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吏(校对)第1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8/973

  魏国对秦的恐惧,就好比人对猛兽的天然畏惧一般,深深刻在他们的骨髓里,一代代人流传下来。上到魏王,下到兵卒,无处不在。
  于是魏国的大王贵族们便想,若是跪着能免打,那就跪吧。只可惜跪到最后,也避不开秦人大军调头给魏国来一刀,看这场战争的架势,秦是铁了心要灭掉魏国了。
  亡国在即,朝堂权贵得跪在社稷前哭泣,后悔自己的愚蠢短视,但像陈平这样的在野庶民,却要在秦军的新秩序里,思考今后该何去何从了。
  回忆往事,陈平不由有些出神,却发现秦卒们的训练,已经在声冲霄汉的号令中结束了。
  黑夫接过季婴递过来的布,擦了擦额头的汗,对陈平也没显示出过多的热情,只是让他与众人一起用朝食。
  ……
  吃饭是在一间大屋的院子里,这里原本是一户富裕人家,如今被改成了专门的厨房。
  黑夫安排了五个人专门负责洗菜、做饭,相当于炊事班,米用的是张氏给的那百五十石,新鲜菜蔬、肉类则从乡邑的集市购买。
  这时候,黑夫安排了交给陈平的第一件工作。
  “陈平,今后你每隔一日,便随此处的伍长去乡市购买菜蔬,要购买何物,每样多少,都会写在木牍上,兵卒不通本地乡言,卖菜的人又不识字,秦国钱币也无法在本地通用,只能以布帛交换,故十分不便。你来协助,便轻松多了。”
  黑夫这么做,倒不是出于“让未来大汉丞相帮我买菜”的恶趣味。而是因为,如今的陈平本就是微末小民,而且是个厮混了十八年,依然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穷书生,很像后世那些刚毕业走进社会,心比天高却啥都干不了的大学生,他这小营地,手里也没什么大事交给陈平,还是先从小事锻炼起吧。
  他也正好想看看,陈平除了能言善辩,善于抓机会外,能不能做实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平未来的路,还长着呢。黑夫作为同样起于微末,当然现在依然微末的过来人,遇上一个尚且稚嫩的名人后,很想教他一点人生经验……
  黑夫用夹杂着南郡口音的本地方言磕磕绊绊地说完,陈平算是明白了,原来自己要做的不仅是文书,还有不少杂事。
  他也不觉得这是羞辱,反而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别人家办丧事,他都要早出晚归去帮忙给死人化妆、铲土埋棺材忙得不亦乐乎,只为了一口吃的,不就是帮秦军买个菜么,这算得了什么。反正自己只需要动动嘴皮子,体力活交给精壮的秦卒即可。
  魏地的蔬菜,和南郡还是有些区别的,但主要的几种都在,例如韭菜、芸菜、王瓜、葵菜、葱,都是这时代各国常见的。秦人在此驻扎,可不能总是光吃米饭,黑夫偶尔还会为他们加餐,买点肉来熬一大釜汤。
  很快,一阵食物香气飘来,几个秦卒扛着大木桶上来了,里面是煮好的粟饭,黄橙橙的。
  这时候,陈平算是第一次见识到了秦军爵位等级的严明,黑夫没有像一般的军官那样,故意搞“与士卒同衣食”,而是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下,领了半斗精米,盛了一碟黑乎乎的豆酱,还有飘着葵菜叶和肉丁的菜羹,甚至还能要几根翠绿的小葱下饭。
  “因为游徼的爵位是不更,与吾等自然不同。”
  仲鸣对陈平解释了何为爵位,然后颇有些骄傲地走到专供爵者的精米旁,指了指另一头,让陈平拿着陶碗和一个竹筒,过去和发髻上没有装饰的士伍一起排队。
  陈平最后领到了三分之一斗糙米饭,还有一竹筒淡淡飘着点油花的菽菜汤,与他们家的伙食相差无几。
  好歹,是能吃饱的,对陈平这种苦出身而言,能混口饭也算不错了。
  “若是在大梁军营内,军法更严,你不是兵卒,连这些粮都不能供给。”
  仲鸣神秘兮兮地对陈平如是说,而后才大笑起来:“不过游徼说了,反正吾等吃的也是张氏送来的粮,多你一个也无妨。”
  陈平配合着一起笑,心里却有些怪怪的,他身上“魏人”的身份认同,还未完全抹去。
  第一次,陈平近距离体会到了秦国森严的爵位等级制度,想要改变身份待遇必需立功,立功意味着需要杀死更多的敌人获取军功爵位,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捐甲徒以趋敌,左携人头,右挟生虏……”
  陈平吞下了最后一口粟米饭,不知为何,又回想起那位老武卒的话,暗道:“魏国重视武卒,招募勇士,使之衣三属之甲,操数石之弩,负服矢五十,置戈带剑。魏武卒堪称精锐,可日行百里,国家给予田宅,让百姓终生供养。”
  “故而在魏国,战争往往只是属于君王、贵族和武卒的战争,与吾等庶民关系不大,得功无赏,有过却罚,谁人愿意效死?但武卒往往过了壮年,便渐渐衰老,其子孙又不可能人人都与父、祖一样强健。且战争越打越大,那少数的武卒,往往无法改变战局。”
  “而秦国则不同。”
  他看着眼前这些孤身位于他乡,却依旧秩序井然,每日操练的秦人,还有统帅他们的黑夫,心道:
  “其百姓谋生的途径狭窄,生活穷窘,君王使用民众也残酷严厉,以爵位利益诱惑,以律令刑罚恐吓,使得秦国的战争关乎每个人,故而能众强长久,难怪秦军能无敌于天下。”
  “我游学时,夫子的一位赵国好友,曾经对我提及过荀子和临武君在邯郸的议兵。荀子说的没错啊,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如此看来,魏国败的不冤!”
  一时间,陈平的目光,变得热切起来。
  对魏国的贵族而言,魏的覆灭,是一个时代的沦亡。
  但对于他这样的微末穷士来说,又何尝不是新的开始呢?
第0145章
钱文异形
  “游徼,以布易物,还是太过麻烦了。”
  来到秦营做文书的第三天,陈平带着“炊事班”的伍长去购置蔬菜肉类,刚回来后,便向黑夫说了自己的看法,只要各自说话慢一点,二人已能进行简略的交流。
  “布帛只可适合用于大宗贸易,否则,将致使买卖双方皆不方便,且营中布帛也不算多,还是要以钱易物,方为长远之法。”
  黑夫点了点头,他们手里的布帛,多是在外黄缴获的,像这些战利品,并不需要归公,杨熊便给每个屯长都分了点。黑夫不欲私吞,给缺少夏裳的兵卒做了衣服后,如今已所剩不多。
  反倒是陈留、外黄两战之后赏赐的半两钱,还剩下好几千。
  于是他便对陈平道:“我已有一想法,只是要一个本乡人为我查漏补缺。”
  说着黑夫让陈平、仲鸣、利咸等人入内,又将一枚秦国半两钱,以及一枚魏国“釿(jīn)布钱”,一枚魏国“圜(huán)钱”放到案几上。
  “陈平,你来说说,这些钱币,都是何种形制。”
  作为本地人,陈平当然知道,他应诺后,开始侃侃而谈。
  原来,这魏国钱币系统,是由魏文侯时的李悝制定,魏惠王时的大商人白圭加以补全而形成的,在种类、形制上比秦国要更复杂一些。
  最常见的就是釿布钱,这是一种平肩空首布钱,有“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币制,魏国的一釿,约为后世的30克。大概一百釿,可以换算成更大的称量单位“寽”。比如案上这枚釿布钱,是大梁铸造的,正面就用魏字写着“梁正一百当寽”,意思是这是价值一釿的钱,一百枚相当于一寽铜。
  魏国钱币最明显的标志,便是正面的字是正写,背面还有一个“梁”字,则是倒书,这大概是为了防伪。
  但在黑夫看来,这防伪措施用意虽然不错,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卵用。因为与严禁私铸货币的秦国不同,魏国的货币私铸泛滥,所以市面上的钱良劣不全,有的空首布明明是二釿,实际上却单薄如纸,真实重量连半釿都达不到……
  陈平无奈地说道:“有的劣钱也不是地方私铸,魏国虽富,但魏王公子奢靡,每年还要花大笔钱帛为秦王贺寿,内库几度耗尽,故而,大梁也常铸劣钱牟利。”
  这些内情,都是陈平告诉他们的,除了黑夫外,利咸感觉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在秦国,私铸劣币,可是要判刑做城旦的,官府更不可能带头铸劣币,因为那会大大打击信用。
  由此可见,魏国的经济,早就在崩溃边缘了。
  陈平还说,除了空首布外,魏国尚有一种钱币,就是案上的另一枚钱币:圜钱。酷似半两,但空间却是圆的穿孔,颇似圆圜。
  “圜钱专门用于与秦国贸易,标明的重量,大致为半两,或者一两,其实不然……”
  陈平一说,大家才明白,原来不仅是釿布多是劣币,圜钱也一样,早年铸造的圜钱还好,近年来市面上的圜钱,所铸穿口越来越大,这也意味着,重量越来越轻。
  “也就是说,原本一枚半两圜钱可兑一枚秦半两,实际上,两枚圜钱才有一枚半两钱重。”
  陈平这么一解释,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办了,黑夫早就打算拿出一个秦钱和魏钱的兑换比例来,让秦钱也可以在乡市上买东西,减少本地驻军和商贩的麻烦。
  只是当地商贩在秦人拿出半两钱时,坚持要按照钱币上面单位来交换,一半两换一圜钱,或者四枚半两换一枚重一釿的平肩釿布。
  这样一来,商贩倒是赚了,秦卒不是亏了么?
  “不如以一半两换两圜钱,一半两换半釿布何如?”利咸言道,这个兑换比例,将对秦军大为有益,可以让他们驻防期间省出来不少钱。
  陈平却连忙劝阻道:“切不可如此。”
  “魏钱重量不一,若是不论轻重,一概按此法兑换,则于本地商贩将大受损失,恐怕到时候,市井将怨声载道,于游徼声名,于本乡安稳不利啊。”
  他虽然在帮秦军做事,但好歹是本乡人,遇上有损害本乡人利益的事,陈平当然会据理力争。
  “那你说该如何?”利咸有些不满陈平的“吃里扒外”。
  “我倒是有个主意。”黑夫略一思索,对众人道:“可使秦军与本乡都不必受损,驻防期间可以公平买卖,且能遗益于后来者……”
  ……
  次日一早,在熙熙攘攘的户牖乡市门口,一块木板被钉在了市门上,识字的人挤过去一看,却见上面是一手写的很漂亮的魏字。大体意思就是,经乡中三吏商议,今后秦国半两钱将在市面上,与魏国钱币并行流通,且将作为标准官方货币,商贩不得拒收!
  市面上常见的物品,如蔬菜肉食、粮食、布匹等,都按照半两钱给出了一个标准物价,上下浮动不得超过十分之一!
  乡市商贩们倒是没有太多怨言,虽然这么做他们没办法赚取更多的钱,但也没对他们产生损害。
  这是黑夫昨天了解魏国钱币形制,优劣后,拜访张宅,与张氏兄弟商量定下的。
  张博本来还不太乐意答应,却被黑夫一席话吓到了。
  “且不说魏钱劣而秦钱良,就说如今本乡归秦,大行秦钱乃是应有之事。”
  “此事在陈留已实行,户牖乡也是迟早的,看在二君与本吏共事良久的份上,我便偷偷告知二位。再过几年,非但秦钱将大行于魏地,恐怕连本地魏钱,都会被统统禁止!”
  “我奉劝二君,待大梁城破,魏地安定后,尽快将家中的魏钱,统统换成秦钱,不然,悔之晚矣!”
  ……
  在解决买卖问题后,陈平也开始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秦军书写一些需要译成魏字的公告文书——昨日在乡市那篇公告,便是他亲笔所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8/9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