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大明(精校)第2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4/359

  “太子爷。”张子安抱着几本折子跪到了朱慈烺跟前,媚声说道,“礼部的几位大人拟了几个年号,请太子爷挑选。”
  年轻的太子神情踌躇地说道:“念!”
  “奴婢遵旨。”
  张子安答应一声,一本本地打开了折子,念将起来,“弘历、永历、隆平、永兴、隆武……”
  “好,这个好。”太子道,“隆武好,就是隆武吧。”
  天津卫,李岩行邸。
  望着软榻上脸色灰败、形容枯槁的李岩,红娘子不由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
  李岩睁开酸涩的眼皮,冷漠地望着红娘子,说道:“你既然已经走了,还回来干什么?”
  红娘子泣声道:“奴家听说你负伤了……”
  “用不着你管。”李岩冷然道,“休书我已经给了你了,你我夫妻名义已绝,恩怨两清,本将军的生死已经和你无关了。”
  红娘子悲声道:“可是……”
  “没什么可是。”李岩闷哼一声,叫道,“老七!”
  李俊闪身入帐,黯然道:“大哥,小弟在此。”
  李岩冷冷地瞥了红娘子一眼,闷声道:“以后不要再让不相干的人进来。”
  “大哥。”李俊急道,“他是嫂子……”
  “闭嘴!”李岩怒道,“你们的嫂子已经死了!”
  红娘子神情惨然,悲啼一声掩面而去。
  望着红娘子离去的方向发了会呆,李俊黯然道:“大哥,你不应该这样对嫂子的,小弟看得出来,嫂子她心里有你。”
  “够了。”李岩长舒了一口气,落寞地说道,“我累了,想睡会。”
  “唉。”
  李俊轻轻叹息一声,低头退出了李岩房间。
  很快,李俊便去而复返,一起进来的还有李虎、荆茂成以及三名义军使者。这三名义军使者是李自成派来的,领头的是李自成的亲信将领李义,李义和李岩、李虎、荆茂成他们都认识,朗声道:“大王有令,李岩、李虎接令。”
  上差当面,李虎不敢怠慢,只好跪到在李义跟前。
  李岩赶紧向李俊道:“老七,快扶大哥起来。”
  等李俊上前扶着李岩跪下了,李义才冷冷地瞥了李岩一眼,沉声喝道:“据查,李岩暗中与残明勾结,私纵残明太子朱慈烺及南京提督王朴等一干人犯,罪无可恕,着即锁拿进京,交由刑部论处,所部大军由李虎暂领!”
  “啊?”
  “这?”
  李义话音方落,李岩便仰天“噗”的一声吐出一口鲜血,顿时昏厥在地。
  李俊及荆茂成大惊失色,李虎的表情同样震惊,可他的眸子里却透出丝丝的冷意。
  “凭什么?”李俊急上前扶起李岩,圆睁怒目瞪着李义吼道,“凭什么说我大哥暗中与残明勾结?有证据吗?”
  “就是!”荆茂成也怒吼道,“难道大王就是这样对待忠心耿耿的属下吗?”
  “哼哼。”李义冷然道,“这是大王的令谕,怎么,你们敢抗命不成?”
  “抗命就抗命!”李俊勃然大怒道,“想拿我大哥,得问问小爷手里的刀答不答应!”
  李义神色稍缓,劝道:“不要冲动,现在不是还没有定论吗?俗话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李岩将军有没有和残明勾结,到了北京一查不就水落石出了吗?”
  说着,李义慢腾腾地踱到了李俊面前,就在李俊放松警惕时,李义突然拔剑,疾如闪电般刺穿了李岩的咽喉,刺穿李岩咽喉之后余势未竭又刺进了李俊体内,怀抱着李岩的李俊显然没有想到李义会突然翻脸,猝不及防之下立刻中招,荆茂成离得比较远,急拔剑来救时已经来不及了。
  李义冷冷地瞥了荆茂成一眼,厉声喝道:“怎么,你也想造反……”
  话未说完,李义忽然感到咽喉一凉,再发不出任何声音,有些困难地低下头来,只见一截滴血的剑锋已经从自己的咽喉穿出。
  不用回头,李义都知道自己是遭了李虎地毒手,他的眸子里流出强烈地不甘,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李虎会背后下黑手!他真想回头问问李虎,为什么要背信弃义?只可惜他已经永远没机会了。
  李虎一剑刺死了李义,刷刷又是两剑刺向另外两名使者,一边向荆茂成厉声嘶吼道:“茂成兄,我大哥对闯贼这般忠心,这王八蛋居然还让人对他下黑手,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为他效忠,反他娘的!”
  “对,反他娘的!”
  荆茂成跟着怒吼一声,也扬剑刺向其中一名使者。
  剩下的两名使者虽然武艺不错,却不是李虎和荆茂成的对手,不到三个回合,就已经被刺死当场,就在这个时候,紧闭的房门忽然被人“咣”的一声撞开了,一道婀娜的倩影闪电般掠了进来。
  荆茂成和李虎定睛望去,不是红娘子还有谁来?
  “相公!”红娘子一眼就瞧见了躺在血泊中地李岩,急蹲下身来用手轻轻抚住李岩苍白的脸庞,悲声道,“相公你醒醒,快醒醒,你不要吓唬奴家,不要……”
  “嫂子!”李虎仆地跪倒在红娘子面前,嚎啕大哭起来,“是狗日的闯贼杀了大哥,我们杞县李家和闯贼誓不两立,嫂子,你等着吧,小弟一定要为大哥报仇,总有一天,小弟要把闯贼碎尸万段,嚎嚎嚎……”
第二百一十八章
王朴的软肋
  南京皇城,奉天殿。
  太子朱慈烺正式登基称帝,并改元隆武,以明年为隆武元年,从现在开始他就不再是太子朱慈烺,而是大明隆武帝朱慈烺了。
  隆武帝登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诏令群臣会推内阁辅臣。
  所谓会推就是让大臣们互相推举贤能之士入阁辅政,这其实就是民主选举,而且是真正的民主选举,当然,并不是说民主选举就一定是公正、公平的,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公正、公平的民主选举,所谓的民主选举也是存在黑幕的。
  比如崇祯初年的会推,原本东林党人钱谦益入主内阁的呼声很高,简直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但温体仁和的周延儒却愣是以“君子不党”为由头把钱谦益拉下了马,结果钱谦益丢官弃职贬回常熟,温体仁和周延儒却先后登上了内阁首辅的位置。
  题外话:大明朝的会推制度其实就是“民主选举”的萌芽,如果大明朝能够继续发展下去,最终演化为君主立宪是完全有可能的,可惜的是大明没能顶住游牧民族的最后一次侵袭,满清进关了!
  刚刚进入奴隶社会制度的满清让政治体制演变的进程足足倒退了一千多年,直接回到了秦始皇时代,被某教授誉为千古一帝的奴酋康熙,以每年两次的频率进行更甚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运动,大量珍贵的文献典籍被焚毁,大量有风骨的儒生被杀害。
  有位儒生因风吹乱了他的书页,随口吟颂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以乱翻书”,结果就被满清砍下了脑袋!
  最终,积攒了一千多年的文明还没来得及化茧成蛹,就被无情地扼杀了。
  奴酋康熙的“焚书坑儒”还给文明带来了更大的伤害。儒家心学被扼杀在摇蓝里,原本就没什么风骨的儒家理学最终演化为“犬儒”,大量受到“犬儒”思想熏陶的“奴才”成了民族的“精英”,纵观有清一代,就没几个因忠言直谏而被处死的名臣。敢和皇帝抗争的大臣更是一个没有!
  这就是“犬儒”的功劳!
  日军侵华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汉奸?时至今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崇洋媚外?日系车为什么会在中国卖得这么火?这就是满清留给中华文明的文化毒馏。直到今天还在祸害我们的思想领域。
  张子安把手上的拂尘一挥,尖声唱道:“今日廷议,由诸位大臣会推内阁辅臣。”
  话音方落,钱谦益就出班跪倒丹墀之下,朗声道:“臣以为孙大人德才兼备,且定策有功,可为内阁首辅。”
  钱谦益话音方落,东林党人吕大器、张溥、吴应箕等人也纷纷出班附议。
  上次史可法提议补充南京官员时,大量的东林党人被补进了南京六部、都察院和科道衙门。这些东林党人虽然大多官职卑微,官衔最高的钱谦益也不过是个礼部侍郎,可是人多啊。常言道人多势众,这一下子呼喇喇地跪倒了一大片,无疑是很有影响力地。
  马士英、高弘图、姜曰广等大臣面露愕然之色,他们没想到东林复社的人居然会推举孙传庭入主内阁!因为史可法和东林复社的关系一向亲近。他们原以为东林复社的人一定会推举史可法入主内阁。以东林复社在南京官场的强大势力,他们甚至认定史可法将是当然的内阁首辅。
  站在文官班首的史可法心里也难免有些失望,他感到自己被东林复社的人出卖了。
  倒是孙传庭还在谦让,急忙出班跪倒丹墀,奏道:“老臣才疏学浅,不足以入阁主政。”
  孙传庭是谦让了,却没人响应。
  见半晌没人提出不同意见,隆武帝便以略显稚嫩的声音说道:“先帝曾对朕说,他给朕留下了一文一武两位能臣,可为倚仗,孙爱卿就是先帝口中的文臣!既然诸位大臣都认为孙爱卿可为内阁首辅,这也算是众望所归了,孙爱卿你就别再推辞了。”
  孙传庭高举牙芴,朗声道:“老臣惶恐。”
  孙传庭嘴里虽然说着惶恐,可谁都知道他话里的意思是答应了。
  隆武帝欣然道:“内阁首辅就是孙爱卿了,诸位大臣可以再推举几位贤臣,与孙爱卿共同主理内阁。”
  隆武帝话音方落,孙传庭便高举牙芴禀道:“老臣以为,钱大人、吕大人誉满江南,德才兼备,可为内阁辅臣。”
  孙传庭话音方落,马士英、史可法的脸色就变了。
  对于内阁辅臣的人选,内阁首辅的话无疑是很有分量的,就算是先帝,对于内阁首辅提出的人选也得慎重考虑。今上年岁尚幼,那就更要重视孙传庭这个内阁首辅的意见了,这事基本上就是孙传庭说了算。
  孙传庭说让钱谦益和吕大器进内阁,那差不多就是这两人了,基本上没史可法、马士英什么事了,两人虽然心下不满,可又不好公然提出反对意见,因为他们也是入阁呼声很高的官员,得避嫌。
  高弘图更是气得脸色铁青,当初拥立新君时,他可是和孙传庭处在同一阵营的,原以为孙传庭当了内阁首辅,怎么着也会让他入阁才是,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孙传庭居然举荐了钱谦益和吕大器!
  事实上,让钱谦益和吕大器入阁是王朴和孙传庭事先商定好了的,因为钱谦益和吕大器有把柄落在王朴手里,他们得听王朴的,在内阁就只能当孙传庭的传声筒,这一来就确保了内阁步调的统一,不会在大政方略上出现意见分歧。
  内阁班子就这样定了下来。
  马士英、史可法和高弘图虽然心下不满,甚至是愤怒,可他们毫无办法,因为孙传庭已经是内阁首辅,而朝中的官员绝大部分又都是东林党人,就靠他们几个人反对又能有什么用呢?就算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也没人附和,不过是自讨没趣罢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4/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