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大明(精校)第1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7/359

  建奴中军,多尔衮行帐。
  多尔衮正召集范文程、宁完我、李永芳、多铎、张廷柱、刚林等满汉亲信大臣议事。自从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极力改善汉族大臣的处境,投桃报李之下,几乎所有的汉族大臣都倒向了多尔衮。像范文程、宁完我更是成了多尔衮的心腹幕僚。
  多尔衮对范文程、宁完我两人也是信任有加,每有什么事情必先与两人商议妥了,然后才做出决定。
  特别要提一提范文程,这家伙自称是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后人,自幼聪明好学,精通经史,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只是因为受到当时辽东镇主考官的排挤,屡试不第,所以心中对大明朝廷充满了怨恨。
  万历四十二年,奴尔哈赤攻陷抚顺,范文程觉得他的一身才学在大明朝难有施展的机会,便愤而投奔了建奴,正式开始了他的汉奸生涯。
  可悲的是,满怀抱负的范文程并没有得到奴尔哈赤、皇太极父子的赏识,一直当着和甄有才一样卑微的书吏,从万历四十二年直到崇祯十五年,整整二十五年间,范文程受尽了屈辱,他最心爱的小妾惨遭建奴奸淫,连他自己都差点被皇太极抓起来杀了。
  可就算是这样,范文程也只能向建奴摇尾乞怜,因为他已经自绝于大明,知道自己要是逃回了大明只能是死路一条,为了苟延残喘他只能继续留在辽东,继续当建奴的包衣。不过多尔衮的当政,终于让这个铁杆汉奸的命运出现了转机。
  相比奴尔哈赤的野蛮和皇太极的残忍,多尔衮在政治上更富有远见卓识。与父兄当政时对汉人采取的歧视屠戮政策不同,多尔衮倾向于融和汉人,重用汉人。
  多尔衮认为,满人仅仅依靠弓箭和马刀是不足以征服大明的,只有学习汉人的长处,依靠汉族的文人,满人才可能最终入主中原。还有满人的人口也太少了,只有以怀柔政策融和掳往关外的汉人,满人的人口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极大的增长。
  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范文程和宁完我这两个铁杆汉奸才得到了多尔衮的赏识和重用。而范文程和宁完我也没有让多尔衮失望,两人使出浑身解数,出谋献策,帮助多尔衮扳倒了豪格这个最大的政治对手,让多尔衮顺利的当上了摄政王。
  多尔衮的目光落在了范文程身上,问道:“文程先生,本王听说大同城的城墙筑得十分结实,相比锦州城如何?”
  多尔衮对范文程和宁完我还是相当尊敬的,正式场合常常尊两人为先生。
  范文程恭声应道:“回主子的话,大明朝的城池分为镇、卫、所、堡四级。锦州城只是个卫城,而大同却是个镇城,又是代王的藩府所在地,因此,锦州城无法和大同城相提并论,大同城边长四里许,方圆近二十里,城墙以黄泥拌草夯实,高三丈八尺,底宽七丈六尺,外包两层青砖,非常厚实坚固。”
  多尔衮蹙眉问道:“红夷大炮能不能轰开大同城墙?”
  “不能。”范文程摇头说道,“红夷大炮虽然威力巨大,却根本不足以轰开这么厚的城墙,如果主子非要用红夷大炮轰击城墙,奴才以为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花费几十万斤火药,才可能轰垮城墙。”
  刚林听了咋舌不已道:“要花几个月的时间,费几十万斤火药?那得打上多少炮啊?”
  造炮专家佟养性立刻扳着手指头计算道:“红夷大炮每炮需耗费火药五斤,一万斤火药就是两千炮。十万斤火药便是两万炮,军中现有五尊红夷大炮,假如每天打出两百炮,则需要整整一百天。”
  “一百天?”多铎大叫道,“打个大同就要一百天,那打北京岂不是要一年?”
  “亲王殿下放心,要不了那么长时间。”范文程道,“红夷大炮虽然轰不开大同城墙,但轰开城门却不是什么难事。”
  多尔衮道:“怕就怕王朴跟祖大寿一样,把大同的四座城门用巨石堵死。”
  “那也无妨。”范文程道,“主子可以使人挖地道,挖到大同城墙脚下,然后埋上几万斤火药,不信炸不开它。”
  多尔衮闻言霎时眼前一亮,拍案叫绝道:“好,这主意好!”
  多尔衮话刚说完,帐外忽然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众人闻声回头,帐帘掀处,一道身影已经大步进了行帐,只见此人精赤着上身,浑身鲜血淋漓,头上胡乱裹了一条白布,右脸上还在往外渗血,还瞪着血红的双眸,样子很是狰狞骇人。
  多铎眼尖,很快就认出这人是阿济格,当时就大叫起来:“十二哥,你……你怎么成这副样子了?”
  多尔衮也吃了一惊,失声道:“老十二,你这是怎么了?”
  “没什么。”阿济格嗡声嗡气地应道,“只是受了点皮外伤。”
  这时候,多铎已经转到了阿济格身边,再次惊叫起来:“十二哥,你的金钱鼠尾呢?”
  阿济格没好气道:“让个南明娘们给削了。”
  多尔衮已经意识到事情不妙,脸色当时就沉了下来,阴声问道:“十二哥,你是不是吃了败仗?”
  阿济格的脑袋立刻耷拉下来,不再说话了。
  “十四哥问你话呢。”多铎捅了捅阿济格,低声说道,“你是不是吃了败仗?”
  “我是吃了败仗,可谁知道狗日的南明蛮子的火器营这么厉害?”阿济格愤怒地挥舞着胳膊,大声咆哮道,“多明阿的三个牛录九百重骑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就让人给灭了,还有巴慕布的一个甲喇,也就一顿饭的功夫,又让人吃了……”
  多尔衮听得目瞪口呆,吃声问道:“十二哥,两白旗的八千铁骑还剩多少?”
  阿济格的脑袋又垂了下来,应道:“还没清点过,不过最多也就四千上下。”
  多尔衮两眼一黑差点背过气去,阿济格居然葬送了四千铁骑,那可是整整十三个牛录啊!
  两白旗的实力本来就是满清八旗中最弱的。借着拥立福临的机会,好不容易从豪格手中夺过来九个牛录,却没想到让阿济格一口气全葬送了。连带着还赔上了两白旗旧有的四个牛录铁骑。
  这会儿,多尔衮真是连肠子都悔青了,虽然还没有问战事的详情始末,可多尔衮已经可以断定,肯定是阿济格的鲁莽坏了大事,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该一时心软让阿济格担当先锋,要是换了十五弟多铎为先锋,绝不会吃这种败仗!
  “十五弟。”多尔衮强压下胸中的怒火,向多铎道,“你扶十二哥下去疗伤吧。”
  “喳。”
  多铎赶紧应了一声拥着阿济格出帐去了。
  直到阿济格和多铎去远了,多尔衮才长长地舒了口气,叹息道:“大意了,没想到本王一时心软,竟然损失了两白旗的四千精锐,唉……”
  范文程想了想,还是劝道:“主子,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
  多尔衮霍然举手,打断范文程道:“文程先生不必多说,本王心中有数,不会因为损失了四千精锐而急于报仇,更不会因为武英郡王的受伤而丧失理智。此次攻打大同,与王朴之间势必会有一场恶战,本王有足够的耐心。”
  范文程恭声说道:“主子英明。”
  ……
  大同,总兵行辕。
  魏大本气喘吁吁地进了行帐,向王朴抱拳作揖道:“下官参见驸马爷。”
  “魏大人不必多礼。”王朴急肃手道,“魏大人,西门外的百姓都进城了吗?”
  魏大本喘息道:“驸马爷放心,下官都已经办妥了。”
  “好。”王朴点了点头,沉声说道,“现在还有件急事,需要魏大人立刻去办。”
  魏大本道:“但凭驸马爷差谴。”
  王朴道:“建奴的先头骑兵已经出现,想来他们的大队人马也离大同不远了,建奴不比流贼,他们不但兵强马壮,还有犀利的攻城利器——红夷大炮!大同城的城墙虽然足够坚固,可城门却未必能挡住红夷大炮的轰击。”
  魏大本道:“驸马爷的意思是?”
  王朴道:“请魏大人立刻募集城内壮丁,以巨石堵死四门,再灌铅加固!”
  “明白了。”魏大本肃然道,“下官这便去办。”
  王朴抱拳道:“麻烦魏大人了。”
  “不敢。”魏大本急回礼道,“这也是为了大同城内近十万百姓的安全,是下官份内之事,要说谢也应该是下官感谢驸马爷才是。”
  不等王朴回话,魏大本又道:“正事要紧,下官这便告辞了。”
  说罢,魏大本便转身径直离去。望着魏大本匆匆离去的身影,王朴脸上不由浮起了一丝淡淡的笑意,心忖这个魏大本虽然有些圆滑,可要紧关头却还是很知道轻重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真心为民的好官。
  魏大本刚刚离去,小七又进了行帐,抱拳作揖道:“将军,您找卑职?”
  “对。”王朴点了点头,沉声说道,“有件事,非你不可。”
  ……
  大同城外,义军营地。
  夜已经深了,可李岩的大帐里却还是火光通明,李岩正与诸将商议义军今后的行止。
  数千建奴铁骑从北边突然出现,这绝不会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毫无疑问,大队建奴正从北方越过长城杀奔大同而来,而这支骑兵只不过是建奴的先头人马而已,这样一来义军原定的行军路线就必须做出调整了,要不然再往北走肯定会和大队建奴迎头相撞。
  剩下的两万多义军真要和大队建奴遭遇,结果只能是全军覆没。
  往北是肯定走不通了,往东、往南也未必能走得通。显然,这次建奴大举入关还会像前两次那样大肆掳掠,整个山西还有京师只怕都是建奴的目标,义军要是向这两个地方转进难免又要和建奴遭遇。
  看起来,义军似乎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那就是原路返回陕西,可所有人都知道那也是一条死路,因为陕西实在是太穷了,就这样空着两手回去,最后大伙都得饿死,这就成了一个死结,义军似乎是穷途末路了。
  就在众人束手无策的时候,李虎闪身进了行帐,对李岩说道:“大哥,外面有个官军奸细要见你。”
  “官军奸细?”李岩神色一动,问道,“人呢?”
  “已经带来了。”李虎道,“就在帐外。”
  李岩道:“请他进来。”
  “是。”
  李虎领命而去,很快就押着一名布衣汉子进了行帐。那汉子身材健硕,脸上还蒙着块黑布,显然李虎是担心他窥探义军的虚实。
  出于保护李岩的考虑,红娘子本能地抢前半步,以自己的身体挡在了李岩面前。
  李岩挥手示意,李虎便上前揭去了那汉子脸上的黑布条。那汉子霍然睁开双眼,目光灼灼地在帐中的义军将领们脸上团团扫了一圈,最终落在了李岩身上,沉声问道:“足下便是李岩将军吧?”
  李岩淡然道:“正是本帅,不知足下尊姓大名如何称呼?”
  那汉子抱拳道:“在下小七,王家家丁队的队长。”
  “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7/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