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太行侧/岳维汉抗日笔记(校对)第3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0/461

  在这种情况下,重拾北进战略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远东地区同样存在着日本急需的原油、铁矿等紧缺资源,而且这两块区域与“满洲国”相邻,因而完全不必担心会被盟军切断运输线,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本身就有良好的重工业基础。
  苏德战争爆发之后,俄罗斯已经将相当一部分欧洲的工业迁移到了远东地区,在共青城更是建起了一个能够生产飞机、坦克、重炮等重型装备的大型工业基地,如果能够完整地接管这些军事工业,那么日本的工业实力就将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当然,朱可夫的100多万军队以及800余辆坦克仍然是个严重的障碍。
  但是,现在已经不比以前了,伴随着苏联的分裂,在莫洛托夫集团和德军的夹击下,斯大林集团的溃败将不可避免,要不了多久,斯大林就只能流窜到乌拉尔山上打游击了,朱可夫也将不可避免地抽调主力前往西线抵御德军和莫洛托夫集团的进攻。
  到了那个时候,日本关东军的机会就来了!
  为此,日军大本营已经紧急制订了应急预案,开始加紧建设战车部队,驻守“满洲国”的两个独立战车旅团在第一时间扩编成了战车第1师团以及战车第2师团,驻守蒙满边境的独立第3战车旅团也扩编成了战车第3师团。
  战车第4师团和战车第5师团也正在本土筹建。
  除此之外,各种战争资源也正在向着关东军急剧倾斜。
  自从中途岛海战失败之后,日军大本营已经对海军丧失了信心,首相近卫文磨甚至向裕仁天皇提议解散联合舰队,以削减近乎无底洞般的巨大投入,这个建议遭到了否决,可日本政府对海军的投入却是大幅削减了。
  日本政府终于明白,没有强大的工业和海量的资源做后盾,花再大代价建设再强大的舰队那也只是面上风光,在战争初期或者还可以耀武扬威,可随着战争带来的持续消耗,日本海军缺乏后劲的先天劣势顿时就显露无遗了。
  也正是中途岛海战之后,日本政府就有了“战略着陆”的念头。
  所谓的战略着陆,就是将本土的工业以及人民转移到“满洲国”以及华北、华东等日军占领区,这样即便丧失了制海权,日本也可以凭借庞大的陆地纵深以及充足的战争资源与盟军持久消耗,从而在战略上立于不败之地。
  ※※※
  当日军密谋北进时,岳维汉也在绞尽脑汁建设他的缅甸基地。
  缅甸拥有丰富的煤、铁、铜、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甚至还蕴含着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翡翠矿脉,可惜现在全世界都在打仗,这些翡翠既使开采出来也卖不了好价钱,否则,光是倒卖翡翠饰品就足以养活岳维汉的百万大军了。
  不过,即便不能卖翡翠,缅甸的建设也不缺乏资金。
  东南亚华侨的庄园、工厂、店铺等固定资产虽然被日军抢走了,可他们在战前转移的黄金资产以及存在美英银行里的资金却是分文未动,岳维汉只需要转让出各厂矿企业的部分股权,就足以吸引这些游资落户缅甸了。
  工业建设不是问题,农业生产也同样不是问题。
  缅甸气候炎热,拥有大量肥沃的荒山野地,适合种植水稻、棉花、玉米、土豆、红薯等多种农作物,水稻甚至可以一年数熟,岳维汉完全可以将远征军挑剩下的近百万壮丁编为生产建设兵团,在缅甸大量圈地实现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
  岳维汉还可以从西南大后方大量招蓦难民前来缅甸从事农业和轻工业生产。
  这些沿海地区逃难过来的难民在西南大后方基本上都是衣食无着,勉强依靠国民政府的救济而活着,现在美国大幅度削减了对华援助,国民政府就自顾不暇了,如果不把这些难民接来缅甸,他们恐怕就真只有饿死一途了。
  岳维汉估摸着,最多一年时间,缅甸的工业和农业生产就会形成规模,从西南大后方迁移过来的华人也会急剧增加,各种各样的服务业也会跟着兴旺起来,然后税收也会迎来一个猛烈增长期,这样中国远征军的军饷开支就解决了。
  这些工作都非常之繁锁,好在不需要岳维汉操心,工业建设自有陈嘉庚先生的“影子内阁”在操持,缅甸生产建设兵团的事务也有卫立煌将军在主持,甚至连军工企业的建设和生产也有刚从太行山调来的皮晓诚在主持。
  远征军的军事训练也有参谋部在负责。
  岳维汉看上去就像是个甩手掌柜,好不逍遥,其实不然!
  自从苏联解体的消息传开之后,岳维汉就暗中开始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
  作为一名穿越者,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能比岳维汉更清楚二战的走向,随着苏联的剧变解体,纳粹德国已经事实上立于不败之地了,凭借海空军优势,美英盟军可以在欧洲西海岸的任何区域抢滩登陆,但无论盟军投入多少部队,都只能是德军的盘中餐!
  德国陆军的强大战斗力绝不是吹的,虎豹系列坦克更不是谢尔曼能够匹敌的。
  当然,由于海空军的天然劣势,德国也同样奈何不了美英两国,轴心同盟和反法西斯同盟的战略均势已经事实上成形,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两大阵营都不可能获得压倒性的优势,二战将必然陷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
  可以预见,由于地中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其沿岸地区将成为主战场!
  在未来数年,西班牙、南斯拉夫、土耳其、埃及、中东各国甚至是意大利本土都将成为两大阵营反复争夺的焦点,由于纳粹阵营和反法西斯阵营拥有相差无几的人口基数、自然资源以及工业基础,这场旷世大战很可能持续十年、甚至二十年之久!
  这样一来,中国的机会就来了!
  只要中国能够在三到五年之内打败日本,就将迎来历史性的崛起机遇!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国家要想崛起,什么最根本?毫无疑问是教育!
  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的办学水平更关乎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而科技又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中华民族要想复兴,就必须潜心办学,然后通过办学促使科研水平的井喷以岳维汉现在的地位和能力,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国教育落后的现实,但他完全可以利用穿越者预知未来的优势实现科研水平的跳跃发展现在,岳维汉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办南洋理工大学抗战爆发后,沿海地区的许多大学都迁到了西南大后方,这些大学在内迁之后办学条件都相当之恶劣,不仅校舍基本没有,连师生的基本生活保障都严重缺失,因此,只要岳维汉舍得投入,吸引部分大学前来仰光办学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当然,要想实现科研水平的跳跃式发展,光靠国内的理工科大学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实现科研水平的跳跃式发展,还得想办法从美国挖墙角!人选也是现成的,那就是钱学森!现在的钱学森已经是航空、数学双料博士了,目前正在加州理工大学师从卡门教授研究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火箭以及导弹。
  空气动力学、火箭和导弹是岳维汉最在乎的领域学科!
  只要中国能在以上几个学科领域取得突破,再加上岳维汉这个穿越者在研究大方向上的指点,中国就完全有可能成为继德国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研制出喷气式战斗机以及导弹的国家,这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
  搞不好还能研究出原子弹!
  这并非痴人说梦,历史上,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也正是在钱学森回国之后,就在短短八年之内搞出了原子弹,此时的钱学森虽然还年轻,还处在知识积累阶段,可只要岳维汉能向他提供更高的科研平台,钱学森没理由搞不出原子弹来。
  而且,以目前的中美关系,再加上共同对抗纳粹阵营的需要,美国是绝对不会对中国设置科技壁垒的。
  因此,只要祖国发出召唤,钱学森是一定会回来的,而且,只要岳维汉创办的南洋理工大学拥有比较良好的科研基础以及科研氛围,再高薪聘请一批美国专家前来缅甸也不是不可能,如果能把卡门教授聘为客座教授那就再好不过了。
  要知道,冯·卡门教授可是当世最杰出的航空、航天专家!
  更重要的是,卡门教授非常热衷于到世界各地流动讲学授课。
  尽管南洋理工大学尚在筹备阶段,甚至连校址也还没有选定,岳维汉却已经把仰光的大金塔给拆了,并且将拆下的7吨黄金以及7000余颗各色宝石、钻石全部变卖,所得款项分文未动,全部用做南洋理工大学的启动资金。
  岳维汉全然不顾他的暴行已经给缅甸的佛教文化造成了一场空前浩劫,雄心勃勃的岳维汉现在脑子里就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要把南洋理工大学办成能够与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相媲美的世界第一流的理工科大学!
  对于岳维汉的暴行,缅甸政府也是敢怒而不敢言,再说这也是为了教育嘛。
  因为南洋理工大学建成之后,不仅华人可以入学,缅甸人也是可以入学的,当然,南洋理工大学的教育语言只能是也必须是汉语。
  ※※※
  PS:看了书评区,大伙对苏联的解体似乎意见不一。
  这个怎么说呢,缺乏铺垫显得有些突兀是肯定的,因为我只写国内抗战,对于国际大势,从来都只是一笔带过,原因很简单,要写国际大势,我得查海量资料,没那个时间,而且写出来大家也不会喜欢看,估计十个有九个就会一目十行地速读,那还不如一笔带过,简单交待下就行了。
  至于有人说,苏联不可能解体,那就未必了。
  要说独裁的极至,还有国家能比今天的朝鲜更甚?都三代世袭了!可金家的独裁统治就真的稳如泰山了么?显然不是,如果没有中国在背后撑腰,金家的统治早就已经瓦解了。
  而二战时期的苏联,本身就是共产阵营的老大,背后根本就没有国家给他撑腰,因此,当风雨飘摇的苏联面临纳粹阵营的威逼利诱时,部分对战胜德国失去信心的高层领导改弦易辙是自然而然之事,譬如汪精卫,就是对武力战胜日本丧失了信心,才当了汉奸。
  最后,一切问题的根源还在于为了书里中国的崛起创造合理的国际环境。
  苏联如果不分裂,不完蛋,怎么收回被夺的150万平方公里国土?又怎么收复外蒙?又怎么夺取西伯利亚丰富的自然资源,替未来中国拓展生存空间?
第八卷
铸剑南洋
第448章
四大家族
  民国31年(1942年)4月下旬,从美国东海岸启航,绕经南非好望角的运输船队陆续抵达仰光港,随着大批工业设备以及技术人员的抵达,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开始在仰光、曼德勒以及仁安羌等缅甸城市展开。
  一时间,整个缅甸都成了热闹的大工地。
  同时,中国远征军的生产建设兵团也正式编组完成,陆续抵达缅甸的80多万壮丁以及50多万难民编成了13个生产建设兵团,缅甸联邦政府很爽快地缅甸中部以及北部的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划出了数千万亩不毛之地供中国人开荒。
  对于这个岳维汉倒是浑不在意,因为缅甸几乎就没有真正的不毛之地。
  像胡康河谷这样的不毛之地,其实土地非常肥沃,只是一直以来无人开垦而已。
  事实上,缅甸此时的人口还不到千万,除了各大城市以及几条大河两岸的狭长区域,别的地方都很荒凉,而缅甸联邦政府给中国远征军生产建设兵团划出的土地又大多是无人居住的不毛之地,因此并未与当地的缅甸土著发生多少冲突。
  ※※※
  刚开始,工业建设很顺利。
  曼德勒钢铁城、仁安羌石油城以及仰光综合工业城的建设都已经拉开了序幕,随着美国援助的大型工程器械的到来,场地平整、道路建设、桥梁架设、水电供应等等都在有条不紊的地进行中,各大工厂的厂区也已经在图纸上画好了。
  但是到了5月下旬,意想不到的问题突然出现了。
  美国政府援助的第一批建材很快就用光了,美国方面建议由印度的英国钢铁公司以及水泥公司提供后续所需的建材,陈嘉庚先生却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此时国民政府内迁到西南大后方的工厂更加需要这批订单,因此执意将订单交给了国民政府。
  陈嘉庚先生的义举的确拯救了西南大后方濒于破产边缘的水泥厂以及钢铁厂,但是,却也给南洋华侨全资控股的“南洋实业公司”带来了天大的麻烦,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财政部长兼中国银行总裁的孔祥熙盯上缅甸这块肥肉了。
  说起孔祥熙,就不能不说国民政府的四大显赫家族!
  所谓的四大家族就是指蒋、宋、孔、陈,其中蒋氏家族把持着国器,是国民政府毫无争议的第一家族,尽管蒋氏家族的私人帐户里并没有多少资产,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整个国家都是蒋家的,他们根本就没必要往私人帐户里存钱。
  排名最末的陈氏家族却有些名不符实!
  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俩一生致力于国民政府的教育事业,到了晚年,兄弟俩却是家无余资,陈果夫甚至连治病的钱都出不起,在兄弟俩先后担任教育部长的数十年间,国民政府凭借并不宽裕的财政却愣是办起了像模像样的教育事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0/4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