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骚(精校)第3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0/655

  邢隆向这个年少监生深深作揖。
  张原赶紧道:“公公切莫多礼,让旁人看到不好。”踱了两步,开口道:“解铃还须系铃人,那弹劾者既在皇陵风水上做文章,公公就要在堪舆术上做回应,请有名望的堪舆师放话,说案山开小道于国家兴旺有利,风水之说本就缥缈难有定论,具体怎么说就看堪舆师的了,毕竟这不是动了皇陵的土,而是二十里外的案山,尚有转寰的余地,还有,公公要收买人心,做一些对南京百姓有益的事、南京百姓最迫切想解决的事,再有,公公要请宫中内官在皇帝面前美言,将公公的部下擅自开案山小道之事掩饰下来,毕竟这事都已过去十年了,而且三大征之后,国家也算太平——如此三管齐下,晚生不敢说定能保住公公的内守备之职,公公性命断然无忧。”
  有些事情承认不如抵赖,坦白是不能从宽的,同一处风水,不同的堪舆地师常常会有迥然不同的看法,而且张原坚信,大明朝的国运绝不是由一座坟墓风水决定的——
  邢隆细细品味张原的话,觉得张原思虑周全,的确是目下最佳对策,脸露喜色,对钟太监道:“钟公公,若非你枉道来访,咱家也无由结识张公子。”对张原道:“张公子,请上船再细谈。”
  邢隆得了张原这番话,心下稍定,具体如何做还要向张原细细请教,比如那篇自辩的奏疏,就想请张原代笔——
  张原随邢、钟两位太监再上湖船,钟太监没看到那两个秦淮名妓,问知被张原送走了,笑了笑,邢隆便说:“今日遭逢此事,坏了兴致,不能让两位尽欢,改日再把那两个旧院女郎叫来相陪。”
  张原忙道:“不必不必,晚生在国子监就读,监规森严,哪能携妓饮宴,邢公公有事尽管吩咐,若叫了歌妓,那晚生就不敢来赴宴了。”
  邢隆也没心思多说歌妓的事,让侍从上茶点果瓜后,摒退左右,商议奏疏、堪舆师以及如何收买人心,张原听邢太监恳请他代笔写奏疏,略一沉吟,就答应了,一篇自辩的奏疏写的好或者差,起到的结果是天差地别的,既然要帮邢太监,那就帮到底,但他要先看看邢太监往常给皇帝写奏疏是什么语气,请邢太监挑几件不太重要的奏疏给他揣摩揣摩,要代似的话自然要了解这些,邢隆急命那中年幕僚回内守备府去取——
  说到有名望的堪舆地师,邢隆道:“金陵有名望的精通玄女宅经术的就数国子监祭酒顾起元了。”
  张原愕然,顾校长竟然是风水术大师吗,这个他真不知道。
  邢隆道:“顾祭酒曾与人论金陵风水,当时前辈堪舆家说的金陵山形散而不聚、江水流而不留,穿城而过的秦淮河又是西注,与帝都格局‘砂关锁’不相应,不宜作都城,顾祭酒认为这都是为永乐帝迁都作辩解,顾祭酒对金陵城的垣局风水与他人看法不同,认为金陵逆水结力,可以作帝都,但与北京相比,稍欠雄厚壮大,此论影响很大,若顾祭酒肯为咱家说话,那就有把握得多,而且顾祭酒就是金陵本地人——”
  邢隆皱着眉头,知道要请顾起元为他宣扬案山开道有益国家社稷绝非一件容易的事,但再难他都要去争取,这是搏命啊,顾起元提任何条件他都可以答应——
  又说起收买人心之事,邢隆沉思片刻,说道:“近年金陵对编商当值,给很多铺户带来累累重创多有控诉,朝廷商税其实不高,但地方逐级累加就惊人了,南京榷税使郭祖生是我义子,他主管龙江上下关税榷务,若咱家提出弛商减税的建议,必获民众欢迎,只恐国课征收不足,再遭言官弹劾——”
  张原对晚明的商税有点了解,晚明商税看似不高,但收税的关卡多,有皇帝的榷税使、有户部的榷务官、还有地方的关税,一批货物从杭州运抵南京,要过重重关卡,商税迭加起来就惊人了,致使商贾不行,肆市萧条,如果适当降低一些商税,商贾就愿意到南京来,舟楫往返,收到的税应该不会比减税前少,甚至可能更多,这与薄利多销是一个道理,后世有些论者认为晚明不提高商税致使农民负担重才导致灭亡,这种论调那完全是事后诸葛亮,建州女真兴起、辽东事坏之后,即便加征商税也弥补不了那庞大的军饷,明朝不管征不征商税都要灭亡,而他既有前瞻的识见,当然明白最要紧的就是阻止努尔哈赤崛起,只要萨尔浒之战不败,明朝就不用征收庞大的三饷,也就不会那么快灭亡,先做到这一点,然后徐图其他——
  邢隆听了张原减税不会耽误国课的分析,深以为然,于是决定减税十之二,将尽快向民众宣示这一弛商政策,各地商家必欢欣鼓舞,邢隆收买人心的效果就得到了。
  半个时辰后,那中年幕僚取来了三份邢隆给万历帝的奏疏,都是十多年前向万历帝禀报税务的,张原看了之后,又向邢隆了解了一些事,便模仿邢隆的笔法口气,为邢隆代似了这篇奏疏,奏疏并不着重解释孝陵案山开小道之事,而是在说了一些南京军政事务后才提到这件事,写明是十年前的事,委婉地为邢隆开脱,至于邢隆如何求宫中太监卢受等人美言,如何求顾起元论案山风水,那是邢隆的事,这个不必张原操心,邢隆五十多岁了,任南京守备太监多年,交际手腕都是有的——
  午时,湖船上开出盛筵,邢太监亲自劝酒,虽然事情结果尚不得而知,但他对张原的感激出自肺腑,张原提了一个要求,请邢隆莫对其他人说起他这个国子监生参与了此事,邢隆连声道:“咱家晓得,咱家晓得,咱家绝不会给张公子添麻烦的,而且此事越少人知道越好,咱家不是糊涂人。”
  湖船在玄武湖上荡了一圈,回到原处已是午后申时,张原向邢、钟两位太监告辞,说要赶回国子监,钟太监没能与张原私下长谈,略感遗憾,他这次回京就准备依张原所说的请求去服侍皇长孙朱由校、准备过清苦日子了——
  临别时钟太监对张原道:“张公子,明年乡试你定能高中,那么年底便要赶赴京城,到时一定来见咱家,可不要把咱家忘到脑后。”
  这钟太监最后一句话让张原听得很不适,太监说话和女子有点象啊,幽怨似的,这太让人恶寒了,忙道:“这怎么会,公公对我是有恩义的,以后到京中,在下还要向公公多多请教呢。”
  张原没要邢隆派人相送,自与穆真真和武陵步行回听禅居,三兄张萼想必与美婢绿梅云雨几度了,这时心满意足地坐在院中研究望远镜,张萼不愿意读书,对这些所谓的奇技淫巧很感兴趣,在山阴镜坊时经常与几个镜匠探讨改进制镜工艺,颇有创见,见张原主仆三人回来,张萼笑问:“介子,钟太监请你去哪里游玩了?这太监与你倒是交情好,你也真是奇怪,什么人都结交,罢职的武将也去巴结,还把穆真真的爹爹给送走了。”
  张原笑道:“三兄今日没随我去,要后悔死了,你可知我见到了谁?”
  张萼道:“不就是南京守备太监吗,两个太监陪你。”
  张原道:“我见到了李雪衣和王微。”当下见王微与他的误会一一说了。
  张萼跌足大笑,说道:“哈哈,王修微骂张介子,骂得好,痛快,痛快。”
  张原见夕阳西下,道:“三兄,我们走吧,回国子监。”
  穆真真将两套新缝制的小衣、底裤给少爷包好让少爷带去国子监,一直送少爷到三重门外,盈盈蓝眸含情,张原悄悄握了握她的手,耳语几句,这堕民少女顿时俏脸绯红——
  一顶逍遥轿从国子监大门出来,几个监差跟随,张原与张萼退到一边,那逍遥轿却在二人身前停下,顾起元在轿中唤道:“张原,哪里来?”
  张原赶紧叉手道:“学生今日持牌出监休息,现在回监。”
  顾起元点点头,起轿离去。
  张原心道:“顾祭酒这是应邢太监之请去赴约吗?”
  第二百七十二章
第一等聪明人
  张原练习射箭,倒不是说想要成为神箭手,对张原来说,百步穿杨比满腹经纶难得多,习武这是要有天赋的,比如穆真真,她就有习武的天赋,张原自认没有那个天赋,也不可能把大量时间投在打熬气力上,他每日早起练习射箭是为了强身健体、为了培养一种尚武气质,在他倡导下,到射圃学习射箭的监生越来越多——
  七月中旬的某日,南监祭酒顾起元找张原谈话之后,决定重开射箭课,每个班每隔三天就有一堂射箭课,采取自愿形式,不肯练箭的监生就在讲堂临摹字帖,绝大多数监生对临摹字帖已经烦了,不管喜不喜欢射箭,轮到射箭课都愿意到射箭场上耍耍,射圃的杂草已铲除,两个老军的菜地也被夷平,还被支使得团团转,张原过意不去,给了两个老军每人五两银子,又给两个老军出主意,让他们到集市购来一些瓜果,转手卖给射箭的监生,每日也能挣个几十上百文。
  射箭课所用的弓箭是南京内守备衙门提供的,张原不知道邢太监求顾祭酒论孝陵案山风水的结果如何,一般来说顾祭酒是不肯淌这浑水的,毕竟这牵涉到邢隆与南京兵部的矛盾,但从内守备衙门送来弓箭、顾祭酒接受了来看,邢太监与顾祭酒极有可能已经达成默契,为得到顾起元的支持,邢太监下了多大的本钱不得而知——
  那南京兵部侍郎楼性弹劾邢隆的奏疏和邢隆自辩的奏疏有没有递出?邢隆的减税之举有没有施行?案山开道的事在两京风议如何?这些张原都不清楚,他只是给邢太监参谋,具体的都需要邢太监自己去拼命钻营,张原在国子监的生活依然如故,每日早起到射圃学射,其余时间就是读书、作文、临帖,宋司业和毛监丞暂时也没来刁难他,唯一感觉有点变化的是那个姓蒋的杂役,对张原明显恭敬了许多,以前为张原奔走是为了张原的赏钱,现在有一种敬畏的情绪在里面,这自然是因为那日他看到南京守备太监请张原赴约的缘故。
  七月十八,广业堂壬字班进行中旬考试,这次考试比较重要,文理条畅且能通一经者,准升修道、诚心二堂,这对张原这批新入监的学生相当关键,广业堂是初级班,修道、诚心二堂是中级班,入学一月就能升上中级班,那是一种荣耀——
  这次考试题目很简单,《易》、《诗》、《礼》、《书》、《春秋》各一题,诸生根据各自的本经答题,张原的《春秋》题是“臧僖伯谏观鱼”,这道经题张原在上半年道试时考过,得到王提学的赞赏,五经中以《春秋》出题最易重复,就因为容易重复所以最难作文,因为同一题目不知被多少人作了几百上千遍了,闱墨名篇比比皆是,平时小考也就罢了,抄袭引用他人的观点无所谓,但遇到乡试、会试,你的《春秋》经题与前人名篇大同小异,这算怎么回事,这能录取吗?
  所以说虽然朱元璋把《春秋》尊为五经之首,状元也往往从治《春秋》的进士中擢取,可绝大多数士子依然要选其他四经而不选《春秋》为本经,就因为《春秋》题难作,花样都被前辈玩光了,乡试、会试中以《春秋》为本经的考生录取率低于其他四经的考生——
  为此,张原没有偷懒把自己道试时那篇“臧僖伯谏观鱼”抄上去交卷了事,而是别出机杼再作一篇,午后交卷时南监祭酒顾起元又来阅卷,看了张原的这篇经题八股,对赵博士道:“张原可以升入诚心堂学习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0/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