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为王(校对)第5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2/881

  即便是以险战之法来算,千乘战车,也得排开纵横二里的范围,国夏本以为赵军长途跋涉而来,赵无恤若谨慎起见,肯定会在数里外休息一下,谁料对方似是一眼看透了自己的战法,竟步步紧逼!
  “卑鄙!”也不知是哪位齐人师帅骂了一句,引发一片赞同,这不是两位卿士会战该有的做法,这赵无恤果然是贱庶子,一点也不大度。
  “够了,战场之上无对错,只要能嬴便好……输家,没有理由说胜者如何。”国夏叹了口气,同时也更加谨慎起来。
  “鄢陵之战时晋军被楚人所逼,处于不利地位。晋军最后采纳范宣子的计谋,在军营内填井平灶,扩大空间,就地列阵,既摆脱不能出营布阵的困境,又隐蔽自己的部署调整……”
  国夏看了看占据了河岸制高点的赵军,摇了摇头,他们注定无法复制晋军的正确做法,既然赵军堵死了他们主动进攻的可能性,那就只能选择守了……
  ……
  “我听闻中原诸侯交战,一向喜欢摆开阵仗,等待对方擂鼓,再一同前进,可自从来到赵氏营中后,却从未见将军如此用兵。”
  石乞旁观了赵无恤的调动指挥,见还未交手前赵军就赢了一手先机,他突然问了这么一句话。
  赵无恤微微一愣,有点不好回答,却是旁边的项橐抢着答道:“那是几百年前的古军礼了,除了宋襄公,谁还遵守?行军作战可不能一板一眼,早在当年长勺之战时,面对强势的齐军,曹刿也用了计策。他不管什么堂堂会战,只让鲁军一动不动,等齐人擂鼓三次,战车也冲了三次,气势已泄后才进攻,鲁人以一敌十,打败了齐国,事后只有夸赞曹刿有急智,谁会说他不守规矩?反倒被奉为英雄。”
  赵无恤也点头道:“不错,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这可是事关数万人性命的较量,我不会碍于死的礼乐制度,而让活着的兵卒白白多出伤亡……”
  他看着像蚂蚁一样得令后缓缓前进的赵军,说道:“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战争胜利,这才是为将者追求的目标!”
  就在这时,一直在观察齐人动向的冉求大声说道:“将军!齐人变阵了!”
  无恤等人连忙定睛一看,他不由啧啧称奇道:“不愧是齐国名帅,国夏反应很快,他见无法让战车突击,便改而在原地以车设垒了……”
第754章
车垒虽然有奇效
  齐帅国夏试图以齐军惯用的战车突阵,是因为兵法有言,领兵深入敌国境内,与敌军突击部队正面接触,而敌人又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前来攻击,或攻左翼,或攻右翼,使得全军震恐,这样的敌人叫做“震寇”。
  对付这样的敌人,利于出战,而不适宜防守。应该挑选材士强弓,以战车为左右两翼,迅猛地攻击敌人正面,急速地攻击敌人侧后。或击其表,或击其里。这样,敌人士兵必然混乱,敌人将帅必然惊恐骇惧而被打败!
  然而人是活的,战术也是活的,在两军接阵前统帅根据现场情况不同进行微调,往往能决定战役的走势,赵无恤让大军不做休憩,直接列阵向前逼压,顿时给齐人带来了巨大的压迫感。
  “可恨!赵军不待吾等列阵完毕就开始前进,战车是铺展不开了,国子,这该如何是好?”
  高无邳狠狠地锤了一下车舆,国夏却并未慌张,他淡淡地看了这位世弟一眼,道:“无妨,交战之法,不过是攻、守二途而已,既然赵军抢在吾等之前进攻,那便先防守就好了,先动手的,也不一定占便宜。”
  国夏反应也很快,他立刻就让已集中起来的战车们原地变阵。
  “将驷马卸下,数量战车环扣在一起,成为坚固的壁垒,快,再快一些!”
  齐军没有壁垒,便就地取材,用辎车携带的木蒺藜洒在外面,起壕沟的作用,他们并不知道,这对于赵氏安上了马蹄铁的铁骑而言用处不大……然后再用战车布阵,当作壁垒矮墙。如此一来,齐人便迅速建立了蔽身的场所,既可防御巩固自己的阵线,又可往外反击。
  如此一来,齐军除战车外第二仰仗的利器弓箭,便得以登场了。
  ……
  夷者,善用弓的部族是也,齐国原本就是九夷之地,齐人不少是夷人华夏化而来的,祖传的弓箭手艺却没丢下,所以齐国虽然很少有养由基、吕錡那样的名箭手,但民间的善射者却远超晋、楚两国。
  所以齐军历次与外国交战,远程兵种都带的特别多,一般而言,齐军中步卒万二千五百人,强弓6000,戟楯2000,矛楯2000,此外再加上修治攻具,砥砺兵器的巧手工匠500人,技击500人,辎重兵卒1000人,这便是齐军中大致的兵种配比。
  那是司马穰苴时代的事情,国夏这次没带那么高比例的弓手,但四五成还是有的。万五千人的弓手在阵线上,已经是相当恐怖的远程火力打击了,对敌人的攻击不再是点,而是覆盖到了面!一次齐射便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济水两岸乡射礼选拔出来的士,各乡里的猎手,东莱的射鸟人,少海边的射鱼者……来自齐国各地的弓手按照区域和乡党划分,在车垒刚刚建造成后,便立刻被安排在里面,清点弓矢,调整弓体,让自己处于最佳的临战状态,塞不进去的人则夹在方阵缝隙间。
  “国夏应对得不错啊……”赵无恤摸着下巴细思,赵军大部离齐军射程尚早,此前的接触都是试探性的。
  国夏此战法其实是放大版的四武冲阵,只见那多达千乘的车辆排列成矮墙一般,弓箭和长兵器在后面森森相待。
  最初与他们交手的是赵氏轻骑,从外围奔袭而来的骑兵在齐人车阵前围绕奔驰,坚硬的马蹄铁让他们无视了木蒺藜的阻碍。有的顺时针绕,有的逆时针绕,但见骏马往来奔驰,旌旗摇曳,蹄声仿佛闷雷一般,千骑如同惊涛骇浪,几要将这小小的壁垒吞没。片刻后,菱形骑阵中号角齐声长鸣,环绕四面八方的骑兵同时发出震天呐喊,飞箭如蝗,一起向车阵射去!
  然而齐人壁垒已成,虽然弓骑兵千百支乱箭嗖嗖啸叫,如燕子,似乌鸦,往车城里面钻去,但大部分却噗噗的钉在外面的车厢上。也有少量从空中飞落进去,但多数被齐人或用兵器挥打,或用盾牌格挡受伤的人并不多。
  反倒是弓骑兵这边,他们掠过外围攻击一处车垒,却可能会受到数座车垒内弓手的射击,一时间,在如蝗飞箭的反击下有二十多匹马被刺中,一时间人仰马翻。
  赵无恤皱眉看到被一波抛射逼退的骑兵,派人下去让持行持续骚扰的虞喜先行退回来。
  虽然骑兵在平原上能把落单的战车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但面对车阵,骑兵却天生就有劣势。后世西汉李陵伐匈奴,凭借辎重车组成的车城和弓弩手的力量将对方多次击退,以数千之众敌数万匈奴骑兵尚能坚持,何况今日赵无恤只有两千骑兵,个个精贵得很,他可舍不得拿去攻坚。
  加上交战的场地距离岸边不远,土地松软,多有坑洼,不利骑兵冲击,所以今日的主角,注定是步卒。
  赵无恤举手,猛挥令旗,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
  在骑兵暂退下来后,赵氏大军已逼近到半里距离。赵军前锋大概有五千人,半数是长矛兵,还有一千弩兵,一千剑盾,随着将令、军旗、鼓声的催动,左边两千五百人首先出阵邀战,与齐人挡在车垒前数十步的一翼两千人相击,只见刀剑交撞,战士奋呼。
  战不及半刻,赵无恤又令另外两千五百人又出战,直击齐军,国夏也挥动旗帜让人阻挡,一时间旌旗飒飒,战鼓雷鸣。河流、田野,蓝天、大地,数千人厮杀一团。
  但他们未尽全力,推攮得也不十分用劲,这场战役还长着呢,也许会从午后一直打到天黑,打到次日凌晨,要是早早把体力耗光,后面就有苦说不出,先缓缓打着,等一会自然会被生力军替换下去,数万人的会战,不能一通混战分胜负,必须层次分明。
  战到一刻时,前锋有些微微疲惫了,而一直在细细观察战场的项橐也看出点门道来了。
  “再这样下去,此次攻击便要被敌军的车垒挫败了!”
  “我知道。”赵无恤也在眯着眼观战。
  纵观战场,齐人的二十座车垒将他们的阵地环绕成了一个半月形,弓手依托在内朝外抛射。在车垒之外,则是齐人的矛盾和戟盾部队列阵以待,那些厚厚的方阵可以防止赵军突入其中。
  虽然赵军前锋很努力地向前推攮,弩手也通过三段击成功与齐人站立在外的弓手们战成了平手,奈何齐人远程兵种数量太多,尤其是藏身车垒的弓箭手们齐齐洒下箭雨,整个战场顿时充斥人马哀嚎,赵军伤亡不小。
  冉求也来进言道:“想要击败齐军,必先压制住那些车垒内的弓手,既然骑兵和弩兵都无法伤及车垒,就只能靠步卒硬推。如此一来,在步卒击穿齐人方阵前,便要一直忍受齐人强弓的抛射,此战之后损失必定不小啊!”他担忧地说道,然后请命让自己的长矛兵上。
  冉子有的话不错,这样下去,就算将齐人的二十座车垒统统推平,赵军也要承受巨大的损失,这是赵无恤不希望看到的。
  沉吟片刻后,赵无恤突然笑了,他握掌成拳,从半空中狠狠砸向正在不断喷射箭矢的齐人车垒,厉声道:“亦或是……直接摧毁车垒!”
  “摧毁……”冉求一愣:“要如何摧毁?难道说,将军从卫国带了投石机过来?”他虽然人在鲁国,但当初公输班实验投石机时,冉求可是到现场旁观过的,之后也听说投石机在攻朝歌时的奇迹。
  但,冉求也知道大型投石机极其笨重,修筑需要十天半月,根本不可能在野地取材快速建造,若是从帝丘跨越数百里距离运过来,不说花费的人力物力惊人,就说到了以后,精巧的零件恐怕都震坏不能用了……难不成,经过公输班的改良,这种攻城武器可以运用在野战上了?
  “并不是投石机,而是另一种新做出的利器……”面对冉求的疑惑,赵无恤神秘一笑,随即回头大声喝道:“传令吏!”
  传令兵们凛然应诺:“唯!”
  “去公输班处,问问他阵地上的弩砲可布置妥当了!”
第755章
奈何赵军有弩砲(上)
  “就将支架安置在此,然后每架都必须测一测与齐军车垒之间的距离和角度!”
  火辣辣的太阳下,赵氏匠人领袖公输班毫无形象地穿着一身短打,站在河岸一处凸起的高地上。虚岁十五的少年早不是几年前瘦弱的模样了,坚实的臂膀已能挥动沉重的铁锤,坚毅的目光能承受铜炉中刺目的金液。他不顾头上流下的汗,用力踩了踩脚下,对那片无法立足的河沙地摇了摇头,转而将目光放到了厚实的泥地上。
  木刺深深扎了进去,到达一定深度后怎么摇晃都岿然不动,这里,可以的!
  随着他的指点,一架架机械从马拉的辎车上被卸下,架设到河岸上,这木构的机械带有坚固的支架,主梁置于支架之上,长丈余,斜立起来也足足有一人高。
  兵卒们卸下机械后,工匠开始将部分零件重新组装调试,整个过程中小心翼翼,他们和公输班都再清楚不过,这些名为“弩砲”的器械究竟有多么来之不易!
  抚摸着马鬃、皮绳和动物肌腱做成的“弹簧”,公输班不由回忆起了建造出这架利器的点点滴滴……
  ……
  那是半年多前,在攻克邯郸,回师朝歌后,赵无恤终于有时间继续与公输班讨论制作新武器的问题了。
  “考工之术是推动战争胜利的基础!”在赵无恤颁布了这样的号召,鼓励对战争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后,赵氏在曲阜朝歌聚集了一批计吏和工匠,将他们分成专业小组,各组间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研发或改进武器、装备。
  在这番努力之下,许多十分新奇的想法被提了出来,比如对弩的改造,让它能射得更远,或者数矢连发;如何才能提高冶铁的效率,对全身铜甲制造的研究,甚至包括如何用新的材料“纸”来做甲衣。当然,这些研发依然停留在纸面理论上,离付诸实践为时尚早。
  也有些东西在天才工匠公输班,晋人称之为“鲁班”的少年参与下,有了迅猛的进步。比如仅有一个轮子,却能在山间小路如履平地的新型运粮车。
  “这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有人亲眼见过……”
  周围的溢美之词越来越多,但公输班却知道,自己离不开赵无恤的理论指导。
  赵将军的点子,实在太过新奇了,却又有巨大的可行性!弩砲的建造便是其中之一。
  那是一天清晨,让人寻来公输班后,赵无恤开始向他展示一个“戏法”。他挎着一张角弓,又多取了一根弓弦和一支羽箭,随后他将多出的一根弓弦也安装上了弓身,于是一张弓装了两根弦。
  “子般,你可要看仔细了。”
  赵无恤捡起一枚鸽子蛋大小的石头,放入两根弓弦之间,开始反复转动它们,直到两根弓弦扭成麻花状再也无法转动,又突然瞄准墙壁放手!
  却听“绷!”的一声轻响,那颗石头在两根弓弦紧拧后释放的作用下飞速弹出,最后径直撞到了数丈外的墙壁上,将墙上的碎土打落了一片!
  “这是!?”公输班昨夜敖到三更天研究如何让投石机不用太多人力便能发石,本来还有点心不在焉,这会却整个人都清醒了过来,这种发石方式,的确是前所未见啊!
  赵无恤将弓递给公输班,任由他照葫芦画瓢地折腾那两根弓弦,笑吟吟地说道:“子般,你可看出什么门道了?”
  “石之所以飞出,不是如寻常弓箭般拉扯弓弦的弹力,而是弓弦扭在一起又突然放开的力量……就像,就像洗衣时拧紧的布匹突然松开时,传到手上的那股力量一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2/8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