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鼎(精校)第2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8/436

  目送魏悦依然窈窕的身影翩然离去,项庄却叹了口气,后宫历来就是勾心斗角之所,这也是人之常情,妃嫔们不单要争宠邀媚,有子嗣的更要争夺储君之大位,以悦娘的心性,要想管理好后宫,的确是难为她了。
  现在看来,册立太子一事却是不能再拖了,否则,后宫之内不知道还要生出多少风波,项庄杀伐决断,却也委实不愿意将屠刀架到自己女人、甚至儿子头上,祸起萧墙,终究是人间悲剧,项庄可不想成为摆满杯具的茶几。
  正思量间,呼延进来禀报,卫将军毕书到了。
  当下项庄请毕书入内相见,君臣见了礼,项庄直截了当地说道:“学剑,寡人今日召你来就为了一件事,要不要立太子?如果要立,哪位公子合适?”
  关于太子人选,放眼满朝文武,项庄也就能跟毕书商量了。
  平常有什么事,项庄一般都会问百里贤,然后是项他,然后才是毕书,可是关于太子人选之事,百里贤却必须避嫌,因为他是百里伊水的大哥,更是项术、项勇的亲娘舅,项他也要避嫌,因为曹姬是项他的小姨子,而且刚刚也生了个儿子。
  “太子?”毕书明显缺乏思想准备,愕然道,“大王要立太子?”
  项庄道:“学剑,寡人知道,满朝文武,就你的地位最超然,所以,寡人想听听你的意见。”项庄这话倒是事实,楚国政坛已是派系林立,唯独毕书是个例外,他没有加入任何派系,似乎也没有自成派系的意思。
  毕书沉吟片刻后道:“大王,诸位公子年幼,心性未定,臣也说不好。”
  项庄皱了皱眉,道:“说不好没关系,你尽管大胆地说,寡人绝不怪罪于你。”
  “好,那臣就斗胆直说了。”毕书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秦始皇天纵其才,奈何大秦却只历二世而亡,究其根本,最大的原因就是秦始皇没有册立太子,这才给了李斯、赵高之流以可乘之机,将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上了帝位。”
  项庄问道:“你的意思是说,太子是国之储君,应尽早册立?”
  毕书答道:“是的,太子是国之根本,所以,册立太子宜早不宜迟。”
  项庄点头道:“好吧,那你再说说,诸位公子里面谁最适合当太子?”
  毕书微微一笑,说道:“关于太子人选,大王心里不是早有定夺了么?”
  项庄也不否认,说道:“寡人还是想听听你的意见,不如这样,你我君臣先将心中人选写在手心,然后看看是否同一人?”
  “好吧。”毕书无奈,只能应允。
  当下君臣两人拿起毛笔各自在手心写下一字,然后同时摊到案上,再定睛看时,却看到对方掌心分明写着一个“政”字,毕书见状微微一笑,项庄却是大笑,又将呼延唤入书房吩咐道:“呼延,通知所有文武大臣,明日大朝!”
  刘邦欲封高初为荆王,这离间计原本很蹩脚,也根本不可能成功,可一旦有楚国内部势力介入其中,情形立刻就变得有些复杂了,不过,有道是祸兮福所倚,项庄正好借此机会确定太子人选,却是坏事变好事了。
  ※※※
  宛城,闻听上将军刘寇逃回,褚淳赶紧带着亲兵迎出城来。
  前次因为折损了两千多骑兵,褚淳挨了刘寇八十军棍,便一直留在宛城养伤,却不想因此躲过了一劫。
  看到刘寇、刘冲叔侄只带着十几个残兵败卒逃了回来,褚淳本能地问道:“上将军,大王呢?”
  刘寇叹了口气,黯然道:“大王已经殁于绿野泽中了。”
  “什么?”褚淳不信道,“上将军,大王水性极佳,怎会殁于泽中?”
  “褚淳,你这话什么意思?”刘寇怒道,“大王水性是不错,可他身中十数箭,此乃本将军亲眼所见,焉能有假?”说罢,刘寇又扬了扬手中所持王剑,喝道,“更何况,还有大王临终前所赠王剑在此,由不得你不信。”
  刘冲早已经不耐,喝道:“褚淳,废话少说,赶紧去准备酒食!”
  说罢,刘冲又对刘寇道:“叔父,跟他废话个什么劲,我们还是赶紧进城吧。”
  刘寇再不理会褚淳,在刘冲以及十余败兵的簇拥下径直入城,望着刘寇、刘冲叔侄以及十余败兵大摇大摆进城的背影,褚淳眸子里忽然涌起了一抹异样的寒芒,当下扭头问身后随行的亲兵道:“汉使是否还在宛城?”
  亲兵道:“回禀将军,还在宛城。”
  “好。”褚淳点了点头,狞声道,“你这便前去通知汉使,就说今天晚上,本将军有一份大礼奉上!”
  “喏!”亲兵轰然应喏,领命去了。
  再说刘寇、刘冲叔侄俩,进了城随便找了家驿馆痛痛快快地泡了个热水澡,冲完澡,褚淳早已经让人准备好了酒食,叔侄俩饱餐一顿、倒头便睡,自绿野泽一路逃亡,叔侄俩早就已经累坏了,这一倒头睡下,很快便睡得跟死猪一般无二。
  半夜时分,刘寇的房门忽然间无声无息地打开,幽冷的月光下,只见褚淳目露凶光,手持锋利的短刀,像幽灵一样闪了进来,无声无息间,褚淳手起刀落,正中刘寇心脏要害,刘寇从睡梦中猛然疼醒,却只看到褚淳无比狰狞的嘴脸。
  “褚淳,你这个刑徒。”刘寇手捂胸口,吃声道,“竟敢杀我?”
  “刘寇!”褚淳一刀得手,当下急退数步远离了刘寇身边,他可不想被刘寇临死反噬跟着赔葬,直到退出十几步外这才得意地道,“这么多年,老子鞍前马后伺候于你,没功劳也有苦劳,可你何曾拿老子当个人看?老子已经忍你很久了。”
  “你……”刘寇怒目圆睁,这一刻,他很想上前掐死褚淳,却终究没能如愿,挣扎往前爬了两步,便一头栽倒在地、气绝身亡。
  褚淳足足等了半刻钟,确定刘寇已经死透,这才上前两刀枭下了刘寇首级,然后大步走出了房门,那边褚淳的亲兵早已枭了刘冲首级,褚淳拎起刘寇首级,大声道:“弟兄们,梁王已死了,梁国也完了,你们还是跟着老子投奔汉王去吧。”
  ※※※
  上庸,刘邦行辕。
  周勃已经带着十万大军开拔,刘邦却没有随军出征,主要是年纪大了,身子骨已经大不如前了,刘邦可不想累死在征途上。
  这天一大早,夏侯婴便拎着两个锦匣进了行辕大厅。
  刘邦正跟张良、陈平、白墨喝酒,见状问道:“夏侯婴,里面装的啥?”
  “回禀大王,这里面装的是两颗人头。”夏侯婴说着打开了右边那个锦匣。
  刘邦定睛看去,觉着依稀有些眼熟,陈平却是一眼就认了出来,失声道:“刘寇,这是梁国上将军刘寇的人头!”
  “刘寇死了?”刘邦道,“那彭越呢?”
  “彭越也死了。”夏侯婴道,“很可能就是刘寇杀的。”
  “彭越也死了?”刘邦闻言神情微黯,望着左边锦匣道,“这里面装的难道就是彭越的人头?”彭越跟刘邦也算是老兄弟了,当年要不是彭越数次挠楚,断了项羽的粮道和兵源,楚汉之争还不知道会是个什么结局呢,想想,刘邦还真有些心酸。
  
  第359章
册立储君
  
  不过,当夏侯婴打开右侧锦匣时,刘邦才发现里面的人头根本就不是彭越的,而是他派去敕封高初的族兄刘贾!
  “刘贾?”刘邦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高初竟然杀了刘贾?!”
  旁边的张良便轻轻地叹了口气,虽说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可汉王派使者去敕封楚王麾下的大将为王,这的确是有些过份了,也怨不得人家斩杀使节。
  陈平却是面露羞愧之色,讪讪的也不知道是否应该向刘邦赔罪。
  好半晌,刘邦才咬牙切齿地道:“高初小儿竟敢杀寡人族兄,寡人誓杀他!”
  这一刻,刘邦是真的很生气,也很伤心,刘邦麾下文臣武将无数,自沛县起兵便一直追随他的也不在少数,譬如萧何,譬如夏侯婴,但是,刘邦最信任的却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跟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另一个便是堂兄刘贾了。
  现在,刘贾却让高初给杀了,刘邦能不生气,能不伤心?
  深深地吸了口气,刘邦又道:“此仇不报,誓不为人,待雨季过去、夺了梁地,寡人当亲征荆襄,斩杀高初为刘贾报仇!”
  刘邦却不知道,要想夺取梁地可不那么容易了。
  ※※※
  赵炎、申屠嘉带着五千精兵昼夜兼程,终于在十天之后赶回了定陶。
  赵炎回到定陶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让申屠嘉封锁城北大营,将留守定陶的五万更卒牢牢地掌控在手中,第二件事情便是封锁王宫、囚禁梁国国相夏说,第三件事便是谴飞骑前往临淄,请求齐王引大军前来定陶,接收梁地。
  赵炎很清楚,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刘邦游说彭越攻伐荆襄,原本就是驱虎吞狼之计,如果梁军大获全胜也就罢了,那时不仅梁国能够保全,甚至还真有机会从荆襄分得一杯羹,可是现在,梁军却全军覆灭,在这种情形之下,汉军肯定会掉转矛头对付梁国。
  所以,必须抢在汉军到来之前,引齐军入梁!
  放眼当今天下,除了楚王项庄,也就齐王韩信能跟汉王刘邦相抗衡了,赵炎也曾考虑过将梁地献给楚王或者汉王,可最终,他还是决定投奔齐王,汉王、楚王都是人中之雄,可他们麾下文臣武将多如牛毛,赵炎自忖去了也难有出头之日。
  反倒是齐王帐下,似乎人才廖廖,投入齐王帐下或者还能建立一番功业。
  但凡人才,就没一个想去给人家锦上添花,赵炎有此选择也在情理之中。
  而且,自从征讨淮南失利之后,齐王似乎是幡然顿悟了,甚至还下了求贤令,正在齐地广征贤才,现在去投齐王,正是时候。
  ※※※
  秭陵,楚王宫。
  悠扬的钟声中,朝中文武官员三五成群,直趋大殿而来。
  今天不是初一,也不是十五,大王却突然间召集群臣大朝,显然是有什么大事,文臣武将们都是议论纷纷,不过,绝大多大臣都认为跟这两天风传的高初封荆王之事有关,今日大朝,高初究竟是封王还是被谪贬,想必会有个明确的说法。
  卯时三刻,群臣到齐,文官以项他为首于右侧就座,武将以项佗为首,于左侧就座,不过,今日大朝,参与朝会的文官武将超过百人,有席位的只有廖廖十余人,更多的文臣武将却只能分列左右两班,站着朝会。
  片刻之后,穿着国君盛装的项庄便从侧门进入大殿,于首席就座。
  楚汉时期,后世成为绝对正统的儒家还未成为主流,因而儒家礼仪也没有被引入到朝会之上,国君的席位并非高高在上,大臣们在国君面前也是有席位的,更加重要的是,大臣们根本不需要三跪九叩、高呼万岁,而是只需拱手作揖,喊一声参见我王就可以了。
  君臣见了礼,就在大臣们以为项庄会主动提及高初封王之事时,卫将军毕书却忽然从上将军项佗身后跪坐起身,朗声道:“我王,有道是太子乃是国之储君,储君乃国之根本,先秦因未立太子以致速亡,是故,我王当早立太子。”
  项庄嘴角不禁绽起了一丝微笑,立太子之事,当然不能由他提出来,作为国君,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超然的地位,只有当两派意见相持不下时,国君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一锤定音,否则,什么事情都要国君赤膊上阵与臣子激辩,则君威何在?
  这帝王心术,当初尉老爷子可是谆谆教诲,项庄也是心领神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8/4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