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骚(精校)第2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5/655

  夏允彝道:“隐公元年,冬,十二月,祭伯来——请以‘祭伯来’三字为题,应该如何申明题旨?”
  张原微微一笑,这是谈八股作法了,略一凝思,答道:“此题当参照《公羊》、《榖梁》二传,若全泥《左氏》语,以非王命立论,谬也。”
  夏允彝眼睛一亮,拱手道:“请指教。”
  张原道:“盖人臣之义无以有己,才有私交,将权宠之念重,而公家之念轻矣,须知朝与聘不同,天子有命其臣出聘之理,而无命其臣来朝之理,故凡聘者,必不由天子使而后为私交,若朝则皆私耳,可以此句破题——《春秋》不与王臣私交,正本意也。”
  夏允彝思索片刻,赞道:“果然辨析透彻,不落俗套,在下佩服,请介子兄发问。”
  张原道:“请以《左传》‘昭公五年篇’论作文之法?”
  夏允彝皱眉道:“这太空泛了吧。”
  张原含笑不语,张萼撇嘴道:“答不出来却推说问得空泛,若是我,就直说答不上来。”
  夏允彝脸一红,说道:“在下才疏学浅,的确答不上来,请介子兄指教。”
  张原道:“彝中兄不必太谦,在下这题的确是问得空泛,我若不是曾经思考过,一时也答不上来。”停顿了一下,续道:“楚子欲辱晋,大夫莫对,薳启疆曰‘可,苟有其备,何故不可?’……未有其备,使群臣往遗之禽,以逞君心,何不可之有?——这是左传昭公五年的文字,首言有备则可,中间以五百余字敷陈事理,末言无备则必不可,而反言曰何不可,阳若语绍,阴则意违,此节文法,起结呼应衔接,如圆之周而复始,昔桓温见八阵图,曰‘此常山蛇势也,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此非特指兵法,亦文章法也。”
  三穗堂上诸生静听默想,各有所悟,在座诸生大都看过杨石香刻印的《张介子选评松江时文百二十篇》,那篇时文选本里颇多作八股之法,开卷有益,而现在亲耳听张原将作文法引经据典娓娓道来,自然更多领悟,因为点评毕竟只是三言两语,只说其然未说其所以然,哪里有当面说得清楚,都请张原开讲八股文法,夏允彝起身长揖道:“介子兄,这翰社总社首非你莫属,在下甘拜下风。”
  夏允彝是个很磊落的人,张原对他也是惺惺相惜,刻意结纳,所谓倾盖如故,正可以说二人之友情。
  张原便依“九字决”讲文章法,旁征博引,其新奇思想,让三穗堂上诸生见识大开,古人云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非虚语也,张原以他两世的见识和今生的苦读求学,对为文之道的领悟极深,在座诸生听得都忘了张原是十七岁少年,只把张原当作谆谆良师——
  当日午后,诸生在各县分社社首的签名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翰社现在真正的社员只有张原兄弟三人和三县的社首、社副一共十二个人,其余诸生需要审核,并不是一窝蜂谁都能参加的。
  这天夜里,张原与夏允彝、杨石香、潘若甫数人共议翰社规条,初创期的规条尽量简单明了,一是年龄在三十五岁以下有生员功名的,童生中才情卓异者也可援招入社;二是贪婪无耻者、倚势武断乡里者、孝道有亏者的不得入社,即使一时不察混入社中,经人检举核实后也要予以革除;三是不得以翰社名义聚集社员要挟官府为己谋私利,符合这三条才能成为翰社的社员——
  杨石香和潘若甫对这第三条规定颇有微词,认为诸生参加翰社就是寻求庇护,若都依这第三条,以后受了冤屈岂不是得要忍气吞声?
  张原道:“翰社发展壮大了,一般人谁敢欺负翰社的人,即有遭冤屈的,可先由分社社首出面向有司申诉,若还不成,就写信告诉我,我们一起设法为社员伸冤。”
  维护自己社员的利益,这是增强翰社凝聚力的表现,有限度的护短是很有必要的,不然的话谁愿意参加翰社,一切党社都是利益共同体,过于理想化、纯洁化的党社是空中楼阁,将一事无成——
  张原既有这样的承诺,杨石香、潘若甫就对这三则规条没有任何异议了,从此番倒董,他们见识到了张原的胆识魄力和敢于担当,有张原为翰社社首,翰社必能发展壮大,那时不必担心被欺负,倒是要约束社员不得仗势欺人——
  翰社规条暂定就这三条,拟明年三、四月间在绍兴山阴举行翰社第一次社集,届时再重议规条、审核社员、编著翰社会员姓氏录——
  这豫园雅集原定是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两天,但到了二十四日下午,有苏州府嘉定县、昆山县的三十三名生员和童生慕名赶来,要求参加翰社,张原让人记下这些生员和童生的名字,说他与两位族兄过几日将取道苏州前往南京,到时可与苏州府的诸生一晤,再议入社之事——
  因为这些苏州士子的到来,豫园雅集就延长到五月二十五日,学有所成的诸生分别升座开讲,互相交流制艺心得,堪称近年来东南最大的士人论文集会,上海县令和县学教谕都派人请张原去相见,勉励有加,言语间却又似有忌惮,张原当然要向两位大人解释说翰社只是一个八股文社,以交流制艺心得、共倡忠君爱国为宗旨,并将三条翰社规条呈上,上海县令和教谕见到这三则规条,尤其是第三条,这才放心,他们就怕的是这些生员以后动辄聚集起来把持上官、投牒呼噪——
  五月二十六日上午,张原一行数百人离开上海,前来送别的上海士人站满了黄浦码头,不识之无的寻常百姓也来凑热闹,要看看倒董的山阴张公子是否有三头六臂?
  张原一行乘船溯大黄浦而上,到华亭城南码头时,夏允彝、翁元升等华亭生员向张原等人殷殷道别,相约明年三月在山阴相见,夏允彝与张原执手不忍分别,二人短短数日就已交情莫逆,白首如新,倾盖如故,男子之间的友情也与男女之间的爱情一般,有一见钟情的,也有虽为夫妇一辈子却没有什么感情的,友情澎湃啊——
  金琅之因为要代范昶家人为范昶申冤,这次未参加豫园雅集,听说诸生归来,特意赶来码头与张原相见,张原得知范昶的暴毙案一时不能判决,董祖源、董祖常也一时定不了罪,陆养芳却已与昨日无罪开释,跟随兄长陆韬回青浦了,陆养芳是被董祖常唆使打行的人设套陷害以奸污良家的罪名入狱,当时是黄国鼎有意偏袒董氏,不去深查,只听打行的人一面之词,就把陆养芳关押起来,现在打行头目纷纷抓捕归案,紮火囤美人局也就水落石出了,松江府官员现在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象陆养芳这种案子尽快了结,免得陆韬和一众青浦诸生聚在衙门前不散,至于董祖源和董祖常,黄国鼎依然主张由按察司派官员下来审——
  对于二董的判决,张原并不着急,他心里有数,前年的姚复案都拖了半年才判得下来,二董岂是姚复能比的,张原料定黄国鼎的松江知府的位子做不长,吴推官、刘同知与黄国鼎的矛盾已经尖锐化,吴、刘二人得到了华亭诸生的支持,而黄国鼎这次力挺董氏让其声名狼藉,松江不好立足了,更有传言说董氏焚宅就出自黄国鼎授意,这些传闻肯定会被南京都察院的人知道,黄国鼎的日子不好过——
  与华亭诸生别后,张原三兄弟和二十多名青浦生员乘船回到青浦,来到陆府门前,只见陆府上下一派喜洋洋气氛,华亭倒董之事早已传遍青浦,董氏再不能来逼那六百亩桑林的赌债了,也不会有打行青手来骚扰陆氏的采桑女,青浦陆氏压抑屈辱的一年熬过去了,可以扬眉吐气了,中风偏瘫的陆兆珅拄着拐杖在陆韬的扶掖下出来迎接张氏兄弟,陆兆珅口齿还有点不清,含含糊糊感谢张原兄弟三人对陆家的恩德,张岱道:“陆老伯说的哪里话,我们乃是姻亲,青浦陆氏有难我们山阴张氏当然得鼎力相助——”
  正说话间,一人突然走到张原身前,长跪谢罪道:“这次全蒙介子兄相救,不然我陆养芳已死在松江狱中了,介子兄不计前嫌救我性命,在下惭愧无地。”
  张原赶紧将陆养芳扶起,见这陆养芳形容与去年大异,瘦得简直不成人形了,可见狱中受了不少苦,若案子再拖延,真有可能死在狱中。
  第二百三十六章
人无横财不富
  陆兆珅虽然腿脚不便、口齿不清,但心里还是很明白,此番若无张原相助,青浦陆氏肯定保不住佘山的六百亩桑林,陆氏的蚕户、织户受不了打行恶棍的骚扰必将逃散一空,青浦陆氏将从此一蹶不振,而现在,次子陆养芳无罪开释,六百亩桑林的田契虽未追回,但董氏显然已经不可能再来逼讨桑林,那些桑林田契可以向县主簿报称遗失,因为本县所有的山林田契都在县户房造册登记了的,遗失的田契可由县户房审查取保后重新开具,而田契转让除了要有家主和长子背书之外,还必须报请县户房备案,这也是当初董氏得到陆氏叛奴陈明带去的田契却不能凭此就来夺桑林的缘故,还得要设套以赌债来逼陆氏交出桑林——
  经此一事,陆兆珅也清楚次子陆养芳是个败家子,不能再委以家事,他自己现在这副模样显然也不能理事了,所以今日一早便召集家中管事、奴仆,并请来族中长辈,宣布以后家中大事都交由长子陆韬管理,宅中之事也由长媳张若曦作主,这时见张原三兄弟到来,陆兆珅又啰哩啰嗦重申了一遍,张萼笑道:“陆老伯英明,陆姐夫当家再好不过了,青浦陆氏必兴旺,只是这位养芳兄,以后得安分守己一些才好,这样的事折腾不起第二回。”
  陆养芳羞愧得无地自容,瘦得竹竿一般的身子摇摇欲坠。
  当夜,陆韬在离家不远的酒楼宴请张原兄弟三人,还有杨石香、洪道泰等二十多位青浦生员,感谢诸生这次鼎力相助,杨石香笑道:“都是翰社同志,自当团结一致。”
  陆韬还不知道翰社之事,听杨石香说了,喜道:“我是翰社青浦分社的社副吗,好极,以后社中有事,我必尽心尽力。”
  洪道泰道:“翰社现在的社员都是诸生,到明年秋闱后必有不少中举者,到后年春闱,进士也肯定会有,那时我们翰社在朝中也有人了。”
  张原微笑道:“若是明年乡试我们翰社的人多有中式者,翰社必声名大振,想要参加翰社的就更多了,各县社首和社副须明察、慎重,尽量避免被宵小之徒、投机奸滑之辈混入,莫要一味追求壮大而致翰社鱼龙混杂。”
  杨石香点头道:“介子兄所言极是,宁缺勿滥,不讲求人多势众,而要有识人之明。”
  夜宴散后,张原邀杨石香单独议事,酒保给二人斟上松萝茶便退下了,张原把自己要成立翰社书局的设想向杨石香说明,采用入股制,各县的社首和社副可以入股,以十两银子为一股,每人可购多股,暂定一千股,也就是本银一万两,杨石香的书铺可折银入股,订立契约,明确权责,每两年按股分红,翰社书局由杨石香管理——问杨石香意下如何?
  由几个人合伙出本银开店,盈利共享,风险共担,这在大明朝嘉靖以后是很普遍的事,所以杨石香对这种入股分红很能理解,但作为他来说,心里其实是不想与他人合伙的,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嘛,但他也清楚,张原第一个找他商量成立翰社书局这是好意,以张原现在的声望和青浦陆氏的财力,张原要成立书局绝非难事,那时他的杨氏书铺如何竞争得过翰社书局,杨氏书铺去年盈利四百余两银子有一大部分是靠张原编选的那册《张介子选评松江时文百二十篇》,而往年书铺一般也就一、二百两的盈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5/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