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汉(校对)第5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9/779

  董俷漫步登上了残破的城楼,向着东北方举目眺望,神色很平静,没有半点表情。
  “文开,焉耆……也差不多了吧。”
  华雄站在他的身旁,点头道:“区区焉耆,不过数万人,又岂能是黄汉升的对手?”
  董俷笑了,“也是,汉升公的武艺兵法,未必就会输给我。区区焉耆,当不在话下。我倒是担心,南路军的进展。那于阗虽小,可听人说,也是一个不好啃的骨头。”
  “放心吧,元进的胃口,那可是好的很呢!”
  主持南路军的主将,正是班咫。
  如愿以偿自领一军之后,班咫只要求了晏明为副将,说起来是三路兵马中最弱的一路。
  说实话,如果班咫不是老班家的人,如果不是他熟悉西域,董俷还真不放心。
  不过既然委派了他,那么就只有相信他。希望这个班咫,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惊喜。
  它乾城战役已经落下了帷幕。
  但是针对西域五国联盟的战役,才刚刚开始。
  典韦的乞活军,在乌孙国境内如蝗虫过境一般,所过之处是寸草不留。有贺齐襄助之后,乞活军的战术越发灵活多变。除了中军一路之外,四小虎各带五千兵马,在乌孙国境内烧杀掳掠。也不和乌孙国大军正面交锋,抢了就走,然后回头再来。
  别看乌孙国的人口众多,兵马也不在少数。
  可耐不住乞活军如此的抢掠啊……
  打主力?
  典韦贺齐二人,配合的天衣无缝。他们实行的是步步推进的战略,丝毫不露破绽。
  打典满四人?
  那四个小子先是受苏则教导,又跟着胡昭学习。
  在回归张掖的路途上,李儒点拨了一把,黄忠传授了一把,接着又被贾诩狠狠操练了一番。
  这些小子可是机灵的很呢。
  四支人马相互呼应,你打一支,其他三支人马就会驰援。
  你要是调集兵力围剿,这帮小子就刷的一下不见踪影。驰援龟兹?乌孙现在自顾不暇。
  至于焉耆,就如同华雄所说的那样,不堪一击。
  被黄忠穷追猛打不说,连带着危须和尉犁两国也一同遭了殃。
  游奕军在三月中攻破南河城之后,沿着开都河一路杀下去,把个焉耆王打得是抱头鼠窜,于四月初攻陷乌垒城,和董俷所占据的它乾城遥相呼应,成夹击之势。
  此时的龟兹王高善,也没有了早先的狂妄。
  派出使臣向它乾城求降,说是愿意服从西汉王辨的教化。
  如果是在以前,高善露出这孙子样,汉庭肯定会毫不犹豫的接纳,并且好言安抚。
  等汉军撤走,龟兹还是姓高!
  高善的如意算盘打得非常响,只可惜……
  董俷根本就没有想过要龟兹投降。从知道了龟兹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之国以后,他就拿定了主意,要让龟兹彻底灭亡。如此,又怎么可能接受高善的求降要求呢?
  高善求降无望,聚集所有兵力,准备在延城和董俷决战。
  他还有一个希望,那就是大宛出兵,到时候汉军看情况不妙,自然就识相的撤退。
  但,等待了五十天,大宛援兵迟迟不至。
  延城可不是雒阳长安那样的大城,甚至还比不上张掖居延城的规模。
  董俷围而不攻,自有黄劭从氐池源源不断的送来粮草辎重,同时还派出了屯田军。
  而延城,每天不断的消耗着存粮……
  想突围吗?似乎不太可能!看汉军延绵的联营,少说也有十几万兵马,怎么突围?
  当然,这汉军并没有那么多的人。
  不过是三两万屯田军而已,不过那联营扎的的确是非常可怕。
  不突围?
  迟早会被饿死!
  高善在这突围不突围两者间犹豫了许久,却始终拿不定主意。
  至六月初,一个惊天的噩耗传到了高善的耳朵里。于阗被破,于阗王被俘……莎车、疏勒、尉头、温宿、姑墨五国相继向西汉王请降,五国王驾已被押送往西汉王城。
  这个消息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
  也就是说,汉军已经进军葱岭,封锁住了大宛援军的道路。
  整个延城在一夜之间彻底乱了起来。高善还算有点血性,杀死了老婆孩子之后,自刎于王宫之中。
  至此,整整进行了大半年的战事,随着高善的死,终于降下了帷幕。
  董俷在它乾城重设西域都护府,完成了最初既定的目标。同时,随着这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结束之后,董俷意外的发现,他已经将天山南北两麓三路共三十七个王国,牢牢的掌握在手中。其中,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典韦的乞活军,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和温宿姑墨链接在一起,如同一个巨大的钳子,死死的钳住了乌孙和大宛。
  大半个西域,划归为汉室所有。
  但是,董俷并没有感到开心……
  因为他接到了两封信,令他大胜之后本应该有的兴奋和喜悦,一下子打消个干净。
第三一七章
幽州牧吕布
  刘虞病了,而且病的很严重。
  这个在演义中并没有出场过几次,而且在对待异族的态度上总是让人觉得很软弱的汉室宗亲,到了晚年之后,却展现出了少有的强硬态度出来,令许多人大跌眼镜。
  当然,东汉没有眼镜……
  其实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刘虞为何对鲜卑软弱。
  外有异族,内有袁绍虎视眈眈,朝廷方面又无法给予足够的支持。这让对汉室朝廷忠心耿耿的刘虞,也非常的为难。不管怎么说,作为曾经的汉室宗正,他都要挑起一面代表汉室的旗帜。不管谁做皇帝,刘虞所要做的,就是把幽州牢牢掌握。
  事实上,在刘虞死之前,幽州的确是处于平静之中。
  卢植曾经对董俷说过一句话:“伯安生不逢时,若在治世,也是一个能开疆扩土的人物。只可惜,伯圭刚烈,只知武力解决问题,殊不知刚柔并济方为上上之道。伯圭既然已经刚烈,伯安就只能以柔弱姿态出现,不过那骨子里却是很有血性。”
  伯安,是刘虞的表字。
  当然这天下间能称其表字的人并不多,卢植就算是其中的一个。
  公孙瓒骄横,为了保持幽州的稳定,刘虞就不得不表现出懦弱一面,可这并不代表,刘虞就是个窝囊废。按照卢植的说法,刘虞的骨子里,也有着极为铁血的一面。
  公孙瓒死了,吕布来了……
  刘虞深知,要震慑鲜卑,幽州就不能少了公孙瓒和吕布这样的人物。
  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接纳吕布,是刘虞少有的一步好棋。久在朝堂中沉浮,刘虞笼络人的手段,可不是董卓丁原所能比拟,把诺大的一个吕布,收拾的服服帖帖。
  吕布看似高傲,其实在内心中却极为自卑。
  一是他有胡人血统,二来又生于边塞。只这两点,就足以让吕布感到会低人一等。
  有些时候,越是自卑,反而表现的越是高傲。
  而这样的人得意时会猖狂,失意的时候,就会一蹶不振。
  刘虞视吕布为亲子,在军事上,完全放手交给吕布,给予了吕布足够的信任和尊重。
  这种待遇,甚至在董卓身边都没有得到过。
  吕布对刘虞的感激之情,又岂是能用言语表述出来呢?
  兴平元年初,吕布拜刘虞为义父,而刘虞对吕布更加亲切,还专门请来了已经致仕还乡的幽州名士魏攸去帮助吕布。
  这魏攸,字太初,曾担任过刘虞的东曹掾,是个极有本事的人物。
  就连吕布的谋主田畴,也曾在魏攸门下受教过,文韬武略,眼光心胸被刘虞赞曰:高远之士。
  吕布的学养不足,却偏偏服气那些有学养的人。
  能接受魏攸的指点和提携,对于吕布来说,绝对是一件难以想象的福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9/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