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汉(校对)第7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7/779

  按道理说,董俷和诸侯是敌人,怎么能提供这些给对方?那不是让对手更加强大了吗?
  在这一点上,陈宫顾雍等人,力谏董俷,甚至不惜以辞官来要挟,请求董俷关闭三监市场。
  对此,董俷在府中设宴。
  借口非常的直白:有荆襄名士庞德公一家来到长安,所以要摆下宴席,为庞公一家接风。
  也许有人会问了:“庞德公怎么来了?”
  呵呵,庞德公能不来吗?家中两个小子,都投靠了董俷。庞统庞林,如今已经是凉王幕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所以,庞家的身上,不可避免的打上了董家的烙印,他不来能行吗?
  再加上早先的徐庶石韬,诸葛瑾也曾在他门下求学。
  庞德公在荆襄,已经明显的感受到了来自荆襄世族的敌意。再不走,保不齐会出大事情了。
  虽庞德公一起前来的,还有诸葛瑾的弟弟,诸葛均一家。
  此外,又有一个董俷的故人随同庞德公一起来到了长安。这个人,就是原扬州别驾,蒯良。
  关中的发展势头,太猛了!
  猛地让各地的世家门阀,不得不放下偏见,用一种从未有过的眼光,来正视董俷。
  正如同早先庐江陆逊,颍川荀适,谯县夏侯霸……除了陆逊之外,荀适和夏侯霸两人的身上,可以说有着极为鲜明的曹氏烙印。可即便如此,两大家族也不得不让他们来观察一下。
  当然了,他们也只能隐姓埋名。
  除上述三人之外,长安郡学中还有一个学生,今年正好十六岁。此人的名字很怪异,叫做侯大。在郡学的学籍上著名,此人是在泰平元年,随侯霸一同来到长安。陈留谯县人,是侯霸的书童。但天资极为聪慧,而长安郡学的治学方针又是:不问门第出身,只要合格,皆可就学。
  这侯大居然以比侯霸还要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郡学,如今正处于郡学三年生。
  一开始,董冀并没有注意到这侯大的怪异处。此人入学之后,并不张扬,成绩也是中规中矩。
  然则后来还是周不疑发现,侯霸也好,荀适也罢,对这侯大似乎很尊敬。
  这可就引起了董冀了注意了……
  此人,非夏侯氏族人!这是董冀调查的第一个结果,而第二个结果就更有趣了,他似乎是曹氏族人。
  侯大……
  《说文》中注释:大者,丕也!
  董俷当时听闻了这个名字之后,差一点给噎死。
  曹丕?
  呵呵,这也许就是古人的密码吧。即便是用了假名字,也会和本名有牵连。就如同陆逊的假名宫孙一样。陆,地也。五行为土,戊守中宫。相对应,宫,属五音之列。宫、商、角(jue)徵(zhi)羽。‘宫’在五音中,对应五行之土。故而,这陆逊到了长安,改名叫宫孙。
  古人的一点小把戏,但也很有趣。
  董俷命董冀加强对曹丕等人的监控,一俟有不利于长安的行动,就地缉拿。若有反抗,格杀勿论。
  而后,他的精力就放在了其他的事情上。
  蒯良前来,算作是荆襄世族对董俷发出的一个讯号。董俷自然不能等闲视之,接待规格极为隆重。
  凉王幕府的宴会结束后,陈宫顾雍再次向董俷进谏。
  董俷让他们坐下,而后笑问道:“诸公,我且问上一问,这军械设备生产出来,是做什么用?”
  陈宫道:“军械以兵事,设备以民用,千岁为何如此问?”
  董俷点点头,“那我再问诸公,我们把这些设备、军械生产出来,除了供自己使用之外,堆放在库府当中,能产生什么作用?是能为我们带来钱粮呢?还是可以让我们的军事民生更好?”
  “这个……”
  “我把这些设备和军械给曹操,给袁绍,并不是说我想要资助他们强大。有道是,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我所做的,只是想要那些黎民百姓生活的更好而已。我们的敌人,是诸侯,却非百姓。我们拼死拼活,也无非是想让天下早些安定,令黎民安宁,可以更好的生活。”
  董俷如今也可以说出一番大道理了!
  如果说,当年和蔡邕论天下时,他只是顺口无意的回答。那么如今,他已经学会了口是心非。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道理无需我再为诸公来讲解。”董俷喝了一口葡萄酒,清了清喉咙,接着说:“我们把那些聚集了无数人心血智慧的东西,囤积在仓库中,却是白白的浪费了生产者,发明者的一番好意。再说了,就算他曹操袁绍,刘备孙策得到了这些,我们就害怕了?就打不过他们吗……呵呵,我想也不尽然。民心在我,大义在我,我又何惧哉?”
  这一场争论,整整持续了一夜。
  一开始只是就设备军械马匹而争论,到了后来,却变成了纯脆的学术上争论。董冀周不疑等人,刚开始也只是旁听。但到了后来,发现参与争论的人越来越多,觉得情况有点不妙。
  庞德公来了!
  庞山民来了……
  蒯良来了,黄承彦也过来了……
  好家伙,小小的书房里,围坐十余人。一开始董俷还参与争论,可到了后来,他就闭嘴了。
  和这些人论口舌之争,简直是找死啊!
  董冀和周不疑充当起了记录者,后来蔡节也来了,黄月英也在旁听,五六个人一起记录。
  这一场辩论,从民生到军事,从具体的操作,到学术的高度。
  方方面面,无所不包括。《凉书·高祖本纪》和《泰平大事记》等几本后世流传的书籍里面,将这次辩论称之为‘泰平问对’。当然了,书中多以古文记录,包括董俷的原话,也做了加工。
  在这本《泰平问对》里,董俷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概念:超前意识。
  而这个竞争的含义,不仅仅是单纯的人与人竞争,还包括在生产,军事,教育、发明等各方面的竞争。
  若用董俷最原始的话语说:“我不怕曹操掌握了我的技术,因为随着我的技术在不断推广,我将掌握更好的技术。只要我始终领先于他人,那么我就可以保持住我的优势,立于不败。”
  而董俷的这番言语,究竟对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谁也说不清楚……
第第四五六章
两大钱
  泰平问对的影响,究竟会是怎样?
  这绝不是一两年就能够显现出来。这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来验证,也许十年二十年,甚至董俷这一辈子都不可能看见它的成果。不过,这并不重要。就好像一粒种子洒在了土地中,迟早会发芽,会长成参天大树。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董俷从没有想过,人们会立刻接受他的观念。
  不过,发生在三月时的另一件事,却是真真的让关中,让整个天下,为之震动!
  在长安东北一隅的春化门旁,自泰平二年开始,便大兴土木,建起了一座占两坊之地的工坊。工坊有坚厚巍峨的高强,墙壁四面以筑有铁板,墙外还开出了一道环绕工坊的水渠。
  工坊设两门,直通胜业坊。
  出胜业坊过一条大街,就是长安皇城所在,直对着皇城东北角的承明殿。
  自承明殿到工坊,接连三坊街道。筑有三千兵马,甚至连名不足道的春化门,也驻扎军队。
  这三千兵马的用途,不言而喻,就是为了保护工坊。
  进出之人,皆为工匠。虽有人询问,但是工匠们却是避而不答,使得工坊的用途更加神秘。
  这工坊,名为西平。
  只听这名字,就知道是和董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时值晚春,荆襄战事如火如荼。随着吕布的出兵南阳,使得曹操陷入了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中。
  天下人都知道,吕布是他的人!
  可是对于吕布出兵荆州一事,曹操的确是一无所知。
  甚至在吕布攻取鲁阳的消息传到许昌的时候,他还有点不太相信。但随后,汝南传来消息,吕布已反出了汝南。直到这个时候,曹操才恍然大悟,忍不住拍腿大骂,却无可奈何。
  早在董俷攻入西川的时候,曹操就觉得这里面有文章。
  但究竟是什么文章,他还没有看出来。包括他的谋士们,也都没有发现这其中的玄机。毕竟,西川和曹操相聚甚远,还隔了一个荆襄。曹操巴不得刘表和董俷反目,他可以从中渔利。
  现在,他明白了……
  董俷占居了荆襄,只是第一招。
  不管刘表愿不愿意,他都只有接招一条路。而只要刘表接招了,后面的事情可就不由人控制。
  吕布,则是董俷的第二招。
  这一招,很巧妙!只要吕布出手,天下人都会以为是曹操所为,甚至会认为曹操和董俷已经联手了。那么接下来,曹操要不要接招呢?接招,他需要面对二刘联盟;不接招,他同样要面对二刘联盟。这是一个死局,吕布的出击,不管曹操是否愿意,他都要面临一场恶战。
  “这鄙夫……却是越来越毒辣了!”
  曹操苦笑,看着幕府众谋士,显出很无奈的表情。
  荀彧说:“丞相,吕布谋反,汝南空虚。此前刘备因畏惧恶虎之名,不敢侵汝南半步。可现在吕布已经不在汝南了,只怕接下来,刘备一定会出兵汝南……我们可不能掉以轻心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7/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