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神/问鼎(校对)第2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9/1593

  夏想陪单士奇和王肖敏入座,说了一会儿闲话,交谈中才得知王肖敏本身是单城市曲县人,回家过年的时候路过单城市,正好接到了单士奇的电话,二人以前也认识,就一拍即合见了面。随即听到夏想也在单城市,王肖敏就提出和夏想见上一面,因为他有事想找夏想……
第397章
登高者,望远
  王肖敏在夏想还在坝县时,就对他印象不错。因为有几次陈风提出要调夏想回燕市,就让他格外留意起夏想的一举一动。后来坝县打通山路,开发旅游,经济大步迈向了新台阶,表面上是李丁山的功劳,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是夏想在背后出谋划策,坝县有繁荣的今天,夏想功不可没。
  后来夏想调回燕市,他也断断续续在和陈风的联系中,听到夏想的点滴。虽然不多,也没有刻意关注他,但还是一听到夏想的事迹就放在了心上。此次他调任单城市任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是他的政治生命中一次重大的机遇。在单城市的市长任上,如果做出了政绩,以他现在的年龄,再做一届市委书记,还可以在退休之前,以副省级的级别到人大、政协养老。
  在临来单城市之前,王肖敏就仔细研究过单城市的历史和现状,也将单城市和燕市做了详细的对比,就发现单城市近些年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的兄弟城市了。
  最早在燕省成立不久,排车牌号码时,是按照当时的经济规模排序,燕市第一,秦唐市第二,单城市第三。几十年过年后了,单城市的车牌还是燕C打头,但单城市的经济在燕省已经排不到前三名了,去年排名第5,今年第6,明年能不能保住第6名还不好说……王肖敏在还没有上任之前,就已经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单城市产业结构老化,全市轻工业落后——以前红火一时的棉纺厂,现在一片凋零,都处于破产的边缘。全市的重工业也不发达,当然也不能完全说不发达,单城市钢铁总厂号称全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总资产500多亿元,职工2万人,具备了年产5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但单钢庞大是庞大,但属于国有企业,生产效率低下,投入产出比低,人员臃肿,负担重,并不是王肖敏心目中的理想的重工。
  应该说,单城市除了单城钢厂以外,几乎就没有其他的重工业基础了,再有比较拿得出手的企业还有一家酒厂和一家羽绒服厂,可以说,单城市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几乎没有,基本上还是十几年的产业结构,在南方发达省份早就完成了转型之后,单城市还和燕省大部分地市一样,沉睡不醒!
  从夏想在燕市城中村改造小组的表现,到他在安县任副县长时,为安县招商引资,扩建景区,兴建度假村,打通山路,等等,可见夏想出色的政治智慧和敏锐的商业头脑,尤其是王肖敏在仔细研究了夏想经手的所有商业项目之后,大大地吃了一惊,因为夏想看中的项目,全部赢利,达到了预定目标。
  招商引资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引进外来资金之后,能够有持续的赢利点。
  王肖敏今天十分想见夏想一面的真实用意就是,他听到夏想是单城市人之后,就动了心思,希望夏想以一个单城人的角度,来阐述一下单城市今后的发展思路。
  三人先是聊天,慢慢地王肖敏就步入了正题,说出了他真正的来意。
  夏想听了,低头不语。
  单城市的情况他也是心里有数,不止单城市,整个燕省都是差不多的一种状况,产业结构落后,人心思稳,进取不足,导致现在燕省在全国排名逐年下滑。正是因为燕省的经济状况一年不如一年,才在岭南省的投资面前,硬气不起来。
  也正是邱家的眼光独特,在牺牲了其他方面的巨大利益之后,终于力扶海德长入主岭南省。海德长本来在有望在京城大部里面任一把手,但在和邱家老爷子面授机宜之后,毅然决定前往岭南省。在其他家族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经济领域正在慢慢地成为改变政治格局的决定性力量之前,邱家已经抢先一步走到了前面。正是如此,海德长刚上任不久,就遇到了邱绪峰事件,只一出手就决定了胜负。
  如果海德长早入主岭南省两年,邱绪峰也可以借助岭南省经济发达的东风,在安县就能做出一番不小的政绩出来。虽然海德长为了当上岭南省的省委书记,在京城中等了一年多,但目前看来还是非常划算的事情。海德长当上省委书记不久,就接连出手,利用经济优势,替邱家挽回了不少劣势。
  可以预见的是,邱绪峰到宝市之后,可以更好地利用岭南省的优势,拉来投资和资金,一改在安县的束手束脚的劣势。和政治力量有时无法达到每一个地区的影响力相比的是,经济力量,却能在任何一个地方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就在前天,夏想已经介绍了邱绪峰和曹永国见了面,他也私下里告诉曹永国,邱绪峰能为宝市带来投资,尽可能让市长在安排分工的时候,让邱绪峰分管经济。
  再说到目前的现状是,就如燕市的钢厂和药厂一样,说是超大型国企,实际上也是处于亏损的状态,只不过为了保持国企形象,为了几万工人的生计,国家每年补贴大量资金,年年用银行贷款冲抵亏损,才勉强不倒。如果一切按照市场规律,燕市钢厂和药厂早就倒闭了。
  但国情就是国情,必须要照顾一些老旧的大型国企,否则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照顾老旧国企的政策夏想也可以理解,但他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发达省份可以成功地转型,而燕省的老旧国企要么靠吃老本,要么靠银行补贴,要么只有倒闭一条路可走?
  难道就不能真正地面对市场,到市场的大潮之中搏击一番?
  不是不能,是不敢,是责任不明确。
  作为保守的省份,因为思想传统的原因,在国企担任领导职务的人不是在经营企业,而是在作官。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经理人,而是当一个政府官员。他们担任领导职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升官,为了下一步提升一级,而不是想方设法把企业做大做强。
  企业是不是效益好和他们能不能升迁没有必然的联系,谁还有心思去用心经营企业?反正熬上几年资历,再换个好地方升上一级,就可以舒舒服服地涨工资,涨待遇,至于他走之后国企的死活,与他一点干系也没有。
  燕省当年不是没有好企业好产品,在90年代中期,曾经一家手表厂全国闻名。当时表厂拍了一个传诵一时的广告,从直升飞机上扔下手表,在十几米的高空坠落到地,手表安然无恙,依然正常走时,结果轰动一时,成为国内的知名品牌。
  还有当时名动全国的宇环牌电视机,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名牌,销量供不应求,许多人为买一台彩电,还要托人情排号,可见当时的热销情景。
  可惜的是,时过境迁,当年著名品牌的手表,如今连厂房都卖了。而全国闻名的宇环电视,现在已经沦落为配件厂,成为新兴品牌的附属品。
  想想就让人痛心。
  夏想还了解到的事实是,在期刊市场还没有兴旺之前,燕省的报刊杂志也是领先全国,有一本青春类的杂志发行量曾经在同类杂志中排名第一!还有一份时政类的报纸,期发行量也高达20万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让同行羡慕不已。
  然后自90年代初,全国的期刊市场开放之后,南方许多报刊异军突起,凭借新奇和全新包装,迅速占领了市场。而燕省的青春类杂志,由最初的80万的发行量,迅速萎缩到8万,甚至到今天已经不足3万!更可笑的是,青春类的面对青年的杂志,主编竟然是一个50多岁的老头——以老年人的思维办青春杂志,能把握市场脉搏就怪了!
  而时政类的报纸,自从换了一个主编之后,发行量每年下降一万,到现在市场份额已经只有8万份的发行量了。对于一份报纸来说,8万份的发行量,基本上就要降到了生死线上。而主编从来没有觉得是他的原因,还要琢磨如何更进一步,到燕省日报当一个主任。
  夏想每每想起燕省在市场大潮中,和发达省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就不免心痛。只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也只是空想而已,影响不了任何人的决定。
  甚至在后世燕市好不容易又出了一个全国性的知名企业——四牛集团。四牛集团是集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产销量一直高居国内同行业之首,却突然间出现了尿素奶粉事件!结果一夜之间,四牛集团跌落尘埃,再也没有恢复到全盛之时的盛况,原先收购的许多中小品牌也四分五裂。
  太多的经验教训,太多的血泪事例,只是在夏想在基层为官时,一心扑在基层的建设之上,很少想到全局想到整体。现在在省委办公厅工作,在信息处接触到了大量的信息和材料,又和王肖敏面对面坐在一起,让未来的单城市的市长开口问他对单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看法,再联想到最近京城中上层对燕省的不满和敲打,夏想心中沉淀许久的许多想法都浮现脑中,就有了一种厚积薄发的感慨。
  果然是登高者,望远!
  不过想到自己的身份,显然站在一个市长的高度来对单城高的经济指手画脚,是非常不合时宜的。王肖敏再客气,再对自己表现出亲近,他毕竟也是一市之长。他向自己请教,是没有市长架子是平易近人的表现,如果自己夸夸其谈指点江山,就是不识时务自高自大的作派。
  夏想就谦虚地说道:“王部长问我,相当于问道于盲了。我在基层最高做到常务副县长,现在也只是信息处处长,不管是资历还是境界,都达不到纵观全局的层次,让我对单城市的发展发表看法,恐怕要让您失望了。再说,单市长对单城市的了解,远在我之上,更有高屋建瓴的大局观……”
  王肖敏和单士奇对视,二人会心地一笑。
  单士奇感慨说道:“小夏,平心而论,我和曹书记虽然不算至交好友,但也算一见如故,现在也是有些交情,对于你,我也是当成晚辈看待。你在燕市城中村改造小组的所作所为,在安县做出的成绩,别人或许不清楚,却瞒不过我和王部长。我和王部长趁今天你弟弟结婚的日子来和你见面,有些事情不说大家也心里清楚,是为捧场……但那些不是主要的原因,而是因为我觉得这样的机会,大家坐在一起,可以放松可以不论身份,轻松地聊天。你别当我是单城市长,也别当王部长是组织部长,就当我们二人是你的长辈,当然,是朋友也行,就是随意说说话,谈谈对目前局势的看法。”
  王肖敏显然和单士奇的圆润不一样,他板起了脸色,不快地说道:“小夏,谦逊是好事,但要分人。你和陈书记的关系就不用说了,我和陈书记也是多年的交情了,要不我们也不会坐在一起。你有多大本事,有多高的眼光,我心里有数,否则我也不会开口和你讨论单城市的经济结构问题。我上任市长以后,身边还会缺少经济方面的专家?我之所以和你讨论,是看重了你与众不同的眼光,还有对市场的准确的把握。当然,如果你觉得和我见外,不说也没有关系,我不强求。”
  王肖敏的话几乎是冷冰冰的,不带一点感情色彩。单士奇就有点尴尬,见气氛不太友好,就想打圆场。
  夏想却笑了:“王部长见笑了,我不是矫情,也不是和您见外,而是确实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单市长担任单城市市长多年,应该也是心里有数,单城市和燕省的其他地市一样,保守而缺乏进取精神,倒也不能完全怪政策上的原因,和燕省人的性格也有关系。燕省人一向保守,宁肯在家中受穷,也不愿意出去打工或创业。就算做生意小有所成,也是小富则安的思想……”
  夏想就从他所了解到单城市的现状,以及和燕市现状的对比,再结合他记忆中燕市和单城市各自不同的发展轨道,发表了自己的浅见。
  因为单城市是他的家乡,夏想对后世的单城市的发展还算记忆深刻,基本上单城市一直是四平八稳地向前发展,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相反,单城钢厂的效益却年年下滑。尽管国内随着汽车行业的兴起,对钢铁的需要求量增大,但由于新兴钢厂的崛起,单城钢厂的竞争力下降,人员老化,设备陈旧,以及管理效率低下,最主要的是,生产成本过高,严重地阻碍了单城钢厂的市场占有率。
  同等情况下,别家的钢材要比单城钢厂便宜百分之十左右,谁会当冤大头,非单城钢厂的钢材不买?
  后来由于国际上铁矿石的涨价,导致单城钢厂的效益大幅滑坡。因为单城市深入内地,交通不便,远不如沿海城市在铁矿石的运输上有便利条件。一吨矿石,沿海的钢厂至少要比单城钢厂少几百元的运输费用,折算下来,单城钢厂光是成本就比人家的销售价格还高,怎么和别人竞争?
  痛定思痛之余,单城钢厂才开始投入巨资兴建自己的专用铁路线,由单城市直通黄骅的渤海港口,以解决燃眉之急。但在当时的国际和国内大环境的两重影响下,单城钢厂已经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正是由于有运输优势和港口城市的便利条件,位于连云港的鞍钢分厂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国内的钢铁产业的支柱企业之一。
  单城钢厂正是看到了鞍钢将分厂建在连云港的成功先例,才痛下决心修建一条救命铁路,直达燕省的沿海城市黄骅港,以便可以减少在运输环节的巨大费用,获得成本上的优势。只不过已经比别人晚了一步,失去了市场的先机。
  “就象单城钢厂,目光有就点短浅了。”夏想心想既然让他说,索性就将单城钢厂现在的弊端说出来,不管单士奇和王肖敏是不是接受,也算了了他一桩心愿。他也不愿意看到家乡的钢厂,再次重蹈燕省许多大型国企的覆辙,因为运输成本的问题,渐渐失去市场。
  夏想的话一出口,单士奇的脸色立刻凝重起来:“小夏,但愿你不是故作惊人之语,以我看,现在的单城钢厂,在国内的影响力还算不错,目前的效益也还可以,是单城市的利税大户,你怎么就说单城钢厂目光短浅了?”
  王肖敏也是一脸惊讶,不过他的态度比单士奇稍有护短不同,而是饶有兴趣地问道:“说说看,怎么个目光短浅了?照我看,无非就是一些大型国企的通病罢了,比如人员臃肿,人浮于事,除此之外,单城钢厂的市场前景还算不错,我也比较看好……你一开口就点出单城钢厂这个单城最大的企业,肯定是比我目光长远,看得更深入了,说来听听。”
  比起单士奇的吃惊,王肖敏反而是虚心接受的态度。
第398章
应时对景
  夏想摆摆手:“哪里,我可不是看得比较长远,而是平常喜欢琢磨市场,觉得在以后的市场大潮中,一切还是由不可抗拒的市场规律说了算,政治对市场经济的干涉力度越来越小,直到一些非国有经济完全崛起,所有的国企也必须放下身段,去和民营企业争夺市场。”他又看了单士奇一眼,见他一脸平静,表现还算正常,就又继续说道,“现在的单城钢厂效益还算不错,但随着国内房地产的兴趣,对钢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还有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对钢材市场带来有利的影响。但正是因为有了市场需求,才会有更多的钢厂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之中,才会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在降低成本的方面,单城钢厂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王肖敏的脸色也凝重起来。
  “单城钢厂有职工两万多人,而南方沿海城市一家钢厂只有职工3000多人,但产值却和单城钢厂相当,为什么?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技术优势,还因为他们有沿海优势,处在于港口城市,交通非常发达。单城市深处内地,只能依靠铁路运输,而铁路运输相比海运,虽然速度快了不少,但运输量小,运费高,粗略估计,单城钢厂一吨钢材的制造成本,比沿海钢厂要高一两百元!如果以后大型用钢企业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在同样的质量下,就全看价格优势了。价格战,就是生死之战!”
  夏想话音刚落,单士奇和王肖敏同时动容。
  因为夏想正说中了单城钢厂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过高!
  不但是运输成本过高,而且养老成本,退休职工成本,以及管理成本,都是高得惊人,投入和产出比严重不成比例。结合现状,再加上夏想的一分析,单士奇和王肖敏怦然心惊。
  “小夏,既然你发现了问题,有没有想到解决方法?”单士奇问道。
  如果说一开始他还觉得夏想的说法有点耸人听闻的话,在听了夏想的详细的分析,以及列举了真实的数据之后,他心里明白,夏想一点也没有信口开河,单城钢厂的主要负责人也意识到了成本问题,也到南方沿海的城市进行过考察,得出的结论是,要建分厂的话,时间和资金都不允许。最主要的是,目前单城钢厂技术力量不够,也就是说,暂时没有办法可想。
  单士奇充满期待地看着夏想。
  说实话,夏想对家乡也是很有感情的,也希望家乡城市能更富裕更强盛。既然他说出了单城钢厂的弊端所在,看两位领导的表情,也是真心咨询,就笑了笑,说道:“我只负责说出我的想法,好与不好,或者可行不可行,我都不负责解释。两位领导也别骂我就成,要不我就不敢说了。”
  单士奇急了:“快说,别卖关子。”
  王肖敏脸一沉:“本来就是私人性质的聊天,你说你的,我听我的。”
  夏想放心了,就说:“离单城市最近的港口是黄骅港——海上运输的优势不用说,两位领导也清楚,如果从单城市修建一条专用铁路到黄骅港,大概需要上百亿元,全长大概370公里左右,一旦建成,综合海上运输的优势和专用铁路的快捷,应该可以在未来十年保持一定的优势……”
  单士奇和王肖敏再次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惊愕。
  修建一条连接到港口的铁路,夏想的想法不但超前,还真是无比大胆。铁路修建要首先报省政府批准,省政府批准以后,再报铁道部。最终如果铁道部审批通过,还有资金比例的划分等一系列问题,涉及到众多的部门,还有大量的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光是通过省政府的审批,恐怕就一年以上。省政府再报到铁道部,说不定又拖下一年半载。真正立项再到开工,三年以后了。
  三年?单士奇终于明白了夏想的用心。现在单城钢厂的弊端初步显露出来,三年之后,其他钢厂的优势就会凸显,而到时铁路正好修好的话,正好给了单城钢厂足够的缓冲期。而如果等问题完全发生之后才开始申请,就算是亡羊补牢,也已经损失了羊。
  单士奇又和王肖敏对视一眼,二人同时微微点头,他就知道,王肖敏也动心了。
  再看夏想,没事儿人一样,拿过酒壶又给二人倒满酒,说道:“敬二位领导一杯。感谢二位领导的亲临,让我受宠若惊。”
  王肖敏笑了,这个夏想,虽然说眼光一流,但打马虎眼的水平也有一手,立刻将刚才的话题抛到脑后,意思很明显,是不是实施就看二位领导的魄力了,他刚才说的话,说过就忘。
  其实夏想从内心深处,还是非常希望单士奇和王肖敏能联手将单城市治理好,让单城钢厂提前走出以后的困境。
  夏想还有一个预感,就是在外经贸部和燕省省委的对峙事件中,隐隐透露一个让人期待的内情,不管是上层一致的意见,还是个别领导人的意志,总之是对燕省的工作不太满意,尤其是燕省的产业结构不太合理,有人希望燕省前进的力度再大一些。
  是不是也隐性地说明,有人对叶石生或是范睿恒领导下的燕省,稍有不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9/159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