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清(精校)第1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7/315

  翁同和眉毛皱得更紧,几乎成了一个川字,眼神却有些呆滞,站在那儿半天不言语。一副神不守舍的样子。
  那章京小心翼翼的发问:“中堂爷,那辽南大营的电报……”
  翁同和仿佛一下醒了过来,怒冲冲的一摆手:“不看!”转身就大步走了进去。几个章京对望一眼,都低低的骂了出来。
  “老王八蛋,真当爷想伺候这份差使?就算躺着不干活儿,挑个骁骑校,一个月也有三两六,还有几石老米,饿不死爷!”
  “老头子干嘛只等着辽阳徐一凡的电报?”
  “还不是想拉着禁卫军撑腰?老佛爷有北洋撑腰,他们现在王八翻身了,心里还是不踏实,拉着禁卫军在他们那一拨儿,不就是坐得稳当了?”
  “人家可是干翻了几万小鬼子的大英雄,瞧得上他那张老脸?”
  “现在可有些风声,茶馆里都有人议论,说……说……”
  “说什么?”
  那个嘴快的章京被人一逼问,当即就觉着后悔,只是朝颐和园方向比了一比,就捧着茶杯不说话儿了。
  这些久在军机伺候差使的达拉密小章京谁不是人精。军机大臣们不过上传下达,具体给每份奏折分类做批示的可都是他们。朝野内外事物精熟,拉拢他们的人也多,外面的风声自然也听得多。瞧着同僚那么一比,个个心里有数。汉章京们谨慎,转过头去装不知道。满章京就呆在那儿:“活佛……不会传着是真的吧?皇上要逼老佛爷的宫?”
  这个世道,混一天算一天吧……
  随着宫门里面有一声没一声打更的声音,时间在着让人喘不过气儿的沉闷当中慢慢流逝,眼看得已经到了下半夜。一片安静当中,就听见隆宗门外响起了护军的呵叱声音。闷极了的大伙儿都竖起了耳朵,想听听是谁到了。不一会儿,就听见重重的脚步声响,一个红顶子大臣连朝珠都没挂,官服补子也穿在了背后,就这么气急败坏的冲了进来。
  章京们都跳了起来:“孙大人!”
  来人正是军机处行走孙毓汶,他勉强算是后党人物,但是也有清流之望。世铎就总是觉着他是向着帝党这边儿的,拿他不是很待见。本来传说就要去了军机的差使,甲午一战起来就耽搁下来了。不过这段时间倒是和后党大臣们同进退,一起称病撂了挑子。谁知道这么深的夜里了,孙毓汶就这样气急败坏的冲了进来!
  章京们向他请安,他就当没看见。宰相气度不知道丢到了哪里,满头满脸的大汗,提着前襟就大声发问:“翁大人呢?”
  话音未落,翁同和已经走了出来,老爷子也没什么好脸色。他本来是想拉着孙毓汶干脆就倒向帝党这里,在军机帮他撑持局面。谁想到孙毓汶没给他这个脸。当下就冷冷道:“莱山,你不是称病退值了么?漏夜来这里做什么?你也是当老了差使,军机可是重地!”
  接着又转头朝章京们发火:“去问问护军,没上值腰牌,怎么就放人进来了?”
  章京还没有回答,就听见孙毓汶一声大喝:“姓翁的,我告诉你一句话,李鸿章进京城了!”
  一声大吼,在寂静的夜空里面传得远远儿的。所有人都震惊得目瞪口呆。李鸿章坐镇天津,操持着直隶海口防务,还有山东的战事。和名义上挂着节制辽南诸军钦差大臣的徐一凡是大清两位方面军司令。正是须臾不可离开天津的时候儿,怎么会突然进了北京?
  孙毓汶只是死死的看着翁同和:“李鸿章还带了十八营练军进京,世老三亲自接进来的。现下已经接了步兵衙门,和颐和园护军营的防,现下正冲着军机来了!你还死到临头不自知!”
  这是一声更大的霹雳,重重的砸在翁同和头上,他身子一软,就靠着了炕桌,将几碗茶碰倒,摔得粉碎。
  “……怎么会,怎么会就进京了呢?皇上……咱们……”
  孙毓汶摇头苦笑:“老翁,你们那点心机,瞒得了谁?你们想动手,闹得大张旗鼓的还成不了事情,这不是逼着老佛爷下狠手料理你们么?老佛爷可比你们干脆爽快!国难如此,你们还不消停一点儿,你我是半点也不顾惜,我还顾惜着皇上!我就劝你一句话,赶紧朝颐和园去,把自个儿交到老佛爷和李鸿章手里头,什么罪过都揽到自己头上,或许皇上那里还能保全,那么多跟着你糊里糊涂乱撞的大臣清流,还能保全一些。老翁啊老翁,求你给大清留点儿元气吧!现在咱们经不起折腾了!”
  翁同和脑子已经是一片空白,往日刚愎的模样儿半点不见了踪迹,瞪着眼睛居然全是眼白,已经丧失了正常的思考能力。
  “皇上……我……老佛爷……”他突然浑身一震,仿佛才从这噩梦当中醒来:“保全皇上!”
  孙毓汶说的,正是他唯一一条生路!只有保全了皇上,他这个帝师身份,总要留点体面,也许才能有条活命。保全了皇上,在希望渺茫当中,也许还有翻身的机会!
  他感激的看了孙毓汶一眼,而孙毓汶正转身要走,翁同和叫住他:“莱山,为什么来告诉我这一切?你如何交代?”
  孙毓汶回头冷笑:“这个情势,谁还不心灰意冷?我是彻底不干了,就等着朝廷开缺。大清如此,谁还能弄得好?老佛爷,不成。你们,更是笑话!”
  一句笑话之后,孙毓汶大声长笑,最后却又变成了抽噎,捂着脸跌跌撞撞就走了出去。满屋章京,呆若木鸡。翁同和喃喃自语两句:“笑话……笑话……”过往种种,电一般的在他心头掠过。
  “难道我这一生,真的是一场笑话?”
  他已经恢复了镇静,整整衣服,扬声吩咐:“备轿!”接着就扫视一眼那些章京,冷冷道:“给顺天府尹传令,召集捕快夫役,协助李大人维持秩序,大兵进城,天子脚下,乱不得!”
  几个章京还是呆呆站着,翁同和突然大吼:“快去!我这军机领班的位置还没去,砍我脑袋的圣旨还没到!”
  大吼之后,几个章京才作鸟兽散。翁同和大步出门,他几个家人听命之后已经将轿子在隆宗门外准备好。隆宗门外护军乱纷纷的挤在一处,不知道在议论什么,看着翁同和出来,只是用目光目送,谁也不敢靠前一步。
  这个时候,寂静的北京城的夜里,已经响起了隐约的声响,更有调动兵队的军号声音响起。纷乱的声音由小而大,已经渐渐响起。翁同和回头最后看了一眼夜色中宫禁憧憧的黑影,低头钻进了轿子:“去颐和园!”
  ※※※
  在这个夜里,大队大队的防营士兵,在天子脚下,万方朝拜的北京城内奔走。军机处,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东郊民巷公使馆,电报局,各大城门,宫禁之地,颐和园,全部由防营接管,各处要地,更有亲王大臣亲自坐镇接管。百姓们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惊动,全城沸腾,以为日军打进了北京,全城扰嚷,在北洋防营,步兵衙门,顺天府的全力弹压下,才勉强维持了秩序。但已经人心摇动,混乱当中多有伤亡。枪声也不断的在北京城的夜空当中响起。
  末世气象衰微之处,莫过于此!
  翁同和是在路上被防营拦住的,顿时就押送颐和园。和他一起主动向颐和园投到的,还有文廷式等帝党大臣——就算自己不投到,也逃不了满城大索。
  到了颐和园,翁同和就被押进了院门口的护军歇宿的院子。成百防营士卒刀枪出鞘,层层看管。更不断有帝党大臣被送过来。翁同和无数次的大呼要面见慈禧当面领罪,叫了半夜,也没人答理。
  到了天色快明,才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亲自来看了他。
  在那个人站在翁同和面前的时候,他和翁同和,一时间竟相对无言。
  这人正是李鸿章。
  小屋之内,两个人互相打量。一个是帝师,帝党中枢,军机大臣。一个是地方第一大员,真正的大清重臣。各是一时风云人物。两人都注重保养,虽然年老但是并不显出多少老态。都是腰板笔直,气度俨然,举手投足全是重臣气象。
  这个时候在颐和园这间散发着汗臭味的护军住处一窄小小屋里互相一看,短短半年时间,竟然都已经老得不成了样子!
  比起来,李鸿章更是老得厉害。他个子在国人当中算是高大的了,这个时候腰背却已经佝偻,官帽底下露出的头发又白又稀,脸上皱纹一层又一层,和翁同和对坐在屋子里仅有的两把椅子上面,大夏天的,他居然还套着一件棉马褂!
  这两人,算是斗了一辈子。全大清斗闻名的王不见王。私仇和派系不同的仇恨混在一起,早已不可化解。翁同和一辈子都想拉李鸿章下马,而李鸿章也没少出手对付他。当初恭亲王和翁同和一起被赶出军机,就有李鸿章下的药,翁同和投效后党而不得,也少不了李鸿章背后递小话儿。这次更是带兵进京,一下将翁同和的帝党迷梦粉碎!
  但是看着李鸿章的颓唐老态,翁同和竟然半天说不出话来。
  李鸿章瞧着他,缓缓的将自己大帽子摘下来,挠挠稀疏的头发,苦笑道:“叔平兄,怎么了?我等着你骂呢。”
  翁同和呆坐在那里,缓缓摇头:“少荃,你怎么老成这样?”
  李鸿章放下帽子,淡淡道:“裱糊了一辈子,突然发现裱糊不下去了,自然就在等死了。以为好歹能留下一个中兴名臣的名声,结果发现是一场空,精气神先垮了,臭皮囊还能怎么样?精神百倍的再去娶七八个小妾?”
  “此次一进京,你的位置还能动摇得了?皇上和老佛爷两边,你选得准!可惜了,你李鸿章是忠臣,可惜忠的不是唐中宗,而是大周武则天!”
  李鸿章微微摆手:“叔平,说这个无谓,现在不要惹得老佛爷生气,反而牵连了皇上。我只是来劝你一句,什么都担下来,皇上那里无事,你估计也死不了。”
  翁同和猛的站起,语气冷得象冰:“我为什么不死?什么事情都是我干的,关皇上什么事?少荃,我只有一句话,百年之后的史书,看看说我什么,说你什么!”
  李鸿章坐在那里,老脸神色动也不动:“说我什么?我倒知道说你什么……大敌当前,反而意图称兵逼宫。不自量力之举,完全没有料到后果……你们借的还是徐一凡的一支兵,徐一凡是什么人?你们还看不明白?他真的入京了,还以为将来江山还姓爱新觉罗,还是这个我们卖命了一辈子的大清?我也快入土了,不想换主子效力……话再说回来,万一你们借徐一凡逼宫成功,大清是什么局面?我们天下督抚,是不会服这么个事儿的,只有四分五裂,勤王的勤王,自立的自立,要清君侧的清君侧,这么乱下来,日本人会占多大的便宜?我们还能成一个国家么?到时候,只怕要借日本兵平乱的,也大有人在!我知道那些后党大臣,能做出什么事情来!”
  他语调一点也没变高,说得也缓慢,但是一字一句,只是敲在翁同和心里:“……会说你什么?为了自己权位,行险弄权,身外百事不计。昏头昏脑,直到撞进深渊里头。我们在打仗啊……叔平兄……虽然赢不了了,但是也不能朝更坏的道儿走啊!这个时候,必须强撑着这个国家不分崩离析,不让人趁火打劫!我瞧着徐一凡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再跋扈,也没趟你们这个混水!叔平兄,你知不知道老佛爷本来的打算,是要废了皇上?你陷圣君于险地,为了成就你大清第一臣的梦,你说说,史书上面会说你什么?”
  话说到一半,翁同和已经软倒在了椅子上,眼前金星乱冒,太阳穴一跳一跳,似乎血要从脑门喷出来一样。他喃喃自语:“皇上……那皇上……”
  李鸿章淡淡苦笑:“皇上,我们都在尽力保全。我说服老佛爷了,徐一凡窜起已经不可复制,这个时候,没法儿对付他,天下人也不答应。能在威望上牵制住他,慢慢再想法子对付的人,只有皇上了。立着皇上这尊佛,天下读书人,还是都看着皇上的,徐一凡毕竟势力还单,不能和天下为敌,他还得养望呢……皇上不废,你也死不了,回乡当安乐翁吧……”
  听到死不了,本来一心想殉国殉主,名留青史的翁同和不知道为什么却松了一口气。看着李鸿章,心里头却有另外一种火焰腾腾升起:“我翁同和已经身败名裂,被你说得一无是处,再无复起之日。你却是定难扶危的大功臣!”
  “少荃!你果然做得面面俱到,不愧是我大清第一裱糊匠!我也只有在这里祝你名垂青史,成我大清两百五十年第一臣!我瞧着史书怎么夸你,还要多留几部,传给子孙!”
  一直不动声色的李鸿章这个时候却缓缓站了起来,静静的看着翁同和,不知道过了多久,直到翁同和的身子在他目光下都微微缩了下去,才低低开口:“史书上怎么说我?做臣子的逼皇上的宫?还是在小鬼子面前一败涂地?……叔平,我告诉你,老佛爷重新秉政,这仗是再打不下去了。去议和的还能有谁?只有我李鸿章!卖完了洋鬼子,再卖东洋人,我在史书上,名声还不如你!我要一辈子被人唾骂!一辈子的功业,垮得稀哩哗啦,还要去代表大清投降,我除了给大清延了几年的命,就是一个奸臣白脸,一个卖国贼!我要被人骂几百年,几千年!我有时候还恨,我做不了徐一凡!”
  到了后来,李鸿章已经吼声如雷,腰板也挺了起来,仿佛还是几十年前纵横淮上,带着亲族和捻军太平军死战的那个土匪翰林,仿佛还是那个大清象征李鸿章!
  翁同和完全给李鸿章狰狞的神态吓住了,喃喃的想说什么,到了最后冒出来的却是一句:“那……徐一凡呢?你们怎么料理?”
  李鸿章也终于平静了下来,浑身最后一点活力似乎也耗尽了。颓然坐下,看着屋顶喃喃道:“世老三献的策,要去电辽南诸军,以丰升阿统带,决不让徐一凡染指。要是他敢亲身来辽南抓权,有机会的话,就扣住他。慢慢再料理吧,老佛爷第一恨的是你们这些帝党,第一忌惮的却是徐一凡。世铎的计划,老佛爷准了,天亮了,就去电。”
  听到徐一凡倒霉,翁同和心里却是一阵快意。别人也比我好多少啊!当下却不知道怎么接口。他们都是大臣,知道局势,谁都明白徐一凡是大清对日本最后的抵抗力量,就算要求和,徐一凡在,还能少赔一点,如果坚持不降,徐一凡统合辽南诸军的话,未尝没有反击的力量。可是就是有些人,宁愿投降,宁愿多赔一些,也要扳倒徐一凡!
  李鸿章看看翁同和,目光虽然迟暮,但是却似乎看进了翁老头的骨子里面,他淡淡一笑,缓缓的将帽子合在自己头上,再慢慢起身:“反正电报局在我防营控制着,电报朝辽南早几天发,迟几天发,也不打什么紧……爱新觉罗家我是效忠到死了,这个国,也稍稍留点儿希望吧……我瞧着,徐一凡也不是你翁同和……”
  他声音极低,这几句话嘟嘟囔囔的,翁同和没有听清,还想抬头再问。李鸿章已经微笑着朝他拱手:“叔平兄,来世再见。”
  ※※※
  公元一八九四年九月二十二日夜,大清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一等伯爵李鸿章率防营十八营,奉诏以入卫京畿,防备日军从辽西走廊侵攻京师的名义,从天津连夜赶至京师。一夜之间,已经控制了北京城心腹要害,帝党大臣自翁同和文廷式数十人以降,全部被锁拿。罪名是辅佐不力,至使辽南大败。更有离间圣母皇太后与光绪皇上之叵测情势。如何处置,等待战事之后再论。
  在二十三日的白天,光绪就发出诏书,传谕天下,自承被群小包围,至使国事日非。自顾德才浅薄,奉请圣母皇太后再度垂帘,以应战事。而慈禧回谕不准,仍让光绪继续秉政操持甲午和战之事,慈禧唯求荣养于昆明湖畔。
  北京城东郊民巷公使馆内的洋人第一时间注意到了这个远东老大帝国腹心的政治变动,各国公使在给国内去电的时候都纷纷断言:“清国求和在即,皇太后政治团体的复辟,就代表着这场远东战事的终止!”
  天下大势,泱泱华夏的气运,真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第六十六章
夺权(上)
  “大人!前面已经是锦州,我营前面的哨探,已经看到了大凌河西岸辽南诸军立营的旗号,咱们到了!”
  几骑快马飞也似的从前面赶回来,马上骑士都是满头大汗,袖子卷得高高的。一迭连声的回报了过来。徐一凡带着的大队人马,正在席地休息,当兵的都肃静整齐的坐在一起,无声的吃着行军口粮。大家都是面色疲惫,两天两夜绕路前行,不眠不休,累死的马在后面丢了一路都是。当初这个营为了行动迅速,配了七八百匹马,现在不过还将将只剩一人一匹。这一切为的就是尽早赶到锦州一带收拾辽南诸军,现在徐一凡还有个钦差大臣的虎皮可以仗恃,谁也不知道,这虎皮还能扯多久,一路跋扈下来,徐一凡太明白自己到底在慈禧面前有多得宠了。北京城一旦有变,他控制辽南诸军的计划就要落空,整个战局就真的无法收拾,毕竟只凭禁卫军一军万余人,还是没有回天之力!
  所以他就再度咬牙带队,这样狂奔赶路,顺便哀叹一下自己命怎么这么苦。别人穿越少有这样弄险的举动,好像随随便便势力就大得不用什么奇谋,练出来的兵培养出来的势力单纯压就压死人——好像撬动历史是一件再轻松不过的事情似的。
  要让这么庞大沉重的历史车轮,从固有轨迹上面稍稍变化,每一点挪动,都要他这个穿越客赌上一切去拼!
  直到出了巫闾山,看到大凌河,徐一凡才命令已经疲惫不堪的队伍停下休息,稍稍整理一下军容,顺便派哨探摸清楚现在前面是什么情况,不要一头莫名其妙的撞上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7/3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