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汉(校对)第3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6/779

  “此战结束,想必主公的下一个目标,应该是朔方。”
  董俷先是一怔,旋即明白了贾诩话中的含义。没错,下一个目标,就是朔方!如今已经是新的一年了,算一算时间,那段仇恨已经延续了八年,是该了结的时候了。
  韩遂……
  这个名字在董俷心中,始终是一个痛。
  “先生的意思是,将这些战俘,屯于北地、安定、石城一线,而后出兵朔方吗?”
  贾诩点头,“这些战俘,需要一番修整。主公何不向太师请命,领三地兵马,震慑北方?非是我挑拨,经此一战,太师大获全胜,其心思难免……主公虽为太师亲子,却不能不小心一些。领三地之兵,一来可以让太师放心,二来主公可趁机训练出第二支精兵。而朔方,正是主公的练兵之地。何况,朔方土地肥美,弃之可惜。”
  董俷明白贾诩的意思。
  所谓功高震主,鸟尽弓藏,虽为亲父子,但难免也会有些许的别扭。
  有时候,所谓的矛盾,就是在不经意中出现。贾诩的话虽有挑拨之意,可也说的在理。
  朔方的朔,有寒冷之意。
  朔气指的是北方的寒气,朔方,也就是寒冷之地的意思。
  自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北破匈奴,取河水南土地,置朔方郡,辖河套西北和后套地区。东汉光武帝,出于休养生息的目的,废朔方县,改朔方郡治所为临戎。
  可实际上呢,等同于抛弃了早先的河套地区。
  名义上归于并州,但实际上……
  如今,河套地区为南匈奴人所占据,此次关东诸侯会盟,河套的南匈奴也出兵威胁。
  但有李傕郭汜所部震慑,使之不敢妄动。
  南匈奴和鲜卑人走的很近,也时常对中原进行掳掠。
  最好能趁着狙杀韩遂的时候,顺便把南匈奴也干掉。省的将来,养虎为患。
  董俷当下表示同意,由贾诩执笔,写下了一分奏折,请董卓将各地所俘虏的兵马,全部行戍边屯军之法。而后,董俷又写了两封信,分别是给陈到和卢植二人。
  张掖军,看样子是时候告诉董卓了!
  再隐瞒下去,肯定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至于屯军,董俷也面临着巨大的难题。在北地、安定和石城三地屯军,也就必须要有三个足以信任的人来治军。谁,可以担当治军的重任?董俷的麻烦,可真不小。
  当然这些事情,已经不是贾诩要考虑的问题了。
  在第二天,贾诩率领三千西凉军,押送着臧洪,往张掖去了。出于考虑,董俷命武安国随行保护,连带着郝昭,一同被送往了张掖。
  且不说贾诩和董俷洒泪而别,踏上了回转张掖的归途。
  董俷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不过很快的,他就接到了李儒的书信,董卓病了。
第二四七章
一动不如一静
  初评二年正月里,董俷在历时近四个月的血战之后,回到了雒阳。
  眼前的雒阳,让董俷着实的吃了一惊。焦黑的城墙,残垣断壁的废墟,令雒阳看上去是如此的破败,那里还有半点当初繁华东都的景象,就如同遭受了一场灾难。
  的确,仔细想想,雒阳还真是一个苦难的城市。
  从中平年间开始,黄巾之乱第一次洗掠雒阳之后,这个古老的帝都,就没有过安宁。
  特别是在汉灵帝驾崩后,整个雒阳屡次遭受兵祸。
  先是何进的夺宫之战,而后是十常侍之乱。接下来,又有董卓和丁原的一场大战。
  数次动荡,让雒阳人心不稳。
  许多人看出世道不太平,纷纷的南迁,往荆襄、扬州等地迁移,使得雒阳人口大减。
  但,这些灾难都没有让雒阳元气大伤。
  真正的灾难,就是不久前的那一夜突如其来的大火,且不说有多少人葬身于火海,但只是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们,一个个也是人心浮动,燥燥不安。更可怕的是,董卓在暴怒之下,对雒阳大户、世族的一番清洗,着实让人们感受到了恐惧的气息。
  雒阳世族,几乎损失大半。
  而那些豪门大户,更因为董卓的一句话,十亭损了八亭,剩下的,也是终日惶恐。
  董俷这次回雒阳,并没有通知任何人。
  一行人悄悄的自德阳门进入,但见街道上冷冷清清,满目疮痍,到处是被烧焦的废墟。
  怎么会是这样?
  虽然董俷知道雒阳起了大火,可没有想到这一场大火,居然会造成如此可怕的结果。这那里还是记忆中的东都,分明就是……分明和刚经历过大战的荥阳没有差别。
  远处,一群童子无忧无虑跑了过去。
  他们欢蹦乱跳,一边唱着民谣,一边拐入了小巷中。
  董俷本来也没有注意这些童子,可是当他听清楚了童子们的歌声,不由得激灵灵打了一个寒蝉。
  “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
  董俷忍不住啊的一声惊叫,身后的任红昌和董绿被吓了一跳。
  “相公,你怎么了?”
  董俷惊恐的指着那些孩子消失的方向,厉声喊道:“成蠡,把那些孩子给我叫回来。”
  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成蠡带着人,催马冲了过去。
  片刻之后,他苦着脸回来,“主公,那些小孩儿不知道拐去何处了,看不见踪影。”
  “相公,你究竟是怎么了?为何脸色如此难看?”
  董俷二话不说,催马往迎春门方向急驰而去。身后众人莫名其妙,紧随董俷而行。
  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
  演义中,董卓兵败虎牢关,退走长安,如果说是因为这民谣所致,肯定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这一首民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董卓的判断,导致最终撤离。
  当年听评书的时候,董俷并没有觉察到这个决定有什么不对,甚至觉得,这是上天的安排。
  可是来到这个时代,学过兵书,读过诸子典籍,董俷的认识,已经有了改变。
  如果当年董卓不撤离雒阳,那么三国格局是否会形成,还是另外一说。虎牢关之战就算是失败了,凭借那雄关,绝对可以抵挡住诸侯的进攻。撤退,等同于向诸侯低头认输。即便如今诸侯已经惨败,董卓如果离开了雒阳,依旧会有严重影响。
  董俷血战荥阳,为的是什么?
  不就是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吗?
  也许在别人看来,长安是汉高祖的风水宝地,但对于董家而言,将会是一个坟地。
  董俷率众来到了大宅门外。
  “轵侯回来了,是轵侯回来了!”
  董俷跳下战马,二话不说就冲进了仪门之内。
  门口的卫兵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董俷已经冲进了大门。
  李儒匆匆迎出来,抓住董俷的胳膊,兴奋的说:“西平,你回来怎么也不通知一声?”
  董俷阴沉着脸,“姐夫,刚才我在街上,听到有童子歌唱民谣,是怎么回事?”
  “民谣,什么民谣?”
  李儒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疑惑的看着董俷问道。
  “就是那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
  李儒一把捂住了董俷的嘴巴,轻声道:“西平,切莫说这个,岳父还不知道此事。”
  “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儒正要开口解释,这时候董俷回来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大宅门。
  董卓在蔡琰的搀扶之下,从后院走了出来。蔡邕跟在他身后,见到董俷,立刻流露欣喜之色。
  “可是我儿回来了?”
  董俷只好放开了李儒,快步上前,推金山倒玉柱一般的向董卓行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6/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