道士传授了一式截教的聚气法诀之后,左登峰已经不需要经常盘膝打坐了,修炼灵气分为聚气和练气两步,聚气指的是聚集外界灵气,练气便是将聚集来的外部灵气在体内进行融合,聚气所用的时间比较长,打坐练气用的时间相对较短。
  左登峰目前已经进入了阴阳生死诀的至尊之境,再往上便是无穷之境,要想进入无穷之境至少需要六十年的苦修,左登峰压根儿就没那打算。他勤加练气的目的是因为他隐约感觉到目前的至尊之境也分为了高中低三道小的台阶,他目前位于最底层,修为还有少量的提升的空间,他想将至尊之境修炼的炉火纯青,目的有两个,一是日后免不了遇到危险,提升修为可应不测。二来他想清楚地看到魂魄和阴物,目前他只能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却看不清楚,下午两点,十三醒了,左登峰小憩了片刻,据竹简记载,阴阳生死诀的无穷之境可以‘不眠不休,永生自在’也就说进入无穷之境以后是不需要睡觉的,但是至尊之境不行,少睡一点可以,长时间的不睡觉还是受不了。
  傍晚时分,左登峰带着十三再度上路,山里一到了晚上蚊虫很多,左登峰根本就不敢在晚上休息。
  左登峰进食也没有规律,树梢的野果和林间的浆果他也会吃,森林里的野果也不都是能吃的,但是他可以敏锐的感觉到哪些能吃哪些有毒,所有的这些全部源自他修行阴阳诀之后愈发敏锐的本能和直觉,他说不出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只知道这种感觉非常准确。
  此外山中的溪水也不都是能喝的,有很多看似清澈实际上已经被上游的毒蛇涎水给污染了,因此左登峰也不是每天都有机会淘煮米饭,只能遇到什么吃什么。
  第二趟是由西向东寻找的,这一次左登峰没有任何收获,但是偶遇的一件事情却令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在林间他看到了一匹瘸了腿的野马,野马是母的,还带着幼崽,被一只豹子攻击,濒危垂死,左登峰于心不忍就出手撵走了豹子,可是当豹子受伤离去的时候左登峰才发现它也带着幼崽,而且几只幼崽也很是瘦弱,打伤了它极有可能令它无法捕猎而导致它的孩子饿死。这件事情令左登峰感触很大,有时候慈悲可能就是残忍,而残忍也可能正是慈悲。
  随后的几天左登峰仍然没有收获,三千年的时间足以令沧海变成桑田,那时候的建筑极少有能保存至今的,而且山中的树木连片成荫,左右环视二十里极有可能错过树荫下的建筑遗迹,不过这也没办法,如果在林中穿行,实在是太耗时间。
  “稳住,不要急。”左登峰多次告诫自己,目前的行动方位和路线是既定的,如果中途放弃转为胡乱寻找,他记不清哪些地方是找过了的,因为山中没有明显的参照物,到时候反而会浪费更多时间。
  七天之后,左登峰终于有了新的发现,又是一座与先前所见古城类似的城池,这座城池在庸国地界的东侧,同样占地二十多亩,由于位于山峰南麓的避风处,所以这座古城保存的相对完整,城池的大致轮廓还可以辨认,城池之中残存着几栋房屋,城墙残存了三面。古城只有一座城门,位于南面,城墙上额外加高了一座方形石台,虽然岁月日久石台已经坍塌,但左登峰还是判断出这座石台当年是用来传递消息的,也就是说这处城池也不是庸国的主城,应该跟先前在西南方向发现的那座城池一样,都是主城的外哨。
  由于城中已经长满了参天大树和齐腰的杂草,左登峰无法仔细观察,只能进入尚未坍塌的房屋寻找线索,房屋是平顶石质建筑,没有窗,只有门,门前的杂草已经被整齐的压的倒伏了,即便不靠敏锐的直觉,左登峰也知道里面盘踞着一条蟒蛇。
  对于蟒蛇,左登峰这几天见的太多了,如果哪一天没有遇到大个的蟒蛇他反而会觉得少点什么,十三不怕蛇,相反的它非常喜欢挑逗蛇类。左登峰冲其微微点头,十三就知道左登峰同意它下去轰撵,兴奋的从左登峰肩头跳下,蹿进了屋里,一阵呜嚎之后,一条水桶粗细的巨蟒被十三轰撵了出来,这是他一路上遇到的最大的蟒蛇,左登峰站在房顶看着蟒蛇缓慢游走,与此同时目测它的长度,发现它的体长有十二米左右。这一发现令左登峰暗自皱眉,这么粗的巨蟒体长才十二米,十三当日曾经向他展示了十二地支中六阴火蛇的长度,根据十三走的距离来看,那条六阴火蛇体长在二十多米,那得是个多粗的家伙。
  十三仿佛是蛇类等毒物的克星,不管对方的个头有多大,都对它畏惧三分,左登峰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不过十三的尿能够令铜甲兽性大发,也令得贾会长的僵尸老爹直接躺尸,所以左登峰怀疑它的尿液是纯阳之物。但是他也只是怀疑而无法确认,因为他每次命令十三撒尿,十三都不理他。
  在山中的这段时间左登峰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山中的动物都有各自的地盘,大型猛兽各自占据了一片区域,在这片区域中除了那头凶兽之外很少再有其他的猛兽,这条巨蟒应该是这一片儿的霸主,所以周围数十里内都不会再有其他的大型猛兽。
  十三赶出了巨蟒并没有罢休,它非常享受小个子撵跑大家伙的虚荣感和成就感,嚣叫连连追着巨蟒跑远了,左登峰无奈摇头,转身走进了石屋。
  屋子里很是空当,虽然房屋没有窗户,但是湿气很大,加上年代久远,房间里所有的木制器物都腐朽殆尽,屋子正中是光滑的地面,这是巨蟒盘曲的位置,石屋里的东西都被它挤到了屋子的角落,左登峰走到房屋角落仔细观察,发现地上散落着几件长有绿锈的铜器,可惜探手一拿立刻就成为绿粉,即便是铜器也无法在三千年的潮气腐蚀中保存下来。
  有了前车之鉴,左登峰不敢再伸手了,只能低头细看,地上散落的这些铜器有大有小,大的跟他身后的木箱差不多,小的只有巴掌大小,有方形也和圆形,根据样式来看不像是生活器皿,也不想是祭祀器物,倒有点像存放什么东西的容器。
  除了铜器,角落里还有一些石制的器物,样式也跟铜器类似,石头器物保存的相对完整,左登峰抬手拿过一件方形的石匣低头打量,石匣长有尺余,高有三十几公分,左右两侧钻有小孔,匣子的盖子是抠槽推拉式的,处于关闭状态,拉开匣子,发现里面空无一物,但是匣子内侧的匣壁上却雕凿着两个酒盅,疑惑的沉吟了许久,左登峰终于想到这个石匣先前可能是用来饲养什么动物或者鸟类的。
  放下石匣再去观察其他的器物,发现也是用来存放或者饲养什么动物的,各种不同的匣子盒子可能饲养的动物也不相同,有动物,有鸟类,竹节大小的圆柱形石筒有可能是用来饲养昆虫的。
  如果换做是一座大的城池,发现这些东西左登峰并不意外,因为那有可能只是贵族阶级闲暇之余驯养宠物的地方,可是这座城池的规模并不大,住的应该是兵卒,不可能有等级很高的贵族,退一步说即便有贵族住在这里,他养的宠物也太多了点,而且品种也太杂,什么都养。
  思考了半天左登峰也没有想出头绪,只能再度低头从角落里寻找,拨开一堆绿色的铜粉之后,一把石斧映入眼帘。
  这是一把巨大的斧头,斧柄已经腐朽掉了,但是斧头还在,寻常的斧头长度也就十几公分,而眼前的石斧竟然长达四十多公分,是普通斧子的三倍大小,中间穿孔说明它当年的确被使用过,左登峰伸手拿起石斧估算了一下重量,发现这柄石斧的重量绝对不下五十斤。
  左登峰笑着扔下了石斧,在他看来这么重的斧头绝对不是兵器,因为它超过了常人臂力的承受限度,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号称八十二斤,那是就汉代时期的斤而言,折合现在的重量也就三十六斤左右,这把石斧超过了五十斤,别说上阵打仗了,就是提着都费劲。
  此外这把斧头也不应该是修道中人使用的武器,因为斧头中间的穿孔也很大,按照穿孔大小来看,当年的斧柄应该有笔筒粗细,常人的手根本无法持握。
  可是就在左登峰扔下石斧的瞬间,他注意到了屋子的右侧石壁上有着数道清晰的斧痕。左登峰见状拿起了那把石斧上前对照,发现墙上的斧痕与石斧的刃口完全吻合,也就是说这把斧头先前的确是被人当做武器来使用的。
  这一发现令左登峰大为惊愕,按照斧子的重量和斧柄的粗细来看,使用这把斧子的人身高体重绝对远超常人,但是石匣和铜器的把手却是按照常人的手掌大小雕凿和灌注的,也就是说住在这里的那些人体型并不足以使用这么沉重的斧头。
  左登峰沉吟许久也没有想出所以然,便将石斧放下,继续清理墙角,当把墙角的杂物搬移干净之后,他发现了一件令他猛然皱眉的东西,一只骷髅头骨,这只骷髅头骨由于受到杂物的掩埋而得以保存至今,从这里发现死人头骨左登峰并不意外,令他意外的是这只头骨非常大,足有常人的两倍!
第九十五章
天坑孤峰
  这只骷髅头骨虽然已经有所残缺,但是绝对是人类头骨,在文化所工作了那么多年左登峰这点基本常识还是有的,但是这只头骨实在是太大了,人类不可能长出这么大的脑袋来。
  不过这只骷髅头的大小却与那吧巨大的石斧相吻合,长有这个头骨的人绝对可以使的动那把巨大的石斧。众所周知制造并使用工具是人类与猿类的最大区别,这个巨大的石斧又反过来佐证了使用它的是一个人。所以左登峰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一个身高接近三米的巨人。
  左登峰离开了眼前这间屋子,转而去了另外两间尚未倒塌的石屋,那两间屋子并没有被蟒蛇和动物盘踞,已经长满了杂草,在另外两间屋子里左登峰再次发现了两把巨斧和大量的石质盒子,样式与巨蟒所在房间的石盒样式相同,此外左登峰从这两间屋子的内壁上也发现了石斧砍剁的痕迹。
  石匣和石盒所用的石头材质与建造房屋的石料是一样的,而石匣上的石质把手并不大,这就说明这里先前住着的人体型与常人无异,如此一来答案就明朗了,多年以前这里发生过战争,巨人是入侵者。
  此外石斧的打磨明显比石匣要粗糙,这就表明巨人的文明程度不如庸国的这些守卫,这些巨人虽然力大无穷却相对笨拙,不然的话不会在房间里留下那么多的斧痕。
  而住在这里的庸国守卫也并不是善类,他们虽然身体没有巨人那么庞大,却让入侵的巨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三把巨斧无疑就是入侵者死后留下的。
  这里四处可见的石匣和石盒个头都不大,里面先前都装过小型的动物和昆虫,这么多的动物和昆虫自然不是被养着玩的,它们体型小不足以撕咬敌人,但是它们肯定有用,尽然不能咬人,那作用只剩下了一个,那就是它们极有可能有毒,也就是说庸国的守卫很有可能是用毒的高手。
  时至此刻,左登峰终于明白为什么遇到的这两座庸国城池要建造十五米高的城墙了,他们是用来防御巨人的。
  好不容易在山中找到了一点儿三千年前遗留下的线索,左登峰自然不会轻易忽略,他还要继续分析,不过这次他没有思考多长时间就想到了三千年前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那就是北面的卢国入侵了庸国,那些巨人是卢国派出来的。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分析是因为从商周时期之后,这片区域就没有再出现过国家,所以这些遗迹一定是庸国留下的,而卢国在庸国的东北,当时也只有它有实力跟庸国抗衡,如果发动战争,这里就是前线,因此这里遗留了大量的战争遗迹。至于西南方位的那处城池,虽然损坏的极为严重,但是没有证据表明它们是被人为破坏的,而那条美女蛇的存在也佐证了这一点,如果那里真的遭到了攻击,它一定最先倒霉,那么奇怪的东西,让谁瞅见了也得给它来上一下子。
  商周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卢”和“庸”也并不能算国家,确切地说只能算比较大的部落,他们是当年跟随姜子牙东征商王朝的八大部落中的两个,对于原本是战友的双方如何变成了敌人左登峰并不关心,因为国人没有常性,今天二逼劲儿上来了就能喝鸡血拜把子,明天因为一个铜子就可能翻脸动刀子,所以两家人是怎么翻脸的左登峰懒得去想。他要做的就是从这处战争的遗迹中找到对他有用的线索,而今他已经找到了,有用的线索有两条,第一,位于湖南地区的庸国人擅长用毒,位于湖北地区的卢国人体型巨大,在这里他要提防毒物,到了湖北他有可能遇到巨人。这条线索分析到这里还不能算完,左登峰又往深处想了一步,那就是庸国和卢国都有异于常人的本领,那剩下的六个部落也极有可能不是普通人,他们很可能也有着某种过人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姜子牙在出征祭文《牧誓》中点他们的名字,如果单凭几只动物就被点名夸奖好像有点小题大做。
  第二,相邻的两个部落之间可能都不会很友好,就拿眼前的庸国和卢国一样,他们的境内分别有着一只阳性的金猴和阴性的金鸡,这两只能够影响地气的动物一阴一阳,它们的存在首先影响地气,地气随之影响该地区居民的性格,两处不同的地气令得两处居民性格截然相反,这一阴一阳可不能当一男一女来理解,得当成一水一火来看待,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极有可能有着激烈的矛盾。这种可能性非常大,因为周武王不是傻子,君王最喜欢看到的就是下面的诸侯闹矛盾,闹的越大越好。如果相邻的几个诸侯好的跟亲兄弟一样,害怕的就该是他周武王了,他时刻得担心这几个家伙一起造反。而此处发生了这么大的战事,周武王都没来调和劝架,而是任凭两家打破头,这也说明了他削弱诸侯国实力的意图。
  左登峰将思绪理顺,十三也耍够回来了,左登峰并没有着急离开,此时天色已晚,他想好好休息一下,蟒蛇体寒,它待过的地方没有蚊虫。
  一夜无话,次日清晨,左登峰再度带着十三西行,寻找当年困住猴子的阵法。
  人的运气有好有坏,运气好的时候很容易就发现线索,运气坏的时候十天半个月都没有发现,山中湿气重,左登峰的袍子和鞋子几乎就没有干过,虽然体内运转的灵气可以抵御湿气,但皮肤上还是起了大量的疹子,疹子遇到湿气更痒,他是从北方长大的,皮肤受不了这里恶劣的环境。
  身体上的痛苦左登峰可以忍受,但是每天寻找无果带来的失望令他越来越烦躁,夏季雨多,左登峰讨厌下雨,因为下雨会加重湿气,耽误他的寻找。但是他又祈盼着下雨,近几日他都没有找到能够饮用的水源,只能等着下雨靠雨水解渴。
  整整一个月后的晚上,左登峰终于看到了大片的古城遗迹,这座城池的地势极为奇特,西北两侧都是悬崖峭壁,面积是先前所见城池的五倍大小,不过由于两面都是峭壁,山风很大,城中的建筑已经全部风化倒塌了,山风大的地方树木就稀朗,城中散落的大量石块表明了这里先前曾经有过很多大型的建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3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