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汉(校对)第7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1/779

  少年正是刘先的外甥周不疑,闻听董冀的问话,冷笑一声道:“你该如何,是你的事情,与我何干?”
  董冀笑道:“怎么没有干系?这不仅干系到你的性命,还干系到你舅父刘先的一世英名……你说,若是那些酒囊饭袋知道,素以刚直忠义而闻名的刘先刘大人,居然有一个反贼妹夫,会是什么结果?周不疑,父周朝,母刘艾……中平四年,周朝随长沙人区星谋反,刘艾怀六甲,故而被送至零陵兄长刘先之处。中平五年时,周不疑生于零陵……啧啧,挺复杂嘛。”
  周不疑忍不住激灵灵一个哆嗦,骇然的看着董冀,半晌说不出话。
  “你自幼随令舅父居于襄阳,曾师从多人……令舅父曾让你读书,但你却说:学问是天生的,读来何用……啧啧,真是够狂妄啊。不过你的确是有狂妄的资本,建安三年时,年仅十一,即做平吴九范,为多人异之……却不想被刘表称之为小儿涂鸦,令舅父也因此失意。”
  周不疑也不言语,只是咬紧了牙关。
  董冀又拿出一纸公文,“啧啧,泰平元年随舅父抵达长安,即语令弟寇封……哦,不是,应该是刘封说,汉室将衰,当乱而取之。他日若取天下,定胜那庸才百倍。这位庸才,又是何人?入长安后,请刘先献拓本《四十二章经》,言:舅父若以此为觐见之礼,定能得帝青睐。”
  周不疑感觉,遍体生寒。
  他自诩聪慧,却不想所作所为,竟似被人亲眼看到一样。那种赤裸裸的感觉,端的是难受极了。
  董冀接着说:“刘先得长安令,你先献出三策,言循序渐进,不出五年,就可掌控长安。其一,兴‘卫军’,以分大都督府之兵事,减低我父亲对长安的控制力;其二,将我父立于风口,明升暗降,驱出长安……唔,这第三条就很有意思了,相信皇上若见到,定然非常生气吧。”
  说完,董冀把公文收起来。
  “周不疑,你确是很聪明,一环套一环,暗藏杀机。但你却忘记了一件事,你所设计的种种方案,若没有执行者,凭借那些酒囊饭袋,恐怕很难实施……你说我黔驴技穷,却错了。我父掌控长安,我知道只要除去你,那计划再美妙,也终是画饼。我没有兴趣和你玩儿游戏,能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我绝对不会自找麻烦……只可惜,因你的聪明,却连累了家人,可怜你那抚养你长大的舅父,可怜你刚来长安的母亲,因你的聪明,都活不成了!”
  董冀说的轻描淡写,可周不疑额头,却渗出了冷汗。
  他抬起头,看着董冀,轻声道:“你想怎么样?”
  “呵呵,我不过是个小孩子,能怎么样?只不过,人家在对付我的父母,为人子女的,总要尽些孝心罢了。周不疑,你家人的生死只在你一念之间,你是聪明人,当明白我的意思。”
  说完,董冀向囚室外走去。
  走到门口的时候,突然回头笑道:“对付复杂的事情,可以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只要你有那个实力……这是一位老师给我的提示。莫要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在长安,你什么都不是。有野心固然是一件好事,但也要看清楚自己的实力。你有一天时间,好好想一想,如何?”
  铁门哐当一声关闭,周不疑却好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瘫倒在榻上,久久……一动也不动。
第四四三章
贾诩一谋蜀中
  “王买,你跟随主公有多久了?”
  囚窗外,月白风清。
  贾诩站在窗边,看着窗外的风景。榻上,有王买跪坐,温着酒,身旁还匍匐着一头青鼬。
  “唔,属下还需算一下……当年主公避难走南山,我就和老虎他们一同随主公进入西域……恩,计算一下,也差不多有十年之久了。军师,怎地突然问起这些事情?是不是有吩咐?”
  贾诩眯着眼睛,脸上浮出一抹笑容。
  不知不觉的,他也有了眯眼睛的习惯。不知道是学董俷,亦或者是他思考过多,故而成了习惯。不过,在王买看来,军师每逢眯起眼睛的时候,一定是有大事,就如同董俷眯眼,是要杀人一样的征兆。
  贾诩转身坐回来,“一转眼,我也在这杜邮堡中,待了将近五年,想必外界的人,都已经把我忘记了吧。”
  “军师,只要主公不忘您就行。”
  “话是这么说,但是我却是觉得有些累了……王买,你觉得大公子这个人……怎么样?”
  “大公子?”
  王买想了想,轻声道:“大公子性沉冷,有权谋,更精于算计。或为明主,但与主公却不同。”
  “哦,怎生不同?”
  “讲权谋,主公不比大公子。然则主公有魅力,可令上下一心。大公子嘛……呵呵,或许能成就大事,但是若说识人用人,怕是不比主公的气度。但如此,却更似一位君王。”
  贾诩笑了,“看起来,你也发现了!”
  “和大公子相识虽不长,但属下能觉察到大公子的不寻常处。公子有威仪,却处处小心谨慎。和他相处,需要时常加以提防,说话做事都需战战兢兢,不似为主公效力那般的爽快。”
  贾诩突然话题一转,“此次封国,你以为结果会如何?”
  “这个……主公似有很多顾虑,其实若真的受了那封国,又能如何?主公非王莽,汉室也不似当年。不过,军师问我结果,王买却实在是猜不出来。军师,您对这件事,又如何看?”
  “以我之见,主公和圣上,怕是会有一次交换。”
  “交换?如何交换?”
  贾诩笑而不答,闭上眼睛,懒散的靠在被褥上,好像睡着了一样。王买已经习惯了贾诩的这种态度,也不着急,只是静静的看着他,等待着答案出来。
  “呵呵,主公和圣上的交换,到时候自然可见分晓。不过,我看这件事,怕也不会那么简单。以我估计啊,这里面存有变数。”
  王买彻底糊涂了!
  以他的智慧,真的有些跟不上贾诩的思路,只能呆呆的坐在那里,聆听贾诩解释。
  “这变数,源自于大公子……嘿嘿,至于结果嘛,想来会是出人意料吧。不过,我却是累了。”
  贾诩的这番话,似乎是在呢喃,又好像自言自语。
  王买完全不明白,想要请教,却见贾诩翻了一个身,轻声道:“去休去休,当需早作谋算。”
  闻听这话,王买激灵打了一个寒蝉。
  “军师早些休息,王买告退!”
  “且慢……”贾诩轻声道了一句,“你立刻密令闇十七,让他行动吧……依我看,差不多了。”
  王买掌控闇部,下分内外两个部门。
  直属于王买的人,皆以闇字开头,而后以数字排列,属于内门中死士;而外门相对而言,人数众多,以各方诸侯之名为开头,再以数字排列。比如,在冀州袁绍麾下的外门细作,就称之为冀XX,若是潜伏在曹操的治下,则以魏XX来表示。此名单,只王买和贾诩掌握。
  内外两门,平时并无交集,而且任务也不一样。
  正如王买所说,也许只有董俷这样的人,能毫无保留的把如此重要是事情交付给他信任的人。
  若是换一个人的话,闇部还能想现在这样存在吗?
  王买隐隐理解了,贾诩那句‘早作谋算’的真正含义。
  ……
  泰平三年三月初,汉帝刘辨三次下旨,封董俷凉王,授九锡,配享封国大西州。
  而董俷在臣下的数次劝解之下,终于同意受封。对于这个消息,长安宗室原本是非常高兴,可不成想刘辨接下来的一道旨意,却令人瞠目结舌:因汉室未平,朝纲不振,故凉王董俷,需居于长安,封董俷为汉丞相,执掌承明殿,总领天下兵马以及政务,诸事可自行决断。
  一道旨意,顿时掀起了轩然大波。
  以刘和为首的宗室,长跪未央宫外,请求刘辨收回旨意。
  然则刘辨却不理睬,反而以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宣称:初平以来,诸侯混战,生灵涂炭。若非凉王,何来今日之汉室中兴局面。朕非薄幸之人,绝不做那鸟尽弓藏事,特昭告天下人知。
  言下之意是在责问各方宗室:在我颠簸流离,生死未卜之时,你们为何不站出来,维护朝纲呢?再有,现在让凉王就藩,那么关东诸侯,又该如何面对?你们指挥得了各方人马吗?
  刘和等人虽然不甘心,可是也能听出刘辨旨意中的责问之意。
  只得偃旗息鼓,不再为此事而纠缠。
  五月,董俷昭告天下,于长安开府。凉国置丞相以下群卿百僚,皆如同汉初诸侯王之制。
  也就是说,董俷可以组建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小朝廷。
  这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想要完善这个小朝廷,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非一朝一夕可完成。
  所以,在开府之处,董俷只设立了凉国尚书和侍郎。
  尚书令诸葛瑾,兼领承明殿卫尉,秩比两千石俸禄。
  诸葛瑾,已年近三十,正是风华正茂的好年纪。历任过居延令,戍县都护府长史,无难军司马,右扶风太守等职务,可以说在军政方面,都已经获得了足够的经验,正可施展拳脚。
  尚书仆射苏则。
  要说起来的话,苏则也是追随董俷的老人,时间甚至超过了诸葛瑾,也是经历过许多事情,于军政方面有权威。对此,各方人物无可厚非。毕竟从资历年龄上来看,他们都够格了。
  尚书共有四人——黄叙、庞统、步骘、吕蒙。
  这四人年纪都在二十出头,其中步骘的年龄大一些,但是真正追随董俷的时间并不多,并且兼领着其他的职务。从这方面来看,就能看出董俷不愿开府的另一个原因,他手下无人可用。
  但侍中一职,却出乎了许多人的预料之外。
  侍中三人两人——阚泽庞林和刘先。
  阚泽……在董俷颁布侍中人选之前,甚至没有人听说过这个名字。原因很简单,这阚泽是在年初才来到长安,并且持五溪长胡昭的介绍信,信中说此生娇杰,有德行,为当世仲舒。
  仲舒,是指董仲舒。
  那可不是什么人都敢冠以的称呼。胡昭以董仲舒称阚泽,足以看得出,此人的水准如何。
  当然,董俷之所以用阚泽,却不是因为胡昭的这介绍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1/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