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骚(精校)第5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1/655

  ……
  八月十九日,吴道南把张原的奏疏带到内阁与方从哲商议票拟,方从哲看了张原的奏疏,心道:“张原果然敏锐,从沈榷的奏疏就看出对他不利的苗头。”说道:“会甫兄,为几个耶稣会传教士却要在朝中进行大辩论,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
  吴道南道:“辩论何妨,就总比党争互相弹劾好,对于那些归化的远臣还应宽容对待为好。”
  方从哲坚持不肯举行辩论,吴道南也不肯屈从首辅的权威,两位辅臣意见不一致,张原的这道奏疏就留在内阁直房呈不上去了。
  八月二十日,又有翰林编修文震孟、钱士升,庶吉士倪元璐、张岱的四道奏疏送到了内阁,都是为张原助声势的,徐光启又再上了一道为泰西传教士辩护的奏疏,还有钦天监监副周子愚要求让庞迪峨、熊三拔参与修改大明历法的奏疏,周子愚在这个时候要求修改历法,分明就是徐光启、张原唆使的,方从哲很恼怒,对吴道南道:“张原一个弱冠少年野心勃勃啊,为了达到辩论的目的,竟鼓动这么多官员上疏支持他,若甫兄昨日言学术辩论总比党争弹劾好,我看张原是想借此辩论再掀党争,张原的翰社隐然已是一党。”
  吴道南正色道:“中涵兄莫要轻易认定他人结党,翰社本是一个切磋时文制艺心得的文社,社中才俊云集,这次中进士者较多,对翰社规条我亦有所了解,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得以翰社名义聚集社员要挟官府为己谋私利,只此一点就胜过其他文社多矣,大明的生员、举人甚至官员若也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国家之福。”
  方从哲淡淡道:“这世间口是心非之辈不少,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张原如此大张旗鼓要求辩论,岂不是有逼迫内阁朝廷之用意?”
  吴道南道:“方阁老言重了,只我就未感到张原有任何逼迫之意,张原只是想要求礼部同意其与南京沈侍郎等人辩论而已。”
  两位辅臣话不投机,一时僵持,但这么多奏疏压在内阁直房显然不妥,内阁可没有皇帝那种留中不发的权利,方从哲道:“那这几道奏疏就由会甫兄票拟吧,我不联名署签,一切由圣上定夺。”
  首辅不署签那就表白首辅不同意其他辅臣的票拟,其他辅臣若强行呈递上去也可以,但皇帝往往会顾全首辅的面子,把奏疏驳回重新票拟,这样一来首辅是有面子显权威了,但那强行票拟上呈的辅臣就没了面子,所以一般而言次辅以下都会尊重首辅的意见,不会轻易与首辅对着干——
  吴道南虽然气愤,但也没敢贸然票拟上呈,那些奏疏再次压在内阁,当日傍晚吴道南让张原去太仆寺街见他,说方从哲不同意举行辩论,问张原有何对策?
  张原道:“老师尽管票拟后呈上去就是,没有首辅签署的奏疏也照样能给皇帝批复,当年吏部尚书陆光祖与内阁申阁老争权,绕开内阁直接给皇帝上呈奏疏,不也没有受到皇帝责备吗,还为吏部争取到了会推阁臣的权力,老师是内阁次辅,当然有坚持己见的权力。”
  张原熟读三十年来的邸报,对万历一朝的掌故了如指掌,还有一件事他没对吴道南说,他昨日入宫给皇长孙进讲时,让钟本华把王安请到一边,他向王安说了辩论之事,王安同意帮他促成,王安与司礼监掌印李恩关系不错,举行辩论这种事又不是谋私,王安愿意帮助张原这个翰林新贵,这事张原却不能对吴道南提起,自张居正与冯保联手架空少年万历皇帝之后,外臣结交内官,尤其是有权力的内官就成了一种忌讳,容易招致非议和弹劾,但现在的形势又容不得一切循规蹈矩行事,该走后门还得走,这是没办法的事,从方从哲的态度来看,对张原的成见已深,有方从哲在内阁,张原的任何救国策略都难以施行,所以若能借此次辩论驳一驳方从哲的面子,提升吴道南在内阁的地位,当然是一石二鸟的好事——
  吴道南道:“老夫上回被李嵩、周师旦、姚宗文、刘文炳四人交相弹劾,已经待罪在家,是梃击案发生,才不得不入阁视事,这去留问题至今不尴不尬,若皇帝将奏疏驳回重拟,那老夫也无颜在内阁待下去了。”
  张原道:“学生岂会陷老师于此等境地,皇帝定会尊重老师的票拟,梃击案余波犹在,郑贵妃、郑国舅依然内心惶惶,有此大辩论正好转移朝野的注意力,而且学生在奏疏里提到的经世致用之学正是国家当前迫切需要的,既然皇帝认可学生的廷试策论,应该也会同意学生与沈侍郎诸人辩论。”
  吴道南点头道:“你所言有理,那我明日就把奏疏票拟呈上去,若皇帝驳回,那老夫就辞官归乡,免得那些言官讥嘲老夫恋栈不去。”
  张原恳切道:“老师,国家安危事大,个人荣辱事小,老师留在朝中能为国家百姓做有益之事,即便忍些闲气,那也是老师虚怀若谷的气度,世人或许看不清,青史自有公论。”
  ……
  八月二十一日,吴道南把票拟好的徐光启、张原、文震孟、钱士升、倪元璐、张岱和周子愚六人的奏疏给方从哲看,征询方从哲的意见,方从哲面无表情、一言不发,吴道南便将奏疏封好,命当值的小内传送到司礼监去。
  方从哲见吴道南一意孤行,不顾他的反对把奏疏票拟呈上去,自是又惊又怒,同时还有点忐忑,若皇帝把奏疏驳回,那吴道南自然颜面无光,以后再不敢擅自票拟了,但是如果皇帝依吴道南票拟批红,那就是他方从哲大失颜面,首辅的权威将荡然无存,圣意难测,臣子的命运掌握在皇帝一人手里啊。
  徐光启七人的奏疏送到司礼监,掌印太监李恩看了之后,于次日上午来启祥宫见万历皇帝,万历皇帝老眼昏花,都是由司礼监的人把奏疏择要朗读给他听,李恩取出张原的奏疏,含笑道:“万岁爷,这是上回写万言廷策的张状元的奏疏,张状元真是笔健,又是六千余言。”
  日显老态的万历皇帝“哦”的一声,他对张原还是印象深刻的,问道:“张原又写了些什么?”
  李恩道:“张修撰对上次南京礼部沈榷等人要求驱逐西洋传教士之举有非议,认为那些西洋传教士是归化于我大明的远臣,不应一体驱逐,张修撰提出于沈榷等人辩论,沈榷对张修撰廷策中提出的冰河说也有异议,认为只要施行仁义,自然国家太平。”
  有李恩最后这一句话,张原的目的达到了,皇帝近臣能翻云覆雨由此可见一斑。
  第四百一十九章
小胜和大胜
  徐光启、张原等人要求与沈榷进行西学辩论是要在礼部主持下才能实施的,所以即使皇帝按照吴道南的票拟同意举行辩论,也要通过礼科给事中把批复下来的奏章送交礼部衙门执行,而礼科给事中若认为内阁的票拟和皇帝的批复有违失,可以封还驳正,所以礼科给事中这一环就成了方从哲最后的防线——
  方从哲身为内阁首辅,岂能听天由命把自己的颜面和尊严完全交给皇帝一时的喜怒上,若皇帝一时糊涂批复下来了,那他这个首辅颜面何存,以后在内阁还怎么办事,两个阁臣岂不是各行其道了,所以方从哲必须要想方设法让吴道南的票拟执行不下去,此时已不论是非,完全是脸面和意气之争了,晚明党争大抵如此。
  就在吴道南把奏疏票拟呈递上去的当日傍晚,方从哲让家僮把礼科给事中亓诗教请到他在大时雍坊的宅第,亓诗教是方从哲的门生,方从哲任首辅后,亓诗教的齐党给了方从哲很大的支持,方从哲下野十余年,原本党派痕迹不明显,但一入阁自然而然就与齐党、浙党亲近,实是因为形势逼人,阁臣若不能笼络一批台垣官,政令很难施行下去,易被架空——
  方从哲把吴道南不顾他阻止悍然票拟上呈的事对亓诗教说了,又道:“张原以冰河说迎合圣意,其奏疏巧言佞词,又有翰社同党助声势,阁中更有吴道南支持,皇帝说不定会同意举行辩论,我不得不防,若吴道南的票拟得以执行,那以后我在阁中就很不好说话了,可言,你是礼科给事中,你好友周永春是礼科都给事中,这几日盯紧些,万一那几份奏疏皇帝批复下来,你们就封还驳正,此事是双方势力消长的关键,若张原得逞,此人以后就会愈发骄横非为,祸国殃民正是此辈。”
  亓诗教与张原交谈过几次,对张原心术和理念有点了解,总的来说亓诗教是比较欣赏张原的,这时听方从哲对张原评价甚劣,便略微为张原分辨了两句,方从哲顿时一言不发,两道卧蚕眉竖起,眼睛盯着亓诗教,瞬也不瞬,亓诗教承受了不了老师的逼视,说道:“学生绝无他意,只是觉得张原初入仕途,应该可以拉拢,而不应推到敌人那一边,这对老师不利。”
  方从哲淡淡道:“现在吴道南绕过我把奏疏票拟上呈,你不知道其中利害吗?”
  亓诗教轻轻一叹,说道:“那好,学生知会周孟泰和姚通所一声,若接到宫中递出徐光启、张原的奏疏就封还。”
  方从哲点点头,脸色和缓下来,说道:“可言,非是为师心胸狭窄容不得张原,张原二十岁不到,为师已年近六十,张原怎么也威胁不到我的地位,我是从冰河说看出此人心术不正,董玄宰、姚宗文之事且不说,那周延儒与张原同为翰林官,又一起被推举为东宫讲官,二人本该和睦相处共同教育好皇长孙,但张原又寻隙把周延儒给排挤出来,这种人如何能拉拢——可言,我知张原与你曾有交谈,那不过是他的权术而已,无非是怕畏惧你与姚宗文、刘廷元联手弹劾他而已,你仔细想想吧。”
  亓诗教唯唯称是,从大时雍坊出来乘车回朝阳门外寓所,朝阳门外属外城,并不宵禁,夜里亓诗教去见同乡都给事中周永春,亓诗教虽然对方从哲所言有些不以为然,但从大局考虑,他还是要果断支持方从哲的,若方从哲在内阁中威望受挫,也是他齐党的损失,张原欣赏归欣赏,原则不能动,而且亓诗教认为这种辩论与国计民生无关,可有可无,他无须对张原感到愧疚——
  ……
  八月二十三日上午巳时初刻,当值的六科给事中在会极门收取皇帝批复的各衙门题、奏本章,经审核无误后要逐一抄写,于五日内送交各承办衙门执行,这日礼科当值的是都给事中周永春,周永春看到徐光启、张原的奏章果真按吴道南的票拟意见批复下来了,心道:“方阁老料事甚准啊,这奏章若执行下去,以后方阁老与吴道南阁中就没有主从之分了,首辅名存实亡。”
  周永春回到六科廊,仔细审阅徐光启、张原二人的奏疏,因为要封还皇帝批红的奏疏必须有理有据,不是随意就能封还的,封还必须驳正,也就是说要提出充分的理由,否则就是失职和藐视皇权,但言官们都是八股文高手,这么多年科举训练出来的刀笔,要从徐光启、张原这两篇近万字的奏疏中找到可批驳之处还是不难的,周永春揣摩半日,写好驳正的意见,将徐光启、张原二人的奏疏封还交回司礼监——
  司礼监掌印太监李恩颇为不快,奏闻皇帝之后,再次按原先的票拟下发,次日当值的礼科给事中亓诗教又用与周永春相似的驳正意见封还,李恩无可奈何,在奏明皇帝之前,先与东宫王安通声气,王安叹道:“由此可见朝政败坏到了何等地步,想要推行一点事就这么难,辩论而已,又不是其他大事,外廷的老先生们都推三阻四,不把万岁爷的批红放在眼里,只管争自家意气。”
  李恩大有同感,说道:“外官们屡屡攻讦万岁爷怠政,这还不都是让外官们给逼的,只从这一事看,政令都难出宫门。”
  王安道:“徐赞善和张修撰也考虑到了这一局面,张修撰说这奏疏并非就一定要通过六科下发,这不是政令,只是皇帝同意举行辩论而已,可以由詹士府和翰林院举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1/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