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骚(精校)第5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7/655

  皇太子朱常洛道:“刘宗周不是留有书信吗,信里怎么说?”
  沈榷恨恨地瞪着张原,向皇太子禀道:“刘宗周信里说时事日非、斯道阻丧,他做不了济世之臣就做弘道之儒,这岂不是这次辩论中歪理邪说嚣张横行让他极为失望才愤然离京?”
  李之藻道:“辩论由东宫主持,尚未有定论,刘宗周中途离去是无人臣之礼,枉称名儒。”
  朱常洛知道这些大臣们争论起来没完没了的,说道:“今日是辩论总结,你们双方各自陈词吧,徐赞善先说。”
  徐光启便将十五、十六两日己方的辩论观点和论据简明扼要地陈述了一遍,沈榷随后也把他们一方的观点和论据当众陈述,张原听出其中有些论据是沈榷新加出来的,当即提出异议,要求调出文吏的笔录印证——
  方从哲开口了:“张修撰何必这么斤斤计较,今日是辩论总结陈词,稍加补充也未尝不可,现在双方已经各抒己见,就由翰林院、詹事府诸官评论双方得失吧。”
  詹事府少詹事钱龙锡向皇太子禀道:“容臣与詹事府同僚商议后再来评论。”
  翰林院侍读学士郭淐也提出同样要求,得到皇太子准许后,詹事府和翰林院的三十名官员便退出彝伦堂,到东边国子监祭酒办公之所商议去了,彝伦堂上众官则静静等候,祭酒朱国祯请皇太子和皇长孙到后堂小憩,大约过了三刻时,詹事府和翰林院诸位官员回到了彝伦堂上,皇太子也重新归座。
  郭淐年长,钱龙锡让郭淐先发表评论,郭淐说了一大通先贤高论,最后的评语果然不出张原所料,依然偏向于沈榷一方,但措词较温和,认为西人良善博学者也可为大明效力,不必一律驱逐。
  钱龙锡观点与郭淐相近,也是一种折衷的态度,徐光启、李之藻以及龙华民那四位传教士明显有些失落,前两日的辩论分明是他们这一方占了上风,但这些评判的官员还是偏向沈榷,不免让他们感到沮丧——
  但张原对这个结果并未感到有多么意外,晚明保守势力极其强大,李自成都快攻到北京城了,朝廷官员还在为是否迁都南京争论不休,而现在是万历四十四年冬,奴尔哈赤尚未发布“七大恨”进攻大明、出生于万历三十四年的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一对同龄人还在陕西放羊,大明朝虽有天灾人祸,但在大多数臣民看来,这还是盛世,并没有多少危机感,盲目自大是普遍的心态,张原并不能凭一场辩论就能改变这种局面——
  而方从哲亲临国子监就是给翰林院、詹事府这些官员施加压力,因为方从哲早已表明是支持沈榷的,这些官员哪里会为了徐光启和张原而忤了首辅方从哲的心意,若不是徐光启、张原在辩论中占了上风,评判官员们的措词还不会这么温和,肯定完全倒向沈榷一方——
  方从哲瞥了徐光启、张原等人一眼,微微一笑,心道:“在朝中说话凭的是地位和实力,能言善辩、巧舌如簧又有何用。”向皇太子朱常洛施礼道:“太子殿下,这场辩论至此为止吧,臣以为这种辩论除了扰乱人心之外,于国家政事毫无补益,以后万万不要再举行这种无谓的辩论了。”
  方从哲想三言两语就把这次辩论的影响抹掉,要照常施行沈榷禁止天主教的主张,徐光启、张原诸人当然要力争,徐光启道:“前两日的辩论,于格物穷理、兴利除害皆有探讨,怎能说毫无补益。”
  皇太子朱常洛对讲官徐光启是颇为敬重的,问道:“那徐赞善通过这次辩论想要在朝政上有哪些革新?”
  徐光启道:“臣有三点建议:一,释放王丰肃等教士和教民,将南京教堂交还给耶稣会士;二,由礼部开设历局,参照西洋历重修历法;三,翰林院设译书局,由儒臣和西洋陪臣翻译西洋历算、地理、医药、农田、水利书籍,补我大明之缺。”
  方从哲道:“王丰肃、谢务禄煽惑教众、企图谋反,绝不能姑息,至于历法,西洋历法绝用不得,我大明岂无郭守敬那样的人才,钦天监自会吸纳懂历法的贤才修历,何须西洋人参与,翻译西洋书籍更属无谓,我大明农书有《齐民要术》、医书有《本草纲目》,比之海外偏远的西人书籍岂非更适用。”
  张原道:“《齐民要术》成书于北魏,距今一千多年,方阁老还认为适用于时下的大明?”
  方从哲冷冷道:“为何不适用,难道西洋的学问就适用吗?”
  张原道:“徐赞善正编纂《农政全书》,是针对我大明近年旱涝频繁而作的,参考了北魏《齐民要术》、元代的《农书》,去芜存菁,着重论述备荒救灾,当然也引用了《泰西水法》这类书籍,方阁老认为这种书有编纂的必要否?”
  张原问话的口气似乎很恭敬,但方从哲听得出其中的讥讽,一个六品修撰竟敢这么对他说话,是想在翰林院一直待着吗,说道:“编纂农书那是徐赞善的事,推行利农政令是朝廷的事,互不相干。”言下之意是张原在万言廷策里提到的徐光启《甘薯疏》休想推行下去。
  这一刻,张原很想把方从哲揍一顿,堂堂首辅不论是非、只看喜恶,这样的国家还能治理得好!
  太监王安向皇太子朱常洛耳语几句,朱常洛便发话道:“辩论至此为止,记录的书吏三日内把辩论记录整理誊真呈交御览,沈侍郎、徐赞善各上一道奏疏,表明各自观点,是否禁教、修历、开译局,由皇帝独断。”说罢,便命启驾回慈庆宫。
  方从哲看也不看张原一眼,很快就离开了国子监。
  吴道南方才一直没说话,他不能为了这辩论之事在皇太子面前与首辅起争执,这时把张原叫过来道:“你真是少年气盛,何必与方阁老当面力争!”
  张原道:“吴阁老,学生不能因为方阁老的喜恶而随意改变自己的观点呀。”心道:“我现在阿谀方从哲也没用了,大辩论绕过内阁,方阁老已视我为敌,还不如旗帜鲜明地坚持自己,方从哲这首辅难道还能当十年、八年吗!”
  ……
  翌日,徐光启写好奏疏,傍晚时到李阁老胡同来见张原,张原对奏疏进行了一些补充,十一月二十日,徐光启把奏疏呈递上去,沈榷的奏疏也送到了内阁直房——
  方从哲、吴道南这两位阁臣现在关系有些怪异,表面上依然和气,但已经没有真心话讲,一般的奏疏票拟吴道南还是会顺从方从哲的意思,但徐光启和沈榷的奏疏,吴道南没有在方从哲的票拟后署名,表示他不认可,还专门写了一道奏疏表明自己的意见——
  方从哲沉着脸,让司礼监内侍把徐、沈二人的奏疏还有国子监书吏整理的一册“辩论纪要”送交御览,同时也写了一道奏疏,他要向皇帝辞职,这首辅他干不了啦,方从哲这是以退为进,逼迫万历皇帝表态,内阁现在这样子已经无法正常履行职责,方从哲自信在万历皇帝心目的地位高于吴道南。
  第四百三十四章
大辩论之终
  关于大辩论的奏疏是十一月二十日呈上去的,但深宫中的万历皇帝久久未批复,就在大臣们以为那些奏疏又要留中时,腊月十六,诏旨下,万历皇帝下令将南京教案中的王丰肃、谢务禄这两位传教士押往澳门,不许再入大明传教,教徒中聚众闹事的首犯钟鸣礼、张寀二人充军发落,封锁正阳门教堂,其余教士和教众则不予追究;大统历屡出舛误,礼部与钦天监要尽快着手修历,暂不引用西洋历法;翰林院可以开设译书局,翻译西洋历算、地理、医药、农田、水利书籍,以广眼界,以正缺失——
  皇帝还有专门的谕旨给方从哲、吴道南这两位阁臣,说阁臣点检题奏、票拟批答、平允庶政,乃是为皇帝代劳分忧,必得和睦共济,以国事为重,以后上呈的奏章必须经由首辅签署,其余阁臣有异议可附拟于后。
  万历皇帝当然不允许方从哲辞职,但吴道南也是他看重的,内阁现在就只有这两个大臣,若赶走了吴道南,吏部少不了又要会推阁臣,争得不可开交是肯定的,这与万历皇帝“无为而治”相悖,万历皇帝只想维持现状。
  对于方从哲而言,皇帝重申首辅的职权存了他颜面,但吴道南也没有因此被夺权,依旧能对首辅的票拟持异议,明代内阁与前朝的宰相制度差别很大,内阁没有决策权和行政执行权,只是一个议政机构,而且万历当政后内阁权力更见萎缩,前首辅叶向首就曾说“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其重亦止于票拟,委任权力与前代之宰相绝不相同,以无权之官而欲作有权之事,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所以说在内阁权力衰落之际,首辅与次辅的职权差别不大,一切事务还都要皇帝来定夺——
  万历皇帝没有应沈榷之请而宣布禁绝天主教,也没有应徐光启之请援引西洋历法修改大统历,这是万历皇帝一贯对付外臣纷争的办法,沈榷如愿驱逐了王丰肃等人,但并没有能禁绝天主教,徐光启如愿开设译局,但引进西洋历法修改大统历的目的却没有达到,大辩论声势不小,前后历经数月,绕了一个大圈,回到了原点,似乎什么也没有改变,这就是万历朝的政局。
  沈榷对这一结果是不满意的,他本想借禁绝天主教赢得朝野保守势力对他的赞许,但皇帝没有颁发禁教令,只驱逐了两个耶稣会士,天主教在大明照常传播,这实在是沈榷的失败,而且京师士庶都知道他在辩论中败给了张原,有损他的声誉,且喜方从哲欣赏他,暗示明年京察后让他升任北京礼部侍郎,北京礼部侍郎可不是南京礼部侍郎能比的,这让沈榷感到欣慰,他打压天主教的目的也正是为此,以后要再接再厉,——
  徐光启对未能保住王丰肃、谢务禄感到遗憾,但张原对这一结果却是满意的,王丰肃在南京传教过于张扬,若留在大明,早晚还会激起保守的儒家士绅和佛教徒的强烈反对,而现在,因王丰肃、谢务禄的被逐,在大明的耶稣会士必得要调整传教策略,这是张原所乐见的,最重要的是,张原开设译局、翻译西学典籍的目的达到了,大辩论看似没有改变什么,但其中的潜移默化,只有张原最明了——
  因这次国子监大辩论,灯市街翰社书铺六千余册西学书籍被抢购一空,很多士子还向武陵询问利玛窦的记忆法,武陵很聪明,不说没有此书,只含糊说将随后推出,把这些读书人的心吊住,不时再来光顾,也会买些其他书。
  腊月二十休沐日,武陵回到李阁老胡同向张原汇报书铺经营状况,武陵道:“少爷,到底有没有‘利玛窦记忆法’这种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7/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