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吏(校对)第4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6/973

  离开豫章后,秦始皇取道衡山,浮江西行,至长沙郡,会见了长沙守屠睢,和豫章守、尉一样,屠睢也向皇帝请战,说“西瓯年年入寇滋扰苍梧”,其首领还窝藏旧楚贵族,大秦必须加以惩戒。
  秦始皇不置可否,表示回咸阳后令群臣议之。
  离开长沙后,皇帝过湘山祠,这一次,湘江万里晴空,秦始皇没有遇上大风,于是湘山侥幸没惹怒秦始皇,避免了被三千刑徒伐空满山树木,露出红土,仿佛穿上赭衣的那一幕……
  正月(十月),秦始皇抵达南郡江陵,视察大江舟师,最后由武关归关中。
  秦始皇三十三年,仲冬之月(十一月),在第一场霜雪降下时,秦始皇终于抵达灞桥,回到了都城……
  列位公子,群臣百僚均来此迎接,皇帝这次巡视,长达一年多,期间颁布了《挟书令》《坑术士令》等多项法令,决定向天下推行胶东模式,规范管理私学百家,重点兴农、工之学,收紧对地方豪长的政策,导致琅琊郡的刺杀,以及齐地叛乱。
  虽然刺杀虚惊一场,叛乱也很快就被平定,但留在咸阳的群臣,也不免为皇帝,为帝国捏了把汗。
  好在,这一切事情发生时,秦朝的核心区域,关中依旧安如磐石,哪怕是天下全乱了,关中也不会乱。
  如今皇帝归来,群臣难免松了口气,在灞桥迎驾时,喜上眉梢,总算不用担惊受怕了。
  唯独站在最前面的长公子扶苏忧心忡忡,在他眼里,父皇巡视的这一年时间里,帝国的施政,开始离他理想中的“王道”越来越远,开始回到过去的“霸道”“兵道”上去了。
  对禁绝诗书,对约束百家,对六国故地粗暴的政策,对平叛的严酷手段,还有近来传闻,皇帝欲发兵百越一事,扶苏肚子里,有一大堆谏言要讲!
  而群臣百官,通过种种渠道,亦得知皇帝近来欲出兵百越,按照陛下的习惯,就算一件事他决心已定,一样会令百官议论,以此叛乱舆情。
  但无人知晓,端坐龙辇之上,闭目养神的秦始皇帝,他心中谋划的战争,并非一场……
  而是两场!
第0579章
两战
  “百家之学,虽道不同,然皆欲求治世也,今不论青红皂白,收天下之书,或删或焚,压制私学,臣恐士人心寒。”
  “齐地之乱,已诛首恶,对其余不得已从贼的黔首百姓,本当怀柔,然今上皆重法绳之,屠戮老者,钉于木上者万人,竖于亭驿道旁,腐尸悬梁,满路皆臭,臣恐天下不安!”
  “今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以儿臣之见,当布德施惠,缓刑罚,薄赋敛,哀鳏寡,恤孤独,养耆老,振匮乏,盛德上隆,和泽下洽。如此,方能近者亲附,远者怀德,天下摄然,人安其生,此臣拳拳之心,唯上察之!”
  秦始皇的眼睛在这些刺目的字上一一扫过,看完之后,冷笑着将奏疏揉成一团,扔到了地上!
  “真是朕的好长子,年余未见,胡亥及诸公子都问朕身体可否安康,唯独他,却憋了一肚子的怨言,必吐之而后快啊!”
  秦始皇才回到咸阳数日,扶苏便几度请求谒见,皇帝当然清楚,大儿子要说什么,一概不见,扶苏便转而书写奏疏。
  对扶苏的这番幼稚见解,秦始皇连批阅都懒得动手,只让谒者去告诉扶苏四个字:
  “孺子之见!”
  谒者奉命而去后,皇帝负手在原地踱步,看着地上那团奏疏,越想越来气。
  “朕禁的,皆是以古非今的无用之书,有用的农、工之学,朝廷反而出面大兴,而律令、历法之类的知识,非但要在公学教授,还要用印刷术传遍天下!至于那些对实际无用的百家学问,就让它们消失好了,那些食古不化的儒生士人,心寒就心寒罢!朕也不稀罕!”
  至于齐乱……
  “朕曾对他们宽容,灭六国不诛豪贵,还令彼辈自实田,不动他们土地一分一毫,只收了盐、铁之业官府专营。可这六国遗民,又是如何回报朕的?”
  党结地方,架空官府,窝藏叛贼,经营私盐,心怀反意,最后更杀秦吏造反,刺杀皇帝,意欲复辟!
  对这些叛贼,难道还能宽恕不成?
  许多年前,韩非对秦始皇讲过一个故事,赵氏的大夫董安于,曾担任上邑守,赴任途中经过山区,看见一道深涧,两边石岸陡峭,如同刀削,险峻无比。
  董安于就扶着车栏,询问当地人道:“这条涧有人下去过吗?”
  “没有。”
  “有不懂事的小孩,或者痴聋狂悖的人下去过么?”
  “也没有”。
  “有没有牛马犬彘下去过呢?”
  答案还是否定的,董安于事后喟然叹息道:“我知道怎样去治理上邑了。如果我执法严厉,犯了法就象掉进这道山涧一样必死无疑,那样的话,就再没人敢于犯法了,怎可能治理不好?”
  法无赦,犹入涧之必死!这是法家的鲜明态度,也是秦始皇的决心。
  经历了高渐离刺杀、封禅事件、齐地叛乱后,他已经对六国士人、豪贵彻底死心。追求王道政治的怀柔路线宣告失败,接下来,必须在天下人,尤其是六国之人面前,划出一条深涧!
  齐乱后被处死的万余人,便是率先投入这条深涧的祭品,只希望杀掉这群齐国鸡,能让同样不服王法的楚国猴子胆寒。
  扶苏认为,东方不宁,是律令太严,刑罚太重的缘故,缓刑罚,薄赋敛,就能让天下归心。但秦始皇觉得,恰恰相反!
  “胶东除尽诸田,抓捕轻侠为刑徒,治郡如此严峻,为何临淄、济北一片糜烂之际,胶东却无人反叛?”
  黑夫在胶东做的事,给秦始皇另一种选择。
  于是巡视接近尾声的时候,看清楚六国故地真相的秦始皇,决心在全天下推行新的策略。
  对六国遗留的豪贵们,当纠之以猛!从齐地开始,一个郡一个郡的拔除宗族、地方势力,将彼辈迁往边疆。主要是位于秦腹地,又地广人稀的巴蜀、汉中。而让各地闾左、雇农等底层黔首,分豪贵之田,让他们成为支持官府的良民。
  对士人知识分子,则要分化打击,愿意与官府合作的士人,纳入公学,以爵禄钓之,使之学律法后为吏,助秦吏掌控地方。不愿意服从的,就丧失讲学资格,视为非法,其学派书目也将被删毁,绝不留情!
  还有关东社会最不稳定的因素,轻侠恶少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群人表面上,做了农夫、商贾、雇农,但暗地里,仍然连交合众,横行于大街小巷,团结在豪侠周围,并与政府持不合作态度。
  齐地诸田举旗造反,轻侠恶少年是第一批加入的人!并在其后,成了反秦的急先锋,虽然没什么秩序,但彼辈讲义气,不怕死,且群体庞大。
  对这个群体,光禁止是没用的,令地方抓捕剿杀,也根本杀不完,皇帝思考了很久后,想出了一个一石三鸟的办法。
  发配充军!
  “诸夏同祖,诸夏一家,为诸夏靖边开疆的血,岂能单单让关西之人来流?”
  一次东巡后,秦始皇更加明白了,谁才是大秦立国的根本,谁则是需要消耗削弱的对象……
  发天下郡县轻侠恶少年服边役,既可消除地方的不安定因素,又能解决兵员不足的问题。轻侠恶少年极其依赖乡党,征入军队,发配边地,让秦军管着他们,离开了熟悉的乡土,谁还能反?
  若统御得当,对恶少年悍不畏死的性格因势利导,让他们在战争里克敌制胜,事后便赏爵封于边地。由此既能为帝国开辟疆土,又能解决内患隐忧。
  最不济,也能将这群人,消耗在一次次战争中……
  这是不能为任何人知晓的目的,但秦始皇的心态变了,他已不再将那些人,视为自己的子民。
  说做就做,将扶苏那令人不快的奏疏抛在脑后,秦始皇让人在大殿中,打开了四海归一图。
  这幅地图,代表了他弱冠继位后的一统梦想,秦始皇不知曾看过无数遍,现实里的足迹,也几乎踏遍了帝国的各郡县。
  但这片疆域,尚未臻于完美。
  他的帝国,还缺最后三块拼图!
  ……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这是《秦颂》里的词句,也是秦始皇在琅琊刻石上留下的宣言!
  他从北迈入地图。
  大夏乃是太原旧称,蒙恬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已远超预想,对北方,皇帝心满意足,既然匈奴远遁漠北,也懒得管他。
  接着,秦始皇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的西方,自从坑方术士,对东海仙岛死心后,那是秦始皇追求长生不死,唯一的指望了。
  对西面,李信灭月氏,建张掖郡,逼迫乌孙臣服,已经将帝国疆域,拓展到了名为“白龙堆”的沙漠边缘,在那儿修筑了“玉门关”。
  下一步,便是令使者商队探索西域各国,找到西王母邦后,再令李信以车骑一路征伐过去,顺秦者为臣,逆秦者毁灭!
  等大秦和西王母邦连成一片,“西涉流沙”自然也就完成了。
  不过,西域辽远,商贾使者步伐缓慢,西边的驻军暂时也不必动,倒是可以让六国豪贵,轻侠少年移民去张掖郡实边。
  在秦始皇眼中,可以立刻开始的两仗,分别是东边和南边……
  他的夔纹方头履踩在北疆,从临洮慢慢走到辽东,足迹仿佛变成了一条万里长城!
  “征燕、赵轻侠恶少年从军,从辽东出兵,使朝鲜箕氏臣服。”
  嬴姓先祖曾是殷商之臣,而朝鲜据说是殷商三仁之一箕子之后,周朝时,名为诸侯,实则一直不服周,今若能使朝鲜箕君入朝,子姓的最后苗裔,对嬴姓皇帝俯首称臣,也算告慰先祖。
  但朝鲜并不是终点,秦始皇真正想打的地方,在南边!
  秦始皇一脚踩在半岛中段,标为“沧海”的小邑上,仿佛是一个巨人,要将这座不起眼的城邑毁灭!
  这个濊貊(wèimò)小君,居然敢窝藏六国叛逆,并与莒南刺杀有关系,真是胆大妄为!
  哪怕沧海君有大海庇护,皇帝亦要加以惩戒,水陆并进,燕地大军从朝鲜南下,围城三阙,任嚣舟师从胶东出发,封锁海面,杜绝逃路。
  必灭其邦,屠其民,隳其城!如此方能震慑天下,表明天子除恶必尽的决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6/9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