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骚(精校)第2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2/655

  在砎园文会的第二天,张原与一众文友议论前后七子复古派的文章,与会诸生除了个别只读四书五经别的书都不看的之外,都是颇有学养的,张原雄辩滔滔,指摘复古派矫枉过正、失却本心之弊,认为复古派循规蹈矩,没有了创造性,写的文章子不子、经不经,颇有不伦不类之处,从最近几科会试程文来看,已经很少看到复古派那种所谓以秦汉之气行六经、用支离破碎的文句和繁琐典故的文章,这是时文新动向,所以张原提出“文主欧、曾,法宗成、弘”——
  欧、曾就是欧阳修和曾巩,成、弘是指成化、弘治年间的八股文风,这就是张原的文学主张,要把文章写得晓畅明白,不要搞得晦涩难懂、故弄玄虚,除了读经之外,更要多读古文,张原这个主张是非常切实可行的,他没有提出师法名气更大的韩愈和苏轼,韩潮苏海,韩愈的文章气势太足,不适合为八股文拘束,而苏轼则是属于天才类型,信手拈来即是妙文,苏轼的文不好学,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相对来说欧阳修和曾巩更易师法,这样学习古文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为了科举,以凝聚诸生,除了科举更无他路,文学主张要有利于应付科考才能应者云集,张原自己就是身体力行者,张原要以自己在科考上的成功来号召诸生,这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张岱、祁彪佳这等少年意气风发之辈对张原敢指摘王世贞这样的海内文宗都是击掌叫好,也赞同张原的文学主张,张原又提议山阴也要成立文社定期切磋时文,张岱等人自是踊跃,“文主欧、曾,法宗成、弘”就将是山阴文社的文学主张。
  范文若、金琅之在山阴待了六天,七月十五中元节后方与杨石香、金伯宗一起辞别张原、张岱兄弟回乡,张原从自己一年来作的三百篇八股文中挑选出一百二十篇让范文若带回去刊印,并自己写了一篇序文,论作文之道,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这也是宣传自己啊,这集子印行得越多,他的名头就越响,当然,范文若的拂水山房书局也就越挣钱。
  现在,张原要专心为明年四、五月间的道试做准备了,力争小三元,虽然同样是秀才,但小三元的名声那是大不一样的,为了让杨石香和范文若的书更好卖,他必须努力,必须精研《春秋》,作好经义题,因为他从族叔祖张汝霖那里得知,王提学的本经也是《春秋》,是知名的《春秋》学者,这就等于是要在鲁班门前弄大斧了,这大斧必须耍得好、耍得妙、要入得了王提学的法眼才好,可惜的是刘宗周先生去了京城,不然的话可向刘先生讨教《春秋》经义,刘先生是大儒,不专治一经,而是博洽五经,无不精通——
  ……
  山阴的干旱一夜之间就结束了,范文若等人离开山阴的第三天,也就是七月十九日,这日清晨,张原还未起床,就听到天井边的穆真真欢天喜地叫着:“少爷、太太、大小姐,落雨了,落雨了!”
  兔亭也在叫:“下雨了,下雨了!”
  张原翻身下床,趿着鞋走到楼廊上,就见穆真真和兔亭两个在天井里又蹦又跳,凝目细瞧,果然有细细雨丝飘落。
  张母吕氏和张若曦、周妈、伊亭几个也出现在南楼廊上,都是喜笑颜开,张母吕氏双手合十道:“观世音菩萨保佑、海龙王保佑,这雨下大点才好。”
  张原起先也担心这雨太小,下不长,解不了旱情,岂料这雨起先如丝,再就是成滴,最后是一条条雨线绵绵不绝,越下越大了,到了午后,大石头冒雨跑来报告说投醪河又有水了——
  投醪河断流快两个月了,张母吕氏在张家三十年只这次见过投醪河断流,听说河里又有水了,心中欢喜,便让张原、张若曦陪着她,周妈她们带着履纯、履洁一起到后园看河水,后园小楼已完工,桐油也已刷过一遍,现在只楼前台阶未建好,以及一些杂物未清理,再有几日就可以置办家具器物入住了。
  大石头说投醪河里有水,其实只有几尺宽的浅浅细流,随着雨不断地下,那河水眼见得就丰沛起来,好似一条隐藏在地底多日的潜龙开始摇头摆尾浮现——
  履纯、履洁小兄弟二人来外祖母家四个月了没见过下雨,这些日子听外祖母、母亲说干旱下雨什么的听得多了,也极渴盼下雨,这时快活得锐声尖叫,要去淋雨,两个婢女一手打伞,一手都拉他们不住。
  张原看到三兄张萼和王可餐、潘小妃几个也走到石拱桥上看雨、看投醪河水,几个人都是打着伞的,张萼却突然把伞望空一丢,那伞从桥上悠悠飘落河中,张萼瞧得高兴,把王可餐、潘小妃几个人的伞都夺过来抛到河里,狂笑不止。
  雨不小,张萼很快淋得头巾、衣衫尽湿,走过石桥向张原他们走来——
  兔亭和穆真真共一把油纸伞,兔亭担心道:“三公子要抢我们的伞了。”
  张萼走过来向张母吕氏和张若曦施礼,一脸的雨水,笑嘻嘻的,觉得很有趣。
  张母吕氏笑道:“燕客莫要这般淋雨,小心着凉生病。”
  张萼道:“半年多没看到雨了,今日高兴,栉风沐雨一番,不亦快哉。”
  履纯、履洁有了榜样,更闹着要淋雨。
  张原见这雨来势汹汹,怕干旱之后接着又洪涝,便去吩咐石双明日一早赶到鉴湖边田庄,叮嘱谢奇付几个佃农不要等天晴赶紧把早稻收割上来,本来是要到月底收割最好,但早几日收割也无妨,免得这雨接连下,成熟的谷粒都给打脱了。
  第一百八十四章
九字诀
  入秋这雨下起来就没完,下一天停半天,断断续续,时大时小,竟然一直到八月中秋也没真正开晴过,绍兴百姓原先对大雨解除旱情的欢喜早已荡然无存,上天不仁,不顾百姓死活啊,这干旱紧接着洪涝,简直是要赶尽杀绝,干旱时那些方便取水灌溉的田地还能有些收成,就像张原家的鉴湖东岸田庄,早稻虽比往年减产三分之一,但不至于绝收,但紧接着的阴雨一个月,佃农谢奇付他们抢插下去的晚稻禾苗很多都烂在了水田里,用水车拼命抽水也无济于事,上午刚让禾苗露出水面,傍晚一场雨又下来了——
  像张原家这样早稻还有些收成的佃农因为主家减免了一半田租,日子尚能维系,那些早稻颗粒无收的农户就悲惨了,家里都是没有什么余粮的,有一季断收就要揭不开锅,若那田主还要催逼田租的话那就更要走投无路了,当然,绝大多数田主没有那么狠,县上也多次晓谕各田主要救济自己佃户,勿使饥寒流离——
  绍兴知府徐时进近日也是焦头烂额,辖下八县有六个县上报请求赈灾,他也把灾情向浙江布政司报上去了,根据经验,指望朝廷拨钱粮赈灾很难,现在只求朝廷能蠲免一些赋税,其余的就靠自救了,自救之法就是劝借募粮,劝借的对象是富民,但自嘉靖以来,富民参与官府救灾普遍消极,一是因为官府强行摊派甚至侵占富民捐出来的义粮,二是朝廷的旌奖贬值,纳粮得来的散官冠带遭人耻笑、纳粟监生被人看不起,入了国子监也会被赶回家,所以富民不愿为政府出力救灾,徐时进听说张原向侯之翰献策以田主救济各自佃农,这在山阴县颇见成效,中秋节后的一天,徐知府便传山阴知县侯之翰和张原一道来府衙商议救荒——
  张原建议除了田主救济各自佃农之外,再以坊赈坊、以村赈村,因为坊坊有殷富,村村有殷富,让本坊、本村的富民救济同坊、同村的贫者,这类救济缩小了范围,贫者立受其惠,富者有乐善之名,当然,这些救济不能是无偿的,还是要以借贷为名,借多少还多少,贫者渡过灾荒后要予以偿还,不然的话富民没有那么仁义,他们的钱粮也是辛辛苦苦累世积攒来的,岂有代官府无偿赈灾之理,就是阳和义仓也是如此,不是无偿赈济的,只是为了救急,亩贷米一斗,佃田十亩之家可得米一石,这样就能渡过最艰难的两个月——
  还有,张原建议徐知府联合绍兴、会稽两县,以官府名义进行工赈,所谓工赈,就是招募饥民做工,诸如筑坝、修渠,每日发给饥民一家口粮,这样既让灾民渡过了灾荒,官府也省了工役,可谓两便。
  ……
  出了绍兴府衙,雨淅淅沥沥下着,秋风秋雨,很有些凉意了。
  穆真真在衙门外等着张原,撑着一把油纸伞,腋下还夹着一把伞,见到少爷出来,不自禁地就挺直了身子,细腰丰胸,煞是动人。
  张原接过穆真真递过来的伞,沿府河缓缓而行,一个月前几乎干涸的府河现在是浊浪滔滔,听得身边的穆真真道:“这雨下起来怎么就没得歇呢,先前愁没雨,现在又愁雨多。”
  张原道:“天应该快要晴了,不可能老这么下着,没那么多雨好下啊。”
  穆真真“噗嗤”一笑,叫了一声:“少爷。”
  张原侧头看着穆真真,那堕民少女的脸色宛若香瓜般白净光洁,鬓边和后颈那处子的寒毛绒绒可爱,问:“真真,你那《左传》都读完了没有,这些天我也无暇教你?”
  穆真真道:“已经读完了,有大小姐教呢,不认识的字就问大小姐。”
  张原点头道:“读完《左传》那字也认得差不多了,我且考考你,记得多少。”
  穆真真顿时紧张起来,全神贯注。
  张原道:“你和我说说假途灭虢、唇亡齿寒的故事,这也是三十六计之一。”
  穆真真说得很慢,把晋国向虞国借道灭了虢国之后又灭了虞国的前后经过大致说了,张原表扬了她,穆真真甚是欢喜,问:“少爷,那婢子以后还读什么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2/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