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吏(校对)第4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1/973


第0481章
祭酒
  黄雀在外面鸣叫,郡守府客舍院子里的柳树已经抽出了嫩芽,春天到了。
  萧何和往常一样,起了一大早,却发现住他隔壁的曹参和刘季,都已不知所踪……
  来到即墨已经两天了,萧何有些小尴尬。
  曹参是按照程序,被黑夫调到胶东做官的,现已被任命为“贼曹右史”,秩比两百石,乃贼曹掾的左膀右臂,专门主盗贼、治安之事。他已经开开心心地穿着新官服,佩上半通印,赴任去了。
  至于刘季,本来就是为了保住性命,不得已来向黑夫认罪的,黑夫倒也表现了自己的“大度”,没揪住当年的事不放,大咧咧地绕了刘季一命。
  但奇怪的是,那日打发萧何、曹参入室后,黑夫独留刘季在庭院里,事后,刘季脸颊苍白,额头满是冷汗。自此以后提及黑夫,竟小心翼翼,不敢表露半分放肆,还不时猛地扭头看向屋外,变得疑神疑鬼的,完全不像平日的他,像是被什么吓到了。
  黑夫也不打算就此放过刘季,而是让刘季暂且留下来,做了郡守的门客,每日好酒好肉招待着,随他巡视即墨仓禀、府库……
  萧何有些想不明白:“吕公也说,这刘季胆大包天,律法、威逼,都吓不倒他,大难临头,居然还能惦记着完婚睡了新娘再走,那天胶东郡守究竟与他说了什么?”
  想不通此事,萧何在院子内外转了一圈,发现所有人都在忙碌,唯独自己百无聊赖。
  他做事谨慎,沛县那边没有贸然请辞,而是告了一个月的假。明面上是陪着刘季来赔罪,顺便感谢黑夫“抬举之恩”。可如今事情都办完了,黑夫却不让他走,只请萧何留下几日,让陈平陪他在城内外转转,自己却不搭理萧何。
  这显然是欲擒故纵之策,但萧何依旧很难受,事情到了这一步,他若主动请求留在胶东,就显得首鼠两端,若回去,那他跑这一趟意义何在?
  唯一的台阶,就是黑夫主动邀请他……
  好在,黑夫没晾他太久,中午时,巡视武库回来后,便唤萧何过去,说了些废话后,将一封信交到萧何案前。
  萧何一看,却是泗水郡守、监御史给黑夫的回信,信中大体内容是,若萧何愿意,便可将他借调到胶东郡守处,为期半年。
  萧何早已料到,但还是明知故问道:“尉郡守,这是何意?”
  黑夫也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萧君之才,闻名泗水,当初不愿意去咸阳赴任,或是觉得路途遥远,一旦为官,便是三年五载,不知归期。”
  “但胶东不同,快的话,只需半月,便能回到丰沛照看家人。故我离开沛县时,便自作主张,给泗水郡去了封信,想要将你借调到胶东。”
  黑夫起身,故作忧虑:“你来此数日,也看到了,胶东虽设郡数载,但施政一直没什么进展,本郡守到此后,万事皆需重新起步,急需干吏相佐。萧君也说过,父母在,不远游,但后面还有一句话,游必有方!既然家中已不反对你在外任官,莫不如再留半载,助我治理一方,何如?”
  得这下萧何想走也不好走了。
  这时候若再度拒绝,那就显得太不识抬举,让双方都下不了台了,萧何只能先做出一副踌躇模样,最后点头应诺,做出感动的姿态,下拜道:
  “郡守屡辟萧何,何不敢再辞,必尽薄力,辅佐郡守治郡……”
  这时候拼的就是演技,黑夫下堂扶起了他,大笑道:“有萧、曹二杰之助,我便不愁无人可用了。”
  黑夫让人开在沛县的红糖店,除了刘季外,萧何也是重要目标,萧何的履历他知道得一清二楚:萧何在楚国时,便是丰邑小吏,秦设沛县后,虽然萧何三十多岁了,却主动请求入学室为弟子。在学室中,他尽显学霸风采,很快便能说一口流利的关中雅言,还掌握了秦篆和秦隶……
  之后,他又以学室第一名的成绩,出任佐吏,被沛县令挑中,当了“文无害”。
  文无害者,谓能为文书而无疵病,相当于后世的县长文秘,什么领导的讲稿啊,写给郡上和朝廷的文书啊,都由萧何来主笔。因为他写出来的文书质朴又逻辑缜密,深得沛令喜爱,就提拔了萧何,让他当了主吏掾,专管政府人事工作。萧何提拔的人无不贤,罢黜的皆是庸碌之辈,人皆赞之,为此得了泗水郡年终考核第一名。
  所以黑夫便知晓了,萧何目前最擅长,最有经验的,便是文书和人事。
  他给萧何安排的工作,也呼之欲出了。
  “我欲以君为郡学祭酒!秩两百石!”
  ……
  “祭酒?”
  萧何在秦朝体制内混了许多年,对秦朝郡县职务都了然于心,但祭酒这职位,听来却极其陌生。
  回忆起来,反倒是过去听路过沛县的齐国人说,临淄稷下有祭酒,负责管理学宫,荀子曾三度为祭酒。
  现如今,在稷下毁灭数年后,这一名号,却又被黑夫抬了出来!
  黑夫颔首:“你也应该知晓,我来到即墨第一件事,便是发布政令,欲兴法教,省刑罚。为此设立了两座学室,欲招郡中富户豪长子弟入学,美教化,移风俗。但我忙于政务,分身乏术,故欲使人担任公学祭酒,专司法教,在学室中挑选考试优异者任吏。这是我在胶东要做好的第一件事,必由学贯诗书律令者任之,又要慧眼识人,除了萧君,还真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
  黑夫已经向御史府提出了建议,秦朝在乡上有三老管教化,但到了郡县一级,教育事业,便没有专人负责,而由县丞、令曹分管。
  既然决心把教育攒在手里,黑夫当然要从郡丞手里夺权,于是建议在郡守之下,增设“郡祭酒”“县祭酒”。
  祭酒就相当于教育局局长,或者校长,如果是军事学校,黑夫肯定要自己来做,但教的只是地方佐吏,就没这个必要了。
  这是黑夫在胶东决定做的第一件事,还关系到他和陈平合计的“立信”,所以必须由一位富有才干的人主持。
  顺便,此事看似重要,但却没什么实权,也能试一试萧何之能:黑夫可不会因为历史上的名声,就随便断定一个人。
  “郡守委何如此重任,何敢不尽力……”
  萧何在沛县扶持地头蛇,以求日后自保的计划已经破灭,不得已留在胶东,眼前的黑夫虽然让人琢磨不透,但也是条粗腿。他只能无奈地抱住,既如此,便要让黑夫看到自己的才干……
  于是萧何还未赴任胶东公学祭酒,便提出了一个他已注意到,但黑夫却忽略了的问题。
  萧何道:“郡君欲隆法教,使胶东风俗一新,征辟富户子弟入学固然种要,但若不同时做另一件事的话,恐怕会事倍功半啊……此事,在秦地和南郡不显,但在关东,尤其在齐地,却绝不容忽视!”
  黑夫来了兴趣:“哦!是何事?愿闻其详。”
  萧何混迹官场数载,丰沛那边的官方教育也是一团糟,除了像他和曹参这样愿意跻身体制的人外,学室作用寥寥,究其原因,只有一个……
  过去这些事不归他管,萧何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今是时候拿出点真本领了。
  萧何便道:“何听闻,秦商君欲兴公战,先禁止私斗。今郡守欲兴公学法教,必先禁绝私学!”
第0482章
私学
  “船家,能不能快一些。”
  看着老渔父慢悠悠地摇着橹,对岸看上去还有很远,再抬头看看日头,白生都快急死了。
  白生家是即墨城郊的小地主,家里有三百亩地,虽然有几名雇农庸耕帮忙干活,但每到春天,他父亲都会带着白生亲自下地。今年也不例外,父亲与他挖开了冬日里淤塞的水沟,这是要为过些天春耕播种做准备。
  干活时,父亲逞强却不小心闪了腰,白生只能先送他回家,再急匆匆赶到大沽水渡口,让船家送他去东岸……
  “这一来回耽搁,肯定是迟到了,夫子最讨厌迟到的弟子了。”白生抱着袖中的竹简,面色焦虑。
  好不容易船靠岸,白生也顾不上守礼,留下几文钱,便跳到岸上。渡口处是一个小集市,人很多,却都不敢大声说话,因为一群持戈矛的秦卒正在一名皂衣吏的带领下,往市门墙壁上贴纸制的告示,秦卒黑色的甲,和儒生素白的儒服形成了鲜明对比。
  “又出什么事了?”
  白生暗道,一般要贴公文,都不是什么好消息,要么是征发民众服役,要么是耀武扬威的宣布,很远的塞北打了胜仗,斩首胡虏多少云云。
  “秦人打胜仗,关吾等什么事。”白生暗暗嘟囔。
  其实也没多少人围观,因为普通胶东人别说秦篆了,懂齐字的都少。白生亦然,虽然做了好几年秦的“黔首”,但他学的依然是齐言齐字、诗书礼乐,对虎狼之秦的律令文书,提不起半点兴趣。
  用他父亲的话说,田亩三百,勤勉一些,每年收获不比一个县官俸禄差,为什么要去当讨乡亲怨恨的秦吏呢?为虎作伥的人毕竟少数,并不是人人都削减了脑袋想当官。
  白生虽然好奇告示上写了什么,却没空等小吏用东齐语言宣读,便匆匆往桃林方向赶去。
  东岸的桃林,有一片在当地很著名的空地,数年前,一位从鲁地至此的大儒浮丘伯在此开坛教学,远近八方都听闻他的名声,前来求学。
  据说浮丘伯是荀子的授业弟子,以掌握了《诗》三百篇而出名,他原本在鲁地、淮泗一带活动。楚亡后,秦人占据鲁地,浮丘伯便避难至胶东。
  却没料到,齐也很快亡了,好在秦政难以出即墨城,当地官府也没怎么管他们。浮丘伯便一直授课,他收的束脩不贵,几根肉干而已。于是学生越来越多,至今已有百余人。
  和往常一样,白生远远便能看见数十人席地而坐,将桃林占得满满的,而他们的夫子浮丘伯位于中间。
  今天气候暖和,日头晴朗却不酷热,画眉在发出绿芽的桃林边宛转唱歌,这是一个听学的好天气,夫子和弟子本该诵读诗书,或者激烈地讨论问题,但今天却有些不同寻常,一切偏安安静静的。白生甚至见到了几个虽拜入浮丘伯门下,却很少来听课的中年人,所有人都肃穆着脸。
  看见这些情形,白生略感诧异,暗道夫子不会是在为我迟来而生气罢?他只能硬着头皮上前,拱手道:“夫子,弟子来迟……”
  浮丘伯正坐在一株老桃树下,他年纪不小了,腰背有些弯曲,头发也稀稀拉拉,但鬓角的白发依然梳理得一丝不苟,席子右边是几卷竹简,席子前方,则是一块平整的沙盘,还有一根树枝,这是弟子们用来习字的。
  浮丘伯原本看着沙土缄默无言,白生的到来,却好似将他惊醒了一般,也未怪罪弟子迟到,温和地点了点头,让其就坐。
  白生连忙坐到了平常的位置上,边上是从鲁地便追随夫子的鲁穆生,他低声问鲁穆生:“出了何事?”
  鲁穆生转过头,眼圈竟有一丝红润:“你没听说?”
  白生忙着照顾父亲,哪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再看其他同学,个个看来都很忧愁,心中更惑,这时候,浮丘伯却开口了。
  “二三子,今日不先讲课,且先随老朽将《齐风》吟诵一遍。”
  课堂仿佛恢复了正常,抑扬顿挫的诵读响彻桃林,浮丘伯让众人挨个起身,将十一首《齐风》诵读一番。白生吟诵了《东方未明》,得到了浮丘伯的夸奖。
  而轮到下一个,名叫“申生”的即墨弟子时,他颂着《鸡鸣》,一时间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在发抖。
  这诧异的情形,却没有人笑,皆感同身受。
  接着,他们又拿起树枝,开始在面前的沙盘上,以齐文字,书写其中的章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1/9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