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为王(校对)第7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2/881

  秦与赵,五百年前是一家的牧马兄弟,如今也是中原最庞大的两支骑兵,今天终于对碰在了一起。
  虽然初战就实力悬殊,但秦人依然高唱着“岂曰无衣”,勇敢地向数倍于己的赵骑发动了反冲锋。
  平缓的速度带起杂乱的马蹄声,双方的速度从慢跑到疾奔,马蹄不再是杂乱的声响,密集的蹄声慢慢汇成隆隆的雷鸣,整个雒水两岸都能听见。
  秦人的骑兵大多数来自岐山以西,世代为公室牧马的虞牧——也就是一百多年前曾偷食秦穆公宝马,又在韩之战救了他一命的野人后裔。他们娴熟马术,能开强弓,加上偷学了赵氏的马鞍、马镫,更是如虎添翼,单骑走马十分了得。但结成骑队后却没有太多战术讲究,基本是靠近后一阵箭射出去扰乱敌阵,然后抽出剑近身再砍一通。
  其实,这种冲锋突击并不是秦骑娴熟的,他们过去的战术一般是“纵横相去百步,周环各复故处”,不断加入战场,又不断脱离战场,作为辅助兵种给步卒制造机会,哪有机会像这样来一场纯粹的骑兵会战。
  所以最初起步时秦骑还算严整,跑到一半因为对马速控制的不同,进入百步内又习惯性的开弓射上一发,阵列开始变得散乱。
  赵氏那边的骑兵却有不同,在赵军中,无论是什么兵种,纪律都是第一被强调的东西,将吏们对军队纪律的重视远远高于个人勇武。而且今日挡在秦人面前的骑兵,都是正儿八经经过训练的上郡精骑,而不是临时拼凑征召的白翟骑从。
  他们精神坚韧,秦骑的流箭射中了七八个赵骑,使得他们跌落马下,其余人却依然死死盯着前方。统帅邮成也对那些远远飞来的轻箭不予理会,他一边催马跑动一边观察己方阵列,这才是需要关心的东西。
  赵氏骑兵的配置,五骑设一长,十骑设一吏,百骑设一率,二百骑设一将。这两千名骑兵以二百骑为一列,排成十排纵深奔驰,因为展开较宽,几乎完全占据了这段河边的平原。所以从邮成的位置望去,满目皆是涌动的马头,骑将在最右侧举着马踏飞隼的旗帜,有效地控制着队伍,同列的人不时瞄一瞄,保持马速。
  他们每列前后相距二十步,每骑左右间隔四步,这样在奔驰时能够保持队形,阵列没有因为秦人的弓箭骚扰而混乱,但还是呈现出些许弯曲。
  双方距离百步左右,算上相对冲锋,这短短的距离转瞬即逝。两边迅速接近,赵骑已能看到秦人绷紧的面容和马鼻喷出的湿气,刚放下的弓箭弦似乎还在轻轻颤动,才举起的剑反射着阳光;秦人也能看清赵骑胄顶端跃动如火的红缨,随风欲飞的白羽,以及八千只马蹄带起的泥土草屑,还有丈余骑矛放平后铁矛尖闪烁的寒光。
  骑兵对冲,杀人和被杀都只在马身交错的一瞬间,这时个人战技和骑术已经毫无作用,唯二有用的,除了勇气外,就是阵型了。
  夫战,勇气也,秦人胜于勇气,赵骑却胜在阵列,他们平整的骑阵如同一道飞快移动的马墙,让面前的秦骑没有多少机动的空间。面对密密麻麻的骑矛,秦人纵然不怕死,但他们的马儿却先慌了,本能地往侧面躲避,但这时候退避已经迟了,无论往哪儿逃,都得面对潮涌而来的赵骑,几乎每个秦人,都要面对两到三杆放平的骑矛。
  秦骑阵型更乱了,几乎成了后世吴起评价秦军的“秦陈散而自斗”。
  但他们已来不及思索,下一瞬,随着两边同时迸发的喊杀声,双方撞到了一起!
  轰,两股马匹的洪流迎面对撞,无数折断的矛杆和甲胄碎片在空中飞舞,巨响连绵不绝,避让不及的马匹互相撞得骨头碎裂,一些骑手因为惯性被甩出老远,另一些则与坐骑一起倒地,被后到的马蹄踩在脚下,发出凄厉的惨叫,更倒霉的直接被骑矛命中,扎了个透心凉。
  和步兵对冲类似,赵骑较为密集的阵形占据了便宜,前排百余名后秦骑在第一轮交锋中至少被击落一半。剩下的人侥幸穿过第一排赵骑,然而还不等他们喘一口气,在二十步外的第二列赵骑又来了,这一次他们没有挺矛,而是挥舞着锋利的环首刀呼啸而至。环首刀刀脊比剑厚,借助对冲的马力,不需用力挥舞,只要在错身而过时握紧刀柄轻轻一挥,就能带起飞舞的肢体和一蓬蓬血雨。这种对付骑兵极为有效的利器划开了秦骑的喉咙胸腹,有的甚至被砍掉脑袋,又有几十人失去了生命。
  两轮间隔也不过是眨眼之间,接下来还有许多次人仰马翻的对撞,秦赵相遇的地方堆满死伤的人马肢体,双方都没时间和空间调整,只能凭着勇气和恐惧不断冲冲冲!不同的是,赵军的冲锋像是疾风暴雨,完成冲击的赵骑还会继续向前移动一段距离,然后再杀将回来,秦骑却如强弩之末,被打得千疮百孔,人数也越打越少。
  等赵氏埋伏在山上和河边的另外两千骑围过来时,战斗已经基本结束,十排赵骑和六七排秦骑之间的对冲,在不到半刻时间内就决出了胜负……
  八百秦骑冲阵,最后却只剩下一匹失去了主人的老马一瘸一拐地从尸山血海里走出,满眼惊恐,鞍上空空如也……
  至于那些英勇的骑手们,或受伤或被杀,总之竟无一人能活着贯穿赵骑的队列!
  上郡赵骑伤亡也不轻,百余人和几百匹马倒在了战场上,活着的人下了马,他们没有像往常剿灭蛮夷一样忙着割首级分功,而是纷纷解下胄,垂下头,手放在胸前,对倒毙在地却仍然紧握武器不放的秦国骑兵致敬,敬他们的勇气,敬他们的无畏。
  “秦川多勇士矣……若是能为上卿所用,与吾等并肩作战该多好?”邮成又感慨了一声,随即戴上胄,对众将士道:“还愣着做什么?割首级,再送一匹马去彭衙送信。”
  “告诉他们,赵氏的骑兵来了。”
  “告诉他们,河西再无人能阻止吾等长驱直入。”
  “告诉他们,吾等要去饮马渭水,自此以后,我赵骑铁蹄之下,秦国再无一寸土地,一个里聚,一座城池是安全的!”
  ……
  传说,齐桓公时北伐山戎,在孤竹国附近的一处山谷里迷了路,既分不清东西南北,也辨不出前后左右。一筹莫展之际,管仲便请齐桓公放走几匹从山戎处夺取的老马,老马识途,终于带着人马走出了山谷……
  不过这次秦国老马带回来的,不是希望,而是恐惧与噩耗。
  老马一瘸一拐,身上还有刀伤箭伤,显得无比疲惫,它的鞍上没有骑手,只有一个褡裢,滴滴答答有血渗出来。
  秦人拉住嘶鸣不休的老马,驻守彭衙的秦国右庶长双手颤抖地打开褡裢,却见里面是秦国骑兵二五百主,以及另外两名五百主的头颅……
  他们怒目圆瞪,死不瞑目。
  右庶长手一抖,将头颅放了回去。
  再抬头时,彭衙的秦人守卒看到了终生难忘的一幕。
  像是渭水上大贵族家里聚集到一起的畜群,密密麻麻的骑兵结成数队,从彭衙城外各门经过,约有四五千骑之多。他们耀武扬威一番后,没有浪费时间进攻彭衙,而是分作数翼,像南飞的雁群般,沿着雒水朝下游奔去。
  在失去那数百骑兵后,河西秦军已经没有机动力量了,总不能调战车出去当骑兵靶子吧?彭衙等城邑都有徒卒,守城尚可,却无人敢出城阻止这些赵骑深入后方。
  “完了……”
  秦国右庶长两眼一黑,差点栽倒在地。
  要知道,彭衙背后,是一连串的城邑,新城、汪、北征、大荔、辅氏、少梁,这些城邑之间串联起了河东秦魏数万大军的漫长粮道,右庶长奉命守卫的生命线,至此完全暴露在赵骑锋芒之下!
第980章
饮马河渭
  “骑者,军之伺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
  这是赵氏骑兵最初出现以后,齐国人对骑兵功用的总结,那时候的骑兵,主要是弓骑,只是作为辅助兵种。
  然而十多年过去了,赵氏又把骑兵玩出了新花样,在宋国内战时上首度出现了突击骑兵。他们是战场上的凿子,替代了战车,充当冲锋陷阵的工作,在历次大战里屡立奇功。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赵氏的骑兵忘记了老本行,在消灭河西秦骑后,邮成便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化整为零,以两百人为单位,让各骑将统领他们沿着雒水向南进发。
  这之后几天里,从彭衙到大荔,赵骑由北向南蹂躏了整个雒水东岸,他们遇坚城不攻,一律绕道,只袭击防御较差的里闾乡亭。因为赵骑动辄数百,来去如风,沿途城邑都不敢与之交战,就算有忍不住出去的也被赵骑且退且射最后一阵冲锋杀败,平白送了首级。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赵骑攻击里闾,只是为了以战养战,获取补给,他们没有花时间去掠夺人口牲畜,只是一把火烧了村庄制造恐慌,主攻目标则放在了桥梁、道路上。
  他们的目的,正是断绝秦军的粮道,让河西陷入瘫痪。
  同一天里,数座城邑告急,无数座桥梁被焚毁,道路虽然难以破坏,可一旦有粮车辎重铤而走险,就一定会在半途被赵骑袭击。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赵骑用秦人的粮秣补给自己,看这架势,是要长期在河西盘桓不去了。
  一时间,整个河西雒水东岸呈现一片糜烂之势,秦国的粮车都停在渭南,不敢再前进半步。更甚者,还有一支数百人的赵骑胆大包天,直接渡过雒水,进击到了渭水北岸饮马,试图射击水上的粮船,并朝对岸的郑邑耀武扬威。
  毕竟上了年纪,秦国大庶长子蒲开春后身体略有不适,所以河东战事就交给左庶长子虎统领,他则在郑邑坐镇后方。彭衙之战后,告急的文书雪片似地从各邑飞来,随之后来的就是这些赵骑,看着他们在岸上纵马挑衅赵骑,子蒲浓眉紧锁。
  “竟让赵氏长驱直入,这场大战要胜怕是难了……”
  河东去年大灾,几乎没有一粒存粮,秦魏联军只能依靠掠夺韩氏的粮食,以及从雍州运粮维持军用。其中,河西是秦国粮食运往河东前线的必经之地,如今却被赵骑蹂躏,不但各城邑消息中断,从陆路运粮过去也成了资敌。
  幸好还能通过船只运输,只是这样一来,每天的运粮数就锐减一半,不出半月,河东的数万大军将陷入缺粮的窘境。
  坏消息不止河西、河东,河外也是一堆噩耗。
  在示弱两个月后,赵无恤终于露出了他的獠牙,南线的河外战场,盗跖借道成周连续攻克数座郑国城邑,在洛水之畔大败郑军,屠杀五千郑俘后继续进逼虢城。游速所帅郑军残部只剩下万余人,惶恐而不敢再战,秦魏迫于盗跖之势,只能解除虢城之围,一万秦军西撤到桃林塞,一万魏军带着郑人从风陵渡北撤到河东。
  “或许可以调这一万秦国偏师回来守卫河西,至少要守住渭水沿岸和蒲坂渡口,不能让赵氏来去自如……”子蒲苦笑着做出了决策,他已经有点后悔打这场仗了,赵氏的实力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子蒲已经隐约意识到赵氏的战略,河东的防守引诱己方大军进入,然后分别从南、西两边发奇兵包抄。然而秦国大庶长没料到,在梁山的背面,还有数千代郡骑兵蠢蠢欲动,若是知道,他只怕连苦笑都挤不出来了。
  ……
  梁山北麓,一支庞大的骑兵正分作数队,沿着河边道路缓缓南行,骑将们则到了大河边指指点点。
  这一带还没有后世一片黄土,沟壑纵横的景象,仍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桑翠古木,大河汹涌,从这里俯瞰下去,景色十分壮观。
  “少梁算是赵军熟识的老地方了,几年前上卿强渡龙门,以少梁砲攻克少梁,使得上郡白翟畏惧,纷纷归附,而田贲的偏师就是从这里革囊渡河的。”
  说起田贲,虞喜不由又笑骂了一番,这个屡次立功又屡次违反军规被降职的老兄弟,现在还只是个师帅……而他和穆夏或是一军之将,或号令一郡,俨然封疆大吏,但职位虽低,田贲之勇却无人能否认,听说他奇袭新绛一战干得不错,希望能继续被上卿重用,不要再出什么差错。
  回想当日情形,不少在代郡成长起来的骑将开始热血沸腾,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他们在代郡辛苦训练数年,为的就是今日一展风采的机会,其中一个年轻人憋红脸握拳说道:“当时上卿将少梁让给魏氏,只带走百姓,这次吾等却要将少梁一举拿下,让河西和上郡连成一片!”
  虞喜的副手,屠何人新稚狗却笑道:“不然,吾等这次不打少梁城。”
  还不知道具体战略方向的骑将们颇为惊奇,直到这时候,虞喜才宣布了他们的主攻方向。
  “大军绕过过梁山后沿着大河走,直扑龙门!”
  ……
  “敌袭,敌袭!”
  三月下旬的一天,示警声响彻龙门渡口。
  龙门的险峻不亚于当年,可谓山河之固,但与那次如出一辙,敌人不是来自对岸,而是从后方袭来。
  守卫龙门渡口的秦卒不过数百,直接被赵骑的弓箭射得抬不起头来,渡口矮矮的墙垣也经不住数千骑兵冲击,抓钩一抓,几十匹马拴着绳子一拉,墙就向外倒下了。
  骑兵一拥而入,将里面的秦人尽数杀光,他们四下放火,屋舍、箭楼,乃至于河边停泊的船统统一并烧毁,龙门渡口冒起了浓烟,远到少梁城都能看见。
  虞喜又命道:“二三子撤到数里外的树林埋伏起来,静待少梁援军。”
  这是他们在代郡跟胡人作战时学来的招数,那些胡人十分狡猾,经常袭击一处居民点后将其焚毁,等待来支援的猎物上钩,见过几次之后,赵骑就学乖了,反其道而行之,杀得阴山以南的杂胡溃逃百里,如今在代北地区,楼烦已经不敢与赵氏为敌,林胡藏到河南地的老林里避让,只有燕山以北的东胡部落尚强,是虞喜心中的隐患。
  果不其然,一个时辰后,少梁方向出动了一千人来龙门查看,结果又在河边被赵骑一阵冲杀,死伤过半。余下的人也没能逃走,这些俘虏,虞喜直接让人押送回上郡做奴隶,在代郡几年里,他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才是最金贵的东西,奴隶、农夫越多,就越能在广阔无垠的代郡、上郡建立城邑,开发农田,创造财富。
  虽然成功伏击了少梁援军,但虞喜对城高池深的少梁城依然兴趣不大。他命新稚狗带兵一千留下,其中三百名骑兵斥候撒出去,方圆百里之内的敌情即可洞察无漏。其余骑兵作为预备补充四下搜粮,以梁山为基地,监视少梁动向。
  虞喜对新稚狗耳提面命道:“敌来我退,敌退我攻,总之要让龙门渡口瘫痪,休让秦人再有片板下水!”
  新稚狗与众骑将凛然,齐声应道:“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2/8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