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三国当军阀(校对)第5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0/575

  “为马岱随军参谋。”
  法正道:“领命。”
  马跃又道:“文和。”
  贾诩上前一步,拱手应道:“主公有何吩咐?”
  马跃道:“以八百里加急传檄淮南,令张燕率十万黑山军于三个月内赶到新野。”
  “领命!”
  贾诩拱手退下,马跃又道:“徐晃!”
  徐晃急上前应道:“末将在。”
  马跃道:“即刻返回南阳,整顿武备,准备南征。”
  “遵命。”
  “方悦!”
  “末将在。”
  “率兵十万为中军,随孤一并南征。”
  【拱卫京师的洛阳大营共有十五万军队,并不包含裴元绍、周仓的漠北铁骑,而是真正的西凉铁骑,是马跃嫡系中的嫡系,精锐中的精锐,经过数年的经营共有六万骑兵,九万步兵,这些士兵都是从雍、凉、朔州募集,经过正规训练的职业军人。】
  “遵命。”
  “蒯良、钟繇、陈群。”
  “属下在。”
  “令尔等督办粮草辎重,支持大军南征。”
  “领命。”
  “报……”马跃正分派军队时,忽有小吏匆匆奔入大厅,双手高举一卷书简喘息道,“丞相,益州急报。”
  “嗯?”马跃蹙眉道,“益州?呈上来!”
  小吏趋步上前,将书简递与司马懿,司马懿又将书简递到马跃手中,马跃展开书简匆匆阅罢旋即脸色一沉,旁边的李肃忍不住问道:“主公,益州出什么事了?”
  马跃将书简往案上一扔,沉声说道:“益州刺史张松急报,南中蛮王孟获起兵十万袭扰川南,又有五溪蛮、羌族叛军东西呼应,楚军大将张辽屯兵两万于夷陵,对鱼腹浦虎视眈眈,西川四面受敌,已经危如累卵,恳请朝廷火速发兵征剿。”
  李肃闻声默然:“这……”
  马跃问贾诩道:“文和,你认为该不该派兵征剿,如果要派兵又该派多少军队前往?”
  贾诩沉吟片刻后答道:“西川有张绣将军留守,张松、张任也非无能之辈,既然以八百里加急向朝廷告急,则说明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因此,诩以为援兵是一定要派的!否则不足以振奋川中将士之军心,更不足以坚定川中士族死守之决心,至于派多少援军为宜,诩以为当在两、三万人之间,这样就不会影响主公南征。”
  “那么该让谁领军呢?”马跃说此一顿,忽然又想起病故的马超来,黯然叹息道,“唉,要是孟起还在,孤又何必担心西川局势?只需孟起单骑前往,以孟起的威名,西羌叛军必然望风来降,得羌兵相助,又何惧南蛮、五溪蛮的叛乱?”
  “主公。”贾诩道,“诩倒是有个人选。”
  马跃道:“文和以为谁比较合适?”
  贾诩道:“非世子不可。”
  【纠错:王的法定继承人为世子,而非王子。】
  “征儿领兵?”马跃先是一怔,旋即点头道,“嗯,是时候让他单独领军了,不过还需派一员百战宿将为其副将,另需一智谋之士为其智囊。”
  “主公。”贾诩不以为然道,“诩却以为不应该再派百战宿将为世子副将,需知世子为人谦逊,若派宿将前往则事必垂询,有失决断之风啊,何况西川局势看似有惊,其实无险,西羌叛军、南蛮、五溪蛮皆乌合之众,难成气候,至于屯于夷陵的两万楚军,一旦主公大军南下,只怕早就撤回襄阳了。”
  “有道理。”马跃点头道,“那就让马征独自领军出征,孝直可为随军参谋。”
  法正道:“领命。”
  ……
第355章
南征荆州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02年)三月,宛城。
  此时的宛城已经成了一座庞大的兵营,除了原本就驻扎在南阳郡的十万川军,张燕的十万黑山军以及方悦的十万西凉大军(中央军)也先后赶到宛城,近三十万大军齐聚宛城,光是扎下的军营就延绵数十里,如此规模的行动自然无法瞒过潜伏在南阳的楚军奸细和吴军奸细。
  ……
  襄阳,楚王府。
  曹真正与诸葛亮、程昱、贾逵讨论西川局势时,忽见刘晔匆匆而入,拱手说道:“主公,细作回报马屠夫调集了三十余万大军大举南下,准备攻打荆州,眼下大军已经进至宛城一带,马屠夫族弟马岱率领的三万前锋铁骑已经进至新野城效了!”
  “什么!?”曹真闻言大吃一惊,霍地站起身来,失声道,“马屠夫调集了三十余万大军大举南下!?这西川局势危如累卵,马屠夫不出兵救西川,反而还调集了如此庞大的军队攻打荆州,这也太不可思议了?这该如何是好?”
  “这便是疆域广阔、治下人口众多的好处了!”程昱长叹道,“淮南一战,为了救援三百余万灾民,凉军的消耗极大,可现在时间才过去两年不到,马屠夫居然就又能调集三十万规模的大军出征了,凉军战略消耗的补充速度当真让人叹为观止啊。”
  “是啊。”贾逵附和道,“反观吴军,经历淮南之败后已经元气大伤,至少在十年之内不可能大举北伐了,我军也差不多,西川败后战很难再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了,这一次马屠夫来势汹汹,在下以为只有和吴军联合作战,才有一线生机。”
  “呵呵。”诸葛亮微笑道,“两位先生大可不必担心,凉军虽众却无水军,且劳师以袭远,我军虽寡却拥有绝对优势之水军,而且以逸待劳,纵战事不利亦可退守荆南四郡,借长江天险以拒凉军,更何况战争才刚刚开始,谁胜谁负还远未见分晓。”
  曹真道:“孔明可有退敌之策?”
  诸葛亮道:“亮的确已经替马屠夫掘好了坟墓!事实上,这歼敌之计早在先主公帐下时亮便已经考虑成熟了,可遗憾的是先主公始终不肯听亮良言相劝,一意孤行非欲伐蜀,以致兵败永安,令楚军元气大伤,致有今日之险象环生。”
  程昱追随曹操最久,闻言蹙眉不悦道:“孔明,这些不相关的话就别说了吧。”
  曹真也道:“对对对,孔明还是跟孤说说,该如何歼灭马屠夫的三十万大军?”
  诸葛亮道:“亮尝与先主公有言,马屠夫若大举南下、攻略荆州,亮可不费吹灰之力令其不败而败!不败而败者,非战之力,实则借助万物造化之天威也!不过遗憾的是,这次马屠夫只带了三十万大军南征,纵然这三十万凉军全灭,我军也无力趁势北伐,西凉也不会有覆亡之忧,其最好的结果就是此战之后,凉、楚、吴将呈三足鼎立之势。”
  “万物造化之天威?”程昱神色一动,凝声道,“孔明言下之意……是要借助长江之水?”
  “然也!”诸葛亮点了点头,从袖中取出一幅地图置于案上,摊平,然后手指地图向曹真等人解释道,“主公,三位先生请看,这是长江,由荆门向东,这是襄江,从襄阳向东,两条大江在三江口合二为一,两江相夹则为东西走向的江汉山陵,形如口袋。”
  曹真道:“那又如何?”
  诸葛亮道:“襄阳上游江面狭窄,不足以抵挡凉军南下,因此襄阳的失守是迟早的事,襄阳若失守,我军可且战且退,沿麦城、江陵、沔阳一直退到乌林港,然后从乌林港登船渡河,沿途所经既无天险可守,又无水道相隔,凉军必然会长驱直入、直取乌林。”
  “那又如何?”贾逵不解,反问道,“正如孔明你所言,从江陵到乌林港,一路上既无天险可守,又无河道相隔,就算两江之间的江汉山陵形如口袋,我军也无法把袋口扎上,也就谈不上把马屠夫的三十万大军困死在里面,所谓的不败而败又从何说起呢?”
  “那也未必。”诸葛亮淡淡一笑,从容说道,“亮曾经仔细察看过夷陵至江陵一带的地形,发现麦城段襄江水位比夷陵段长江水位要低得多,如果我军从夷陵凿开长江引水北灌,分流的长江水就能在山陵之间形成一条新的河道,如此一来,江汉山陵的袋口岂不是扎上了?”
  “那又如何?”程昱忍不住反驳道,“就算能凿开长江,在江汉山陵间形成一条新的河道,那也只能暂时困住凉军一段时间,根本不可能把其困毙!要知道淮南一战,东吴水军对淮水、肥水的封锁最终还不是被凉军的铁索拦江给破解了?”
  “只要能困住凉军一个月就足够了!”诸葛亮道,“程昱先生可知江汉一带流行一种恶疾,名曰大肚子病(血吸虫病),患此病者腹大如鼓,往往不得善终,北人常年生活在北方干爽之地,不适应南方潮湿闷热的气候,极易感染此恶疾,而且发作极速,只需数日即能漫延全军,七至十日可使人丧失行动能力!”
  曹真、程昱、贾逵等人相顾骇然,沉声道:“缘来如此!”
  诸葛亮微微一笑,接着说道:“不过当务之急是先打败马岱,先灭一灭凉军的威风。”
  曹真目光一闪,突然大声道:“来人!”
  早有小校应声入内,应答道:“王爷有何吩咐?”
  曹真道:“将孤的印信佩剑拿来。”
  “遵命。”
  小校领命而去,再转回来时手上已经捧着曹真的印信和佩剑,曹真郑重其事地将印信和佩剑交与诸葛亮,沉声说道:“孔明,从现在起汝即为楚军统帅,三军调动、粮草运转以及将领的分派皆由你全权独揽,孤绝不干涉半句。”
  诸葛亮郑重其事地接过印信、佩剑,肃然道:“亮……领命。”
  至此,刘晔方才如梦方醒般向曹真道:“主公,潜伏在洛阳的细作也有消息传回,不过真假难辩。”
  曹真道:“什么消息?”
  刘晔道:“据说马屠夫手下的头号大将马超已经死了。”
  “马超死了?”曹真愕然道,“怎么死的?”
  刘晔道:“据说是骑马摔下来崩裂旧疮死的。”
  “孤虽未能手刃马超,可马超既然是死于旧伤,总也算是死在孔明手下。”曹真说此一顿,回头望着诸葛亮道,“这么说起来,先王的血仇也算是报了,孤还真应该感谢孔明你啊。”
  诸葛亮道:“巫县之战,马超败在轻敌,以为先主既然已经战死,我军群龙无首之下再不堪一击,这才会率领两千骑兵杀上山道来追杀我军,以至兵败坠崖!真要说起来,也是幂幂之中自有天意,也许是先主显灵索了马超之命,亮委实不敢居功。”
  ……
  秣陵,吴王府。
  仅仅几天之隔,孙权也知知了马跃大举南征荆州的消息,当即召集徐庶、吕蒙、陆逊以及孙翊、孙瑜、孙皎、太史慈、贺齐、祖郎、全琮诸将商议应对之策。
  时大都督周瑜抱病在柴桑静养,孙权并未召其前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0/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