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吏(校对)第5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5/973

  张良却将书一合,放回袖中:“我答应过此书主人,只能一人观看,背得之后,还要将书烧了,哪怕是子孙,也不能传阅!”
  “还有这等讲究!”
  项缠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追问之下,张良才说出了一个后世之人耳熟能详的故事。
  “那是一年前,我初来下邳,闲步于沂水圯[yí]桥头的似乎,遇见一个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我经过他身边时,居然故意将草履登到桥下,还对我大喊‘孺子,下取履!’”
  ……
  “你不仅为那褐衣老翁捡了破履,还膝跪于前,服侍他穿上?”
  片刻后,项缠被逗得哈哈大笑。
  他所认识的张良,素来傲气,仗剑而行,为国复仇的大丈夫,却在一个老朽勒令下,忍气吞声做这种事,这还是张良么?
  张良却只是淡淡一笑:“大丈夫者,其志向可挟太山以超北海,亦能伸手为长者折枝。”
  他继续说起接下来发生的事,这下项缠笑不出来了,表情越来越惊奇,当听到那老翁接连几次,与张良约着后五日鸡鸣相见,却屡屡早到时,出言道:
  “非常人有非常之行,这老翁,恐怕是位隐士啊!”
  “没错,的确是位大隐!”
  张良笑意盎然,继续道:“接连迟到两次,我也恼了,第三次,便半夜就到桥上等候,有顷,老翁便至,见我已等候,笑着说‘当如是’,于是,便送了我一卷书,说,读此则可为王者师矣……”
  张良拍了拍已经快被他翻坏的书:“就是这本喽。”
  项缠心里痒痒,更加想知道,那老翁大费周章送给张良的,究竟是什么书,读完之后便能“为王者师”,这不是吹牛么。
  张良拗不过他,最后还是报出了书名:“《太公金匮》!”
  “这是什么书?”
  项缠表示没听说过,张良少不得给这个不学无术的家伙科普道:
  “八百年前,周西伯昌从羑里脱困,回到西岐后,便与吕尚合议如何倾覆商朝,吕尚便献上阴谋修德,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也。”
  “这些太公所著的兵法、阴谋、言谈,合称《太公》,又分为三卷,分别是兵、谋、言。《兵》便是太公兵法,又称之为《六韬》,本是田齐兵书,五国伐齐后流入各国,项氏应当也有。”
  “好像有。”
  项缠记得,父亲好像让他们兄弟三人学过,但他那时候年少贪玩,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倒是仲兄项梁学得最为认真,被迁去关中前,还将这《太公兵法》教给项籍,说这就是项籍想要的“万人敌”,只是项籍也没学通透,就觉得自己已领会,就扔一边了。
  张良接着说道:“《阴》,便是《太公阴符》,主言阴谋之事,据说为鬼谷子所得。苏秦曾游说诸侯,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后来他得到了太公阴符,如获至宝,头悬梁椎刺股,苦读之后,遂为纵横大家,合纵诸侯,佩五国之印,齐因之衰,燕因之而兴……”
  只可惜,那是纵横家最后的光辉了。
  张良叹了口气,才说起了手里的这本《言》。
  “所谓《言》,便是,《太公金匮》,此书乃太公言谈,合阴谋,通兵法,却非兵家、纵横,反而偏重于道家的治国之道,也只有读了金匮,才能将阴符和兵法融会贯通……”
  “原来如此。”
  项缠点了点头,难怪张良如此推崇此书,更觉得那老翁不是一般人。
  “他就没说自己叫何名?又为何会有此书?”
  张良摇了摇头:“那长者只说,十三年后,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良不得复见……”
  言罢,张良露出了笑:“所以,我称之为黄石公!”
  “黄石公?”
  项缠摇头:“没听说楚地有这样一位人物,或许是家住济北,是齐人罢?”
  他也没当回事,问过就算了,打了个哈欠,自回室内睡觉去了,庇护他们的豪侠说外面还在大肆缉拿项氏人员,近来最好不要出山,每月衣食都会按时送来。
  等项缠离开后,张良才摇了摇头。
  “这就信了?”
  那是在刺杀秦始皇半年之前,张良身在济北谷城县,恰逢朝廷下达《挟书律》。听闻此事后,张良借宿的那户人家慌忙把祖辈收集的简牍拿出来烧了,生怕出事,张良在火堆里抢出了半本世间已绝版的《太公金匮》,自行抄录。
  这便是此书的真正由来。
  虽然齐地最喜欢托古人之名来创作,很多“古书”里也掺杂了诸子百家的私货,但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本书对张良的确很有用。
  张良过去曾读过《六韬》,也接触过《阴符》,但很多地方仍有不解之处,阴符讲的是阴谋纵横之术,兵法说的是如何用兵打仗,可读了金匮后,却一下子通透了!
  至于黄石公?那是他现编的故事,也算对《太公阴符》的活学活用了,故事说得精彩,项缠被他唬得一愣一愣的。
  原本的历史上,项伯还会再上张良好几次当……
  张良也非故意欺瞒,只是心里隐隐觉得,这是命中注定。
  “《太公金匮》遭遇秦火,犹如宝剑蒙尘,而我张良,或许便是让它重新发光的壮士。”
  那时候他一心扑在刺杀上,没有太过感触,等莒南刺杀之后,张良复仇的怒火,仿佛随着那一椎扔出去了,而沧海壮士大铁椎,以及齐地起义无数人的死,也让张良猛醒。
  学医……不,是做搅屎棍救不了天下!
  秦之兴亡,虽系于秦始皇一身,但反秦,不是简单刺杀能实现的。
  张良明白了,光是一地反秦是没用的。
  得六国之地,一齐反才行!
  眼下,秦始皇帝日益骄纵,南北同时开战,尤其是南方,出动了二十万人,楚人苦之,硕大的三楚之地,已隐隐有不稳之势了。
  但不能寄希望于秦朝作死,自己也得努力。
  他也要像太公望那样,以阴谋兵法之力,联合松散的六国反秦人士,谋划对秦朝的新一轮反攻!
  于是,张良像苏秦那样,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开始淬炼自己。
  除去急功近利之心后,再读《金匮》之后,张良才恍然大悟。
  “能以阴谋策划反秦,以兵法结束暴秦之政,但归根结底,这些东西都无法用来治国,唯有金匮黄老之言,与民休息,才是治国良方啊……”
  张良醒悟了,他的最终目的,已不仅仅为韩复仇,复辟祖国,也不仅仅是倾覆秦朝那么简单……
  《金匮》里的金玉良言,让他看得更远了。
  要在毁掉这个贪婪、暴虐、苛刻、穷兵黩武、民不聊生的帝国后,在它的废墟上,辅佐真正的有德王者,建立一个更好的世道!
  这种觉醒,让张良仿佛做了一场醍醐灌顶的大梦,就像是赵鞅经历人生起落大彻大悟后,改名“赵志父”一样,张良决定,也给自己取一个新的名字。
  或者说,隐于暗处的新身份,这也算对自己的包装吧,孔子不是还说过,见人不可以不饰么。
  如果说,张良本是一柄仇火熔铸的匕首。
  那么现在,就当以兵法锻砺,让它变成无坚不摧的利剑!
  再以阴符猝毒,让它见血封喉。
  等用此剑诛杀暴秦后,再用上善若水的金匮,洗去剑上的污血,铸剑为犁,等田亩开垦之后,它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接下来,或许,就让剑、犁慢慢生锈,最后变成苍松下的一块黄石,悠然自得,承晨露霜雪,看白云苍狗……
  这梦想,在这惨烈残酷的世道里,是如此的奢侈。
  张良看着天上将太阳遮住的云彩,惨淡一笑,再度展开《太公金匮》,一边读,一边轻声道:
  “张良,就是黄石公!”
第0621章
天罚
  秦始皇三十四年八月下旬,碧蓝的朝鲜南海岸,五艘艨艟正扬帆向东行驶,但它们南边不远处,一场风暴正将袭来。
  听到侯哨警报后,负责这支远征舰队的尉阳匆匆来到甲板上,猛烈的风吹得他睁不开眼,数里外,滚滚而来的浪快有船高。
  他暗道不妙,正巧一个神色慌张的中年人也来外面眺望,便在风中大声吼道:“徐夫子,你不是说,这时节不会有北风么!”
  徐福也望着远处席卷而来的风暴,目瞪口呆,但心里也是委屈异常。
  “这片海域,我都未曾来过,岂能事事笃定?”
  这的确是徐福未曾探索过的海岸,他们的这次远航,开始于一个月前,随着商贾的贸易深入,几乎所有马韩部落都倒向了秦朝,扶苏亲帅三千兵卒,在商贾和几个马韩部落的引领下,开始向东进发。
  据最新情报,沧海君最后的据点乃是东濊的临屯邑,此邑在半岛的另一端,东临大海,为了防止沧海君狗急跳墙,从海上逃窜,胶东方面认为,应该派出一支船队,去海上堵截。
  尉阳自告奋勇,接下来这桩活,徐福也被黑夫撵来同行,论海上探索,还是他最有经验。
  一行五艘艨艟,每船百人,于七月下旬从成山角出发,抵达韩城后休憩了几天,旋即沿着马韩海岸线,向南行驶。
  五日之后,海岸线陡然偏转,变成向东,从这开始,船队就进入从未涉足的领域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5/9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