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吏(校对)第4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1/973

  六国史书编篡已久,像墨子这类大学问家,曾观百国春秋,将其部分抄录带出,流散民间。民间的小说家、倡优则在接触这些史书抄本后,将里面的故事选出来,讲述师旷、晏子、淳于髡的故事,再告诉民众。
  同样,儒、墨也各有自己的书籍传承,他们捧着本《书》《诗》《春秋》《易》,就开始吹嘘三代之治,在民间有很深的基础。官府新编篡的史书,要与这些存在数百年的学识抗衡,实在不易。
  黑夫却以为不然,就算旧的史书还有遗留,但对于普通老百姓,以及大多数士人来说,已经很难看到。只要官方能重视教育,从孩子抓起,往往统治者呈现给他们啥他们就看啥,教育啥他们就学啥。
  但李斯却摇头:“胶东郡守僻居于北地、胶东,不清楚外面的情形,新的形势,已经在天下出现了!”
  李斯开始向秦始皇汇报新的情况:“也是多亏了胶东郡守所制的麻纸,在中原梁、楚之地,制纸之法管控不严,已流入民间,临淄市面上,也有私制的纸问世。不少关东之士以纸轻便,抄录六国杂史及《诗》《书》于其上,再相互传抄。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已成野草蔓延之势,值此非常时刻,一一甄别已无济于事,非得以酷烈治之,彻底烧尽才行……”
  “这么快!?”
  黑夫倒是一惊,不过想想也是,距离他在咸阳制纸已过去五年,麻纸、皮纸的制作工艺已十分成熟,朝廷公文基本采用纸张,各郡也陆续建立造纸坊,最开始官府也没太重视,随着人员进出,工匠离去,工序便流入民间,被一些豪贵大族掌握,见卖纸有利可图,便私设工坊。
  而中原士人之间往来走动,常带着书同行,车上拉着沉重的竹简,故有“学富五车”之说,换成纸书的话,不过半车即可。
  除了轻便,纸张在书写上也有优势,这年头复制知识,只有抄书一个途径。抄书人大多是经济贫困的士人,依靠抄书维持生计。而雇主是一些官吏、学者。当文字载体是竹简时,抄书人要一枚枚竹简地抄,一旦有错,得用小刀削掉改正,最后再编成竹册,这个过程费时费力。
  纸张就方便了,作为缣帛的替代品,让刀笔吏抄书人省了不少气力时间,结果麻纸在中原渐渐风靡。
  如此一来,民间藏书多了何止数倍,这小小的蝴蝶效应,竟成了李斯焚书最大的阻碍。
  黑夫心中好笑,这下真成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了,便道:“右丞相,如此一来,焚书的难度,岂不加了十倍?”
  李斯针锋相对:“修史教于士人,取代异说的难度,岂止十倍,恐有百倍!”
  黑夫等的就是这句话,哈哈笑道:“丞相勿忧,下吏有一策,能一举扭转这百倍之难!”
  他小心翼翼地从袖中取出一张写满字的纸,先恭恭敬敬地走过去,双手奉于李斯过目。
  李斯拿过来一瞧,却是一篇叶腾当年在南郡颁布的《为吏之道》,横看竖看,除了笔法、字体太过整齐,有些说不出来的怪诞外,并无奇特之处啊。
  他皱起眉,将这纸递给一旁的廷尉叶腾。
  叶腾看了一眼,也不明所以,咳嗽一声问道:“黑夫,你这是何意?在消遣丞相与我么?”
  “岂敢……请丞相再看这张纸。”
  第二张纸递了过来,李斯看了一眼,竟然还是《为吏之道》,一样的开篇,不免有些不耐烦。
  但电光火石间,他发现了异样之处!
  “这两篇文章,不仅内容、字迹相同,且每个字的大小、间隔,甚至连某个错字,都一模一样!”
  李斯深韵书法之道,他清楚,虽然每个人有独特的笔迹,但要将一个字写得分毫不差,仿佛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几乎不可能!
  一字尚且不能,何况百字?李斯思索时,两张纸已传到秦始皇手中,两相对比后,证明不是李斯眼花,这上面的字句,的确完全一致。
  但秦始皇也瞧不出缘由,一拂袖:“休要卖关子,有何玄虚,速速说来!”
  “唯!”
  黑夫正要揭开了谜题,李斯却已经想明白了。
  他喃喃道:“若我没猜错的话,这两张纸上的字,并不是人写的,而是以木刻阳文,印于其上!”
  “丞相说的没错,正是印上去的。”
  “印上去的?”众人恍然大悟,难怪字的形状有些古怪,可一般的印章,只能印几个字,这可是一整篇啊……
  黑夫没有解释如何做到,先反问老丈人道:“敢问廷尉,铜铁之兵与木石之兵相击,孰胜?”
  叶腾回道:“当然是铜铁之兵胜。”
  黑夫笑道:“然也,诸侯史书即便流散民间,大多数是木牍竹卷,虽然近来有纸书出现,但终究要靠人手抄录,一天能写千字已是不易。”
  “但近来,胶东工匠做出了一器械!先令工匠刻出阳文模板,将整本书的字句刻在木板上。一旦刻成,只需两人,纸墨足够,出书速度,能达到手写的一百倍,一天能印书百本,达百万言之多,远超刀笔吏手写之速!”
  黑夫朝秦始皇作揖:“臣称此术为印刷,雕版印刷!今献于陛下!”
第0516章
择世所需
  十天后,临淄行宫,在全副武装的秦卒监视下,数辆牛车从东门驶入,它们的车舆装载着什么东西,但被上面的麻布遮盖,无人能知。这队牛车被上百秦兵护送,抵达了路寝之台荒废花园边的一间屋舍。
  墨者程商从牛车上跳下来,吆喝后面的工匠道:
  “都抓紧了!将车上的器物卸下,一个时辰内要布置妥当,胶东郡守和陛下,随时可能会来察验!”
  程商是黑夫的老朋友了,在关中时,在黑夫的倡议下,由墨家出面,帮助他制作了水磨、水排等器械,又摸索出一套完整的造纸工艺,被赐了公大夫的爵位。
  但随着近几年朝廷施政越发酷烈,与墨家的追求相去甚远,程商也有些心灰意冷,辞去官职,专门钻研技巧器械,希望能用自己绵薄之力,为这严苛的世道出点力。
  今年夏天,黑夫已将农家邀请到即墨,又写信给程商,说胶东百废待兴,既要重开盐场,又要采挖金矿,很需要墨家的帮助,请他来胶东。
  程商到了胶东才发现,除了盐、金外,黑夫还在筹备一个大计划:雕版印刷。
  他们牛车上装在的东西,便是过去几个月里,黑夫募集全郡印匠后,篆刻出来的数百块雕版……
  工匠们不敢怠慢,将雕版一一卸下,搬到屋舍内,按照不同内容放置,印书的场所,则放在花圃中的大石案上,程商又安排其他人将专门用来印刷的烟油墨调制好备用。
  一切俱备后,半个时辰已过,程商才刚来得及松了口气,却听一阵鼓点响起,是皇帝御驾来了!
  郎卫军鱼贯而入,将这座废园围得水泄不通,胶东工匠们都有些紧张,郎卫让闲杂人等统统离开,只留下程商等能操作印刷的数人,还搜了遍身,出去禀报一切妥当后,皇帝才带着群臣才踱步过来。
  在前引路的是黑夫和大胖子张苍,黑夫朝程商作揖,道了声:“辛苦了。”
  张苍则拍了拍他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道:“子殷,你来得及时,救了天下的读书人,也救了墨家啊……”
  “啊?”
  程商听傻了,发生在临淄齐宫里的焚书之议,乃是机密,尚未传出,外人只知道有几个儒生因为诽谤朝廷而被下狱。
  张苍知道,皇帝这几天对“焚书”之议迟迟未决,就是想看看,黑夫所言的“印刷术”是真是假。
  “不对。”张苍看了看身后的皇帝车驾,若有所悟:“不是陛下自己要看,而是要给群臣,给丞相等人看……”
  程商却有些莫名其妙,但也来不及问,因为秦始皇高大的身影,已出现在他们眼前。
  “这就是卿所说的印刷?”
  秦始皇走到大石案上,伸手摸了摸阳文篆刻的木板:“果然很像印章,只是比印字多。”
  言罢也不废话,一比手,下令道:“印几张给朕看看!”
  黑夫应诺,也不避讳,亲自给程商打下手,为他按好一块雕版,程商拿起一个毛刷子,蘸着掺了麻籽油,和烟制成的烟墨,在雕版上来来回刷着,确定均匀后,这才从张苍手里接过一张淡黄色的皮纸,小心翼翼地覆盖在雕版之上,手持滚木轻轻拂拭纸背,使之完全接触。片刻后将纸拿了下来,轻轻吹干之后,呈到了秦始皇面前……
  秦始皇定睛一看,只是一会的工夫,方才一尘不染的皮纸上,已密密麻麻印满了隶书。
  秦始皇阅毕,将它传示群臣,待所有人都经手后,扫视他们道:“诸卿,可还有疑此事者?”
  之前质疑黑夫所言真伪的五大夫王戊脸红了,尴尬地朝黑夫赔礼。至于其他人等,李斯面无表情,叶腾则心里嘿然,黑夫的鬼机灵,他可见识过不知多少回了。
  其余人纷纷称赞,说用这雕版印刷之法,还真的能飞速印出一篇律令来,速度胜过手抄数十倍甚至百倍!
  “又是造纸,又是印刷,皆考工之事也,郡守可以进去做少府少监了。”有人如此开玩笑。
  黑夫谦逊道:“我何德何能,不过是请墨者和工匠,将常见的刻章和印花相合,才得出了此法。”
  黑夫没有说谎,和造纸一样,他只提供了想法而已,其余技术,统统是现成的。
  印章这东西,秦朝官吏人手一枚,黑夫便是银印青绶,每写一份文书,就要盖一次戳子。官府所属的工匠里,就有专门刻印的人,他们不仅做印章,还要为青铜器刻铭文,刻篆技术炉火纯青。
  不过玺印的字数较少,印面也小,刻字可以,压印经验就不足了。黑夫又将目光放到了官营的织坊里,胶东桑麻之业繁盛,那些市面上美轮美奂的丝制衣裳,多是用凸版印染技术批量压印而成。
  将两方的工匠集合到一块,再等程商到位后,就可以开工了。
  墨者是优秀的工程师,程商和黑夫合作不是一两次了,被他一点就通,按照黑夫的描述,伐采胶东本地的梨花木、黄杨木、银杏木、枣木等,经过浸泡、干燥、刨光等诸多程序后,制作成尺牍大小形状,只是比普通尺牍要厚。
  然后,便按照已经很成熟的印章制作技术,将写满字的薄纸反铺上去,花了不短的时间篆刻,使木牍上密密麻麻全是阳刻的反字,这便是所谓的“雕版”,再由印染工匠研制印刷专用的烟墨,调配淡浓程度、压印时间,不过月余,一套成熟的技术就新鲜出炉了!
  有现成的前置技术,加上他提供的想法,发明很简单,应用却难。
  它的出现,能否满足这时代人们的某种需求?如果不为人所需,哪怕被后世赋予再伟大的意义,也很快会淹没在时间长河里。
  就拿纸做比方,若非秦朝官府海量的文书往来需求,黑夫笃定,纸张绝对会只在小圈子里流行,沉寂很多年。
  而眼下的印刷术,若想它被人广泛利用,前提是,社会需要大规模批量的文字复制!
  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大概是唐代,最初却不是用来印书籍,而是用来印佛经,这东西只要是信佛的人,几乎都需要,光用手抄是满足不了需求的。
  欧洲也差不多,文艺复兴时代,欧洲人最初大批量印的是圣经。
  一种发明要能广泛应用,不在于它超越时代多少,而在于能否被时代所需要。
  这就是黑夫搞发明的原则:择世所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1/9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