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行(校对)第2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2/358

  其他众人,要么属于脱脱一派,要么属于哈麻一派,更不可能出言反对。纷纷跟着表态,赞同朝廷拿出高官厚禄,尝试对朱元璋进行收买。
  “那就烦劳韩卿,替朕去招安朱元璋。算是千斤买马骨吧,给其他反贼也做个样子!”见朝臣们难得不再对着干了,妥欢帖木儿冲着中枢左丞韩元善挥了下手,满脸疲惫地吩咐。
  “臣誓不辱命!”韩元善立刻跪倒,大声回应。
  “爱卿平身!”妥欢帖木儿冲着他抬了抬胳膊,强挤出一丝笑容。“那朱贼元璋既然装作礼贤下士,即便不肯招安,应该也不会为难韩卿。只是苏贼那边……”
  “臣有一子名峥,蒙陛下之恩,进士及第。如今在通州组织民壮屯田。陛下如果不嫌其粗鄙,可以先将他召回来,替臣去扬州开道。想以他个屯田使的身份,倒也不至于抬高了苏贼,令其得意忘形!”韩元让用力磕了个响头,大声回应。
  “这,这,朕岂能让你父子同时去冒险?!”妥欢帖木儿大为感动,摇着头否决。
  “若无大元,岂有臣父子的富贵荣华?臣一直惭愧无法回报陛下知遇之恩,如今,终于得到机会。臣父子愿意为陛下粉身碎骨!”韩元让眼含热泪,大声表白。
  如果妥欢帖木儿再拒绝的话,可就寒了忠臣之心了。于是他想了想,咬着牙答应,“也罢,朕给你父子这个机会便是。无论出使结果如何,只要你父子活着归来,朕定不负你父子的耿耿忠心!”
  出使安庆,也许还能像者别帖木儿分析的那样,平安而归。出使淮扬,却绝对是九死一生。韩元善身为一个牌位汉臣,能为大元做到如此地步。哈麻、月阔察儿等蒙古、色目大臣即便心里非常不痛快,反对的话也说不出口了。
  当即,君臣等人就把出使细节,以及能许给朱元璋和苏明哲两人的好处给定了下来。然后公开下旨褒奖韩元善父子,以壮其行色。
  韩元善自然又是泣谢君恩,随即出宫回家,收拾行李,准备出发。其子韩峥,也被朝廷派遣快马轻车,专门接回了大都。父子两个见了面后,又是一阵豪言壮语。待朝廷派来的马车和官员全都离开了家门,彼此却相跟这来到书房内,对坐垂泪。
  “我儿,你可记得我韩家祖先崛起之事?”半晌之后,韩元善忽然在自己脸上抹了抹,站起身,关紧了门窗。
  “父亲大人可是说,十代曾祖晋王隆运公?”毕竟是进士及第,韩峥立刻从熟悉的家谱里,找到相应答案。
  韩家虽然是大元朝的汉臣,却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其十代高祖韩隆运,就是历史上辽国南下的急先锋韩昌。在大辽国自统和元年到统和二十年间,六次对北宋的大规模战争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赐姓为耶律,封晋王,子孙后代显赫了上百年。
  辽国被女真毁灭之后,韩家子孙又恢复了就姓。出仕大金,辅佐完颜宗弼攻入汴梁。女真被蒙古所灭,韩家进入大元,凭着地战场和官场的无双适应能力,渐渐在大元朝里也站稳了脚跟。虽然数十年来,韩家子侄都是清贵官儿,没有掌握任何实权。但该有的土地、俸禄以及各项好处,却半点儿都没少捞!
  如今到了回报朝廷的时候,韩元善岂能忘了祖宗遗训?冲着自家儿子勉强叹了口气,低声说道,“正是!吾儿,你莫怪为父心狠。硬生生拆得你妻离子散。实在是咱们韩家,几百年来,就是靠此才绵延不绝,富贵不断!”
  “父亲大人放心,儿此番出使淮扬,必舍命报效朝廷。以为我韩家换取日后风光!”韩峥在回来的马车上,已经想清楚了前因后果。冲着自家父亲勉强笑了笑,低声宽慰。
  谁料,中书右丞韩元善却是大急。走到门口,迅速朝外边看了几眼,才死死关紧门,返回自家儿子身边,低声呵斥,“胡扯,为父让你想想祖先所为,岂是让你前去送死。为父今天苦苦在陛下面前讨了这个差事,不是嫌自己和你都活得太长了。而是我韩家,又到了选择的时候!当年晋王殿下正是看出了大辽国运上升,而大宋自高粱河之战后兵马一蹶不振。才舍命报效辽国。而如今,那朱屠户连战皆胜,已经露出一代霸主迹象,我父子怎么能去做那螳臂当车之举?”
  “父亲大人……?”没想到转折如此之大,韩峥愣了愣,满脸错愕。
  “你个痴儿!”中书右丞韩元善气得连连摇头,“枉你读了那么多书,居然如此愚钝!为父叫你去淮扬,不是去送死,而是去寻找机会,投靠朱总管。你见了苏长史后,只管将朝廷的所谋和盘拖出,他们便无法再拿你当朝廷的使节对待。而为父到了朱元璋那边之后,则全力说服他效忠朝廷,并尽力留下你弟在他那边。无论其答应不答应,咱们韩家父子兄弟之间,从此都老死不相往来。待他日江山重定,自然,自然有一支会重新崛起,让我韩家的富贵荣华,代代不断!”
第392章
是非
  “阿爷!”韩峥低低叫了一声,眼睛迅速开始发红。父子三个一人选择一家,看似万般稳妥。但父子兄弟三个今后所要付出的代价却是骨肉分离,甚至某一天要在沙场上面对面举起刀枪。这种选择,真的就必须么?
  “你我父子并不是第一家,当年女真灭辽,和元灭女真,咱们韩家都做出过同样的选择!”韩元善惨然笑了笑,伸出干枯的大手,轻拍儿子的肩膀。“咱们父子能鲜衣怒马,那是你当年大元灭金时,你曾祖,曾叔祖他们用性命换来的。咱们既然享受了,就得为这个家族做出牺牲。你也是读书人,为父大不跟你讲什么大道理。只是告诉你一句话,历史上这样做的,肯定不是咱们韩氏一家。这世间从没见过传承千年的国运,却存在传承千年的家族!”
  “阿爷——!”韩峥又低低叫了一声,两眼中缓缓落下泪来。父亲大人说得没错,当年三国鼎立,诸葛家兄弟就各侍一主。并且三兄弟在魏蜀吴都身居高位。再往下,隋炀帝远征高丽,追随杨玄感抄了他后路的群臣里头,就有虞世基、杨雄、来护儿等人的儿子。纵观史册,多头下注,简直是大家族生存的基本技能。韩氏远非这一策略的始作俑者,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家!
  “你去了淮扬那边之后,不要急于表现!”中书右丞韩元善在这种时候,却没时间去伤感什么离别之苦。努力冲着自家儿子笑了笑,继续低声补充,“无论苏长史那边要你做什么,都先答应下来,多听多看,少做惊人之举,更不要故意表现自己的本事!”
  “嗯,孩儿记住了!孩儿断不会连累父亲!”杨峥知道父亲叮嘱的话肯定不是无的放矢,抬手在自家脸上抹了抹,用力点头。
  “糊涂!”韩元善瞪了自家儿子一眼,轻轻皱眉。终究是蜜罐里泡出来的孩子,根本不懂得轻重缓急。但是这当口,他也没时间再从头教导儿子了。只好强压住心中的失望,仔仔细细地解释道,“为父要你先蛰伏一段时间,却不是说连累不连累。为父既然送你过去,自然会对朝廷这边想好说辞。况且你是被朱贼扣下的,辅佐他并非出于本心。朝廷这边即便知道你已经替朱贼效力,也不好拿为父怎么样!”
  “为父叫你先多听多看,是为了你的将来。”轻轻吸了口气,他继续补充,“那朱屠户能在不到三年时间内,从芝麻李麾下的一介小卒,跃居红巾群雄之一。风头和势力甚至远远居于刘福通和徐寿辉等贼之上,自然有他的长处。并且他的种种施政手段,也与朝廷这边大相径庭。你投奔过去之后,如果什么都不了解,就胡乱施展,肯定会给自己惹上一大堆麻烦。而如果耐下性子来多听多看,从头适应。以你进士及第的底子,将来的前途,又怎会在那些连书都没读过几本的人之下?!”
  老辣,这就是老辣。韩元善虽然不像后世的学者那样,懂得什么叫智力优势。却懂得将这种优势发挥到最大。而历朝历代的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未必都是人才。但那些能高中者,在智力方面,却肯定远远超过了普通人。
  毕竟是名字列过左榜的青年才俊,韩峥稍微仔细一琢磨,很快就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然而,与此同时,一个更大困惑却从他心底缓缓上涌。抬起红肿的眼睛,看了看自家父亲日渐苍老的面容,低声提议,“既然您如此看好朱屠户,何必不趁着大元皇上没注意,咱们全家都投奔过去?”
  “傻话!”韩元善爱怜地看了看儿子,苦笑着摇头。“为父毕竟吃了大元朝这么多年俸禄,危难之际,不能一点儿事情都不为他做。况且咱们韩家如此大的基业,岂能说舍弃就舍弃?为父在大都城里替你们兄弟俩守着,等将来,你和你二弟两个自然有一人来取之。而那时,看在你或你二弟的情面上,人家也不会太难为我这个尸位素餐了一辈子的糊涂官!”
  “二弟?”韩峥心中一团疑云为散,另外一团疑云又起,“您让二弟去了安庆,难道那朱重八,将来有机会跟朱重九逐鹿天下么?”
  话音落下,大元中枢右丞韩元善身体微微一僵,整个人瞬间仿佛又老了二十岁。“唉,为父哪里知晓得如此多啊。为父只能看到,这大元朝,肯定是要玩了。但将来天下是属于哪个,却真的看不明白。本来,那朱重九是风头最劲的,然而他却重草民而轻士大夫。却不知道,这天下,终究还要与士大夫共治才行。倒是那朱重八,出道而来,一举一动都甚有章法。非但能勤学淮扬之长,而且不忘我儒学根本。虽是后发,前途却未必比那朱重九差得太多!”
  “那朱重八居然有如此眼光?!”韩峥愣了愣,有些难以置信。对于朱重九和淮扬大总管府,通过邸报、报纸以及坊间巷里的传闻,他的确了解得不少。但对于另外一个姓朱的,却从没重点关注过。更不知道,此人做事,居然如此条理分明。
  “岂止是有眼光?!”韩元善对朱重八的观感,却远不止是这些。咧了下嘴巴,继续低声补充,“此人虽然已经脱离的郭子兴,却始终将郭子兴视为上司,有情有义。此人虽然出身于红巾,其治下,却不准明教妖人随意行走。此人虽出身草莽,大军所过之处,却对士绅大族秋毫无犯。并且还延请了枫林先生为谋士,甚得南方士林之心!”(注1)
  “可那朱重九也懂得将商贸红利,与治下士绅分享。儿听闻市井谣传,淮扬大户们,去年从商号分得的钱财,远远超过了以往朝廷免掉的那点赋税!”既然被自家父亲安排去投奔朱重九了,韩峥本能地,就开始替自己将来的主公辩解。从利益分配方面,指出淮扬大总管府与士绅们的关系,并不像父亲说得那样水火难同炉。
  “痴儿,老夫以前说你读书读傻了,你还不高兴!”闻听他的话,韩元善忍不住又冷笑着摇头。“这天下士绅,在乎的岂是区区赋税?说实话,能称为一地望族的,谁家也不差那点儿钱粮。他们在乎的,是千年不易的特权。我儿,你明白否?”
  注1:枫林先生,朱升的号。朱升十九岁中秀才,二十四岁开始著书立说。并且一直远离大元官场,以隐士形象示人。所以很受当时的读书人尊敬。历史上朱元璋得到他的效力之后,在士绅阶层眼里的形象立即大幅改观。
第393章
局中
  “他们不是一时糊涂。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千年不易的特权!”
淮安,都督府临时行辕,长史苏明哲苦笑着咧了下嘴,缓缓将手中名单凑到蜡烛上。
  火焰跳动,写满名字的白纸慢慢变成灰烬,同时将无数秘密,彻底吞没。第一军副指挥使刘子云、长史逯鲁曾、内卫处主事张松、工局主事黄老歪、大匠院院正焦玉,还有几个早在徐州起就追随朱重九的人,眼睛望着蜡烛上方缓缓生起的青烟,脸上写满了愤怒与不甘。
  董抟霄所率领的浙军被全歼于江湾城下,方国珍带着与淮安军的盟约全军撤回了温州,脱脱的三十万大军丢下了三万多具尸体后,铩羽而归。淮安军自独立门户以来最大的一场危机,已经彻底被化解。然而,在座众人,却是谁的心情都不轻松。
  根据内卫处和扬州府衙联合访查,在最危险的时刻,淮扬三地居然有上百号大户人家,暗中与董抟霄或者脱脱建立了联系。随时准备里应外合,将淮扬大总管府推翻在地。而这百余大户人家里头,居然有一半儿以上,都有子弟在大总管府或者淮安军中担任着不低的职位。而剩下的那一小半而家族,这两年也没少从淮扬诸多工坊和淮扬商号的中获取红利!
  但是这些职位和红利,却换取不回他们的忠诚。因为淮扬大总管府目前所推行的政令,与他们坚信的理念格格不入。
  他们坚信,帝王士大夫共治天下。
  这天下向来就不是百姓的。而是皇帝和“才俊”们共同所有。至于后者,在古代也叫做贤达、君子、士族,北宋以降则统称为士大夫。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句话据说最早出自文彦博之口。当时北宋神宗皇帝认为新法有利于百姓,只是遭到的士大夫的反对。而文彦博则非常诚实的回应:
陛下非是与百姓治天下,
而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而在此之前,北魏孝文帝就曾经说过:“今牧民者,与朕共治天下也。”
  上逆到更早,魏武曹操也曾经对着全天下人诏告,“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对钟鸣鼎食之家来说,钱财得失,不过是个数字。而特权的减少,却是切肤之痛。
  没有了特权,就让他们失去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失去了努力的方向。没有了特权,也同时让他们损失了无数巧取豪夺的机会和白吃白占的可能!
  他们读书多,比草民更聪明,也拥有更多的人脉和治政经验。
  他威望高,个个在乡间都是一言九鼎。普通庄户除了追随他们之外,没有其他选择。
  他们能言善辩,还懂得著书立说。把黑的写成白的,把白的写成黑的,然后指着上面的谎言,脸不红心不跳的说,这才是被掩盖的事实。
  所以自古以来欲得天下者,哪怕其如汉高祖一样出身于社会的底层。想实现自己的目标,都必须与贤者、士大夫们共享利益,否则,他就是独夫民贼。哪怕他有天大的功勋,哪怕他曾救无数普通百姓于水火,他都是,也必须是个暴君。把他推进泥坑,再不断泼脏水,以儆效尤就是士大夫们的共同责任!
  而那些外来入侵者们,如五胡,如女真,如蒙元,无论他杀了多少人,烧掉了多少汉家典籍,毁灭了多少城市的乡村,只要他们肯分权与士大夫,他们就是千古一帝。
  于是就有很多士大夫,引经据典,推断出。夷狄入华夏则华夏。
  于是就有很多士大夫,挥毫泼墨,千方百计为大屠杀涂抹。将其描述为汉家子孙咎由自取。
  于是,一个又一个雄主,一个又一个盛世,就在血泊中诞生了。哪怕当时的百姓十室九空,哪怕活下来的人口锐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反正,士大夫们依旧可以与入侵者们一道高高在上。
  反正,被杀的和被侮辱的,不是他们自己。
  ……
  尽管内卫处的权力被严格限制,并且非经两个指挥使及以上级别官员同时签字,不准对任何人动用刑讯。调查出来的结果,依旧触目惊心。
  故意散布谣言制造混乱,故意囤积货物哄抬价格,故意将淮安军的机密泄漏给敌军,甚至还有人故意制造防御疏漏,给脱脱创造机会渡过黄河!
  一件件,一桩桩,如果全都追查到底的话,估计能将淮扬三地原本就没剩下太多的大户人家,再度砍掉一大半儿。而如果连他们的子侄辈儿也挨个过关的话,淮扬大总管府、淮扬商号将同时瘫痪。甚至连出征在外的第二、第三和第五军,士气都要受到严重影响。
  所以,反复权衡之后,苏明哲只能采用了扬州知府罗本和明理书院山长刘基两人的意见,仿照三国时官渡之战后曹操的故伎,将内卫处辛苦查探出来的名单付之一炬。
  “在这个节骨眼上,最关键是稳定人心!至于其他,军中之事,自有各军指挥使去按军律追究。工坊之事,则有工局各级主管处理,淮扬商号,也有自己的一套监管章程!”感觉到屋子里的压抑气氛,苏明哲笑了笑,低声解释。“总之一句话,凡事都按规矩来,不纵不枉。毕竟在当时,谁都不知道咱们淮扬大总管府能不能坚持得住。所以想法多些,也有情可原!”
  这几句话,也引自刘基刘伯温给他的谏书,并非他的原创。出身于小吏的他,想不出来如此“高明”的主意。放过绝大多数暗中与蒙元有联系者,只追究那些付诸了实际行动的家伙。而后一类人的罪名,也尽量不往“谋逆”、“勾结外敌”等条目上靠。只是根据其行动事实,援引相关的律法和规则进行处置。
  “妈的,真是便宜了他们!”有人大声唾骂!更多的与会者,则是报以低低的长叹,“呼——!”
  除了这样,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眼下朱大总管正在大清河畔跟脱脱兜圈子。而徐达、胡大海两人则带着弟兄们在脱脱身后寻找机会。如果大伙在淮扬三地突然展开一场清洗行动的话,恐怕最高兴的就是鞑子朝廷。
  “除了那些身居要害职位和已经掌握了确凿证据的,其他,相关案卷也都一并烧掉!”第一军长史逯鲁曾只是心理承受能力差,政治经验和手段,都远远超过了苏明哲等。见后者已经走出了第一步,干脆把“好人”替朱重九做到底,“烧的时候,别藏着掖着,摆在内卫处院子里,或者大街上烧都行。让某些人彻底安了心,不用再怕大总管回来找他们秋后算账!”
  “哼……!”刘子云、黄老歪、焦玉等人皱眉。
  “是!属下明白。属下这就派人去办。保证让想看的人都看见!”曾经做过一任蒙元知府的张松,却干脆利落的答应了下来。
  “慢慢来,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知道刘子云、黄老歪和焦玉这些朱重九的铁杆支持者们不甘心,逯鲁曾看了几人一眼,继续低声补充。“老夫会把咱们今天的决定,留一份给大总管。如果他回来之后觉得咱们的处置不妥当,还可以让内卫处继续追究。反正,那些人暂时肯定舍不得自己跑掉。”
  “关键是杀了他们之后,换上的人来,也是一样!”远道赶来议事的扬州知府罗本,从角落中站起身,苦笑着帮腔。“眼下淮扬三地,读书识字的,基本上全出自士绅之家。短时间内,大总管府根本离不开他们。但等县学、府学和百工技校的第一批学生结束学业之后就会好得多。学子们会更明白事理,也对大总管更忠心。这次扬州之战就是个好例子,讲武堂的学兵和受过讲武堂培训的将佐,远比那些没受过训的人表现好!”
  后一句话,让大伙脸上的表情立刻轻松了许多。县学、府学、百工技校和讲武堂,当初朱总管拿出大笔大笔金钱去投入其中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非常困惑。上学非但不交束蓨,学堂还负责发衣服管饭。学手艺不给师父白干活,每月还有工钱可拿。这大总管,对娃子们也太宠溺了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2/3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