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大明(精校)第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359

  崇祯帝道:“王爱卿,你率千骑孤军深入辽东,一举摧毁了建奴老巢,还生擒了奴酋皇太极,给予建奴前所未有之重创,此战可谓自有辽事以来最重大之胜利,大长我大明国威、军威;不久前又率军剿灭了为祸山东的白莲妖孽,收复济宁,疏通漕路,爱卿真可谓是战功赫赫,朕甚欣慰,朕甚欣慰哪。”
  “万岁。”
  王朴从怀里摸出一个黄绫包裹,高举过顶朗声禀道:“臣还替万岁爷,替大明帝国找回了一样失落已久的宝物。”
  传国玉玺事关重大,非同小可,这样的宝物王朴是绝对不敢私藏的,不但不能私藏,还要在见到崇祯帝的第一时间上缴,否则就很容易被朝中的御史言官参一个私藏国器的罪名,那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第四十七章
如何处置皇太极?
  “宝物?”崇祯帝欣然道,“不知是何宝物?”
  “万岁,这宝物就是……”王朴说此故意一顿,等到吊足了众人胃口,才突然说道:“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
  失落大漠两百多年的传国玉玺!?
  崇祯帝和文武百官霎时屏住了呼息,直勾勾地盯着王朴手中那只黄绫包裹,如果这黄绫包裹里装的果然就是传国玉玺,那它的确称得上是件宝物,而且是绝世宝物!传国玉玺的骤然出现,带给崇祯帝和文武百官的震撼远远胜过生擒奴酋皇太极。
  说到底,皇太极不过是个塞外部落的酋长罢了,而传国玉玺却始终是梗在大明历代皇帝心中的一根刺!
  纵观中国历代王朝,都很讲究君权天授的合法性,而传国玉玺就是君权天授的实物象征,你有传国玉玺,你就是受命于天的皇帝,如果你没有传国玉玺,那你就不是受命于天的真命天子,说难听点就是伪王朝,伪皇帝!
  而大明从洪武开始,传国玉玺就一直失传。
  崇祯帝竭力控制着心中的激动,对礼部尚书谢升说道:“谢爱卿,验!”
  礼部尚书谢升不敢怠慢,急忙趋前从王朴手中接过黄绫布包层层解开,然后小心翼翼地取出了方圆五寸的传国玉玺,与礼部侍郎方逢年、张四知、陈演还有内阁首辅成基命,次辅周延儒、魏照乘等大臣开始仔细甄别起来。
  足足半个时辰之后,谢升才小心翼翼地捧着传国玉玺出班跪倒在丹墀上,激动得连说话声音都有些变调了,尖声喊道:“万岁,臣等已经查验清楚,此玉玺的确就是失落大漠两百余年的传国玉玺!”
  “好,太好了!”
  崇祯皇帝闻言大喜,传国玉玺的回归,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意义重大,对于现在正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王朝来说,意义更是重大!在封建迷信的古代,人们很容易把这件事和某种“天意”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大明即将中兴的前兆。
  “王爱卿。”崇祯帝龙颜大悦道,“你替朕,替大明立了大功了,你说说,朕该怎么赏你?你想要什么样的奖赏?”
  “这个……”王朴低笑道,“这都是万岁洪福,臣何功之有,岂敢邀赏。”
  “哈哈哈。”崇祯帝大笑道,“说,大胆地说,你想要什么?”
  王朴道:“真……真说啊?”
  崇祯帝环顾群臣,大笑道:“哈哈哈,王爱卿还有些不好意思啊。”
  群臣哄然大笑,大殿上的气氛顿时变得热烈无比,说起来,自从崇祯帝登基以来,大明君臣还从未这般开心过,有些年长的老臣甚至已经感动得老泪纵横了,不容易呀,大明王朝终于有了中兴的迹象了。
  王朴吸了口气,大声说道:“既如此,臣就抖胆说了,在济宁清剿白莲妖孽时,让俘虏的两个建奴女人跑了,臣希望万岁能免臣看护不力的罪责,臣还希望万岁能把臣从辽东掳掠的全部财产赏赐给臣的手下将士。”
  听到王朴这话,户部尚书傅淑训本想出班说话,可看了看正在兴头上的崇祯帝又作罢了。
  “朕允了。”崇祯帝高兴之下,毫不犹豫地应道,“除了这些,你还有别的要求没有?”
  这要求换了在平时,崇祯帝是绝无可能答应的,搞不好还要赏给王朴一顿训斥,尤其是王朴从辽东掳掠的财物,崇祯帝原本是打定了主意要充归国库的,可是现在,由于王朴找回了失落已久的传国玉玺,就一切都好说了。
  “没了。”王朴赶紧摇头道,“臣没有别的要求了。”
  “传国玉玺重回大明,王爱卿功勋卓著。”崇祯帝微微一笑,接着说道,“只赏些财物,只怕天下百姓会说朕小家子气呀,哈哈,这样,朕今日赐你一块免死金牌,今后你或者你的后人犯了死罪,只要拿出这块免死金牌,就能性命无忧!”
  说罢,崇祯帝从腰上解下一块金牌,令王承恩交给王朴。
  群臣哗然,免死金牌?那可是无上的荣宠啊!
  王朴从王承恩手里接过免死金牌,大喜道:“多谢万岁爷。”
  没说的,这玩意王朴还真喜欢。
  “哈哈哈。”崇祯帝大笑三声,接着说道,“来人哪,带建奴奴酋皇太极!”
  王承恩急趋前两步,扯开嗓子喊道:“万岁有旨,带皇太极……”
  早就候在殿外的两名大汉将军立即押着皇太极上了大殿,皇太极虽然已是阶下囚,入殿之后却昂然不跪,神情自若。
  “皇太极,见了朕为何不跪?”
  崇祯帝的声音虽然不重,可听起来自有一股不怒而威的味道。
  皇太极从鼻孔里哼了一声,昂然道:“朕也是一国之君,何须对你下跪?”
  “放肆!”礼部尚书谢升出班怒斥道,“撮尔蛮夷也敢称国,部落蛮酋也敢妄自称尊,简直就是沐猴而冠,恬不知耻。”
  “是吗?”皇太极淡然反击道,“既然大明是天朝上国,而我大清只是撮尔蛮夷,可为何这数十年来天朝上国却被撮尔蛮夷打得弃城失地,节节败退呢?真所谓上承天意,下顺民心,我大清龙兴辽东,取大明而有天下乃大势所趋!”
  内阁首辅成基命出班斥道:“你们这些通古斯野人,我大明天朝教化了你们的祖先,使你们懂得了礼仪廉耻,懂得了耕种渔猎,可你们非但不思报恩,却反过来刀兵相向,贻祸我大明子孙,简直就是忘恩负义。”
  皇太极反唇相饥道:“老牛的身躯虽然庞大,可总有一天它会死去,雏鹰的翅膀虽然稚嫩,可总有一天它会飞上蓝天,新兴的大清也总有一天会取代腐朽的大明,成为中原大地新的主人。”
  王朴忍不住出言嘲笑道:“就凭辽东十几万建奴也想入主中原?知道中原有多少汉人吗?两万万!哪怕每个人吐口唾沫,也能把你那十几万建奴给淹死了,你可真是癞蛤蟆打呵欠,好大的口气!”
  群臣哄然大笑。
  崇祯帝挥了挥手,淡然道:“押下去。”
  两名大汉将军拧过皇太极出殿而去,崇祯帝又问群臣道:“建奴的奴酋朕和诸位爱卿都已经见识过了,除了长得胖些,并没有传说中说的三头六臂身高三丈嘛,也一样是两个肩膀扛个脑袋,也一样是血肉之躯么。”
  群臣再次哄然大笑,这可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连一向不喜欢说笑话的崇祯帝也开起玩笑来了。崇祯笑罢,向群臣说道:“趁着开宴还有些时间,朕想和诸位爱卿议一议,该如何处置奴酋皇太极?”
  “这还用商量?”王朴大叫道,“当然是千刀万剐了!”
  兵部尚书陈新甲赶紧出班奏道:“万岁,臣以为王总兵所言极是,皇太极当处磔刑。”
  内阁次辅周延儒也出班附和道:“万岁,臣附议。”
  许多唯周延儒马首是瞻的官员纷纷出列,慷慨激昂地要求把皇太极凌迟处死,可就在这个时候,左都御史刘宗周却捧着牙芴出班奏道:“万岁,臣以为建奴祸害我大明边疆数十年,造下杀孽无数,论罪固然当剐,可我大明毕竟是天朝上国,堂堂礼仪之邦,岂可与撮尔蛮夷一般见识?”
  崇祯帝皱眉道:“那你的意思?”
  刘宗周顿首道:“昔大唐太宗义释突厥颉利可汗,换来了边塞数百年的和平,万岁何不效法先贤,以德报怨?万岁若能释放皇太极,再以大义感化,将之放归辽东,则建奴感我大明恩德,必不以刀兵相向,从此辽事可休矣。”
  “万岁,臣附议。”
  “万岁,臣以为刘大人所言不无道理。”
  “万岁,臣也以为皇太极该放,不该杀。”
  刘宗周话音方落,清流派的御史言官就纷纷出班,向崇祯帝进谏要求释放皇太极。
  王朴以手扶额,差点昏死在金銮殿上,这天下竟然有这么迂腐的人?而且一个个还在金銮殿上当大官,难怪会把明末官场弄得这般乌烟瘴气,崇祯帝在吊死之前也要大骂: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亡国之臣。
第四十八章
处以磔刑
  崇祯帝默然不语,他心里当然不同意刘宗周和清流派的意见,可他是皇帝,他不能直接反对臣子的意见,他得等着别的臣子替他把反对意见和理由说出来,然后再站在超然的地位评判双方的意见。
  周延儒很快就揣摩出了圣意,出班反驳道:“刘大人此言差矣,今天的皇太极和大唐的颉利那能是一回事吗?”
  刘宗周反问道:“怎么就不是一回事了?莫非周大人以为万岁不如唐太宗雄才伟略?”
  “请刘大人不要扯些不相干的话题混淆视听。”周延儒脸色一变,反驳道,“唐太宗生擒颉利时,四十万突厥铁骑已经被唐军全歼,整个大漠已经完全处在唐军的控制之下,所以就算放回颉利,也无关大局;今天我大明虽然生擒了皇太极,建奴的老巢盛京也被王总兵所摧毁,可十数万建奴铁骑却毫发未损,整个辽东也仍旧控制在建奴手中,这时候放走皇太极,那不是纵虎归山是什么?”
  刘宗周大声道:“我大明亿万百姓,数百万精锐之师,何惧建奴区区十数万蛮夷,谅他一个皇太极也翻不了天去,可如果我大明杀了皇太极,那就有损大国风范,有损华夏之邦的礼仪气节。”
  “去你妈的大国风范,还礼仪气节?”王朴再按捺不住,破口大骂道,“你知不知道就因为你的一句大国风范和礼仪气节,多少边军将士将战死沙场,多少热血男儿再无法回归故里,又有多少闺中少妇从此成为寡妇,又有多少稚子从此成为孤儿?”
  “放肆!王朴你太嚣张了。”右都御史李邦华气得胡子直抖,干指喝斥道,“你不过就是个小小的大同总兵,竟敢当殿喝斥刘大人,刘大人可是堂堂左都御史,正二品的上官,你懂不懂什么叫礼仪廉耻?”
  “去你妈的礼仪廉耻?”王朴大吼道,“有本事你带兵去辽东,跟建奴讲礼仪廉耻去,在这里唱高调说大话,谁不会?反正死的又不是你,反正死的是我们边军将士,对吧?我倒要问你一句,我们边军将士的命就那么不是命?为了你们这些狗官的一句屁话就得成千上万地去战死沙场?”
  “你,你……”
  李邦华气得浑身乱颤,已经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玉阶上的崇祯帝还有两班的文武大臣看得是目瞪口呆,虽说有明一代的朝会风气是最开放的,大臣们在金殿上像泼妇似的吵架时有发生,有时候甚至还会上演武打好戏,皇帝一般也不过多干涉,可骂人能像王朴这样恶毒的却是从未有过。
  王朴是真怒了,怎么从古到今都有这样的人?如果大明国力不如建奴,在建奴的高压之下被迫放回皇太极也还罢了,那叫情势所迫。可现在大明国力明明占据压倒性的优势,而建奴只不过是辽东的一个蛮夷部落而已,凭什么还要把皇太极放回去?
  崇祯帝要是真听了刘宗周这些人的屁话把皇太极放回辽东,松山前线的明军将士就有大麻烦了,皇太极有多厉害,有多难缠,王朴是再清楚不过了,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在路上的时候就把皇太极一刀给喀嚓了。
  “万岁,臣等附议王总兵,皇太极不能放!”
  “万岁,皇太极该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